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2020-12-22 仲尼之丘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

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

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主要是劉邦「善」字的吸引力。

這個「善」,不是對自己說的,而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別人之謀之力之功的肯定。

會說好字,這是劉邦最大的好處。毛主席評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是指劉邦用人馭人的本事。而這個本事,說起來竟然很簡單,就一個字。

司馬遷獨具慧眼,非常善於在這個字上加力度。仿佛劉邦基本不做什麼。

01 好字定天下

垓下大戰之時,諸侯大兵四面合圍,項羽絲毫不懼,雖然當時他當時的兵力是 10 萬,但這對於善戰的項羽來說足夠了,劉邦也就五六十萬人。想當年在彭城,項羽三萬人就打得劉邦五十六萬人落花流水。

項羽一馬當先,指揮若定。劉邦呢?

劉邦什麼都沒做。劉邦當時布了一個陣,當然排兵布陣也不是劉邦做的,他只是坐著同意諸侯大將的方案而已。

是這樣的——

淮陰侯(韓信)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劉邦)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後。

最能打的韓信在前,直迎項羽鋒刃,孔、費二將軍在左右兩翼,把劉邦護衛在中間,絳侯、柴將軍在劉邦中軍之後。

司馬遷在此處,第一次用「皇帝」來稱呼劉邦,可見此戰對於劉邦的重要性。但是劉邦什麼都沒做。

韓信先衝上去,項羽反殺過來,韓信形勢不利,立即退軍。項羽還往前衝,此時,孔、費二將軍從左右兩翼斜刺裡殺出來,項羽的陣勢亂了。韓信立即返回身又打。

司馬遷在這些動作之後,只寫了四個字——「大敗垓下」。

其後是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烏江自刎三出大戲上演。那也是項羽第一次哭了,他沒再生氣,而是「泣數行下」。

而劉邦只在中軍帳中坐等勝利消息。其實連指揮都沒參與,放手讓那些人才們去幹。怎麼打是他們的事情,不是劉邦的事情。

杜甫說諸葛亮「指揮若定失蕭曹」,蕭何、曹參、韓信之流在劉邦那裡,都有足夠的指揮權,劉邦簡直就是甩手掌柜。

諷刺的是,天下大定之時,劉邦團隊復盤,劉邦說:

「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他問自己為何能得天下,讓謀臣大將們都說說。高起、王陵的答案竟然是,劉邦人不咋樣,項羽人好——「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但劉邦不妒賢嫉能,能給天下人以利。

換句話說,劉邦能與人「有福同享」,所以別人也就與他「有難同當」。

天下人趨利,固然是不錯的。

但我們更應該仔細看劉邦的問法,在他的意識裡,是「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他的手下們對他都是知無不言的,好的壞的,都說出來,絕不隱瞞。

這很重要的,這需要極高的領導藝術,也許劉邦「慢而侮人」,性子隨便是一個原因,但無論如何,他可以讓自己的人才都出力。

02 坦誠認識自己

劉邦在面對人才時,還是比較坦誠的。鴻門宴之前,形勢很危急。張良進來問他,劉邦反問他,怎麼辦?——「為將奈何?」

兩人的對話很值得深思。

因為張良那時候其實不是劉邦的人,張良是韓王成的人,也就是韓國人,只是跟隨劉邦入關。

他問劉邦你把守函谷關不讓諸侯進來,是真的想背叛項羽?

劉邦說,鯫生給我出了個主意,我頭昏了就聽了。

張良:「你打得過項羽嗎?」

劉邦,默然良久,說:「不能!現在怎麼辦?」

劉邦跟人說話,比較坦誠,也很有藝術。張良問他閉關不入諸侯是否是想跟項羽作對。他不直接回答,但他的回答,張良也聽懂了。這就是實話。

張良再問,他也不吹牛,老老實實,還做了思考——「默然良久」——然後老實說,打不過項羽。

但他緊接著就問現在怎麼辦呢?

