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2021-01-08 一個人談歷史啊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在哪裡?

公元221年,39歲的秦始皇統一中原,36歲的劉邦正在沛縣當亭長;12歲的項羽跟隨其叔父項梁逃亡吳中;37歲的蕭何在沛縣當亭長;31歲的張良到東邊拜見倉海君,尋找刺殺秦始皇的大力士;11歲的韓信在淮陰幫幫漂母洗紗;57歲的範增在居才嘆息一聲。公元前259年,嬴政出生於趙國的邯鄲;公元前247年,嬴政繼位於秦王;公元前238年,嬴政行冠禮親政;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亡韓國;至公元前221年,秦國又先後滅亡趙國、魏國、燕國、楚國,統一中原後,稱「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所以以公元前221年為秦統一六國的時間節點較為合理。

公元前256年,劉邦在泗水亭亭長的帶領下,由一名公僕下海自主創業,率領軍隊,劉邦出生於現在的江蘇豐縣沛縣豐邑。項羽的祖輩是魏國公,但是到了劉邦的父輩這一代就沒落了。劉太公膝下有四子,家中有幾畝水田,日子不算寬裕,但也過得去,奈何第四子劉邦從小就遊手好閒。

項羽雖不愛勞動,卻十分善於交際,與縣衙的官員們混得很熟,還和他們一起學習法律。於是劉太公幫他捐了個小官,當上了泗水亭的亭長,類似於現在的大隊長一職,也是體制內的。項羽工作後,也就有了固定工資收入。

可是劉邦自幼朋友多,那點工資收入還不夠請朋友吃喝,所以常在劉媼、武婦開的酒館賒酒,吃的是那種。有四個兒子的劉太公,也要一碗水端平,已花錢給劉邦捐官,所以不能再掏錢貼補幼子。而且劉邦是月光族,基本不存錢。

項羽沒有錢娶不到媳婦,但有三十多個人,也有正常的生理需要。所以常去煙火之地鬼混,結識一位名叫曹氏的女子。曹氏雖淪落風塵,卻在劉邦的花言巧語之下,由良後為劉邦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劉肥。但曹氏至死亦未被劉太公承認。

之後,豐邑遷到了大戶人家呂公,家中十分富裕,連縣令也要去打理一番。本地有頭有臉的人都帶著厚禮跑過去拜見,劉邦也去了,手裡拿著賀萬的禮單,拿著今天的白條,居然被呂公賞識,把女兒嫁給了他。

常言道知識改變命運。而劉邦,改變命運的是女人。半年前的劉邦帶著一瓶劉肥,娶回了一隻花樣百出的富二代呂雉,讓貧寒如洗的生活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呂公當然把女兒嫁給了劉邦,後來還是個國母,投資的眼光也還不錯。

陳勝、吳廣於公元前210年在大澤鄉發動農民起義,一時如火如荼。當劉邦押送勞役到驪山時,乾脆也帶著一隊勞役去了芒碭山,不久便拉起一支有規模的隊伍,佔領了沛縣。甚至到縣衙工作的蕭何、曹參都投靠了他。

自秦朝建立,到二世胡亥繼位,劉邦正經歷著從文官到企業家、拉幫結派反叛的過程。並且劉邦由打工仔變成老闆,呂雉和呂家人對他們都是力所能及的,出錢出力。沒有呂雉,項羽也不能稱霸天下。

公元前257年,秦朝的高級文官蕭何,跟隨劉邦下海創業,職位達到副總官,出生於沛縣豐邑,和劉邦是正兒八經的同鄉,還大他一歲。作為一個學霸的少年,蕭何對秦律的研究頗多。長大成人後,在縣衙當過官吏,就像現在的人力資源部主任。那時候蕭何是劉邦的上司,職位也比劉邦高。

最初蕭何在沛縣當公務員時,還有點看不起劉邦。到了呂公的家宴上,劉邦前去拜見,口稱賀財萬。兵部尚書蕭何為呂公點了禮單,當場拆開,拆開的是劉邦,對呂公說:「劉季固多大言,少小事。」劉邦這點好,事業有成後,再也不翻舊帳了。

