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勸韓信造反,害死劉邦的使者,差點被劉邦烹了,結局如何

2020-12-18 騰訊網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唐·劉禹錫《韓信廟》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呂后與蕭何定計,抓捕了淮陰侯韓信,將其處斬並滅三族。韓信臨死前嘆道,真後悔當初不聽蒯徹的計謀,落得如此下場!

呂后劇照

人生在世就是如此,面臨重大決策時,向左還是向右,結果有天壤之別。要麼一飛沖天,要麼一蹶不振,甚至會丟了命。韓信後悔的是沒有聽從蒯徹的勸說自立為王。那樣的話,天下有可能三分,項羽和韓信抱團對抗劉邦,大一統王朝來臨的時間將會延遲。

從大的角度而言,韓信選擇忠於劉邦,對歷史進程卻是有貢獻的。

蒯徹是漢初有名的謀略家,跟隨韓信,未能盡展所長。他的所作所為也有爭議。

韓信劇照

定計偷襲齊國

蒯徹是範陽人,因為和漢武帝同名,史書將他的名字改為通。反秦起義爆發之初,蒯徹曾為義軍首領武臣獻計,不動刀兵拿下燕、趙之地三十餘座城池。

公元前204年,韓信與張耳率軍滅掉趙國之後,劉邦奪走兩人的軍隊去對付項羽,又命令韓信收攏趙地的散兵,向東攻打齊國。那時蒯徹在韓信身邊效力。

韓信帶兵打到齊國曆下地區時遇到重兵把守,無法繼續深入。彼時,劉邦身邊的辯士酈食其自告奮勇,前去說降齊王。齊王田廣及其叔父田橫同意歸順劉邦,下令解除戰備,讓將士們飲酒歡慶。

劉邦劇照

韓信聽到消息後準備停戰。蒯徹對韓信說,將軍帶兵作戰半年,推進緩慢,而酈食其憑三寸不爛之舌,拿下齊國七十餘城,將軍反倒不如一儒生?韓信本來就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於是下令突襲齊國。齊國軍隊毫無防備,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

齊王叔侄以為酈食其使詐,將他投入大鍋中烹殺。齊國也隨之滅亡,田廣被殺,田橫逃到了海島上。

這件事被後世小說《喻世明言》列為韓信幹的缺德事之一。但韓信是被蒯徹鼓動的。

配圖

勸韓信自立為王

韓信攻下齊國後,又打敗了項羽的部將龍且,兵力大大增強。楚軍已經處於劣勢,項羽就派人勸說韓信自立為王,與楚軍聯合對抗劉邦,三分天下。韓信拒絕了。

項羽的使者剛走,蒯徹也來勸韓信自立為王。他分析說,楚漢戰爭已經三年,百姓疲敝,如今劉、項的命運取決於韓信,韓信幫誰,誰就能勝出。韓信應該趁勢三分天下,與劉、項鼎足而立,並進佔燕、趙空虛之地,分封諸侯,齊國將贏得天下人的擁戴。當斷不斷,則反受其亂。

韓信表示,劉邦待自己不薄,不能見利忘義而背叛他。蒯徹列舉了常山王張耳和成安君陳餘從刎頸之交變為仇敵、越王勾踐殺功臣文種的往事,提醒韓信「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危險性。

項羽劇照

蒯徹說,「今足下挾不賞之功,戴震主之威,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不論韓信追隨劉邦還是項羽,都沒好果子吃,只剩下自立為王這一條路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蒯徹三番兩次苦勸韓信,韓信猶豫了一番,還是放棄了自立門戶的念頭。蒯徹只好裝作瘋癲,離開了韓信。

蒯徹的下落

由於韓信臨死前提到了蒯徹的名字,還在齊國的蒯徹很快被劉邦召見。劉邦問他為什麼鼓動韓信造反,打算把他烹了。蒯徹辯解說:「那不過是各為其主。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當時我只知道齊王韓信,並不認識陛下。」劉邦想想也是,就赦免了他。