張良立即出主意。

凡是人才,總想著才能有所施展,出人頭地,文臣以謀定天下,武將以武報家國。千古如是。

出人頭地,是為了利;做事,是為了才有所用。

即便是在一個公司裡,要是領導鬼鬼祟祟,沒一句實話,還覺得只有自己最厲害,不給其他任何人機會。事情做成,功勞和分成都是自己的,事情幹不成,就甩鍋坑人,動輒大怒。

那一定是做不成什麼事情。

項羽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是最厲害的。即便垓下大敗,身邊只剩 28 騎,他依然覺得自己是最牛的,如今落到這步田地,是天亡我也,並非我項羽不能打仗。

他連像劉邦那樣讓大家知無不言的復盤都不願意做。

劉邦就站得更高,他認為高起、王陵所說的「與天下同利」只是其中一個原因,最重要的是自己能用人,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他不如張良;鎮國家,撫百姓,做好參謀工作,他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他不如韓信。

他自己全都知道。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項羽恰恰相反,覺得自己最能,誰都不如自己,你們都得聽我的,不聽就把你烹了。

所以,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陳平等,都跑去劉邦那裡了。

陳平說得最直接,他說:

「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

項羽是辦家族企業的,但凡有位置都給姓項的或者他喜歡的女人的娘家人。

其他人靠邊站。還不能對他有意見。

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也是這樣封的,心眼特別小,以前說過他不願意聽的話的人,一律排除。

他只憑自己的愛好來宰割天下。他覺得好的人,說什麼他都聽,項伯幾乎就是跟劉邦勾結的,但項伯就因為姓項,說啥項羽都聽。至於其他人,就像韓信說的那樣,項羽是「言不聽,計不從」。韓信見項羽,項羽讓他給自己當門衛。韓信做了好多方案,項羽一個不用,聽都不願聽。

項羽更像是個快意恩仇的江湖人。他用人對事都是如此。本事是真大,韓信都覺得項羽厲害,項羽往陣前一站,喑惡叱吒,千人皆廢。所以他總覺得是什麼都是自己的功勞,人家有功當獎,項羽口頭上許諾了封某官,列印都刻好了,項羽又不捨得給印了。

這道理很簡單,一個公司的一個團隊做成了一個項目,分紅的時候,團隊老大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不給其他人該有的那一份兒。誰會跟著他幹?

03 不在江湖忘江湖

更要命的是,項羽是個貴族,很有禮貌。高起、王陵為啥說他仁而愛人呢?

因為項羽非常講究禮數,韓信說他恭敬慈愛、言語嘔嘔。項羽的士兵得了病,項羽心疼得都能哭出來,把自己的吃的喝的趕緊給這人。

但人家立了功,卻不聞不問。

你的領導在你生病時就送果籃,你做了貢獻他卻不發工資不給獎勵,你願意嗎?

項羽的江湖氣一直存在。鴻門宴就是最好的例子。鴻門宴上,大家坐著說話,項羽向東高坐,彬彬有禮。樊噲拿著盾牌利劍衝進去,嗔目瞪著項羽,項羽立即按劍而跽。他的第一反應是按劍柄,然後直起身子來,準備幹架。那時古人是坐在地上的,跪下去,屁股坐在腳跟上,這樣的狀態是放鬆的,跽,就是屁股離開腳跟,直起了腰板。

這更像是一個江湖漢子。

你敢瞅我?再瞅一個試試!我重瞳子瞅死你。

他在鴻門宴上幾乎沒說什麼話,即便範增不斷地使眼色,他也不理。但是大讚樊噲「壯士」,給樊噲賜酒給肉。看樊噲大口喝酒吃生肉看得津津有味,在旁邊喊加油。

樊噲質問他,他不回答,轉移話題,對樊噲說:「坐。」項羽搞外交,一定是一塌糊塗的,他似乎覺得說那麼多幹嘛,要打我奉陪,不打就別廢話。

項家人好像都這樣,項伯出賣項羽,就是因為講江湖義氣,因為張良跟他是患難兄弟,他去救張良,順便救了劉邦。

劉邦是慢而侮人,說話沒大沒小,經常說髒話,侮辱人。劉邦一生唯一遇到的一次刺殺,就是因為他說話太隨意引起的。他的女婿張敖,封趙王。他有次去趙國,跟女婿聊天,當著一堆人的面,說張敖已死去的爹張耳,說得很不恭敬。

因為他跟張耳是戰友,所以很隨便,當著人家兒子的面說我這個親家你這個爹真是個混蛋之類的。

張敖的臣子都是他爹張耳留下來的門客,這些人一聽不高興了,怎麼能這麼說我們死去的主人呢?就要殺劉邦。

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其實這種文化心理在中國似乎很流行,老師們批評學生,上級訓下級,都經常說「我看得起你才說你」。確實關係越親近說話越不講究,有些人被罵了還很高興,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子才說明關係近嘛。不是自己人,誰有興趣罵你?

