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戰勝項羽獲得天下的關鍵在哪裡?

2020-12-16 騰訊網

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

積極分配利益團結眾人

項羽為何失敗、劉邦緣何成功,是一個不解之謎。不僅項羽不清楚,劉邦也不明白。

劉邦當上皇帝後,曾就此向列侯、諸將發問,並要求他們不要隱瞞,如實講述。高起、王陵二人回答:「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這段話首先比較了劉邦和項羽的個人教養:劉邦不尊重人,項羽仁義愛人。關於劉邦的素質,《史記》 中有很多負面的記載。比如,司馬遷就直言劉邦「好酒及色」。對於投奔他的儒者,劉邦動輒解其儒冠,小便於其中。有一次,周昌奏事,打擾了劉邦和戚姬的宴飲。劉邦起身追打周昌,還騎在周昌脖子上。這些都是「慢而侮人」的表現。

但高起、王陵認為,在爭天下的過程中,個人教養其實沒什麼大用,重點在於能否分配利益。即便劉邦態度再惡劣,只要他願意「與天下同利」,願意給予追隨者政治權益和經濟利益,就能獲得擁護。這是劉邦獲得天下的關鍵所在。

高起、王陵的回答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那個時代的選擇,即以私有財產為重要追求。劉邦當上皇帝幾年後,在未央前殿為父親祝壽,席間問道:「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劉邦寒微時,其父以劉邦兄長之勤奮來教訓劉邦之無賴。這件事一直讓劉邦耿耿於懷,故而在父親的壽辰宴會上舊事重提,讓父親比較一下自己和哥哥的產業究竟誰更多。

這種後進者逆襲的快感,讓群臣受到感染,皆呼萬歲,大笑為樂。可是,在這場逆襲的狂歡中,劉邦似乎忘記了自己皇帝的身份,而如平民一般計較起產業的多寡。在劉邦的世界中,似乎始終未走出平民的精神狀態。天下之於他,不過是一種大的產業而已。

劉邦曾經去過鹹陽服徭役,並親眼見到了秦始皇,還感慨一句「大丈夫當如此也」。皇帝排場的盛大與自己服役的卑微形成了強烈對比,由此激發了劉邦的權力欲望。陳勝的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無數個劉邦內心對富貴的渴求。在這個意義上,陳勝是失敗了的劉邦,劉邦是成功了的陳勝。

匯聚到劉邦身邊的眾人,大多數社會身份也比較低下。清人趙翼對漢初諸臣的社會出身有過概括,除了張良為六國舊貴族、張蒼為秦御史之外,其他人社會地位都不高。例如,蕭何為沛縣吏掾,曹參為獄掾,陳平、王陵、陸賈、酈商、酈食其、夏侯嬰等為白徒,樊噲為屠狗者,周勃為給辦喪事者,灌嬰為販繒者,婁敬為輓車者……趙翼稱他們為「亡命無賴之徒」。

所謂「亡命」指的是從戶籍中脫離出來,「亡命無賴之徒」為反體制的存在。商鞅變法以來,秦將民眾按「什伍之制」編入國家戶籍,戶口成為賦稅徵收、兵員徵發的依據。為擴大賦稅徵收的基數,秦制規定一家不能有兩個成年男子,否則賦稅加倍。這一政策將大家庭拆分為若干小家庭,由此確立了以小家庭為所有者的財產制度。這一制度成為私有財產觀念的成長沃土,成為促使個人追求財富和權力的動力。

劉邦等「亡命無賴之徒」,在亂世之際由社會邊緣人物一舉成為時代的主角,其內在動力即在於此。但相較於項羽,劉邦顯然更了解「亡命無賴之徒」的心理欲求,因而能以積極分配利益的方式予以團結。這是劉邦戰勝項羽、獲得天下的關鍵所在。

為龐大帝國灌注靈魂:

