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何殺掉韓信,彭越等開國元勳,項羽的敗亡給了其警惕

2020-12-12 騰訊網

漢高祖劉邦和秦始皇嬴政在年齡上只差三歲,但是兩人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走向同樣幾乎類似的事情,那便是登基稱帝,建立封建制度國家。然而兩人在對待功臣上卻完全不同,秦始皇登基後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對於功臣皇帝選擇和其分享天下,為何劉邦得到漢朝的江山之後,卻選擇將手下大將殺死。

很多人可能認為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因為他在位期間修建長城、阿旁宮、秦始皇陵等建築耗費大量人力和物力,而且秦朝法律制度嚴苛、徭役繁重,但是對於幫助自己開拓疆土、統一六國的大將,秦始皇卻並未對其進行屠殺,反而採取懷柔政策。對其餘六國各地的生活方式並未進行統一,而正是因為這樣發生暴亂之後,六國沒落貴族迅速抓住機遇,建立推翻秦朝的軍隊。

最著名的便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楚軍,當項羽擊敗秦國主力軍隊之後,在諸侯之間創立威望,但是正是由於項羽分封異姓諸侯王,才導致漢王劉邦趁機籠絡諸侯對其進行討伐。而在對戰項羽的過程中,大將韓信、彭越和英布等人立下汗馬功勞,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們便被封為異姓諸侯王。

但是他們的存在對於劉邦來說卻是時刻的威脅,因為諸侯王佔據著國家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人口,而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擁有絕對的權力,甚至可以組建軍隊,創建小政權。這對於劉邦來說則是巨大的威脅,畢竟韓信等人可能不會造反,但是劉邦、韓信等人死亡之後,很難保證諸侯王的後代世襲王位之後不會覬覦漢朝皇帝的寶座。

而劉邦現在向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王索要王位,他們勢必不會交出,而此時自己則就處於項羽的地位,一旦有人說服其他諸侯王來反對自己,那麼自己便和項羽一樣下場。因為為子孫後代考慮,劉邦選擇讓劉姓王替自己鞏固漢朝天下,時機成熟在相應進行削藩。