《亮劍》裡李雲龍罵部下,開口閉口不離娘,但是沒人生氣,反倒都很忠心。這是有傳統的。

說歸說,罵歸罵,但是做起事來,劉邦絕對給他的人足夠的權限和發揮空間。他就等著人家說,說完了他就說:「善 !」

好,按你說的辦。一旦出現問題,他就說:這鱉犢子出的臭主意,差點害了老子。

沒錯,劉邦真是這樣罵的。

酈食其給他出了一個很草率的主意,他最初覺得很有道理,就聽了。然後恰好張良回來了,劉邦一邊吃飯,一邊喊張良:「子房,過來!」

張良聽完他說的,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地分析了一通,然後說這是個臭主意,劉邦嘴裡吃了一口飯,呸的一聲吐出來,罵酈食其:「癟犢子讀書人,差點害了老子。」

原話是:「豎儒,幾敗而公事!」

陸遊有一句詩,家祭無忘告乃翁,「乃翁」,就是你爹,你老子;「而公」也是這個意思。

這就是劉邦。但酈食其對誰都不鳥,陳涉、項羽、章邯他都覺得不行,卻自願為劉邦效力。他去見劉邦,劉邦不見他,他厚著臉進去了,劉邦正找了幾個姑娘在做足浴,四仰八叉的,酈食其可是個書生,他也不覺得這人很差,只是說你要得天下,不能這樣對待長者。

劉邦立即坐起來,整理衣冠,好好聽酈食其說話。

酈食其最後為了劉邦的事業送了命,他一張嘴巴,說下齊國七十二城投降,但因為劉邦的失誤,他送了命。他進油鍋之前,都沒有怨劉邦一句。

鴻門宴上劉邦逃走,只有一匹馬,劉邦騎著,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四個人手持長劍厚盾,步行護衛,幾十裡山路,四人無怨無悔。因為劉邦當時就是駐紮在白鹿原上,項羽的鴻門宴擺在戲水川,都是山路,何況劉邦還只能走小路。

這個四個人,除了樊噲,幾乎都為劉邦的事業獻身了。紀信,鴻門宴救了劉邦一命。在滎陽,劉邦被項羽圍困,彈盡糧絕,陳平站出來用反間計,項羽把範增趕走了。紀信為了救劉邦,主動提出假扮劉邦,他坐著劉邦的王駕,從東門衝出去,楚兵都湧過來要活捉劉邦。劉邦從西門偷偷溜了。

項羽抓住紀信,問:「劉邦呢?」

紀信:「早都走了,你撲空了。」

項羽一把火把紀信燒死了。

劉邦獨自逃了,留下來守城的人,被項羽殺的殺,抓抓,周苛等被抓。

項羽說:「很能守城嘛,跟著我幹,封你上將軍,三萬戶。」

周苛大罵:「我勸你還是早點投降漢王吧,你不是漢王的對手。」

項羽大怒,把周苛扔到油鍋了,其他的都殺了。

項羽總是在殺人。他一怒就殺人。他攻城,叫人家投降,人家不投降,城打下來,他就把全城的活人都埋了,屠城是他最愛幹的。

這很像發洩怨恨,快意恩仇。

有一段時間,劉邦和項羽是搭檔的。項羽是主將,劉邦為輔。他倆打城陽,城打下來,項羽就屠城了。

劉邦是在旁邊看著的,他後來就不幹這種事兒。

04 對人不僅是威

其實項羽對人如何,從別人對他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了。

項羽還沒起事的時候,跟他叔父項梁在吳中聚集了好多人。因為項羽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即便是本地人——「吳中子弟皆已憚籍。」