求富貴轉化為求太平世

隨著「亡命無賴之徒」創造出「布衣將相之局」,一場新的危機悄無聲息地到來。它較之於秦代的統治危機顯得不動聲色,卻更為嚴峻,甚至危及中華古代文明的存在基礎。

《史記》記載,劉邦平定天下後,原本徵戰四方的群臣在朝堂上飲酒爭功。有的胡亂呼叫,有的拔出劍擊打立柱,劉邦十分擔憂。此時,叔孫通對劉邦說:「臣願徵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劉邦聞言心動。之後,叔孫通到魯地徵召儒生30多人,與門下弟子100多人一起研習禮儀,並在長樂宮建成之日引導王侯將相朝拜劉邦。朝拜之日,劉邦高坐殿上,懾於朝儀威嚴,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侍坐在大殿上的群臣也伏身低首。御史監督王侯將相,如有不符合朝儀者則當場帶出。結果直到儀式結束,無人敢於失禮。劉邦感慨,今日始知皇帝之貴呀!

然而,「亡命無賴之徒」固然能夠通過朝儀訓練在舉止上成為「王侯將相」的樣子。但在精神層面,他們尚無法為漢帝國的龐大身軀灌注靈魂。洛陽城中的天才少年賈誼敏銳地發現了這個時代的精神困境。於是,他上書道,漢朝的統治依靠熟悉法令的官吏,他們能夠解決事務層面的問題,卻不能解決精神上的困境。作為「亡命無賴之徒」,渴求富貴能使其爭奪天下;作為「王侯將相」,競相奢靡會使其敗壞風俗。

對賈誼的意見,漢文帝一度有所觸動,並試圖改制。然而,由於種種原因,皇帝最終放棄了改革,賈誼也被貶為長沙王傅。在湘水之畔,賈誼作《吊屈原賦》以自傷,未料自己也被司馬遷寫入《史記》並與屈原同傳。千載以後,另一位大才子李商隱又為他寫下了「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千古名句。

漢代精神的轉向,要留待30年後的漢武帝予以實現。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事為眾所周知。如果從儒、法、道之爭的論域中抽身而出,便會發現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的策論具有比諸子門戶之爭更深遠的歷史意義。

董仲舒所闡發的公羊「三世說」,給予了漢朝統治者時空觀念。在漢朝的政治實踐中,「衰亂世」對應於漢高祖、呂后時期以關中制衡關東諸侯的時代;「昇平世」,對應於漢文帝、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及被動應對匈奴侵擾的時代;大一統的「太平世」,則是漢武帝需要實現的。這一時空體系,不僅解釋了漢代歷史的發展,而且賦予了漢武帝歷史責任。由此,開創了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衛青、霍去病、張騫等一系列彪炳史冊人物的出現,一定意義上都得益於這個時空定位。

從精神層面來看,漢武帝時代並未強行壓抑秦漢以來渴求富貴的社會心理,而是將這種心理欲望引導至國家層面,為其追求大一統的國家戰略服務。同樣,漢武帝的學校制度、選舉制度也建立在實現人心欲望的基礎之上。漢武帝在長安城外立太學,設太常博士弟子50人,在太學中隨博士學習。這些人在讀期間免除徭役,學成以後有入仕的資格。同時,又令天下郡國設官學。官立學校的目標是培養官吏,但養成過程是知識教育和德性教育並行。儘管求學者的初始動機是求得富貴,但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漸漸得以轉化心性。

察舉制度也是如此。漢武帝規定郡國向朝廷舉薦人才,舉薦的標準有:德行高妙,志節清白;學通行修,經中博士;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中御史;剛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決,才任三輔令,皆有孝悌、廉正之行。舉孝廉時,尤重德行和經學。經由這一選士標準,將求取富貴者改造為經明行修之人,求富貴者的心性得以轉變。例如,漢元帝劉奭作太子時的師傅蕭望之,其家族世代經營田業,到了蕭望之這一代開始轉向學術。蕭望之研習齊詩多年,成為一代名儒。這是強宗豪族轉為儒學家族的典型。

