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經典對話》之七
7)韓信與蒯通
韓信不亡,三國不出。成也韓信,敗也韓信。
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度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所以他打算停止進軍。
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遊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既然沒有詔令,為什麼不進軍呢?何況酈食其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
於是韓信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攻下了齊國。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
蒯通:「我曾經學過看相之術。」韓信:「先生給人看相所用何術?」
蒯通:「人之貴賤在於骨骼,憂喜在於面色,成敗在於決斷。以此三項給人看相可保萬無一失。」
韓信:「好,那先生看看我的面相如何?」
蒯通:「希望隨從人員暫且迴避一下。」
韓信:「所有人都退下。」
蒯通:「看您面相,不過封侯,且有性命之危。看您的背相,卻貴不可言。」韓信:「先生此話何意?」
蒯通:「當初,起兵之時,各英雄豪傑搖臂一呼,天下有志之士雲集響應,像魚鱗雜沓,如火焰迸飛,狂風驟起。那時,大家關心的只是秦朝的滅亡罷了。
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生靈塗炭,百姓肝腦塗地,暴屍荒野,數不勝數。楚人彭城起事,轉鬥逐北,乘利席捲,威震天下。而後糧庫消耗殆盡,百姓疲苦不堪,怨聲載道,人心動蕩,無依無靠。依臣估計,這樣的禍亂不是天下的聖賢就不能平息。
當今劉,項二王,命懸於足下。您助漢則漢王勝,助楚則楚王勝。臣願意披肝瀝膽,敬獻愚計,只恐怕您不採納啊。希望您能聽從臣的計策,楚,漢雙方咱兩不相幫,讓其兩利而俱存。而後與咱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在這種局面下,誰也不敢輕舉妄動。
憑藉你的賢能聖德,現在咱們人多馬壯,佔據強大的齊國,迫使燕、趙屈從,出兵於劉、項兩軍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向西去制止劉、項分爭,為民請命,那麼天下必將群起響應,誰敢不從。
而後,割取大國疆土,削弱強國勢力,用以分封諸侯。諸侯恢復後,天下豪傑必將感恩戴德,聽命於咱齊國。咱們穩守齊國疆土,恭謹謙讓,用恩德感召天下諸侯。那麼天下的君王就會相繼前來朝拜咱齊國。
聽說『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對於此事,希望您能深思熟慮。」
韓信:「漢王與我有知遇之恩,他把他的車子給我坐,他把他的衣服給我穿,他還把他的食物給我吃。我聽說『乘人之車者載人以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麼能為了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蒯通:「足下自以為漢王好,欲建萬世功業,臣竊以為誤矣。當初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曾結為刎頸之交。後因張黶(yan3)、陳澤之事,二人生怨,互相仇殺,以至於身首異處,淪為天下笑柄。這兩人的交情,可以說是天下最好的,到頭來都是為了置對方於死地而讓自己復生。這是為什麼呢?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
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你倆的關係一定比不上張耳,陳餘之結交。而你們之間利益牽連之事,又大於張黶(yan3)、陳澤之事。所以,臣以為『足下斷定漢王不會危害於您,也錯矣。大夫文種、範蠡使瀕臨滅國的越國得以保存,輔佐勾踐稱霸諸侯。功成名就而身死亡,野狗已盡而獵狗烹。就情義而論,您比不上張耳陳餘之結交;以忠信言之,您也趕不上文種範蠡之於勾踐。從此兩件事來看,足以斷定是非。願足下深思熟慮為好。
況且臣還聽說『功高震主者危,名成不退者死,功蓋天下者不賞』。請讓臣說一說大王的功績和謀略吧: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xing2),誅成安君,徇趙,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如今您有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您帶著這樣的功績和聲威,哪裡是你可以去的地方呢?夫勢在臣子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
韓信:「謝先生提醒,您暫且去休息,容我考慮考慮。」
數日後。
蒯通:「能夠聽取別人的善意,就能預見事情發展變化的徵兆;能夠反覆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關鍵。聽取意見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決策失誤而能夠長治久安之人,實在少有。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
甘願劈柴餵馬之人,會失萬乘之權;安心微薄俸祿者,必失卿相之位。故智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釐之小計,遺天下之大數。有判斷是非之智慧,決定後又不敢冒然行動,此乃百事之禍根。所以說『猛虎之猶豫,不如蜂蠍之毒刺;駿馬之徘徊,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ben1)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聾啞之人之指麾(hui1)』
這些俗語都說明付諸行動是最寶貴的。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願您仔細斟酌。」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背漢,又自以為功勳卓著,漢王不會奪走自己的齊國,於是謝絕了蒯通。蒯通的規勸不被採納,就假裝瘋癲做了巫師。後來,劉邦「偽遊雲夢澤」而綁韓信於車上。
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王。』天下已定,我固當烹!」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蕭何騙韓信入宮,韓信被再次捆綁。
韓信臨時之前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難道不是天意嗎?」
韓信被誅殺了三族。 高祖劉邦知道韓信已死,且喜且憐之,問:「韓信可有遺言?」
呂后說:「聽韓信說『恨不用蒯通之計。」
劉邦下令抓捕,蒯通被捕捉帶到。
劉邦問:「你是否唆使淮陰侯叛我?」
蒯通:「是的,我確實教過他,可惜豎子不用臣之策,所以才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用臣之計,陛下怎麼能夠滅得了他呢!」
劉邦很生氣,下令:「煮了他。」
蒯通:「哎呀,煮死我,冤枉啊!」
劉邦:「冤枉!你唆使韓信造反,你還冤枉?」
蒯通:「秦朝綱紀敗壞,政權瓦解時,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揭竿而起,英豪雲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之。蹠(zhi2)」之狗吠堯,非堯不仁,狗非堯之狗。當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不知道有陛下您啊。況且天下磨刀霍霍,手持利器,想幹陛下這營生的多嘍,只是力不從心罷了,你怎麼可能把他們都煮死呢?」
高祖說:「放掉他。」
赦免了蒯通之罪。
韓信不亡,三國不出。
成也韓信,敗也韓信。
如果韓信真的用了蒯通之計,歷史會不會被改寫呢?三國的故事會不會提前呢?那豈不是成了《楚漢三國志》?
誰知道呢?
如果,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況且後來三國的故事也不遜於楚漢!
《古代十大經典對話》會持續更新
歡迎大家關注點讚加收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