劉邦、呂后和朱元璋那麼狠毒,為何手下願意跟著他們?領導能力強

2020-12-23 歷史鑑賞者

導語:

能夠在封建時代,成為一個集團的領袖,必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質。劉邦、呂雉包括朱元璋,他們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領袖,為什麼他們能成為領袖呢?他們擁有毒辣的手段,為何還有那麼多人甘心跟隨他們呢?

其實毒辣與否是相對來說的,我認為劉邦就是一個比較有人情味的君主,除了異姓王之外,他並沒有殺掉多少功臣。呂后之所以對戚夫人如此殘忍,那也是被戚夫人給逼的。至於朱元璋,的確有些殘忍,不過也是有他自己的目的。

那麼他們的手下,是怎麼評價他們的呢?他們身上有哪些特殊的氣質,使得那麼多人甘心跟著他們的呢?

01首先,他們能在關鍵時候做決斷。

做決斷這件事,看似比較簡單,其實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因為你不是在過家家,每一個決斷,都有可能決定集團未來的生死問題。

伴隨著責任越來越大,其實領導者做決斷的水平,也就越來越經不起考驗。手底下那麼多兄弟,都在等著領導的一聲令下,而這一個命令,是最拿捏不準的。

劉邦就比較善於做決斷,比如說天下諸侯都不敢進攻鹹陽的時候,劉邦得知先入關中者為王的消息以後,想都沒想就決定要去關中。要知道,跟其他諸侯比起來,當時的沛公劉邦還是個不起眼的角色。可是這次露臉,讓大家終於認識到了這個人物。這一次的選擇,對劉邦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選擇。因為進入關中以後,劉邦就可以在天下最富有的地方稱王,想想也覺得開心。再比如說選擇韓信做大將軍的事情,劉邦看蕭何如此誠懇地推薦韓信,便知道韓信不簡單。他並不了解韓信,但是他將韓信封為大將軍,將軍隊都交給韓信來管理。

換成其他領袖,誰敢在這個時候,將韓信封為大將軍呢?這豈不就是把自己和兄弟們的身家性命,都交給了一個陌生人嗎?劉邦敢於做出這樣的選擇,所以他才能做領袖。

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史記》

同樣的道理,朱元璋也善於決斷。在打下金陵城以後,朱元璋想都沒想,就決定在這裡建都。為什麼呢?因為這裡的地勢非常好,易守難攻不說,而且可以操控東南。

北方還是元朝的天下,而南方有陳友諒在西南,張士誠和朱元璋在東南。朱元璋想要藉助金陵的地理位置,扼斷東南,的確是一步好棋。可金陵城就在張士誠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一般人還真不敢在這裡建都。

02其次, 他們手裡有足夠的資源。

就算你再有領導能力,想要成為領袖,其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你的兄弟們總不能跟著你喝西北風吧?所以你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源。不管是物質還是戰略資源,手頭上總要有點東西才能出來混。

劉邦剛起義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那麼他是靠什麼資源吸引大量人才跟隨的呢?其實很簡單,他靠的是身邊這幫鐵桿發小。有這幫人在身邊,劉邦自然就有了領導人的風範。劉邦的髮小是劉邦幾十年玩下來的好朋友,這就是劉邦最好的資源。這些人雖然魚龍混雜,可就是全都跟劉邦穿一條褲子。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件事,因為不是誰都能積攢這麼多人脈的。後來劉邦的勢力越來越大,手裡的錢財兵馬也就越來越多。像張良、韓信這樣的高級人才,也就願意加入劉邦的陣營。因為他們覺得那個時候的劉邦,已經具備了跟項羽爭奪天下的資格,自然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呂后就不用說了,她完美地繼承了劉邦留下的所有資源,所以她也是手握各種人力物力。那麼這些大臣自然也就願意跟著呂后混了。

至於朱元璋,其實他的情況跟劉邦十分類似。最初朱元璋真的是什麼資源都沒有。自從他娶了一個有資源的老婆馬皇后以後,他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後仁慈有智鑑,好書史。太祖有劄記,輒命後掌之,倉卒未嘗忘。子興嘗信讒,疑太祖。後善事其妻,嫌隙得釋。太祖既克太平,後率將士妻妾渡江。及居江寧,吳、漢接境,戰無虛日,親緝甲士衣鞋佐軍。陳友諒寇龍灣,太祖率師御之,後盡發宮中金帛犒士。嘗語太祖,定天下以不殺人為本。太祖善之。---《明史》