經由儒家教育而引發的心性轉變,不僅發生在強宗豪族身上,而且也發生在最高統治者身上。劉奭即位後,成為我國歷史上首位篤信儒家學說的皇帝。劉奭當太子時見到大臣楊惲、蓋寬饒等獲罪而誅,就向漢宣帝進言:「陛下執法太深,宜用儒生。」漢宣帝聞言怒而動聲色:「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用德教,用周政乎……亂我家者,太子也!」自此以後,漢宣帝疏遠劉奭並試圖立淮陽王為太子,只是因劉奭為許皇后之子而作罷。

「清流」與「濁流」的抗爭:

捨生取義以澄清天下是非

漢元帝的出現,意味著儒家話語體系成為朝野共同的言說方式。在社會領域,由強宗豪族轉化而來的儒學世家也成為中堅階層。比如,三國時名士楊修的家族,四世皆為三公;袁紹的家族,四世出了五公。

經過數十年的思想浸潤,秦漢之際求富貴的直白欲求遞升為東漢時代擔當道義的追求。《後漢書》說:東漢時「所談者仁義,所傳者聖法也,故人識君臣父子之綱,家知違邪歸正之路」。此時,道義是非已成社會的普遍共識。影響中國近2000年的「三綱」,也在東漢漢章帝時期得以確立。

然而,到漢章帝之子漢和帝繼位後,「君為臣綱」開始遭到破壞。漢和帝以後的9位皇帝都是未成年即位,其中最小的漢殤帝即位時不滿百日,駕崩時年僅2歲。皇帝年幼時,由外戚執政;皇帝年歲增大、要求親政時,所能依靠的力量則只能是身邊的宦官。因此,東漢中期以來的政治便是外戚和宦官的輪流執政。漢順帝時允許宦官以養子為後、世襲封爵,從此宦官勢力發展為宦官家族勢力,從朝廷延伸到郡國,並又發展為強宗豪族。

宦官勢力的快速發展,與以澄清天下是非為己任的儒學士人之間產生了尖銳矛盾。在士人看來,宦官掌權是違背綱常之事。洛陽太學生3萬餘人與反宦官的官員一道,自命為清流,視宦官為濁流,攻擊的主要手段是上書奏事、揭露宦官罪惡。漢桓帝時,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太學生以太學為陣地,激揚名聲,議論朝政,形成所謂「清議」。《後漢書》描述當時的氛圍為「處士橫議」,太學生們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輿論勢力。不料,由宦官控制的政府於漢桓帝延熹九年和漢靈帝建寧二年,將清流官僚和士人,扣上「黨人」罪名予以鎮壓。尤其是在第二次黨禍中,將上百名士人處以極刑,禁止入仕數百人,並牽連眾多族人。

在這一過程中,篤信正義的士人展現了非凡的精神力量。黨錮名士範滂赦歸回鄉之際,汝南、南陽士大夫紛紛迎之。景毅之子為黨錮名士李膺門徒,李膺入獄,景毅之子卻未被追究,景毅於是自行上表免除官職。皇甫規曾為宦官下獄,為太學生所營救,卻在黨錮之禍發生後,向朝廷上表自述為黨人。黨人張儉亡命時,「望門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孔融接納張儉,事洩後「一門爭死」。這些悲壯事例反映了東漢社會的寶貴价值共識——捨生取義。

東漢士人維護正義的努力雖宣告失敗,卻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明清之際的思想家有感於士風頹喪,故對東漢時期極為推崇。顧炎武就曾借《詩經·鄭風·風雨》之「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來讚賞「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相關焦點

