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2021-03-05 刀光劍影指戰國

楚漢爭霸與其說是項羽和劉邦的真霸,倒不如說是項羽、劉邦和韓信三個人的爭雄。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

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

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但可惜的是,劉邦佔盡優勢,卻依然怕項羽怕的要命,直接將稱王資格拱手相讓給了項羽,還在鴻門宴上差點被項羽誅殺。

雖然鴻門宴劉邦沒死,但這一回合的交鋒,劉邦完敗,項羽完勝。

項羽和劉邦的第二次交鋒是彭城之戰。

彭城之戰,劉邦帶著50萬「諸侯聯軍」殺到項羽的老巢彭城,結果項羽只用了幾萬人就把劉邦打的落花流水。還俘虜了劉邦的老爹和他的老婆,劉邦在逃走的時候還三番兩次的丟掉自己的兒子。

總之,劉邦和項羽的交鋒劉邦一敗塗地,要不是劉邦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忙,他能不能得到天下還未可知,這個人就是韓信。

韓信曲線救國拿下了大片領地,楚漢爭霸到最後,實際上看韓信。韓信投靠誰誰就能贏,如果韓信要自立,說不定就要上演「三國」。後來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有了韓信,韓信擊敗了項羽,劉邦也就得到了天下,之後把韓信給誅殺了。

那麼,韓信為什麼會死?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呢?當然,我今天無疑來分析這個問題,因為分析這個的人太多了,我只想從韓信的角度來分析他為什麼會死。

其實吧,韓信之所以選擇劉邦和韓信之死其實都是同一個原因,那就是韓信是個士人。

士是春秋戰國時代的貴族,能武的就是武士,能文就是文士。能文能武的就是人才,他們遊走四方,那裡有需要那裡就以他們。他們身份的標誌就是佩劍。

韓信也佩劍,即便是窮的叮噹響,沒錢吃飯,要整日蹭吃蹭喝,他也要佩劍,因為這是他士人的身份象徵。

所以說,韓信是個落魄的貴族,雖然是個落魄的,但絲毫不妨礙他人格的培養,他繼承了士人的清高、固執、精明和感恩。

士人是清高的

韓信就和我們當下很多讀書人一樣,明明沒工作、沒存款、沒家庭,但你和他們討論一些蠅營狗苟的事,他們說你俗,俗不可耐。他們開口閉口都得是國家大事、經濟發展、行業趨勢等大話題。

韓信就是這種人,他窮的都沒飯吃了,但每天想的是天下大勢。投靠項羽和劉邦的時候,要當大官,小官也看不上。

這其實都是他發自內心的自信和清高所決定的。清高的人成功了便會被稱為有追求,失敗了便會淪為一個笑話,變成好高騖遠。

韓信很固執

實際上,有點本事的人都是有幾分固執的。而固執發揮的好就是堅持、執著、堅持不懈。如果發揮不好,就會受到反噬,韓信也不例外。

因為固執的人永遠只會做自己認定的事情,別人眼中的對錯其實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韓信在處理和劉邦的關係過程中,就是被他自己的固執所害。

士人都是精明的

說白了,士人是沒有領地的,他們要生存只能去周遊列國,周遊列國是為了什麼?無非就是要把自己賣個好價錢。誰給的待遇高、位置高,他們便為誰賣力。

六國的士人今天能為六國抗秦,明天為秦國滅六國,朝秦暮楚是很正常的事。

韓信作為那個時代的士,身上也有這種特性。他開始投靠的是項羽,但項羽沒有給他理想的平臺和位置,於是他投靠了劉邦,劉邦給了他想要的空間和權力。如果劉邦沒有給,那麼,他照樣會撒腿就跑。

世界上最精明的人永遠是讀書人和生意人,精明的人會算帳。我幹了多少活,你就得給我多少錢!但就是這種表面上無可厚非的精明最後恰恰害死了韓信自己。

士人的感恩

感恩是士人的精神,「士為知己者死」,雖然士人很精明,但他們有精神,如果能遇到真正欣賞我、給我機會的老闆,我也願意為他傾盡所有。

劉邦給了韓信平臺,所以,韓信選擇了劉邦,拒絕了項羽的說客。

因此,韓信選擇劉邦和他之死,原因都是同一個,因為他士人的感恩,他選擇了,又因為他士人的原因決定他日後的悲劇。

他從頭到尾都只是把自己當做一個「士」在看,他就是想當個職業經理人,從沒有想過自己當老闆。他覺得他是憑實力吃飯,憑業績說話,所以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他一直在用自己固有的思維看問題,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所以想居高位沒什麼不應該;他認為自己有功勞,所以想要封賞也沒什麼不對;他認為自己把劉邦當知己看,劉邦也應該把自己當知己看。他沒看到時代和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劉邦成了皇帝,他成了下屬,但他依然還跟劉邦稱兄道弟,沒大沒小。