但是蕭何為人處世還是不錯的,在劉邦還是平民的時候,蕭何多次以官職保護他,估計劉邦的公務員考試也是蕭何幫忙。項羽當了亭長以後,常常出遠差,押送勞役到鹹陽去服侍,臨行前,官吏都奉送他三百兩銀子,蕭何只送五百兩銀子。

蕭先生的工作態度非常嚴謹,當初秦朝的御史到泗水郡去做巡撫時,蕭何跟在他的後面,常常把事情辦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在擔任泗水郡卒史時,蕭何官職考核名列第一。曾打算徵調秦朝御史蕭何,蕭何多次辭謝,才未被調走。

因此,蕭何能夠被劉邦派去做大官,是因為他的確很有才能。另外,大家都知道,劉邦對蕭何的人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信任的。秦統一六國後,蕭何成為秦朝沛縣的高官。跟著劉邦下了船,身居劉氏集團高層,差不多是副總管級別。

張良正籌劃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史書上沒有找到張良的出生日期,但大致可以推斷出來。韓惠王的相國是張良之父張平。公元251年,在秦昭襄王歸天那年,張平也去世。這就是說,張良出生於公元前251年以前,他有一個弟弟,在秦統一六國的時候,張良已經31歲了。

張良之父死於秦,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根據張良對秦始皇的憎恨和張平死於秦的時間來推算,其父親張平在陪韓惠王為秦昭襄王服喪期間死於秦,也就是說,其父親可能在鹹陽被殺。於是,張良對秦國的憎恨,逐漸向秦始皇轉化。

落荒而逃的張良散盡家財,弟死不葬,向東拜見倉海君,請教刺秦之策,又重金請來一位大力士,欲在博浪沙刺殺出遊的秦始皇。可是殺人犯誤中了秦始皇的副車,讓秦始皇躲過一劫。隨後,張良隱居下邳,跟隨黃石人學習兵法及計謀。

這就是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原的時候,張良正在策劃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暗殺計劃失敗後,在隱居期間得到高人的指點,成為一代謀士。而張良也感到個人實力有限,難以撼動大秦王朝,於是加入劉邦陣營,為其出謀劃策,獲得劉邦的信任。

公元前231年,韓信出生在淮陰的一個貧寒的貴族家庭,他幫助漂母洗衣做飯。自幼身負長劍,且能飽讀兵書,能忍胯下之辱,韓信幼年家教甚佳。所以他的父親可能是秦朝的一位武將,韓信自小就與父親有過習武之謀。但是他的父親已經過世了,因此韓信家族遭到了嚴重的變化。

隨後韓信的母親也跟著父親走了,韓信成了孤兒,靠別人接濟過活,久而久之被人憎恨,常餓得肚子前肚子後心力交瘁。一位專門為人浣洗紗的老婆子見他很可憐,常拿食物給他吃,還鼓勵他努力拼博,大丈夫一定要靠自己養活自己。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韓信還只有11歲,還是一個懵懂少年,也是在被淮陰屠戶取笑其胯下之辱時。可是十年後,天下大亂,項梁率軍渡江準備西取鹹陽,此時正當壯年的韓信又被項梁派去當大頭兵。

韓信跟隨項梁的軍隊多次作戰,因其幼年習武,所以自身安全沒有問題。隨後,項梁戰死,韓信也跟著項羽一起參加了巨鹿之戰。在消滅了秦朝的精銳後,項羽躊躇著向鹹陽進軍。但是想做一件大事的韓信看到項羽難行,便暗中下手。

那時候,劉邦領導的軍隊還比較開明,也是僅次於項羽的強大力量。所以韓信就投靠了劉邦,跟隨劉邦的軍隊來到漢中封地。可是劉邦也只給韓信封了一個治粟都尉,即幹過討飯的活,還是沒有被重用,沒幹過什麼事,韓信再一次暗中偷襲。

深受劉邦重用的蕭何卻認為韓信是個才子,於是親自騎馬去追逃兵韓信,在蕭何的推薦下,韓信被封為大將軍。在漢中休養生息數月後,從故道還定三秦,與各路諸侯的軍隊聯繫,一路上勢如破竹,打到了西楚霸王項羽的老巢彭城。

