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2021-01-19 一騎煙塵論古今

韓信生前有兩個言論:

第一:韓信成為楚王后,因為被人告謀反被劉邦抓了一次,韓信對劉邦說:

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然後韓信對劉邦說,天下已經定了,我死我認命。結果劉邦沒有殺他,而是將他貶為淮陰侯。

第二:韓信被殺之前,他嘆氣道: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

韓信在臨死前後悔沒有聽蒯通的話。因為韓信擔任齊王時,蒯通勸他反了劉邦,他沒有聽。

如此的這兩個言論,似乎對韓信的被殺就已經有了結論,原因是他沒有擺脫中國千百年以來封建專制的宿命,功臣宿將就是這樣的下場。

三千年以來,有些朝代中有些不太自信的君主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存在殺功臣宿將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如果是普遍現象,那麼在改朝換代之際,即將勝利的一方一定是自己人之間殺得不可開交,以下亂上成為普遍現象,因為誰都不願意看到勝利後自己被殺的命運,這樣的結論是比較荒謬的。

真正拿開國元勳不共戴天,存在大規模殺戮的屈指可數,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特例。明太祖能大規模殺功臣,也說明功臣們事先毫無準備,因為這樣的現象不具備普遍性。

回到韓信的被殺,如果只是因為歷史存在的一個現象就簡單地得出結論,韓信是被冤殺。這個結論下得未免草率,對劉邦也不公平。

韓信到底是被冤殺,還是謀反而被劉邦鎮壓?

劉邦殺韓信,並非韓信已經舉起了反旗,正式宣布和劉邦決裂而被抓獲,而是呂后使計殺了韓信,這就讓劉邦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再加之後來發生了劉邦的白馬之盟,他只希望劉姓為王,這就讓人們有理論上的推論,韓信是被冤殺。

對韓信是被冤殺的認定,很大程度上在於,很多人認為劉邦即使不認為韓信會反,他也會殺韓信。

之所以基於這樣的認定,因為《史記》中記載了一句話,韓信認為劉邦「畏惡其能」。也就是劉邦害怕,嫉妒,恨韓信的能力。

如果僅憑韓信自己認為劉邦嫉妒他,恐怕缺乏說服力,不能作為他和劉邦恩怨的證明,除非是公正的第三者這樣說。

要判斷人物和事件的聯繫,最主要的是看行動,而不是當事人的自說自話。劉邦殺了一些功臣,可是他殺的功臣都是有過得硬理由的。

一、劉邦殺了哪些功臣?

劉邦誅殺的開國功臣,除了韓信外,還有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韓王韓信、趙相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

從以上幾個功臣看,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原本都是項羽麾下的降將,其中燕王臧荼、潁川侯利幾和淮南王黥布都有反劉邦之實。

梁王彭越是被手下告發有謀反之心,劉邦本是將他流放,只是後來被呂后吹了枕邊風才改了主意,可是他還是沒有殺彭越,因為雖然彭越被告謀反,但是並沒有過得硬的證據。這也看出劉邦不是隨意殺人的人,結果呂后又再安排彭越的門人告彭越謀反,這才讓劉邦殺了彭越。

韓王韓信雖然不是項羽的降將,可是他勾結匈奴謀反是事實,同樣,趙相陳豨在代地起兵謀反也是事實。

因此,從劉邦殺的幾個人看,他都有過得硬的理由,唯獨殺韓信沒有理由?這就是蹊蹺,而有蹊蹺就往往和人們認知的不符。

二、劉邦被認為不喜歡韓信的四件事

學界流傳的關於劉邦不喜歡韓信的理由,主要因為韓信做錯了四件事,可是仔細分析這四件事,可以發現韓信其實並沒有錯:

第一:韓信對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的死負有直接責任。當初酈食其到齊王軍中說服齊王田廣罷兵,齊王田廣也聽了酈食其的意見撤銷了防禦,結果韓信為了爭功突襲齊營,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所烹。

韓信突襲齊營,主要是聽了蒯通的計策。蒯通說你數萬人打了一年才拿下趙國五十多座城池,酈食其只憑三寸不爛之舌就將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你打了幾年仗難道還不如一個儒生?可是,蒯通說這個話是有前提的,這個非常重要的前提被後來人有意忽略。