馬皇后是起義軍領袖郭子興的義女,從而朱元璋有了成為郭子興心腹的機會。從此朱元璋可以享受郭子興集團的所有資源,那他手底下的這幫兄弟也就看出了朱元璋的未來,所以願意跟著他。

03再者,他們以大局為重,不以個人好惡判斷事情。

任何一個領導,如果只是在乎自己的得失問題,不管大局的話,那麼這樣的領導,肯定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跟隨。

相反一個領導,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事先想到的是全局問題,那麼自然會有不少人願意跟著這樣的領導。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史記》

因為大家會考慮這個領導,在關鍵時刻,會不會在乎所有人的利益。領導個人的利益,只關乎他一個人,而集團的利益卻涉及到了集團內部所有人。

比如說劉邦這個人,他進入關中絕對不是為了他一個人的利益,他那幫兄弟都得了不少好處。可是在赴洪門宴的時候他卻只能自己去承受,因為只有他能夠挽救自己的集團。如果集團都被項羽給毀了,那麼他這幫兄弟也就都不會跟著他幹了。所以劉邦必須要以大局為重,不可能自己帶人逃走,這麼一來項羽可能會將他這幫兄弟也給剷除掉。呂后當然有自私的一面,她將自己家族的人都封了侯爵甚至王爵,但是這阻礙不了呂后是一個顧全大局的人。在對匈奴問題上,呂后繼續沿用和親政策。百姓們使用的錢幣問題,呂后也做了不少改良。朱元璋相對來說自私一點,不過是在建立帝國以後,為子孫謀私利。對他自己來說,其實還是比較顧全大局的。

總結:最重要的,當然是要估計手下人的利益。

天下大事,莫過於一個利字,所謂名其實也是利的一種。不圖名不圖錢的人,他們為什麼還要跟著你打天下呢?

所以說作為一個領導,一定要充分為手下人的利益著想。比如說給手下人的工資高一點,福利好一點,年底再發個大紅包做年終獎,那手下人肯定來年還願意跟著你幹。

做企業不是講情懷的地方,員工們就是想要獲得更多利益才會在這個企業。你作為老闆非要跟員工將情懷,不談工資的話,那麼這種企業也走不遠。

參考資料:

《史記》

《明史》

相關焦點

  • 劉邦為何將皇位傳給無能的劉盈?劉邦:我在意的是呂后的能力
    因為劉恆的母親原為魏王豹寵姬,在劉邦這裡根本不受寵,而生其他孩子的妃嬪史書上連名字都沒有記載,可忽略不計。其中劉肥的母親曹氏最早跟了劉邦,但劉邦沒有娶她過門兒,並且後來結局不明,或是沒等到劉邦稱帝便去世,或者是她沒有同劉邦要名分。所以,劉肥沒有指望上母親。劉盈的母親呂雉是劉邦結髮之妻,後被立為皇后。
  • 劉邦去世後,呂后將戚夫人做成人彘,為何非要拉著兒子劉盈去看?
    說起漢朝的呂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心狠手辣。除了處死韓信等開國功臣外,呂后幹得最狠毒的一件事,便是將情敵戚夫人做成了人彘。
  • 劉邦明知死後呂后會專權,為何不殺了呂后還給她權力?
    再仔細一看,好傢夥,面相大貴,忙請劉邦坐上座。宴席結束後,呂公留住劉邦問他願不願意娶自己女兒。劉邦已年過四十,尚在打光棍。一聽有這好事,立馬答應。劉邦娶了呂后以後,依舊死性不改,整日遊手好閒。身為富家小姐竟沒有耍大小姐脾氣,而是安貧樂道,盡心盡力的操持家業。劉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後就不著家了,家裡全靠呂后撐著,還要長途跋涉給丈夫送吃穿用品。
  •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是呂后太狠毒,還是她自己作死?薄姬一語道破
    不少人對戚夫人非常同情,認為呂后太過狠毒,如此殘忍的手法,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出來的。那麼問題來了,戚夫人之所以被做成「人彘」,真的是呂后太狠毒嗎?還是戚夫人自己作死呢?劉邦的另一位妃子薄姬一語道破。呂雉本是一位千金小姐,不僅家境優越,其父親還與沛縣的縣令關係非常好。當時劉邦只是泗水亭長,整天遊手好閒,被父親劉太公罵為「無賴」,經常到處蹭吃蹭喝。
  • 當夫妻過得艱難的時候,看看劉邦呂后:不管怎樣,幫我的總有你
    若功臣集團的蛋糕多了,劉邦就支持外戚來搶回一部分。反之亦然。不過隨著功臣集團慢慢發展,就會變成後世的文官集團,或者官僚集團。這些讓皇權既愛又恨的臣屬。封建皇朝,權力不能向除了皇帝以為人的手裡集中。一旦如此,內亂就會發生。皇帝自然需要手下的集團彼此爭鬥,那麼自己才能從中平衡。
  • 呂后長期與審食其關係曖昧,英雄蓋世的漢高祖劉邦為何不聞不問?
    審食其是劉邦在沛縣的同鄉,從劉邦還在當亭長的時候,就跟著劉邦一起混江湖,之後又跟劉邦一起起事反秦。
  • 職場中能力強的為何往往做不了領導,淮陰侯列傳中告訴了我們原因
    按理來說,有能力者居於高位,為什麼有些能力強的人卻做不了領導呢?我們來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個小故事: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曾經找韓信聊天,談當時各位將軍的水平,韓信是侃侃而談。然後劉邦就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陛下帶兵最多十萬」,「那你覺得你自己能帶多少兵呢?」
  • 樊噲對劉邦忠心耿耿,還救過他的命,為何劉邦死前要殺樊噲?
    眾所周知,漢高祖劉邦是小混混出身。後來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與他手下的文臣武將有很大的關係。
  • 草根皇帝:從劉邦到朱元璋,為何草根出身的皇帝更愛殺功臣?
    歷史上有兩位真正意義上的草根皇帝,一位是劉邦,另一位就是朱元璋。劉邦家裡上數三代都是農民,他自小就是個混混。長大後,當上了亭長的小官職。朱元璋就更慘了,家裡窮得都吃不飽飯,又是當和尚,又是當乞丐的。但是他們兩人都有共同點:雖然他們都是草根出身,但是他們並不安於底層農民的命運。他們身上多少都帶有一些無賴和豪氣的特質。還有更為相似的一點就是,在上位當上皇帝後,都殺了不少功臣。
  • 劉邦對戚夫人說他動不了呂后,到底是不能動呂后,還是不願動呂后
    終於,連張良都幫著呂后將「商山四皓」請出了山。就在劉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劉盈身後時,他知道自己的基因已經無法調動呂后和劉盈。就這樣,回到家裡,見到戚夫人,便為她唱起了哀歌。哀歌中,他表達了劉盈的雙翼已變硬,他已無力再發出如此悲鳴。就是動不了呂后,連劉邦也承認了。另外,有一點也可以證明劉邦無能。項羽臨終前,因對呂后越來越不滿,便鼓足勇氣準備再次打擊呂后。
  • 劉邦一共8個兒子,呂后害了其中幾個?劉恆可能娶了呂后的侄女
    劉邦的這8個兒子,呂后害死了好幾個,為何最後皇四子劉恆能夠順利登基呢?01呂后害死了劉如意、劉盈、劉恢、劉友,包括劉建的兒子。呂后歹毒,可是不能說她害死了劉邦所有兒子,不過為了權力她可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相繼害死這些皇子,也是呂后政治手段的體現。
  • 陳平,漢初最瘋狂投機者,在劉邦清算仍活著,轉投呂后亦如魚得水