  • 為何劉邦能戰勝項羽?劉邦羞於啟齒的原因,被手下將領說破了!
    劉邦為何能戰勝項羽呢?不太熟悉楚漢歷史的人,大多更同情項羽,而憎惡劉邦。他們歸結為:劉邦陰險狡詐,項羽卻太過單純善良,項羽鬥不過劉邦,與「君子鬥不過小人」同理。項羽面對的對手是劉邦,光搞清楚項羽的劣勢還不太夠,要搞明白劉邦的優勢究竟在哪裡,才能知道為何贏家是劉邦。原因劉邦戰勝項羽的原因,他自己也做了總結,劉邦曾在洛陽舉行過一次酒宴,要求手下將領和謀士們總結自己之所以能獲勝的原因,隨後自己也說出了有關的看法。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有句話叫"是金子總會發光",意思是有才華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創造自己的成就,比如戰國時期的吳起,在魯國能打敗強大的齊國,在魏國打不過秦國出河西,在楚國能創造強楚,這就叫人才,放在任何地方,都能發光發熱。
  • 鴻門宴項羽婦人之仁放虎歸山,然而殺掉劉邦,項羽就能坐擁天下?
    西楚霸王項羽是歷史上的悲情人物,本來是在戰場之上叱吒風雲的一代雄主,然而最終只能兵敗自刎。後世多將項羽失敗的原因歸結於他放走了劉邦,在鴻門宴上,項羽放虎歸山,從而導致了其錯失江山,而劉邦終成為帝王。然而這真是項羽沒能坐擁天下的原因嗎?
  • 項羽奪天下最大的絆腳石是誰?不是劉邦,而是他唯一的親人
    項羽這輩子最大的絆腳石,不是劉邦,而是項伯。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項梁的親弟弟,按照道理,應該是要幫助自己的兄長和侄兒奪取天下。可是項伯卻總是在關鍵時刻,給項羽扯後腿,最終導致項羽失去了天下。西漢建立以後,項羽的這位親叔叔,不僅得到了賜姓劉,而且被封為射陽侯,可以說是一生榮華富貴了。
  • 英布為何背叛項羽投奔劉邦,原因居然是這樣
    很多人都喜歡劉邦項羽的故事,他們倆的對峙更是傳為佳話。可是你知道嗎為什麼劉邦能夠戰勝並笑到最後,除了他有著很強的心理素質,還有更好的籌略之外,其實和他的待人之道也分不開。英布呢?就曾在項羽手下這樣一員大將最後卻投奔劉邦,從這樣一個小故事,我們就能看到劉邦成功的關鍵。
  • 項羽的文韜武略遠勝劉邦,為什麼在楚漢爭霸中劉邦能戰勝項羽?
    劉邦為什麼能在楚漢相爭中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從兩個人的對比來看,能力方面劉邦跟項羽比真的差太多了。楚漢爭霸的四年中,劉邦在對項羽的作戰從來就沒有贏過,而且輸得都是相當窩囊的。在彭城之戰中,項羽用三萬兵力對戰劉邦五十萬大軍,打得漢軍丟盔棄甲,四處逃竄。從中可以看出,劉邦的治軍水平,謀略方面遠遠不如項羽。
  • 項羽沒有虧待英布,英布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這才是關鍵
    英布本來只是項羽手下的一名大將,項羽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對英布進行了破格提拔,封英布做了九江王。九江國和楚國是鄰國,項羽封英布做九江王,目的是想要讓英布隨時隨地能夠幫助自己。然而英布在離開項羽之後,漸漸萌生了自立門戶的想法,對項羽愈發的不尊敬。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漢高祖劉邦,愛說「善」!善,即是好。整篇《高祖本紀》,劉邦有無數「善」字在內。而整篇《項羽本紀》,只見無數「怒」字,項羽一直在生氣,而項羽生氣,後果很嚴重。先讀《項羽本紀》便知道《高祖本紀》中諸多劉邦的謀臣大將,其實原來都是項羽的人。而他們最終都跟了劉邦。
  • 劉邦戰勝項羽後,為什麼沒有故意黑化項羽?
    形象 但是也有例外,同為生死大敵的劉邦與項羽,卻未出現這樣的情況,而且,從後世很多詩人的詩詞中都能看到,項羽的一些精神一直都被後人稱讚。