蒯通的前提是,韓信攻打齊國是受令於劉邦的,是劉邦正式下了詔書的,而他並沒有接到停止進攻的命令。從嚴肅軍令出發,韓信必須攻打齊營。韓信之所以猶豫,是他分不清從非正常渠道獲得的消息和正常渠道的軍令之間的關係,這正是將者的忌諱,好在蒯通提醒了他。蒯通從公私兩方面告訴韓信,必須攻打齊營。

事實上,也並沒有看到後來劉邦因為酈食其的死對韓信有意見。

第二:韓信平了齊地後,在劉邦被圍滎陽時,他不但沒有立刻去救劉邦,反而向劉邦討封齊王。

第三:劉邦在固陵被圍時,韓信要和劉邦約定先分地,然後再出兵。

以上兩點被認為韓信是趁機要挾,從而引發劉邦的仇恨。可是,這也可以看做韓信為避免被劉邦猜忌而使用的手段。

這方面典型的事例是秦將王翦。王翦伐楚時,他不斷向秦王提條件,又是要田地美宅,又要求封侯,正是這樣趁機要挾的行為才消除了生性多疑的秦王的疑心。

如果韓信表現得一無所求,一副無欲的樣子,那才是真正要讓劉邦起疑心的。

第四:就是韓信和劉邦之間那場流傳甚廣的對話,即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劉邦問韓信,在韓信眼裡他劉邦能帶多少兵,韓信說不過十萬,劉邦又問你韓信能帶多少,韓信說多多益善。

這樣的對話,又被認為韓信給劉邦心裡留下了陰影。

其實,這段對話還有背景。韓信已經被貶為了淮陰侯,而劉邦卻經常和他在一起交流各位將領的能力。這是一個很奇怪的場景,如果一介帝王已經將某位大臣邊緣化或者冷落,他是不可能常常去和這位大臣探討其他大臣的能力的。之所以如此,證明劉邦認定韓信不可能反,因此對韓信並不設防,才可以「從容」地和他討論其他將領的問題。

一個領導經常去找被自己降級的下級聊天,而且聊的還是本部門的人事,可以想見這位領導開闊的心胸以及在下級面前所具有的心理優勢。

劉邦和韓信兩人的談話明顯透著輕鬆,而且劉邦聽了韓信說自己帶兵多多益善後,笑著問他:「你帶兵多多益善,怎麼會被我抓了?」韓信說:「我帶兵多多益善,你帶我們這些將領多多益善,而且我被你抓,因為你是君權神授,代表上天的力量,而不是人力所為。」

可以看出韓信不是不會說話的人,他和劉邦兩人的對話也非常輕鬆。

韓信和劉邦兩人的這番對話,其實含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韓信認為自己在戰術上勝劉邦,可是在戰略上卻不如劉邦,這是韓信對劉邦的一種認輸。

因為具體帶兵打仗,無論多少數量的兵,都是戰術層面,而御將則是戰略層面。

因此,被認為劉邦不喜歡韓信的四件事,恰恰是劉邦認為韓信不可能謀反的理由。

三、韓信被認為不可能謀反的三點理由

一直以來,學界流傳的韓信不可能謀反的理由有三點,可是,仔細分析,其實這三點得不出韓信不謀反的結論:

第一:韓信對漂母之恩都不敢忘,還把當初對自己行胯下之辱的少年提拔為中尉,所以他不可能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讓自己成就大事業的劉邦進行謀反。

政治從來講究利益,將恩怨放在政治上就是幼稚。

韓信的做法,也正是他回到自己的家鄉擔任楚王時,收買人心的做法。韓信還賞賜了他寄食過的那位亭長百錢。看樣子,韓信幾乎將和他有緣分的人賞賜了個遍。而韓信做這些並不是私下做,而是做在明處,其實更是一種宣傳。

對讓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少年,韓信讓他做官還不夠,還對自己麾下的文臣武將們耐心講解這場胯下之辱的故事,以及自己的處理方式。