    漢朝在劉邦和他的手下的共同拼搏下,建立了起來。但是本身劉邦就是高齡下海,待到局勢稍微穩定下來,劉邦已經50餘歲了,為了朝廷的穩固,為了後代子孫和漢朝的延續,他對昔日的戰友,手下的大將下手了。陳平究竟是為何能在最後的大清算中活下來,他做出了什麼決定?呂后為何沒處死他,還加以重用?
  • 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劉邦羞於啟齒的原因,被手下將領說破了!
    劉邦為何能戰勝項羽呢?不太熟悉楚漢歷史的人,大多更同情項羽,而憎惡劉邦。他們歸結為:劉邦陰險狡詐,項羽卻太過單純善良,項羽鬥不過劉邦,與「君子鬥不過小人」同理。項羽面對的對手是劉邦,光搞清楚項羽的劣勢還不太夠,要搞明白劉邦的優勢究竟在哪裡,才能知道為何贏家是劉邦。原因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他自己也做了總結,劉邦曾在洛陽舉行過一次酒宴,要求手下將領和謀士們總結自己之所以能獲勝的原因,隨後自己也說出了有關的看法。
  • 不一樣的:項羽為何自刎?劉邦臨死前看了呂后一眼,終於明白,
    建昄蚻囪怦鷖沴夲韉堊搳痴吃祣譈鰭韺揺飻看謗唎餀鍿彥苴輸跏衏篖杆勵違齦鈸叴檥肋曧潦耷蓆鼬鳫鴒蘀梄囑坶識但是沒多久劉邦就後悔了,他一時的得意忘記了不遠的匈奴,他在匈奴的注視下兢兢戰戰的活著,後宮中的那些嬪妃沒有一個是省心的,一場接一場的陰謀和危險將劉邦逼到了絕境,為了能夠保護自己的江山,劉邦再一次披上了戰袍,只是這次他的身邊沒有了韓信,英布,彭越這些能打仗的人來和他一起並肩作戰
  • 英布是項羽的手下,為何在劉邦逆風時,冒家人被殺風險叛楚歸漢?
    1、隨何帶使團達到淮南後,一路十分低調,畢竟眾所周知九江王英布當時是項羽的手下,只是最近項羽因徵討齊王時,英布不願隨同,項羽罵了他幾句,雙方產生了矛盾,劉邦這才起了拉攏英布的心思。英布在聽聞劉邦的使團來找他後,為了避嫌,便讓太宰把他們攔住,不肯接見。隨何在被擋住之後,異常冷靜,他反倒覺得這事多半能成!
  • 劉邦和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區別
    相比於其他開國帝王,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其中可以稱得上是佼佼者,因為他們兩人出身比較低微,劉邦是秦朝治下的亭長(類似於今天的派出所所長),朱元璋出身更是不堪,是一位和尚。但是劉邦建立漢朝,奠定兩漢四百年之基業,朱元璋則是驅逐蒙元,恢復漢人天下,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自南向北統一全國的皇帝。
  •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呂氏為何沒能奪取江山?
    高祖死後,惠帝即位,但很不幸的是,惠帝有個太過強勢的母親——呂后。呂后心裡很偏向她的娘家人,於是違背了劉邦「非劉氏不王」的約定。漸漸地,劉氏大權旁落,呂后的兄弟子侄們則封王侯的封王侯,做丞相的做丞相。呂后臨死之前,生怕子侄們不爭氣,敵不過尚存於世的陳平周勃灌嬰們,便把京師的軍隊交給他們指揮。
  • 劉邦那幫狐朋狗友,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何都是軍事天才?
    「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話在漢高祖劉邦身上得到了生動地體現。殺狗的樊噲殺狗的樊噲樊噲與劉邦是沛縣一同起兵的生死兄弟,並且,兩人還是連襟,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則娶了呂后的妹妹呂嬃為妻。和劉邦是連襟,劉邦和殺狗的樊噲兩個人的關係也是最鐵的。
  • 劉邦、朱元璋當了皇帝,功臣少有善終,他稱帝後卻沒殺一個功臣
    這些跟著君主打下天下的人,一般都對君主很了解,有些君王等江山到手之後就會卸磨殺驢,從而去除掉身邊所有的威脅。02在這件事情上,朱元璋和劉邦都是例子。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出身非常差,能坐上皇位真不容易,因此他特別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特別是權力地位,只要是意識到有一絲威脅,他就會立刻消除掉。熟悉明朝歷史的應該都知道,他身邊有了大臣叫徐達,算是一位開國元老。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他有志向,年幼時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了。
  • 開國大功臣韓信被呂后殺害,劉邦為何不聞不問?原因讓人後背發涼
    相信大家都聽過「劉邦稱帝,韓信必死」,其實這並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那麼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劉邦之所以通過呂后之手殺害韓信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