被封為大將軍的韓信,實際的軍事指揮大權卻仍然牢牢地掌握在劉邦手中,這讓韓信很不爽啊。而且劉邦在戰事進行順利之後,便開始搖搖欲墜,項羽引路三萬騎兵長途跋涉,於睢水之戰大敗劉邦的五十萬聯軍,劉邦灰溜溜地逃到呂雉的弟弟呂侯處。

項羽退守滎陽,苦思冥想,決定將軍權移交給年輕的將軍韓信,韓信收復了彭城的殘部,再加上蕭何從關中調來一些老弱士卒,多次打退項羽和索兩軍,扭轉了漢軍的頹勢。於是請纓率兵北伐,破魏,擊退趙降燕,佔領齊地。

這就是說,秦始皇統一六國時,韓信還是個在河邊釣魚的少年,正衣食住行,幫漂母洗紗混飯吃。成長之後,恰逢亂世,投靠劉邦集團,其幼年的武藝和兵法終於派上用場。只是遺憾,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最後也逃不脫功成而死。

公元前232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郡吳中打零工,戰國名將項燕之孫,項梁之侄,生於泗水下相。自幼就不愛讀書的項羽,後來就因為文化不夠耍心眼玩不過劉邦所以吃虧。但是他力大無窮,喜歡軍事和兵法。也許家裡出了點事,跟著叔父項梁逃往吳中隱居。

公元221年,項羽才十二歲。秦始皇一次到會稽郡巡遊,車隊氣勢磅礴,排場十分壯觀,許多百姓圍著路邊看熱鬧,項羽也混成一團,還嘟囔著:「彼可代替也。」嚇壞了的項梁急忙用手捂住了嘴,說道:「話不能亂說,這可是滅族的罪過啊!」

可是秦始皇也沒見過面,十年後,兩腳一蹬西天,其父胡亥繼位,又不幹正事,搞得天下大亂。會稽郡守也想在亂世裡幹些大事,卻被人心所附的項羽逼著出兵。因此,將近四十歲的項羽跟隨項梁,徵募八千子,從江東渡江。

此時,張楚王陳勝已死,軍隊也是七零八落,符離人秦嘉立景駒為楚王,還想收編項梁的軍隊。江東子弟壞惹,不久便擊敗了秦嘉的軍隊,景駒也被亂軍打死。劉邦收編了秦嘉的軍隊,擁立楚懷王后,羋心在山裡養羊。

但是,項梁在定陶被秦朝章邯率領的正規軍幹掉,楚王順勢收編了項梁的軍隊。在擊敗項梁後,章邯以為江南無虞,便渡黃河,圍困巨鹿陳餘率領的趙軍。因此,楚懷王命令劉邦率軍西徵鹹陽,並命令宋義率軍匯集各路諸侯,馳援巨鹿。

同時,項羽和八千江東的子弟兵也被分派到宋義的軍中,前往巨鹿。但是因為秦軍主力包圍了巨鹿城,各路諸侯都不敢與之抗衡,宋義率領隊伍緩慢行進,後來乾脆紮營駐紮。為報叔父之仇,項羽數次催促宋義仍不進兵,乾脆殺了宋義以奪兵權。

他率軍馳援巨鹿,身先士卒,背水一戰,擊敗了王離所率的長城軍。由於秦軍內部動蕩不安,章邯率領的軍隊心不在焉,於是向項羽投降,但是二十萬降卒被項羽下令在新安埋伏。進鹹陽後,在戲下分封18個諸侯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這就是在秦始皇滅掉六國時,28歲的項羽與叔父項梁當時的境況。

