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一種現象,一個部門或者公司裡有一位下屬能力很強,往往有什麼部門的疑難雜症或者技術難題,他都能搞定。然而這種人卻往往成不了領導。
按理來說,有能力者居於高位,為什麼有些能力強的人卻做不了領導呢?
我們來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個小故事:劉邦在平定天下後曾經找韓信聊天,談當時各位將軍的水平,韓信是侃侃而談。然後劉邦就問韓信:「你覺得我能帶多少兵呢?」韓信回答「陛下帶兵最多十萬」,「那你覺得你自己能帶多少兵呢?」劉邦又問,「我嘛,當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了」韓信很自信地回答道。「那麼你帶兵越多越好,為何還是受我管制呢?」劉邦笑著問道。韓信這時怕劉邦有猜忌之心,機智地回答道「陛下是不善於帶兵,卻善於統領將軍,這就是我韓信為何被陛下管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安排的,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在這裡,韓信誇劉邦是善於管理將領的,雖然在當時的場景中是一句奉承的話,但其實也反應了劉邦的領導能力是超強。在秦末那個時期,當時著名的將領和謀士大都在劉邦麾下:像韓信、樊噲、曹參、周勃、灌嬰、蕭何、張良、陳平等等,有些是一開始就追隨劉邦的,有些是後來才跟劉邦的,可以說沒有一點領導管理能力,很難指揮手下的這麼多能幹的將軍和謀士。所以劉邦雖然不會帶兵,但他卻很會管理人,能夠知人善任。
我們再看《史記·淮陰侯列傳》劉邦在拜韓信為上將軍時候韓信說的話,韓信說他也認為大王(劉邦)比不過項羽,但是我曾經跟過項羽,知道他的為人。項羽在發怒咆哮的時候,手下的人都嚇得不敢動,然而他又不能放手讓他的手下去做事,所以這不過是匹夫之勇。項羽待人也會恭敬慈愛的樣子,說話也溫和,當有士兵患病也會心疼流淚,還會把自己吃的東西分給患病的士兵。但是等手下的人有了戰功,要加官進爵的時候,他卻心疼的把列印放在手裡,捨不得給有功之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之仁。
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當了大領導之後的反例,因為項羽很強,能力在當時是最強的,最能打的。這也導致了項羽對於他認為的人才特別苛求,手下的將領拿自己的標準一衡量,發覺都不是什麼人才了。所以像韓信這樣的人才,在項羽那裡是沒有什麼機會出場的,導致韓信最後跑到了劉邦那裡。正是這樣導致項羽那邊的人才會漸漸流失,因為他的傲氣蒙蔽了他的雙眼,使得他幾乎失去了發現人才的能力。
這也是項羽為何會失敗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就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人,對於打仗這件事很在行。但是卻無法有效管理自己手下的將領和謀士,也就是不能有效管理好手下的人才。而劉邦剛好和項羽相反,他打仗不行,老是打敗仗,但是卻能整合好手下的這批人才,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最終依靠這批人打敗了項羽。
所以說在職場中,要想做領導,特別是大領導,你光有能力不行,業務能力強也不一定行,最主要的還是要看你的領導力,看你是不是會領導你的下屬,要讓他們發揮特長為你所用。
最後向大家推薦這套中華書局出版的文白對照版《史記》,裝訂精美,一共6冊,該版本是原著無刪減,還有對照翻譯,閱讀起來沒有障礙,適合初高中學生和歷史愛好者閱讀。感興趣的點擊下方連結購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