所以說,當環境改變後,以前正確的東西現在不一定正確,以前穩定的關係也現在不一定穩定,以前平衡的利益也不一定平衡。比如,你的同學成了你的領導,你們的關係還真的能無拘無束嗎?

相關焦點

  •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夠擊敗劉邦項羽,並且一統天下嗎?
    「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蕭何及呂后誘騙至長樂宮,年僅35歲。他死前的這句悲鳴,劃上了他生命的句號。秦漢之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一代「兵仙」就此隕落,這也讓後世對他的悲慘結局感到同情和感慨。
  • 劉邦如果沒有戰神韓信,可以打敗項羽嗎?
    第三:韓信做了什麼?下面我們一一剖析。第一:雙方陣營人員架構。先說劉邦,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有盧綰、周勃、曹參、夏侯嬰等劉邦同鄉,還有彭越、英布(本是項羽的部將,後投靠劉邦)、韓信這三位漢初名將。以上五位是項羽的武將,還有一位厲害的角色,軍師範增,前期有範增輔助項羽很少有敗績,可惜啊可惜,最後因為反間計兩者分道揚鑣。以上可以看出,如果沒有韓信在,項羽完全可以吊打劉邦。第一局,項羽勝。第二:雙方實力。這個毫無疑問,又是項羽吊打劉邦幾條街。起兵之初劉邦就是一個村長,充其量百八十人。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首先,韓信的確率領漢軍,在關鍵時刻取勝,功勞卓著。在漢中時,韓信就率領漢軍暗渡陳倉,一舉突破章邯所布置的秦嶺防線,把章邯圍困在廢丘,幫助劉邦奪取了關中。再隨後,劉邦率領諸侯聯盟在彭城之戰中失敗時,韓信早已組織漢軍在洛陽、成皋、滎陽一帶布置好防線,阻擋項羽由此進入河洛,逼近函谷關。
  • 為什麼韓信不在時,張良與陳平輔佐劉邦總是打不過項羽?
    嚴格講如果正面單挑的話,沒有一個人可以在軍事上真正意義上擊敗項羽,項羽的失敗並不是他個人對陣劉邦的失敗,而是他對陣整個天下的失敗,垓下之戰不是項羽獨對劉邦,而是項羽被以劉邦為首的諸侯聯軍合力所滅,項羽以一己之力抗拒天下,最後不敵也可以稱之為戰神了。
  • 如果沒有韓信的幫助,劉邦能不能戰勝項羽?
    有趣的是在同一歷史階段,有兩個韓信。一個是異姓諸侯王,一個是淮陰侯韓信。很多人把這兩個人弄混了,實際上區別很大,一個是韓襄王的嫡孫,曾經投奔過匈奴;一個出身卑微,曾遭無數人白眼的落魄平民。而且二人在史書的叫法也不一樣。前者叫韓王信,後者一般就是韓信。
  • 彭城之戰,張良和韓信在哪,為何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殺敗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經過一系列波折之後,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在韓信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項羽有什麼缺點,韓信很不客氣地說:「項羽對人和氣友善,別人生病時,他會流著眼淚為病人送上飯食。但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把印綬拿在手裡磨過來磨過去,把印綬磨得稜角都沒了還捨不得給人家。這就叫婦人之仁。」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可是十年後,天下大亂,項梁率軍渡江準備西取鹹陽,此時正當壯年的韓信又被項梁派去當大頭兵。韓信跟隨項梁的軍隊多次作戰,因其幼年習武,所以自身安全沒有問題。隨後,項梁戰死,韓信也跟著項羽一起參加了巨鹿之戰。在消滅了秦朝的精銳後,項羽躊躇著向鹹陽進軍。但是想做一件大事的韓信看到項羽難行,便暗中下手。那時候,劉邦領導的軍隊還比較開明,也是僅次於項羽的強大力量。
  • 這2人不死,劉邦根本不敢動韓信,可惜韓信將他們全殺了
    作為一名大將,韓信是我們歷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幫助劉邦破魏、平趙、下燕、定齊,以及擊敗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在韓信的幫助下,劉邦建立了漢朝,雖然功績卓著,但因其能力太過強悍,使劉邦對他心生忌憚,因此,他還是逃不過「兔死狗烹」的命運。
  • 劉邦說自己不殺韓信,不用鐵器殺韓信,為何最終還是殺了韓信
