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爭霸與其說是項羽和劉邦的真霸,倒不如說是項羽、劉邦和韓信三個人的爭雄。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
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
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但可惜的是,劉邦佔盡優勢,卻依然怕項羽怕的要命,直接將稱王資格拱手相讓給了項羽,還在鴻門宴上差點被項羽誅殺。
雖然鴻門宴劉邦沒死,但這一回合的交鋒,劉邦完敗,項羽完勝。
項羽和劉邦的第二次交鋒是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劉邦帶著50萬「諸侯聯軍」殺到項羽的老巢彭城,結果項羽只用了幾萬人就把劉邦打的落花流水。還俘虜了劉邦的老爹和他的老婆,劉邦在逃走的時候還三番兩次的丟掉自己的兒子。
總之,劉邦和項羽的交鋒劉邦一敗塗地,要不是劉邦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忙,他能不能得到天下還未可知,這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曲線救國拿下了大片領地,楚漢爭霸到最後,實際上看韓信。韓信投靠誰誰就能贏,如果韓信要自立,說不定就要上演「三國」。後來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有了韓信,韓信擊敗了項羽,劉邦也就得到了天下,之後把韓信給誅殺了。
那麼,韓信為什麼會死?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呢?當然,我今天無疑來分析這個問題,因為分析這個的人太多了,我只想從韓信的角度來分析他為什麼會死。
其實吧,韓信之所以選擇劉邦和韓信之死其實都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韓信是個士人。
士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能武的就是武士,能文就是文士。能文能武的就是人才,他們遊走四方,那裡有需要那裡就以他們。他們身份的標誌就是佩劍。
韓信也佩劍,即便是窮的叮噹響,沒錢吃飯,要整日蹭吃蹭喝,他也要佩劍,因為這是他士人的身份象徵。
所以說,韓信是個落魄的貴族,雖然是個落魄的,但絲毫不妨礙他人格的培養,他繼承了士人的清高、固執、精明和感恩。
士人是清高的
韓信就和我們當下很多讀書人一樣,明明沒工作、沒存款、沒家庭,但你和他們討論一些蠅營狗苟的事,他們說你俗,俗不可耐。他們開口閉口都得是國家大事、經濟發展、行業趨勢等大話題。
韓信就是這種人,他窮的都沒飯吃了,但每天想的是天下大勢。投靠項羽和劉邦的時候,要當大官,小官也看不上。
這其實都是他發自內心的自信和清高所決定的。清高的人成功了便會被稱為有追求,失敗了便會淪為一個笑話,變成好高騖遠。
韓信很固執
實際上,有點本事的人都是有幾分固執的。而固執發揮的好就是堅持、執著、堅持不懈。如果發揮不好,就會受到反噬,韓信也不例外。
因為固執的人永遠只會做自己認定的事情,別人眼中的對錯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韓信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過程中,就是被他自己的固執所害。
士人都是精明的
說白了,士人是沒有領地的,他們要生存只能去周遊列國,周遊列國是為了什麼?無非就是要把自己賣個好價錢。誰給的待遇高、位置高,他們便為誰賣力。
六國的士人今天能為六國抗秦,明天為秦國滅六國,朝秦暮楚是很正常的事。
韓信作為那個時代的士,身上也有這種特性。他開始投靠的是項羽,但項羽沒有給他理想的平臺和位置,於是他投靠了劉邦,劉邦給了他想要的空間和權力。如果劉邦沒有給,那麼,他照樣會撒腿就跑。
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永遠是讀書人和生意人,精明的人會算帳。我幹了多少活,你就得給我多少錢!但就是這種表面上無可厚非的精明最後恰恰害死了韓信自己。
士人的感恩
感恩是士人的精神,「士為知己者死」,雖然士人很精明,但他們有精神,如果能遇到真正欣賞我、給我機會的老闆,我也願意為他傾盡所有。
劉邦給了韓信平臺,所以,韓信選擇了劉邦,拒絕了項羽的說客。
因此,韓信選擇劉邦和他之死,原因都是同一個,因為他士人的感恩,他選擇了,又因為他士人的原因決定他日後的悲劇。
他從頭到尾都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士」在看,他就是想當個職業經理人,從沒有想過自己當老闆。他覺得他是憑實力吃飯,憑業績說話,所以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他一直在用自己固有的思維看問題,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所以想居高位沒什麼不應該;他認為自己有功勞,所以想要封賞也沒什麼不對;他認為自己把劉邦當知己看,劉邦也應該把自己當知己看。他沒看到時代和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劉邦成了皇帝,他成了下屬,但他依然還跟劉邦稱兄道弟,沒大沒小。
所以說,當環境改變後,以前正確的東西現在不一定正確,以前穩定的關係也現在不一定穩定,以前平衡的利益也不一定平衡。比如,你的同學成了你的領導,你們的關係還真的能無拘無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