自古幹大事者各有各的特點,可是有一個特點是共有的,就是仗義疏財。韓信對和自己有仇的故人不僅能一笑了之,而且還賞賜錢財,可想而知他對自己的手下和豪傑們更加不吝賞賜,為什麼會被告謀反?廣交豪傑,籠絡人心是重要因素

第二:當年韓信手握重兵時,項羽派武涉勸韓信反,韓信不聽;之後,蒯通又勸韓信反,韓信還是沒有聽,後來韓信被貶沒有了實力,更沒有反的理由。

對項羽的為人,韓信非常清楚,沒有理由再跟著他的指揮棒轉。

蒯通勸說不成也是有原因的。韓信和劉邦翻臉,最終是靠實力,當時韓信剛成為齊王,他本人立足未穩,很難說在和劉邦、項羽的三足鼎立中能討到什麼便宜。

蒯通是一介儒生,並沒有爭霸天下的戰略眼光,他一味說劉邦不可信,要韓信反,可是反了之後如何做,恰恰在這個重要的問題上,蒯通給不出任何建議,而這卻是韓信需要考慮的重點。

劉邦雖然沒有韓信善於帶兵,卻是一位戰略家,這點韓信是從內心感到服氣的。實際上劉邦也不是一般的戰略家。後來陳豨謀反,劉邦一眼就看出他軍隊配置的缺陷,沒有「南據漳水,北守邯鄲」,就知道陳豨成不了事。

因此,站在韓信的角度,他如果要反,只能有兩個條件,一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明知不可為也不得不為;二是認為可為。

當蒯通讓韓信反時,韓信當時還不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任何一個。

第三:韓信謀反,不去聯合實力強勁的諸侯王,卻聯絡遠在北部邊境的趙相陳豨,因此不合道理。

韓信沒有聯合諸侯王,因為他並沒有一個可以交道的諸侯王,算得上朋友的可能就只有相國蕭何一人,其他的諸侯王和韓信沒有太多的交情。而且諸侯王們都戰功赫赫,打仗並不比韓信差,在雙方並無交情之下,韓信不可能貿然去聯合諸侯王。

而且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已經被驅逐出諸侯王的行列,讓他去聯合比他級別更高的諸侯王造反,即便有諸侯王和他一拍即合,如何進行利益分配?再讓韓信為人做嫁衣肯定是不願意的,可是要讓其他諸侯王為他一個淮陰侯做嫁衣,也是不可能的。

而韓信和陳豨的聯合反而更有可能,因為陳豨名氣不大,級別不高,可是手中握有對抗匈奴的漢朝精銳,即趙、代地區的邊兵。正如韓信對陳豨所說,這支邊兵是一支天下精兵。這支軍隊如果被韓信握在手裡,是可以和劉邦一戰的。

因此,認為韓信不可能反的三點理由,其實都不成立。

總結來說,通過對一直以來學界流傳的劉邦不喜歡韓信的理由進行解析,以及對韓信不會謀反的理由進行解析,得出了兩個結論:一是劉邦不認為韓信會謀反;二是韓信有可能謀反。

那麼韓信到底有沒有或者是否打算要謀反呢?

四、韓信是否要謀反?

討論韓信是否有謀反企圖的問題時,我們已經有了上述討論的兩個條件:

第一:劉邦不認為韓信會謀反;

第二:韓信有謀反的條件。

在這兩個條件之下,再加上韓信謀反需要滿足的另外兩個條件:

第三:被逼得走投無路,明知不可為也不得不為;

第四:是通過對形勢的判斷,認為可為。

有了以上四個條件,判斷韓信是否有謀反的企圖就明晰了,因為最後要判斷韓信是否謀反,取決於他的性格。

韓信在做齊王和楚王時,他沒有要反的想法,這點在《史記》為他的傳中說得很清楚,關鍵是他被貶為淮陰侯以後。

韓信的性格中,有一種先秦時期的士人精神,這是難以今人的眼光來看待的。

韓信當年是「貧無行」,在人們的眼裡就是窮而且渣,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渣,因為他被剝奪了進體制的資格,連小吏都不能做。如何生存呢,韓信常到人家家裡「寄食」,說白了就是要飯,只不過是在人家家裡吃而已,結果讓很多人厭惡他。讓今人無法理解的是,儘管人們討厭韓信,卻還是會讓他到家裡來白吃。