憚,就是害怕,忌憚。

沒有人不害怕項羽的,即便是地頭蛇。劉邦沒有給人這種感覺。

巨鹿之戰,項羽九戰九勝,威震天下,名聞諸侯。而諸侯的反應是,「諸侯軍無不人人」,從將到兵,各個心驚膽戰。諸侯們來見他,從轅門開始,跪著往進挪,都不敢抬頭看項羽。

項羽高坐在上,嗤之以鼻。

甚至秦將章邯帶著幾十萬人投降項羽時,章邯是有名的戰將,項羽也就這次打敗了他,但章邯見到項羽時,都哭了。

這都是害怕,就是項羽厲害,大家都怕他。

身邊的人怕他,不代表他們忠心於他,願意為他做事。

05 造勢營銷

劉邦還有另外一些才能,很適合做老闆。

比如造勢。

劉邦是最能造勢的。因為他是布衣起事,所以必須造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會營銷。

他落魄的時候,為了賺錢,就跟兩個酒家老闆商量好,說自己喝醉睡著之後,會有龍盤著。消息放出去,大家都來看這神異的事件,人多了,一人打一壺酒,看劉邦直播睡覺。酒家生意好,劉邦也賺錢。

後來他起事,沒人手,就用這種方法,說自己斬白蛇,白蛇的老媽在路上哭,說赤帝之子斬了白帝之子。

他跟老婆呂雉商量好,放出風去,說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劉邦說這就是他,怕秦始皇抓他,經常藏起來,躲在山裡。呂雉就大喊,呀,我老公不見了,大家就一起找。每次都能找到。

劉邦問:「為什麼我怎麼藏你都能找到?」

呂雉說:「父老鄉親們吶,劉季頭上有雲氣,所以我每次都根據云氣找到他。」

人們常說司馬遷胡說八道,其實司馬遷明明白白告訴大家了,這就是營銷造勢,他需要人呀,也要號令人。

因為斬白蛇事件的結果是,「諸從者日益畏之。」事情傳開,大家都覺得劉邦很神奇,有天命,得敬畏,他說話得聽,劉邦的命令也就能執行了。

而且,司馬遷寫劉邦斬白蛇事件結束後,劉邦因為整個過程是喝醉酒的,在野地裡睡著,是通過別人的口告訴他這個斬白蛇的事情的。「高祖乃心獨喜」。劉邦心裡偷著樂。

呂后尋雲氣事件的結果是,「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大家聽說了這個事件,都來歸附劉邦。

而實際上這就是給「子弟」演的,因為劉邦發問呂后,為何就你能找到我,這是引導。呂后立即說:「季所居上常有雲氣。」

這話就是對著別人說的,並不是回答劉邦的問話,如果是直接回答劉邦的疑問,應該是稱呼你,「爾」、「夫君」等等都可以,但她的話語指向是給別人介紹的。

這就是劉邦策劃的造勢營銷事件。他人足夠多的時候,就不做這種事情了。那時人信這個。這跟現在很多人想上位想出名想賺錢,於是編故事蹭熱點造輿論的營銷手段沒什麼區別。

劉邦是營銷的老祖宗,後來者從皇帝到商家和公知,無不是學劉邦的。

司馬遷不是胡寫。

劉邦會造勢,能用人,懂人才之為人才的道理,是個好老闆。

項羽只是個江湖漢子,喜歡快意恩仇、美人名馬。他的目的似乎就是那樣的,學書,不學,學劍,覺得不夠牛。學萬人敵的兵法,他不肯好好學,覺得自己學會了就完事兒。

其實他沒深入研究,他也沒搞懂萬人敵的兵法是用來作什麼的?至少不是拿來快意恩仇的吧?張良學《太公兵法》,是「常習誦讀之」,不斷地深入學習,所以雖然張良不帶兵打仗,依舊能決勝千裡之外。

劉邦善於自知。立志向,就不同。劉邦見秦始皇的排場,說「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這話看似志向,但有羨慕和自知的成分,就是說做男人就得做成這樣,並非一定就得把秦始皇幹掉。