    韓信,太史公將其與蕭何、張良並稱「漢初三傑」,是劉邦的第一開國功臣。楚漢相爭的幾次關鍵戰役,都是韓信幫助劉邦打下來的。比方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暗度陳倉,井徑之戰等。最為經典的是,在垓下之戰中,韓信逼迫史上第一武將項羽自刎而死。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另一位重要的大臣範蠡,幸好提前逃離,免於一死,他臨走前曾經勸文種離開,並留下了幾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勾踐世家》)?司馬遷第二次寫這句話時,用在了《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楚王韓信被劉邦抓獲時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 劉邦為何殺掉韓信,彭越等開國元勳,項羽的敗亡給了其警惕
    漢高祖劉邦和秦始皇嬴政在年齡上只差三歲,但是兩人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走向同樣幾乎類似的事情,那便是登基稱帝,建立封建制度國家。然而兩人在對待功臣上卻完全不同,秦始皇登基後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對於功臣皇帝選擇和其分享天下,為何劉邦得到漢朝的江山之後,卻選擇將手下大將殺死。
  • 韓信慘死,誰才是誅殺韓信的幕後黑手?
    換句話說,誅殺韓信的幕後黑手並不是呂后,始作俑者正是漢高祖劉邦。熟悉楚漢相爭的朋友知道,項羽與劉邦之間的多次戰爭,比如說滎陽之戰、垓下之戰等,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會敗得很慘。但劉邦為何要對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將軍欲除之後快呢?
  • 劉邦之所以殺韓信,因為韓信有不得不死的理由,和呂雉沒什麼關係
    剛開始他只是項羽的手下,不過因為太渺小,項羽並不知道他,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項羽的軍事才能,正是因為他的光芒太盛,所以其他人看不到韓信也是可以理解的。劉邦韓信在項羽這邊得不得重用,就投靠了劉邦,這樣一來本應該為項羽效力的韓信現在成了項羽的對手。兩個人在戰場上你來我往,打的不亦說乎。項羽打仗很有魄力,果斷決絕,而韓信打仗則虛實結合,變化多端。
  • 打敗項羽的不但有劉邦韓信,還有他
    到底是誰打敗了項羽?是劉邦?是韓信?這兩個人確實在戰場上打敗了項羽,但還有一個人,你一定沒想到。這個人就是範增。張良、韓信、陳平那樣屢出奇計的奇人異士,不但喜好,而且擅長,可操作性極強。範增只是飽學之士,有些「計謀」害了項羽。我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範增是個臥底,但他的一些計謀確實幫了劉邦的大忙。比如說,範增建議擁立楚王室之後,這是為了從民所望。可是,他當時真的欠考慮,擁立後怎麼辦?如何處理這個楚王?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就是軍事奇才-韓信,讓我簡要分析下:自從鴻門宴過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劉邦本應封為「關中王」,但被項羽封在遠在巴蜀之地的漢中,稱為「漢王」,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造成諸侯之間相互聯合,起來反叛項羽,最初的就是齊地田榮,聯合劉邦等各路諸侯王,楚漢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 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實力會有多大,能否戰勝劉邦?
    秦末農民起義,英雄豪傑開始湧現,其中便有劉邦和項羽,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而最終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王朝,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這麼一個人物,他就是韓信。韓信最終悲慘的結局想必人們也十分清楚,而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的實力能否打贏劉邦呢?
  • 為什麼韓信在劉項對峙時不背叛劉邦,在劉邦稱帝後反而要造反?
    最終,以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為標準,秦朝名存實亡。秦朝滅亡後,項羽分封諸侯,給這個亂世帶來了短暫的和平。 經過一番角逐之後,形勢逐漸明朗,最終形成了以劉邦為首的漢軍集團和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集團,也就是所謂的楚漢之爭。 劉邦稱帝後,曾經評價過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謂之「漢初三傑」。不過,要說在楚漢戰爭中貢獻最大的,非韓信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