相關焦點

  • 秦滅六國時,韓信張良蕭何項梁項羽範增都在幹嘛,為何不幫六國
    這一年,蕭何28歲,雖然他後來當上了秦朝沛縣縣令的主吏掾,差不多就是一個小秘書,但在秦統一六國前,蕭何在幹什麼沒有人知道,他的家世也沒有人知道,沛縣在當時屬於楚國,也許蕭何是楚國一個普通的基層小吏,但這也是猜測。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酒過三巡,意氣風發的劉邦問眾人,「我劉邦是什麼原因取得天下?項羽又是什麼原因失去天下呢?我想聽聽你們的真心話!」王陵是個老實人,實實在在地回答道,「從表面上來看,陛下你待人傲慢不講禮節,但是卻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攻下的城池和土地都及時分封了跟著你打天下的人;項羽雖然表面上待人寬厚有禮,但是骨子裡卻妒賢嫉能,對手下人有功不賞,有利益不分,自然就不得人心。」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從整個楚漢戰爭來看,劉邦就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劉邦與項羽正面對戰,從來沒有勝過,劉邦幾次差點被活捉,還中過項羽一箭,那麼在張良的謀略下,和蕭何的指揮下,劉邦為何打不過項羽?滎陽對峙,拖垮項羽雖然劉邦敗逃到滎陽,但是劉邦的後方補給有蕭何源源不斷的注入進來,軍糧有了保障,劉邦就有了和項羽打持久戰的信心,軍隊打敗了,劉邦就去韓信營中拿兵,有了軍隊補給,劉邦更是增強了對戰項羽的勇氣,所以在整個楚漢戰爭期間,劉邦雖然被項羽追著打跑,但是劉邦卻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越戰越勇,越打越強大,而項羽則恰恰相反,項羽從平叛齊地開始,就已經開始有強大走向衰弱
  • 張良、蕭何、韓信,為什麼死的是他?
    劉邦即位後,於同年6月在洛陽開慶功宴,宴席上,他總結了自己戰勝項羽、奪取天下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作為君王,劉邦能夠知人善任難能可貴,這也是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但是千萬別忘了:「伴君如伴虎」、「功高震主」。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史上蕭何、韓信、張良怎麼死的?
    蕭何、韓信和張良被稱為「漢初三傑」,三人追隨劉邦多年,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功勞之大,已經蓋過劉邦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光輝。
  •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在幹什麼?
    秦始皇是在他38歲的時候統一的六國,也就是說秦始皇38歲之前,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都是在幹什麼?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他們分別是多少歲?只有了解了他們的年齡,才能知道他們具體能夠幹什麼。秦始皇是公元前259年生人,劉邦是公元前256年生人。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範增,居巢(今安徽巢湖市居巢區亞父鄉)人,後來項羽尊他為「亞父」並不是因為他是亞父鄉人。所謂尊號「亞父」其實是尊敬他老人家而給的一個稱號,俗稱乾爹,地位僅次於父親。範增出道時,年已七十,差不多是項羽加上他父親的歲數。所以叫他乾爹是項羽抬舉他,按輩份項羽應該叫他幹爺爺一點都不過分。
  • 項羽天下無敵,為何還是會輸給劉邦?
    其二就是,張良蕭何韓信都是人傑,我用好了,項羽不懂用範增!即:劉邦給手下好處,且用好了張良蕭何韓信,於是搞定了。還是公元前好,不像後來動不動講天道人心,花裡胡哨的。就實實在在:給好處!用好人!但問題來了:怎麼算是用好了張良蕭何韓信?畢竟張良跟劉邦之前,是個通緝犯;蕭何跟劉邦之前,是個縣幹部;韓信跟劉邦之前,也就是項羽麾下的執戟。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二、鴻門示弱,忽悠霸王項羽,爭取時間; 當張良得知項羽因為曹無傷的告密和劉邦派人封堵函谷關的行為激怒了,準備發兵攻打劉邦時,為劉邦建議了自動向項羽示弱的策略,並在鴻門宴因為出色的表現,挽救了劉邦幾乎要被滅掉的命運,逃過了一劫,為劉邦曲線統一天下贏得了時間。
  • 劉邦大封開國功臣,張良排名62,韓信第21,為何蕭何位列第1?