  • 除了眾所周知以外的,項羽輸給劉邦的幾個關鍵點
    可見,項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約束不了項羽的。即使項梁多活幾年,最後天下還是落在項羽手中,以他的政治才能,結局應該差不多,不過很可能就沒劉邦啥事了。項梁死後權力重新整合,楚懷王最先收回了權力,但是最終也沒鬥過項羽。
  • 劉邦與項羽的性格特徵與差別
    27歲霸王,劉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項羽乃名將之後,劉邦為默默無名的農家子弟;項羽受過嚴格的大將訓練,劉邦本身非將才,集結的亦多烏合之眾;後項羽宰制天下,聲勢如日中天,而劉邦僅被封為漢王,所據之地偏遠險阻。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項羽正面打,天下無敵,劉邦何以能幹倒他,取天下?作為勝利者的劉邦,自己給過官方答案:高祖置酒雒陽南宮。
  • 劉邦項羽都是楚人,為什麼說,楚漢戰爭是秦國第二次滅六國
    (楚漢戰爭)我們知道,秦末革命實際上首先是項羽消滅了秦朝,同時又徵服了各地新崛起的諸侯,建立了西楚帝國,然後對天下諸侯進行了分封。尤其是對原先六國的國君或者大臣的後人進行了分封。後來同樣作為楚國人的劉邦又發動了與項羽的戰爭,最後劉邦戰勝了項羽。
  • 項羽死於分封,劉邦成於分封,區別在於與天下同利
    項羽和劉邦都曾大肆分封諸侯,項羽深陷分封的泥潭,被劉邦率領的諸侯大軍打敗,而劉邦卻通過分封諸侯,奪取了天下,奠定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 項羽和劉邦最大的區別在哪裡呢?你那喜歡哪個人物呢?
    項羽和劉邦的區別在哪裡呢?從出身和經歷來看,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從小受貴族思想和儒家道德觀念影響很深。後來反秦,首先是受當時社會大潮流影響,推翻暴秦而恢復自己原來的楚國。不是想創立自己的新朝代,開闢自己的新天地。
  • 項羽封英布為九江王,為什麼英布卻在關鍵時刻背叛項羽轉投劉邦
    曾為驪山刑徒的英布,早年也是反秦義軍一員,後投靠楚地反秦先鋒項梁,成為楚軍陣營的一員戰將,項梁戰死定陶之後,英布在「巨鹿之戰」期間投入項羽麾下。因在反秦戰爭中屢立戰功,項羽大封天下時獲封九江王,然而在「彭城之戰」後,卻被劉邦的使者隨何策反,就此投入劉邦陣營。按理來說,項羽對英布也算是情深義重,英布為何還要背叛項羽投靠劉邦呢?
  • 楚漢相爭,是項羽吊打劉邦,還是劉邦吊打項羽?
    楚漢相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彭城之戰,項羽吊打劉邦。第二階段,滎陽成皋爭奪戰,劉邦項羽相持。第三階段,鴻溝議和後,劉邦吊打項羽。
  • 《鴻門宴》:劉邦、項羽性格差異,預示劉邦必勝,項羽必敗
    現在打劉邦,道義上說不過去。項羽感覺理虧,答應了項伯的要求,決定接受劉邦的道歉。第二日劉邦帶著人到項羽的駐地新豐鴻門道歉。項羽設宴款待劉邦, 但宴會上範增舉玉玦示意,想要讓項羽殺劉邦,但是項羽沒有回應。範增命令項莊舞劍殺劉邦,但項伯卻借舞劍進行阻止。事情危機的情況下,劉邦的手下樊噲闖帳,項羽卻邀請樊噲入席。
  • 為什麼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卻並沒有汙化他的競爭對手項羽呢?
    項羽死後,劉邦為招降項羽手下的李將軍,將項羽首級示眾,並答應厚葬項羽首級,李將軍才率眾投降,因此劉邦也厚葬了項羽。 項羽的伯父項伯,項羽的族人項襄,項羽的侄子項他都投靠了劉邦,在漢朝為官。並沒有在劉邦誅殺諸侯王的行動中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