《史記》中沒有提及蒯徹的下落,《漢書》中有記載。

劉邦的兒子劉肥被封為齊王,平陽侯曹參曾任齊國的國相,曹參有不少門客,蒯徹也是他的座上賓,很受他尊重。儘管蒯徹沒有官職,卻給曹參舉薦了不少人才。

當初齊王田榮反叛項羽時,有兩個讀書人東郭先生和梁石君被脅迫參與。田榮兵敗後,東郭先生和梁石君覺得面目無光,一起到深山隱居不出。後來蒯徹委婉請求曹參,將兩位隱士請出了山,聘為門客。

《北遊錄》記載,古北京的廣渠門外,往北有個八裡莊,蒯徹的墓地就在八裡莊的南坡。

結語:蒯徹定計突襲齊國,又鼓動韓信自立為王,最終韓信被殺,田橫也因為不願被劉邦控制而自盡。因此太史公在《史記》中說,「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意思是蒯徹的計謀害死了韓、田兩人。

話雖如此,但蒯徹作為一個謀略家,在天下未定時這樣做,似乎也無可厚非。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相關焦點

  • 劉邦和韓信,誰愧對誰?
    另一位重要的大臣範蠡,幸好提前逃離,免於一死,他臨走前曾經勸文種離開,並留下了幾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勾踐世家》)?司馬遷第二次寫這句話時,用在了《史記·淮陰侯列傳》裡,楚王韓信被劉邦抓獲時說: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 為何功高蓋世的韓信卻被劉邦默許誅殺?其實死的並不冤!
    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取天下,離不開韓信的汗馬功勞。當然,韓信之死雖然是被呂后和蕭何所害,但是也與劉邦有些密不可分的關係。韓信畫像那為何韓信功高勞苦,而劉邦為何還要默許別人殺之?我想唐太宗李世民能解答這個問題。
  • 蕭何韓信張良幫劉邦鞏固天下後三人的命運截然不同
    蕭何可以說是韓信的伯樂,韓信能得到劉邦的賞識,全靠蕭何的舉薦,蕭何當年一見到韓信就對韓信的才能給予了肯定和認可足以見蕭何的慧眼識人。可是他的結局也同樣沒有好到哪裡去,蕭何此人卻是是有雄才大略可是偏偏跟了一個地痞出生的劉邦,劉邦疑心頗重度量也小,在成為帝王后生怕這些飽學之士謀權篡位,派人時時刻刻緊緊盯著他們一刻不敢鬆懈。
  • 很多人都勸韓信單幹,韓信說他不能對不起劉邦,果真是這樣嗎
    韓信說,項羽這個人很自私,對人不好。而劉邦對自己有知遇之恩,因而他不會背叛劉邦。那麼,果真是韓信不願意背叛劉邦嗎?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韓信的理想和性格,我們就會發現,事情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韓信是一個從小就胸懷大志的人。當年淮陰屠戶挑釁韓信的時候,韓信不願意和這樣的小角色糾纏,就是因為他不願意輕易丟掉自己的性命。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二、劉邦被認為不喜歡韓信的四件事學界流傳的關於劉邦不喜歡韓信的理由,主要因為韓信做錯了四件事,可是仔細分析這四件事,可以發現韓信其實並沒有錯:第一:韓信對劉邦的重要謀士酈食其的死負有直接責任。當初酈食其到齊王軍中說服齊王田廣罷兵,齊王田廣也聽了酈食其的意見撤銷了防禦,結果韓信為了爭功突襲齊營,致使酈食其被齊王所烹。
  • 為何劉邦一定要殺掉韓信?看完韓信做的這7件事,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劉邦要殺韓信?許多人都覺得是狡兔死走狗烹,認為劉邦打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風氣,讓後世不少的君王都學他,殺了有功之臣。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其實劉邦殺的人,大多都有必須要死的理由,而韓信就是那個特別該死的。 韓信到底做了什麼?讓劉邦非殺他不可,看看他當初做過什麼就知道了。