項羽見秦始皇的排場,說:「彼可取而代也。」

這話也是志向,但語氣很堅決,這小子,牛什麼,我能取代你。也許他心裡說,你只不過是生得好,我爸如果是秦王,我比你能。

劉邦知道自己沒本事,但會說好,肯定別人的本事,項羽知道自己有本事,於是別人都是沒本事。

所以,雖然劉項都是不讀書的人。但劉邦知自己,項羽,心在江湖,身在政治,卻不自知。

不然怎麼說領導是一門藝術呢?劉邦身踐帝祚,並非一句成王敗寇那麼簡單。

相關焦點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 劉邦戰勝項羽獲得天下的關鍵在哪裡?
    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 積極分配利益團結眾人 項羽為何失敗、劉邦緣何成功,是一個不解之謎。不僅項羽不清楚,劉邦也不明白。 劉邦當上皇帝後,曾就此向列侯、諸將發問,並要求他們不要隱瞞,如實講述。高起、王陵二人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從兩個人的對比來看,能力方面劉邦跟項羽比真的差太多了。楚漢爭霸的四年中,劉邦在對項羽的作戰從來就沒有贏過,而且輸得都是相當窩囊的。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用三萬兵力對戰劉邦五十萬大軍,打得漢軍丟盔棄甲,四處逃竄。從中可以看出,劉邦的治軍水平,謀略方面遠遠不如項羽。
  • 劉邦與項羽的性格特徵與差別
    然而,歷史的轉輪卻出現了強弱懸殊的戲劇性大逆轉:        項羽以32歲的英年兵敗自刎,全盤皆輸;劉邦則承襲了秦始皇的大一統格局,盡收天下,開創了綿延四百年的漢朝。這場被稱為「猛獅與胡狼」之爭的歷史對決,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為何會成為後人一再回顧的經典教訓?
  •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給無賴劉邦?
    那麼,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一個混跡於底層的劉邦為何能跨過楚國貴族,力能舉鼎的西楚霸王項羽呢?出身並不決定結局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過出身對一個人的影響。一個人的出身確實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你窮極一生的努力也許人家一出身就已經擁有了。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一個選擇能夠成就一個人的輝煌一生,而一個決定也能夠葬送掉辛苦開創的大好前程。西楚霸王項羽是歷史上的悲情人物,本來是在戰場之上叱吒風雲的一代雄主,然而最終只能兵敗自刎。後世多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放走了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從而導致了其錯失江山,而劉邦終成為帝王。然而這真是項羽沒能坐擁天下的原因嗎?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如果陳勝不被車夫殺死,項羽、劉邦還能崛起嗎?劉邦還能稱帝嗎?
    陳勝剛起家的時候,一眾賢人主動投靠陳勝,但陳勝卻不能很好地用這些人。拿張耳、陳餘來說,張耳、陳餘都是後來稱王的人物,他們勸陳勝不要那麼著急稱王,示天下以私,而是讓陳勝立六國之後,示天下以公,然後讓秦國去搞六國之後,陳勝就可以趁秦國關中空虛,拿下關中,據關中以令天下,可成帝業。
  • 「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
    結果,只有10萬兵力勢弱的劉邦先入關,不敢「王之」;擁有40萬大軍勢強的項羽後入關,挾勢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此後,逐步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寫《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時,毛澤東自然想到項羽是一個不能將勝勢一鼓作氣保持到底的首領,是一個沽名釣譽、優柔寡斷的首領。倘若項羽殲滅秦軍主力之後,乘勝以40萬兵力消滅劉邦,劉邦就不會有喘息的機會。
  • 《國史粗講》:項羽的失敗與劉邦的成功
