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長夜漫漫,蕭何收到呂后密信徹夜未眠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晚上,西漢開國第一功臣蕭何徹夜未眠,他在臥室中走來走去,沉默不語,以至於嬌妻同氏多次喊他睡覺,他都沒有反應,似乎跟沒有聽見似的。確實,蕭何正在思考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
原來,就在天色漸漸暗下來的時候,蕭何突然接到宮中呂后派信使傳來的絕密情報,當他打開書信看到裡面內容時,他驚愕不已,手一顫,書信差點掉在地上。書中大致內容是,呂后稱她已掌握了淮陰侯韓信謀反的證據,但苦於劉邦對韓信有「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的承諾,無從下手,希望蕭何想想辦法協助呂后誅殺韓信,日後必有重賞。
蕭何心想這次呂后要動真格除掉韓信了,他掩蓋住內心的不安和悲傷對信使說「你回去稟告呂后,容我好好想想辦法。」看著信使遠去的背影,蕭何感嘆道:韓信危矣!
02呂后為何要置韓信於死地?
呂后好權勢,在政治上擅長帝王之術,遇事有主見,從不拖泥帶水,她還是個狠角色,在「狠」這方面歷史上能有她相媲美的恐怕只有武則天了。即便呂后心狠手辣,韓信從未招惹過她,也沒有與呂后有過正面衝突,她為何非要置韓信於死地呢?
第一,呂后非常疼愛兒子劉盈,而韓信是劉盈繼位並坐穩皇帝寶座的最大威脅。大漢一大半的江山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勞苦功高,平日裡甚至都不把劉邦放眼裡;劉邦身體又不好,說不定哪天駕鶴西去,文弱的劉盈怎麼能駕馭得了傲慢的韓信?若韓信萌生謀反之心,憑韓信的軍事才能和實力,自己的兒子必定成為刀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
即使韓信沒有不臣之心,但活著的韓信對於呂后來說代表著不確定性,永遠都是她的心病。而「死人」是消除不確定性最好的方法,為避免日後隱患,先下手為強,除掉韓信是呂后保護兒子的最佳策略。
第二,呂后想掌握帝國最高權柄的「野心」,讓她將韓信視為眼中刺。母憑子貴,太子劉盈是呂后獲得大漢帝國權柄的基礎和源泉,只有兒子劉盈順利登基,不受任何權臣的擺控,作為母親的呂后才能坐上皇太后的位子,才有可能臨朝稱制,獲取到帝國的最高權柄。
為了對付深受劉邦恩寵的美人戚夫人,她不惜採用各種方法包括威逼利誘等手段,才請來了連劉邦都邀請不動的商山四皓,出山輔佐劉盈,徹底打消了劉邦另立太子之位的念想,也讓戚夫人惶恐不安。
對付完戚夫人,呂后距離皇太后的位子僅一步之遙。而在當時,大漢朝所有的將軍幾乎曾經都是韓信的部下,倘若韓信一呼百應,起兵造反,呂后掌握帝國權柄的夢想,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一向要強的呂后早已把韓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所以韓信必須死。
第三,槍打出頭鳥,為了打擊和威懾朝廷中的功臣派,呂后需要殺「韓信」以立威。大漢建立後,不少文臣武將以功臣自居,對沒有上過戰場的呂后有一定的輕蔑,呂后需要挑選功臣派的實力代表人物,殺之,進而提高自己的威懾力。韓信在軍隊中的威望最高,殺掉韓信則可以向那些平日裡耀武揚威的功臣們傳遞出一個信號:連韓信我都敢殺,以後你們可都給我老實點,否則韓信的下場就是你們的結局。
第四,殺韓信最佳的時機已經出現。公元前197年代國國相陳豨(xi)舉兵反叛,自封為代王,劉邦惱怒不已,親自帶著周勃、樊噲、灌嬰等九大名將御駕親徵,誓要親手教訓這個曾經的小弟。所以當時劉邦沒有在長安城中,朝廷由蕭何協助太子監國,宮中由呂后坐鎮。而韓信已被降為淮陰侯,而且他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監視之中。劉邦遠徵不在長安,韓信失勢,此時不殺韓信,更待何時?
03呂后真是誅殺韓信的幕後黑手嗎?
縱使呂后有千百個殺韓信的理由,但如果沒有漢朝老大的「意思」,精明的呂后敢殺韓信嗎?若在未徵得皇帝的授意下,呂后殺了皇帝不想殺的人,那麼,這正好給了劉邦廢黜呂后和太子劉盈的口實,從而藉此機會立自己無比寵愛的戚夫人為皇后,同時,立戚夫人孩子為太子。這是呂后在誅殺韓信之前必須要掂量的事情,防止自己引火燒身。
但從事後結果來看,劉邦並沒有怪罪呂后,說明呂后誅殺韓信是得到了劉邦的授意或她做了劉邦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換句話說,誅殺韓信的幕後黑手並不是呂后,始作俑者正是漢高祖劉邦。
熟悉楚漢相爭的朋友知道,項羽與劉邦之間的多次戰爭,比如說滎陽之戰、垓下之戰等,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會敗得很慘。但劉邦為何要對立下不世之功的大將軍欲除之後快呢?