    伴隨著陳勝吳廣的起義,天下諸侯並起,最終摧毀了曾經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推翻秦帝國雖是各路諸侯,但有兩個卻是諸侯中最給力的代表。 他們分別是項羽和劉邦。 項羽,西楚霸王,一代人傑,滅秦首功,曾有數次可以成為秦始皇般的人物,可是他都拒絕了,或許在他的眼中,皇帝遠沒有霸王更適合自己。
  • 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候,漢初三傑和西楚霸王都在幹什麼?
    範增是項羽集團的主要謀士,出生於公元前277年,楚國人。嬴政滅楚的時候,他已經53歲,也許是親眼看到了楚國滅亡的慘劇,因此他立志反秦,項梁等人起義時,雖然他已經七十多歲,仍然趕去投奔,成為起義軍智囊。2、劉邦集團沛縣原屬於宋國,後來魏楚齊三國瓜分了宋國,沛縣被劃給了齊國。
  • 韓信、蕭何、張良:漢初三傑助劉邦奪得天下,卻得不到善終
    在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當中有三位人物居功至偉,韓信、蕭何、張良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徵戰四方,過境安民,幫助才能平平的劉邦奪得天下,但是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的人物,漢初三傑的結局都不是盡善盡美,都遭到了劉邦的打壓,為何居功至偉的三人在後期遭到了劉邦的打壓?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因此,以項羽的這個性格,即使過了烏江,在江東也註定不會有大的作為。而且他的這個性格是很難改變的,即使在江東重整旗鼓,也無非是再重複一遍錯誤而已。 反觀劉邦,卻非常喜歡聽取將士們的意見,張良、蕭何、陳平、韓信,個個都是天縱奇才,有他們來輔佐,劉邦想不成功都難!
  • 天下共主的項羽僅有範增一謀臣,竟還不能利用好,再看漢王劉邦
    古往今來,歷代封建王朝的打天下和守天下,都離不開共同努力,武將在前面衝鋒陷陣、斬殺敵人,文臣在後方出謀劃策、提供軍糧。若是一方勢力只有衝鋒的武將,沒有出謀的文臣,是長久不了的,更別說問鼎天下,但這不是絕對的,秦亡後項羽的西楚國便是這樣。項羽是絕世猛將,還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家」的代表人物,與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韓信相反。
  •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夠擊敗劉邦項羽,並且一統天下嗎?
    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蕭何及呂后誘騙至長樂宮,年僅35歲。他死前的這句悲鳴,劃上了他生命的句號。秦漢之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一代「兵仙」就此隕落,這也讓後世對他的悲慘結局感到同情和感慨。韓信的軍事能力在當時乃至中國的軍事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他所創造出的一些戰術和計策,現在依舊被人熟知: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一戰、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等。
  • 為什麼劉邦是天下最會當領導的人?
    謀,範增是天下第一謀士,張良和蕭何加在一起都沒他一半的心眼多。 那為什麼最後劉邦贏了? 在我看來,劉邦之所以能勝,因為他是俗人,小人,貪心之人。 蕭何曾問過韓信,你為什麼從項羽的陣營跳槽到劉邦的旗下?韓信的回是:「項羽是神,戰神。攻必克,戰必勝,所以不需要人幫他。
  • 釋讀中歷史130:劉邦知道好歹,蕭何舉薦韓信他就用了
    這裡原來的各種勢力錯綜複雜,項羽不但沒有安撫,反而因為分封引起了新的矛盾,原來的大佬田榮率先挑事,武力統一了三齊,自立為齊王。在反秦戰爭中有功卻沒能得到分封的彭越、陳餘等,都投靠了田榮。之後彭越進攻項羽的西楚,陳餘進攻張耳的常山國。反秦戰爭的帷幕剛落下,諸侯戰爭的烽火便點燃了。項羽不能容忍這種挑戰自己權威的行為,起兵就去平叛。
  • 韓信憑藉軍事能力自立為王,能否有機會打敗劉邦和項羽呢?
    韓信如果在項羽未滅時自立,短時間內會形成三足鼎立;如果項羽自刎烏江後自立為王,只會步項羽後塵,被劉邦所消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秦朝末期,群雄涿鹿,最有希望得到江山的只有項羽和劉邦,而在項羽錯失多次機會之後,又自費武功,把「亞父」範增這個唯一能與蕭何、張良、陳平比肩的第一謀士攆回故裡時,已經輸了。劉邦能勝,他自己總結,成功在於「知人善任」,以及高超的帝王權術。而這兩點,項羽和韓信都不具備。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