    今天我們接著來看周秦之變的第二個節點:項羽的失敗;第三個節點:劉邦的成功。在楚漢的鬥爭中,西楚霸王項羽的優勢是很明顯的,不但他個人能打,團隊更能打,關鍵是勢力集團的實力對劉邦集團具有壓倒性的優勢。但,項羽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他試圖恢復天下分封制度。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鴻門宴尾聲的時候,劉邦趁上廁所與樊噲等人逃走,項羽也沒有表示去追趕他們,輕易就把劉邦給放走了。氣得範增大罵項羽::「唉!豎子不足與謀。」 並預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4年後,預言成真。劉邦奪取天下,成為漢高祖。可見項羽是一個自高自大,毫無遠慮的人。劉邦對待項羽態度是這樣的:劉邦的目的很明確,不能讓項羽打自己。
  • 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管理必備]
    在我看來,劉邦之所以能勝,因為他是俗人,小人,貪心之人。 蕭何曾問過韓信,你為什麼從項羽的陣營跳槽到劉邦的旗下?韓信的回是:「項羽是神,戰神。攻必克,戰必勝,所以不需要人幫他。劉邦是人,俗人一枚,所以需要人幫助。」 劉邦打天下用了三批人,也就是他的組織結構升級了三次。
  • 從劉邦、項羽看性格決定命運
    項羽最終落敗你們又是怎麼看的呢?」 大臣王陵第一個站起來回答,說:「您派人攻佔城池和領地,所得領土都善待百姓,所以能得民心;您還將土地分封給有功之人,於是得到諸侯的支持。而項羽不是這樣的,他只求攻佔、奪取,還會殘殺立功之人,猜忌有能力之人,所以失了民心,失了天下。」 劉邦聽完,笑稱:「沒錯,但你只說出了一個方面。
  • 項羽死於分封,劉邦成於分封,區別在於與天下同利
    項羽和劉邦都曾大肆分封諸侯,項羽深陷分封的泥潭,被劉邦率領的諸侯大軍打敗,而劉邦卻通過分封諸侯,奪取了天下,奠定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 項羽找劉邦單挑,劉邦不敢應戰用8字回懟,如今成讀書人的口頭禪
    但是其實也並不是所有的歷史書寫者都是這樣的,就像司馬遷寫《史記》,成功的劉邦被他寫成了地痞、無賴、小人,失敗的項羽卻被寫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大英雄。 於是帶著幾千精銳騎兵殺向彭城,劉邦這個人最大缺點就是跟項羽打仗的時候特別的浪,一佔領彭城就忘乎所以,跟屬下在城裡胡天胡地、吃喝玩樂,然後就悲劇了。幾十萬大軍被項羽「屠豬宰狗」一般殺得個乾乾淨淨。劉邦的妻兒父母都被項羽給抓走了。 好在劉邦跑得快,自己逃脫,在成皋依據城池與項羽對峙。
  • 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劉邦羞於啟齒的原因,被手下將領說破了!
    劉邦為何能戰勝項羽呢?不太熟悉楚漢歷史的人,大多更同情項羽,而憎惡劉邦。他們歸結為:劉邦陰險狡詐,項羽卻太過單純善良,項羽鬥不過劉邦,與「君子鬥不過小人」同理。熟悉楚漢歷史的人,更喜歡用韓信的觀點做總結:項羽雖然武藝高強、勇冠三軍、軍事造詣頗深,卻不願重用賢才良將,這種勇武只不過是匹夫之勇;項羽雖然待人和善,心地善良,將士生病時甚至會痛哭流涕,但他為人小器,捨不得把財富和地位分給手下,這種仁慈只不過是婦人之仁;項羽坑殺降兵、屠戮百姓、廢逐義帝,做盡了大逆不道之事,為天下人所不容,他既便暫時強大無比,可他的強大是很容易衰落的
  • 【史海】毛澤東點評項羽、劉邦:不可沽名學霸王
    結果,只有10萬兵力勢弱的劉邦先入關,不敢「王之」;擁有40萬大軍勢強的項羽後入關,挾勢分封諸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此後,逐步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寫《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時,毛澤東自然想到項羽是一個不能將勝勢一鼓作氣保持到底的首領,是一個沽名釣譽、優柔寡斷的首領。倘若項羽殲滅秦軍主力之後,乘勝以40萬兵力消滅劉邦,劉邦就不會有喘息的機會。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 項羽奪天下最大的絆腳石是誰?不是劉邦,而是他唯一的親人
    項羽這輩子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劉邦,而是項伯。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項梁的親弟弟,按照道理,應該是要幫助自己的兄長和侄兒奪取天下。可是項伯卻總是在關鍵時刻,給項羽扯後腿,最終導致項羽失去了天下。西漢建立以後,項羽的這位親叔叔,不僅得到了賜姓劉,而且被封為射陽侯,可以說是一生榮華富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