這就是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生態,白吃的羞恥感並不如現在來得強烈,而白給人吃也不如現在來得憋屈。當亭長的妻子不給韓信放上碗筷時,他一怒而去,而且再也不登門,他認為這樣的侮辱,比胯下之辱更甚。

這從後來韓信對給他胯下之辱少年的感謝和對亭長的責備,也可以看得出來。因為不給飯吃是看不起,而胯下之辱是打不過。打不過可以認慫,可是決不能讓人看不起。

再加之漂母的一番大丈夫竟然連一餐飯都解決不了的教訓,更加刺激了韓信的上進心。

韓信從一個連一日三餐都要人施捨的人,一躍而成齊王,楚王,如此大的落差,相信功名利祿對他來說,應該比生命都重要。

同為漢初三傑的張良本是韓國王室後裔,因此他可以急流勇退;蕭何本是縣組織部長,他可以偃旗息鼓,謹慎小心。可是韓信不能。

韓信從齊王到楚王再被貶為侯,又看到諸侯王們接連起兵謀反,他不知道後續還會遇到什麼,會不會再被剝奪淮陰侯的爵位,或者被一擼到底,回到家鄉做庶民?這是韓信不能接受的,正好陳豨要出去掌握精兵,這讓韓信給自己先留了一條後路,他告訴陳豨一旦起事,他可以提供幫助。

韓信對陳豨的話說得很清楚,如果陳豨被逼造反,自己保證和他在一起,如果陳豨沒有被逼造反,大家還是該幹嘛幹嘛吧。

結果,陳豨反了。

趁著劉邦主力上了前線,京城空虛,韓信準備偷襲留守的呂后,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了。