  • 劉邦必殺韓信,10字鐵證
    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01公元前197年,代國丞相陳豨起兵謀反,漢高祖劉邦不顧年邁親自帥軍徵伐。當天夜裡,劉邦趁夜逃跑後坐著滕公夏侯嬰的馬車,從成皋連夜出發北渡黃河。第二天天不亮,劉邦便到達了韓信的軍隊駐地脩武。劉邦和夏侯嬰謊稱自己是漢軍的使者,請求進營傳達命令。這時候韓信和張耳還沒有起床,劉邦便召集樊噲和曹參等舊部,奪了韓信的軍權。
  • 為什麼韓信在劉項對峙時不背叛劉邦,在劉邦稱帝後反而要造反?
    最終,韓信被呂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 那麼,在當初那麼有利的時機,韓信都沒有背叛劉邦,為什麼當劉邦稱帝以後,韓信反而開始背叛劉邦了呢? 一、楚漢戰爭時,韓信不背叛劉邦,是因為局勢不允許 楚漢戰爭關鍵時刻,韓信消滅齊國殺死項羽手下大將龍且,引起了項羽的恐慌。
  • 劉邦被項羽困在滎陽,危在旦夕,韓信手握重兵卻落井下石
    衛兵氣喘籲籲地說:「韓大將軍的使者到了!」當劉邦看到韓信的來信時,臉上的表情由紅轉白、由白變青,由青變黑,手都開始哆嗦起來!韓信說:「齊人狡詐,反覆無常,齊地又與楚國相鄰,我願意代理齊王,鎮守齊地!」劉邦把信撕得粉碎,大聲咆哮道:「老子在滎陽就快被弄死了,他居然要當齊王?」手按在佩劍上,準備先把這個使者給砍了!突然,劉邦覺得左右腳同時被踢了一下,張良湊過來說:「邦,韓信要自立為王,你能阻止嗎?」劉邦一聽,臉色一沉!
  • 韓信臨死前說了什麼,讓劉邦嚇得汗毛倒豎惶恐不安?
    楚漢相爭期間,韓信為劉邦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劉邦稱帝後,由於韓信先是窩藏西楚舊將鍾離昧,又是暗中謀劃造反,最終在劉邦出徵陳豨不久,被呂后擒斬於鍾室。
  • 白登之圍,劉邦九死一生,他為何沒有讓韓信前來救援
    由於實力相差太大,雖然朝廷也派兵援助,但韓信多次向匈奴求和,這件事情被朝廷知道後,於是派人申斥韓信沒有骨氣。韓信擔心被殺,於是決定投降匈奴,聯合匈奴起兵造反。這一反便開始了劉邦的噩夢。白登之圍的經過。其一、公元前200年,在劉邦平叛的過程中,戰爭的勝利來的太過於順利。劉邦自己都曾說過一句話,領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而且韓信給劉邦的結論便是只可帶兵十萬,而且是綽綽有餘。
  • 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韓信有哪些取死之道?
    事情還得從劉邦派韓信攻打齊國說起,韓信出兵後,劉邦又派說客酈食其遊說齊王與之結盟,韓信得知酈食其成功說服齊國以後,原本打算退軍,但蒯徹勸韓信將齊國軍事力量徹底消滅掉,韓信聽從,於是與灌嬰、曹參等,攻擊未作防備的齊國,齊王得知消息後極為憤怒,烹殺酈食其。
  • 如果韓信想要造反,劉邦能擋得住他嗎?原來張良早已說出答案
    如果韓信想要造反,劉邦能擋得住他嗎?,而當時劉邦還是沛縣亭長的時候,一次帶著一群朋友去嫂子家討飯吃,嫂子不僅沒有強調沒有飯,甚至還故意擺弄臉色,讓劉邦在朋友面前難看,因為這件事讓劉邦銘記在心,而就在劉邦登基,準備分封宗親的時候,進而給劉伯的兒子劉信,封了一個「羹頡侯」,其用意就是在「報復」他的嫂子再說說劉邦的二哥劉仲,由於小的時候,劉仲幹家務能力強,劉邦的父親經常將他和劉仲對比,甚至還多次鞭策劉邦說
  • 韓信臨死才後悔沒聽此人的話,漢初大謀士蒯徹哪裡去了?
    韓信本來就嫉妒酈食其的功勞,於是下令突襲齊國。齊國軍隊毫無防備,根本組織不起像樣的抵抗。齊王叔侄以為酈食其使詐,將他投入大鍋中烹殺。齊國也隨之滅亡,田廣被殺,田橫逃到了海島上。這件事被後世小說《喻世明言》列為韓信幹的缺德事之一。但韓信是被蒯徹鼓動的。