相關焦點

  • 龍且對項羽有多重要?為何龍且戰死之後,項羽便迅速敗亡了
    那麼,龍且對於項羽到底有多重要呢?為何龍且死後,項羽便知道自己離敗亡不遠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解讀,一是龍且在項羽陣營的地位,二是龍且戰死的時間節點。根據《史記· 陳丞相世家》的記載,對於項羽用人,陳平曾評價道,「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也就是說,項羽用人,更注重血緣關係,如項聲、項他等,而這也是導致項羽麾下人才稀少的一個主要原因。
  • 垓下之戰,劉邦與韓信是如何把西楚霸王項羽逼上絕路的!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誅彭越,逼反英布?他們為何不聯合反抗?
    彭越是西漢開國功臣,他和韓信、英布三人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但彭越最後下場卻是被劉邦誅滅 三族,其理由是彭越造反。不過彭越的死和韓信有幾分相似,背後都是被呂后安上了一個謀反的罪名, 彭越到底是有造反之心還是劉邦擔心會有後患才將其除掉,目前已經不得而知了。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公元前196年,韓信受到呂后的邀請,來到長樂宮赴宴。但是呂后與蕭何聯手,在韓信到長樂宮後,將其殺掉,並誅了韓信三族。 韓信身為漢初三傑之一,大漢開國第一武將,就這樣隕落了。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
  • 為何在楚漢之爭關鍵時刻,項羽率領的虎狼之師,戰鬥力突然下滑?
    戰鬥力為何突然下滑了呢?如果要說其中的原因,咱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剖析。一、放虎歸山還沒等交戰,項羽和劉邦在鴻門就見面了,而且項羽還擺下鴻門宴款待劉邦,目的本是藉機除掉劉邦,但是最終的結果是放劉邦走了,讓劉邦走了就等於放虎歸山,劉邦作為強大的對手,日後肯定會和項羽刀兵相見。
  • 垓下之戰,韓信如何打敗不可一世的萬人敵項羽?
    但是,項羽之所以能夠繼續同劉邦在成皋相持10 個月之久,關鍵在於劉邦集團內部也開始暴露出一些重大而深刻的矛盾,不能迅速地集中全力一舉而殲滅項羽。如前所述,劉邦自彭城敗後,即確定了借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力量同項羽作戰的方針,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韓信,因而贏得了相持階段的勝利。
  • 項羽驍勇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會敗給劉邦?韓信只用八個字道出原因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大意是,我很猛,但天日照劉不照我,我接下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我是不是很猛,上天是不是不幫我。項羽說他起兵八年,親身經歷七十餘場戰鬥,不曾敗北,這大抵是不錯的。項羽這麼猛,驍勇善戰,英雄好漢,天下無敵,百戰百勝,為何最後卻被困垓下,敗給劉邦呢?
  • 為何劉邦一定要殺掉韓信?看完韓信做的這7件事,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許多人都覺得是狡兔死走狗烹,認為劉邦打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風氣,讓後世不少的君王都學他,殺了有功之臣。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劉邦殺的人,大多都有必須要死的理由,而韓信就是那個特別該死的。 韓信到底做了什麼?讓劉邦非殺他不可,看看他當初做過什麼就知道了。
  • 項羽自刎後,劉邦為何在其墓前大哭?並非惺惺相惜,而是另有圖謀
    這時張良、陳平對劉邦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 養虎遺患 。"劉邦聽從,於是他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時間會合攻打楚軍。到了固陵,韓信、彭越不來會合。楚軍出擊漢軍,大敗漢軍。劉邦問張良,韓信、彭越怎麼不來?張良說,得付人家工錢,人家才來幫你的。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劉邦老了,不會來;諸將我就忌憚韓信和彭越,都死了,其他不足畏。事實上劉邦帶病來了,也打敗了英布。不妨說,楚漢之際,項羽韓信是天花板。其他英布彭越龍且什麼的很能打,但都高不過劉邦去。
  • 為何弱小的劉邦可以擊敗強大的項羽,最終一統天下
    戰爭初期的影響 項羽直到劉邦率56萬大軍攻佔了彭城,項羽開始對漢作戰。明明知道劉邦是自己的主要敵人,卻眼看劉邦坐大不予理睬,卻去田榮和田橫作戰,失去在戰爭初期戰勝劉邦的時機和條件。
  • 韓信為何鬥不過劉邦?劉邦手腕太高,垓下的一石三鳥就說明了一切
    淮陰侯韓信也是天縱之才,智商、情商雙高的厲害人物,魏豹、陳餘、田橫、項羽等梟雄式人物都被他給搞掉了,但他還是鬥不過劉邦,最終被劉邦的妻子呂后給搞了。為什麼韓信鬥不過劉邦呢?當初,項羽和劉邦籤訂了和約,以鴻溝為界,東歸項羽,西歸劉邦,但劉邦撕毀了和約,趁項羽東歸時追擊項羽,追擊到垓下時,項羽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史書中說劉邦不敵項羽,於是再度深溝壁壘,龜縮起來,和項羽對峙起來,對峙了一段時間,劉邦的盟友就都馬不停蹄地趕來了,他們是韓信、彭越等諸侯,這些諸侯一到,項羽就被包了餃子。
  • 項羽烏江自刎後,劉邦卻為何在項羽墓前大哭一場?
    這時張良、陳平對劉邦說:"漢有天下大半,諸侯皆附之。楚兵疲食盡,這正是天亡楚國之時。今若勿擊,真所謂'養虎遺患'。"劉邦聽從,於是他與齊王韓信、建成侯彭越約定時間會合攻打楚軍。到了固陵,韓信、彭越不來會合。楚軍出擊漢軍,大敗漢軍。劉邦問張良,韓信、彭越怎麼不來?張良說,得付人家工錢,人家才來幫你的。劉邦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事成之後,將大片的土地封給韓信、彭越。
  • 彭城之戰,張良和韓信在哪,為何劉邦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殺敗
    彭城之戰是劉邦一生少有的慘敗之仗,56萬聯軍居然一戰被項羽的3萬人打得丟盔棄甲、一潰千裡,劉邦不是有張良這樣運籌帷幄的謀士和韓信這樣戰無不勝的將軍,怎麼還會在彭城遭遇如此的慘敗,彭城之戰時, 張良和韓信到底在不在彭城?
  • 劉邦如果沒有戰神韓信,可以打敗項羽嗎?
    第三:韓信做了什麼?下面我們一一剖析。第一:雙方陣營人員架構。先說劉邦,劉邦手下的主要將領有盧綰、周勃、曹參、夏侯嬰等劉邦同鄉,還有彭越、英布(本是項羽的部將,後投靠劉邦)、韓信這三位漢初名將。從此可以看出,劉邦的部將架構比較完善,盧綰、周勃、曹參、彭越、英布、樊噲等都是武將,且都是將才而非帥才,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要不然劉邦也不會把韓信從一個小兵崽子直接提拔為大元帥。丞相蕭何是後勤大總管,整備糧餉那是絕對人才,但是不會領兵。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如果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劉邦就無法在關鍵時刻合圍項羽,一舉殲滅楚軍。再隨後,楚漢相爭的第四年,鴻溝議和之後,劉邦棄約繼續毆打項羽,卻被項羽臨死逆襲,反過來把劉邦毆打的鼻青臉腫。最後劉邦不得不正式分封,換得彭越、韓信出兵,把項羽圍在垓下,最終徹底打敗項羽。
  • 遊擊戰始祖的西漢梁王彭越之死:滿門抄斬,被剁成肉醬
    而除非項羽親自出手打他,而項羽的部將還打不過他,而項羽出手,楚軍的前線就不穩定,劉邦會趁勢反擊,所以如果當時記者能夠採訪項羽誰才是他最討厭的人,答案不會是劉邦,而絕對會是讓他不厭其煩的彭越。而楚漢議和之後,項羽東返,劉邦則背盟追擊,劉邦讓彭越、韓信一起出擊,由於劉邦許諾的太少,彭越和韓信都拖延不來,結果劉邦的漢軍在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劉邦不得不許諾彭越和韓信更多的地盤,這兩位才出兵,最後各路漢軍雲集垓下才將項羽完全擊敗。
  • 軍事上,項羽的近距離取勝和韓信的遠程絕殺,孰高孰低?為什麼?
    韓信推崇計謀,是謀戰派的代表人物,希望以最少的代價奪取最大的利益,儘可能地減少傷亡,而且從不屠殺戰俘和屠城。反觀項羽,憑藉自己的武勇,一味地猛打猛衝,把手中的軍隊當作賭注與敵人決一死戰,最終輸得一敗塗地。彭城之戰後,劉邦派韓信曹參領兵攻背叛漢的魏王魏豹,韓信曹參合擊魏國都城安邑,擒魏豹。隨後曹參韓信率軍擊敗代國,又在井陘背水一戰,以三萬烏合之眾擊敗號稱二十萬人的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