結論:劉邦並不認為韓信會反,可是韓信卻有了反的行動,因此韓信被殺並不冤。

相關焦點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勾踐最艱難的歲月中,兩位股肱之臣文種和範蠡一直沒有拋棄他,但是勾踐成就霸業後,卻逼文種自殺。另一位重要的大臣範蠡,幸好提前逃離,免於一死,他臨走前曾經勸文種離開,並留下了幾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勾踐世家》)?
  • 劉邦曾承諾天、地、君在則不殺韓信,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呂后殺了?
    劉邦封韓信為「三齊王」,還御賜「三不殺」、「五不殺」,這些全都是民間戲曲、話本、傳說中的橋段。比如「三齊王」,原本是項羽滅秦後,將舊齊地一分為三,分別封給了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和濟北王田安,名曰「三齊」。楚漢相爭,韓信滅齊後,劉邦為了讓韓信繼續攻打項羽,就封韓信為齊王。韓信的齊王,到了戲曲中就變成了「三齊王」。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但可惜的是,劉邦佔盡優勢,卻依然怕項羽怕的要命,直接將稱王資格拱手相讓給了項羽,還在鴻門宴上差點被項羽誅殺。雖然鴻門宴劉邦沒死,但這一回合的交鋒,劉邦完敗,項羽完勝。韓信投靠誰誰就能贏,如果韓信要自立,說不定就要上演「三國」。後來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有了韓信,韓信擊敗了項羽,劉邦也就得到了天下,之後把韓信給誅殺了。那麼,韓信為什麼會死?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呢?當然,我今天無疑來分析這個問題,因為分析這個的人太多了,我只想從韓信的角度來分析他為什麼會死。
  • 劉邦說自己不殺韓信,不用鐵器殺韓信,為何最終還是殺了韓信
    可嘆的是,劉邦並沒有兌現諾言,韓信最終還是被殺了。不過,劉邦並沒有直接出手,殺死韓信的是呂雉(而非「君不殺韓信」),用的是竹劍(而非「鐵不殺韓信」)。劉邦在得知韓信被殺以後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 司馬遷《史記》),說明對於韓信的死,劉邦不但沒有一絲傷心和愧疚,反而滿心歡喜。那麼,劉邦為什麼一定要殺韓信呢?其一,韓信不是「自己人」。
  • 明明是開國大將,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因為這幾點
    他的死其實和劉邦的關係不是太大,好歹是這麼多年交情,更何況他可是給是給他打下偌大的江山,其實他的內心還是不想謀害韓信的。最終結果還是他死於呂雉之手,而劉邦也只是對他有所忌憚罷了韓信從小無父無母吃著百家飯長大,混不下去後投奔項羽,遭到嫌棄後去了劉備那,艱難的成為了大將軍,剛開始劉邦還是很信任韓信的。
  • 劉邦之所以殺韓信,因為韓信有不得不死的理由,和呂雉沒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劉邦手底下有很多有勇有謀的大將,正是因為這些人的存在,劉邦才有底氣和實力建立大漢江山,而韓信就是其中之一。韓信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韓信徵戰沙場居然沒有打過敗仗。最終經過多年角逐,韓信擁護的劉邦取得了勝利。有人說沒有韓信可能劉邦的稱王之路走得也不會有多麼順利,可就是這樣一個為大漢立下卓越功勳的將軍,最後的結局卻悽慘無比,他被呂后和蕭何騙長樂宮,被宮女用竹籤扎死了。之所以沒有讓士兵殺死韓信,而是用「呂雉差人殺死韓信」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實力會有多大,能否戰勝劉邦?
    秦末農民起義,英雄豪傑開始湧現,其中便有劉邦和項羽,劉邦的實力遠不及項羽,而最終劉邦能夠打敗項羽建立漢王朝,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這麼一個人物,他就是韓信。韓信最終悲慘的結局想必人們也十分清楚,而如果韓信自立為王。他的實力能否打贏劉邦呢?
  •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韓信有哪些取死之道?
    韓信與張良、蕭何並稱漢初三傑,又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蕭何譽為「國士無雙」、蒯徹譽為「功高無二,略不世出」。韓信是歷史上著名軍事實戰家,以卓絕用兵才能著稱,留下許多著名戰例和策略。張良和陳平勸說:「眼下我方軍機不利,亦無法阻止韓信自立為王,不如順水推舟,立他為王,讓他好好管理那塊地盤,不然,他心裡不服,反而生變。」劉邦立刻醒悟,又改罵曰:「大丈夫想做諸侯,就做真王,何必做假王!」於是直接封齊王。
  • 劉邦為何要殺韓信?換成別的帝王,可能也會殺他