  • 盤點漢朝初期,劉邦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王的最終結局
    公元前197年,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劉邦率軍親自討伐,並向梁王彭越徵兵。彭越自稱染病,只派遣將領出徵,這讓劉邦非常生氣,並派人前去譴責彭越。彭越十分害怕,準備親自向劉邦請罪。部將扈輒勸彭越,去了只會是送死,還不如跟著造反。彭越大怒要殺扈輒,結果他慌忙逃到劉邦那裡,告發彭越準備謀反。劉邦下令逮捕彭越,可是經審訊後,又赦免了他,將他廢為平民,流放蜀地。彭越在流放的路上遇見呂后,並向她哭訴自己的遭遇。
  • 項羽擊敗劉邦,韓信擊敗項羽,劉邦誅殺韓信,讀懂韓信之死與人性
    因為劉邦打不贏項羽,項羽被韓信擊敗,劉邦誅殺了韓信,從此,天下歸了劉邦。劉邦打不贏項羽是毋容置疑的,劉邦和項羽的兩次交鋒他都失敗了。第一次是鴻門宴。劉邦本來先入關中的,他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本來大家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劉邦先入關中,稱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且劉邦還有大軍扼守潼關的咽喉要道。
  • 劉邦重用韓信建立了漢朝,項羽重用韓信,能打敗劉邦統一天下嗎?
    先說結論: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對付劉邦,項羽就會短暫統一天下,然後很快,就會重新大亂,最後再統一。如果項羽重用韓信,劉邦估計連漢中都出不來,項羽在封了天下之後,回到封地,首先是田榮在齊國造反,然後劉邦在漢中北上攻打關中,項羽在權衡利弊之後,選擇了先攻打齊國的田榮,而沒有派能人攻打劉邦,只是導致劉邦迅速平定了三秦,再說,沒有韓信,劉邦不是那麼容易到漢中的,當時的張良不在漢中而在彭城與韓王成。
  • 韓信殺了劉邦的把兄弟,蕭何看懂了裡面的玄機,立馬恭喜劉邦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上一節說到蕭何把韓信追了回來,終於讓劉邦答應拜韓信為大將,並舉行了盛大的拜將儀式,但是在儀式上,有人大聲提出了不滿。那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劉邦的連襟樊噲。劉邦聽到那番話,氣得鬍子亂翹:我齋戒沐浴三天,有事你可以直接對我說啊,你這是當著大家的面,不給我面子啊,意思是我劉季不會看人,眼光不行嘍!劉邦一揮手:「來人,給我拿下,聽候發落!」
  • 楚漢爭霸劉邦當年立誓言 三不殺韓信,那麼韓信最後是怎麼慘死的
    「狡兔死,走狗烹」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良將功臣在建功立業之後往往會因為受到帝王猜疑而不得善終。劉邦建立漢朝離不開兩位貴人的幫助:武將韓信,文臣張良。然而漢朝建立不久,韓信被劉邦所殺,而張良卻得以善終。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邦對二人有如此差異呢?下面將為您揭曉。
  • 韓信、蕭何、張良:漢初三傑助劉邦奪得天下,卻得不到善終
    在建立西漢王朝的過程當中有三位人物居功至偉,韓信、蕭何、張良被稱之為漢初三傑,徵戰四方,過境安民,幫助才能平平的劉邦奪得天下,但是劉邦是一個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富貴的人物,漢初三傑的結局都不是盡善盡美,都遭到了劉邦的打壓,為何居功至偉的三人在後期遭到了劉邦的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