第一,韓信的大將軍位不是劉邦主動拜封的,劉邦對韓信並沒有知遇之恩。當年曾當過項羽帳下執戟郎的韓信在劉邦軍中也不受重用,因此韓信決定離開劉邦,另謀前程。熟知韓信本事的蕭何趁著月色策馬狂追數十裡才追上韓信,將韓信請回軍中。即便韓信被追了回來,但劉邦仍只想封韓信當個普通將領,蕭何強烈要求劉邦齋戒沐浴,建封將臺,陣勢規格之高,給足了韓信面子。而這些其實都不是劉邦甘心情願主動做的,作為半路才加入自己陣營的韓信,劉邦從一開始就對他充滿著懷疑。
結果證明韓信確實是個難得的帥才,打的項羽自刎於烏江。立下了赫赫戰功的韓信,令哪個君王不震撼,令哪個主子不忌憚?但話又說回來,韓信真正的伯樂還是蕭何,對於劉邦來說,第一武將與高階文臣關係如此緊密,萬一哪天兩人勾結在一起,大漢江山危矣。因此,只有除掉韓信劉邦才會安心。
第二,韓信曾挾重兵向劉邦索要封賞,觸動了劉邦的逆鱗。劉邦與項羽打得正酣,韓信卻擁兵三十萬大軍,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部下憑藉武力來討銜,這對於任何一個君王來說,都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哪怕你功勞再大,僭越了皇帝和臣子之間的界線,絕對不會有好下場。
第三,韓信傲氣十足,口無遮攔,不懂得低調行事。一日,喝酒後的劉邦問韓信:「你說以我的才能,我適合帶多少兵?」韓信「十萬!」 十萬兵,劉邦心裡一驚,怎麼才十萬,這顯然低估了劉邦的預期,他原以為韓信會奉承一番,比如雄才偉略,帶甲百萬之類的等等。
「那你能帶兵多少啊?」劉邦好奇地問?
「我嘛?那當然是越多越好啊!」韓信自豪地說。
大家可以腦補當時尷尬的場面,作為臣子率領的部隊越多越好,比皇上還牛,你讓皇帝情何以堪。即便你確實有才能,但也不能說出來啊。韓信太不懂得謙虛,太不懂得收斂,太不懂得韜光養晦。所以對於功高震主、目中無人的韓信,劉邦心裡早就想殺之而後快。
04把自己發現的千裡馬「韓信」送進皇宮中的陷阱?蕭何面臨艱難的抉擇
蕭何整夜未眠,他知道韓信是沒有謀反之心的,他只是太耿直了,太不知道變通,可以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巨人」,但卻是政治上的「矮子」。當初在齊地擁兵30萬時韓信沒有謀反,在楚地當大王的時韓信也沒有謀反,如今被軟禁在京城,無法調動一兵一卒,他又怎麼能去謀反,這顯然不符合常理。呂后所說的證據同趙構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嶽飛有異曲同工之處。
但是,蕭何也分析了自己身處的境遇。多虧了蕭何的舉薦,韓信才被提拔,他與韓信交好朝廷上人盡皆知,張良走後,他是大漢的第一智囊,位極人臣指日可待。而韓信因為政治上的「天真」被劉邦所猜疑,如果自己再與韓信走的太近,他遲早受韓信牽連,蕭何必須及早與韓信劃清界限。
再者,呂后已經向蕭何發出了邀請,希望蕭何協助她誅殺韓信。如果蕭何拒絕,他將與呂后勢力及未來的皇帝為敵。思索再三,蕭何終於下定決心,拋棄韓信,將韓信引入陷阱。
第二天,蕭何來到了韓信府中,邀請他參加宮中的宴會。早已洞察朝中局勢的韓信似乎已有了準備,他長吸一口氣,沉重的說:「我早已預料到有人會請我進宮,但我沒有想到竟然會是你。也罷,你對於我知遇之恩,我願赴湯蹈火。」聽完韓信的話,蕭何明白了其中寓意,看著韓信大踏步走向皇宮的身影,蕭何內心無比掙扎,他心痛地閉上了眼睛。
韓信來到長樂宮鍾室,等待他的是數十個手持木劍的宮女,只見他泰然處之,慷慨赴死。就在數十把木劍刺入韓信胸膛的時候,他怒吼道:「恨不聽蒯通之言!」
05劉邦封蕭何為相國,賞賜500侍衛及美女,短暫的狂歡後是無盡的驚恐
劉邦聽到韓信已死的消息,百感交集。對於劉邦來說,項羽和韓信是折磨他許久的兩塊心魔,隨著韓信的被殺,他的心終於踏實了,終於不用每天提心弔膽了。因此,劉邦決定對立下大功的蕭何給予重大獎賞,加封蕭何為相國,賞500侍衛、美女及大量的金銀珠寶等。