    所以劉邦才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做就做真王,何必做代理王呢?」並答應了韓信的要求。 韓信這才發兵相救。 但秦朝很快滅亡,大家心中認可的還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內核更像是合伙人制度,即劉邦也好,項羽也罷,得到天下之後,將土地分封給功臣子侄。這些得到土地的人成為諸侯,有自己的國號、領土、軍隊和稅收,完全就是獨立的國家,與帝王共治天下。
  • 韓信被殺後劉邦的心理活動
    《史記》記載項羽、劉邦目睹秦始皇出行的場面,反應各不相同,一個曰「彼可取而代也!」一個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但不同的反應卻改變不了共同的欲望指向。正如魯迅所說:「羽要『取』什麼呢?便是取邦所說的『如此』。…… 何謂『如此』?說起來話長;簡單地說,便只是純粹獸性方面的欲望的滿足——威福,子女,玉帛——罷了。」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01公元前197年,代國丞相陳豨起兵謀反,漢高祖劉邦不顧年邁親自帥軍徵伐。當天夜裡,劉邦趁夜逃跑後坐著滕公夏侯嬰的馬車,從成皋連夜出發北渡黃河。第二天天不亮,劉邦便到達了韓信的軍隊駐地脩武。劉邦和夏侯嬰謊稱自己是漢軍的使者,請求進營傳達命令。這時候韓信和張耳還沒有起床,劉邦便召集樊噲和曹參等舊部,奪了韓信的軍權。
  • 韓信,項羽棄之如敝履,劉邦奉之若甘霖,所以楚漢相爭劉邦贏了
    項梁戰敗身死後,又到了項羽麾下得了個官職,只是韓信多次獻計給項羽都沒有被採納。到漢王劉邦入蜀的時候,韓信又脫離項羽前去投奔劉邦,依舊沒得到重視。後被牽連問斬時,得到滕公夏侯嬰的賞識,一番交談之後推薦給劉邦,只是劉邦並未發現韓信有什麼出眾的地方,封了一個掌管生產軍糧等事的職位。在軍中韓信多次和蕭何交談,蕭何也認為韓信確實有奇特之處。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說到傷疤,韓信有曹參、樊噲、灌嬰、周勃和酈商多嗎?沒有!因為這些人都是勇冠三軍的宿將,更是時刻衝鋒在第一線的勇士。說到戰功,韓信能與曹參、樊噲、灌嬰、周勃和酈商相比嗎?不行!因為這些人陪著劉邦一路過關斬將,讓劉邦成為了舉足輕重的梟雄之一。
  • 如果韓信擁兵自立,能夠擊敗劉邦項羽,並且一統天下嗎?
    「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公元前196年,韓信被蕭何及呂后誘騙至長樂宮,年僅35歲。他死前的這句悲鳴,劃上了他生命的句號。秦漢之際打遍天下無敵手的一代「兵仙」就此隕落,這也讓後世對他的悲慘結局感到同情和感慨。
  • 此人勸韓信造反,害死劉邦的使者,差點被劉邦烹了,結局如何
    韓信後悔的是沒有聽從蒯徹的勸說自立為王。那樣的話,天下有可能三分,項羽和韓信抱團對抗劉邦,大一統王朝來臨的時間將會延遲。 從大的角度而言,韓信選擇忠於劉邦,對歷史進程卻是有貢獻的。 蒯徹是漢初有名的謀略家,跟隨韓信,未能盡展所長。他的所作所為也有爭議。
  • 為什麼韓信在劉項對峙時不背叛劉邦,在劉邦稱帝後反而要造反?
    經過一番角逐之後,形勢逐漸明朗,最終形成了以劉邦為首的漢軍集團和以項羽為首的楚軍集團,也就是所謂的楚漢之爭。 劉邦稱帝後,曾經評價過三個人,分別是韓信、蕭何和張良,謂之「漢初三傑」。不過,要說在楚漢戰爭中貢獻最大的,非韓信莫屬。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等到劉邦到了晉陽之後,聽到韓信和匈奴合兵一處,共同對付自己,劉邦在得知消息之後,十分的震怒。為了對付劉邦匈奴的策略採取的是步步引誘,一點點給劉邦下套。匈奴匿其壯士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其二、《史記》中記載的很清楚,匈奴這邊利用虛虛實實的「障眼法」。對於愛貪小便宜的劉邦來說,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完全就是匈奴陰謀。
  • 劉邦被困白登山的時候韓信在幹嘛?血淚交織的西漢史,看著心疼
    而且他的封地在潁川,距離洛陽、淮陽、宛城等戰略要地都很近,對劉邦江山的穩定威脅很大。於是劉邦就將他的封地改遷到了太原,名義上是讓他抵禦北方匈奴的南下。韓王信其實也挺乖巧的,到了太原之後真的就去抵禦匈奴了,並且還上疏劉邦,希望能將王都遷往離邊境更近的馬邑。這時候北方邊境上匈奴多次入侵,劉邦也真希望韓王信能抵擋住匈奴,就同意了韓王信遷都的請求。
  •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用人要疑,雖疑要用」。劉邦駕馭韓信,並不僅僅停留在恩寵籠絡上,而是有制約措施。人們都知道,劉邦奪取天下後曾經說,自己的成功要歸於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但是,經過一系列事故,在夏侯嬰、蕭何的力薦下,特別是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一改先前的輕視態度,拜韓信為大將,你就不能不佩服劉邦的氣度。任命年僅28歲的韓信為大將軍,凌駕諸將之上,劉邦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軍中高層。看後來陳平來投之時,劉邦用以監護諸將,周勃等一片反對之聲,不難想像,重用韓信時的阻力,一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