另一方面,劉邦回到京城,得知韓信臨死之言,就詔令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劉邦親自審訊,問他是否教唆韓信造反。蒯通回答說:「是。只是韓信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才有今日的下場。如果當初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劉邦勃然大怒「來人啊,把蒯通給我煮了!」於是劉邦下令烹殺蒯通,蒯通則大呼冤枉。劉邦愕然:「你已經承認唆使韓信造反,還有什麼冤枉?」蒯通說:「蹠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那時候,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劉邦便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話說蕭何得知封賞之後,非常高興,為了表示慶祝,他邀請了眾多親朋好友前來參加宴會。晚上,蕭何府中燈火通明,僕人們擺起豐盛的酒宴,一杯美酒一曲歌,熱鬧非凡,賓客們觥籌交錯,舞女們長袖善舞,一片祥和的盛態。那一夜,蕭何喝的酩酊大醉。
夜深了賓客都已散去,看到打掃酒宴戰場的僕人們,想到劉邦的厚賞,蕭何不禁暗自神傷起來。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敲門聲突然傳來,僕人報是門客召平求見。
召平見到蕭何後,告知他危險已至,大禍將要臨頭。他提醒蕭何,根據劉邦的個性,劉邦賞賜的500侍衛和美女是對蕭何的試探和監視。召平認為,如今韓信已被誅殺,朝中最有權勢的大臣就是蕭何,當劉邦對蕭何賞無可賞時,勢必殺之。召平勸說蕭何應謝絕所有的賞賜,並把府中的錢糧捐出,支援在前線打仗的劉邦和士兵。蕭何頓悟,按照召平的計策,蕭何成功躲過一劫。
但是事情還遠沒有結束,在前線打仗的劉邦經常派人打聽蕭何的事情,命人監視他的一舉一動。召平再獻一計,他告訴蕭何:「劉邦之所以監控你,是因為你在關中經營多年,愛民如子,他擔心你利用在百姓中的威望,趁機謀反。為求自保,你應破壞掉在百姓中的好名聲。」
蕭何聽後感覺有道理,於是他主動侵佔關中百姓土地,弄得民眾對他是怨聲載道,得知此事後的劉邦心裡暗自高興。劉邦借侵地一事將蕭何逮捕入獄,後來蕭何雖被放了出來,但他內心已對皇權充滿恐懼,做事更加小心謹慎,自此以後很少見到蕭何對國事發表過意見或看法,他在惶恐中度過了晚年餘生。
06對韓信、劉邦、蕭何的幾點認知
對於韓信,他是難得的將帥之才,但卻因沒有處理好與皇帝之間的關係,慘遭殺害,不得不說韓信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個人性格缺陷的悲哀。直到韓信慘死的那一刻,他才明白了謀士蒯通對他建議的正確性。當時劉邦與項羽垓下之戰時,蒯通建議韓信既不幫劉邦,也不幫項羽,而是自己稱王,因為依靠韓信的實力和才能,他無論投靠哪一方,最後勝利後誰也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韓信的存在,到那是等待韓信的將是死路一條。若當時韓信聽從了蒯通之言,自立為王,那他極有可能將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也就不會有大漢帝國了。
然而對於蒯通之言,韓信並沒有採納,因為他所堅守的是一種俠義精神,以為只要他對劉邦忠誠,對劉邦好,劉邦就會善待他,沒有想到劉邦不是李世民,也不是趙匡胤,最終韓信為他的俠義精神而獻身。
對於劉邦來說,在他登上皇帝之位前,他的目標是如何消滅敵人,獲得皇帝位子,這時對完成目標有利的,他都可以給,包括「三不殺」、「異性諸侯王」等各種封賞。但當登基以後,他的目標就變成了如何保住位子,凡是現在或將來對皇位產生威脅的,他都要剷除,最終被他分封的臧荼、韓信、彭越、英布、張敖、韓王信、盧綰七個異性諸侯王全部被殺。站在劉邦維護帝位的角度,或許這也無可厚非。
對於蕭何來說,是他的慧眼識金,成就了韓信;但後期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蕭何協助呂后誅殺了韓信,不得不說這是一種諷刺。蕭何一生為民著想,勤勞辦事,對劉邦是絕對的忠誠,但就是如此的忠誠也敵不過帝王的猜忌,最後鬱鬱而終。早知是這般結局,或許他應效仿張良遵循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明哲保身,方得善終。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