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欲廢黜太子,呂后問計張良 張良:請來這四人,可保無虞

2021-02-20 花開無田
引言

留侯張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漢高祖劉邦評價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事實上,作為謀臣張良得此評價也確實是實至名歸。諫王安民,鬥智鴻門宴;輔佐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他厥功至偉。而在幫助呂后之子劉盈保全太子之位上,張良的計謀也體現了他對智慧的高超運用。

此事也被後世的作家馮夢龍編入了《智囊全集·術智部·謬數卷》中。「繆數」一詞,在今天鮮有使用,古意一般作:「詐偽之術」;這裡可理解為「出人意料、不同尋常之術」。那麼張良又是如何幫助呂后,幫助太子劉盈,來應對漢高祖劉邦的意欲廢黜之舉的呢?沒錯,就是靠著出人意料的計謀。

劉邦、呂雉、戚夫人

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在她嫁給劉邦之時,劉邦尚不過只是一個泗水亭長,生性更是「無賴」一般。而在慶祝喬遷的宴會上,呂父但見劉邦相貌便決定將年輕的呂雉許配於他。之後呂雉在家相夫教子,為劉邦生下了劉盈以及魯元長公主。

隨著秦末大起義的興起,劉邦也選擇了參與其中並很快脫穎而出。隨後又靠著張良、韓信等人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期間,隨著自己地位的擢升,劉邦可以說是江山、美人皆收。在呂雉之後,他先後納了戚夫人、薄姬、趙姬等人為妾。

而在這眾多的妻妾之中,戚夫人擅長「楚舞」以及「翹袖折腰」,又生得年輕漂亮,劉邦自然是寵愛有加;愛屋及烏之下,戚夫人之子劉如意也是備受寵愛。相較之下,呂雉彼時已是人老珠黃;其子劉盈雖已被冊立為太子,但卻生性仁慈軟弱,更兼之隨著漢朝的建立呂氏實力的增長,劉邦對於劉盈的太子之位也便漸有了廢黜之意。

坦白講,太子無過而廢,顯然是有違禮法的,畢竟我國歷來便有「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可是對於戚夫人的寵幸,對於呂雉的忌憚,對於太子劉盈的不滿意,卻讓劉邦意欲廢黜太子的想法十分強烈。

張良之策

對於劉邦這樣的舉動,身為母親,身為呂氏外戚的魁首,雖然彼時有著群臣的勸阻,但呂雉自然不敢掉以輕心。

她需要一個萬全之策,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她讓兄長呂澤找到了留侯張良。

張良為何要幫助呂雉呢?無外乎是對宗法制的遵循,對漢初天下的安穩所計。而張良面對呂雉的問計,他說道:這樣的事由並不是通過口舌爭辯來決定的。言下之意就是說,需要有出人意料的計謀才可行。

為此,張良向呂雉諫言:可以不吝惜財帛,恭請商山四皓出山,則可以助力太子保全。呂后依從張良之言,卑詞厚禮地將商山四皓請來。

漢高祖十二年,年齡老邁,身體狀況堪憂的劉邦,對於廢除太子之事自然愈發得著急。適時位列三公的太傅叔孫通,引經據典來為太子爭辯,也令劉邦只得表面上作罷,但內心之中卻仍有廢立之心。

而在其後,張良計謀中的「商山四皓」出場並發揮了一錘定音的作用。一日宴飲之中,太子劉盈被高祖要求居於身旁侍奉,劉盈自然不敢違逆侍奉左右,商山四皓則隨侍太子身旁。

商山四皓是何許人也?他們四人為: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裡季吳實、甪(lù)裡先生周術,都是秦始皇時的博士,信奉黃老之學,才華卓著。而且他們彼時已經年逾八十,鬚髮盡白,可以說特點明顯。

漢高祖劉邦眼見太子劉盈身後四人, 如此模樣,便不免好奇詢問。詢問之後,方知乃是商山四皓,便問道:朕邀請諸公,諸公卻選擇隱居深山,如今為何卻願意服侍我兒子了呢?

商山四皓倒也不留情面道: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太子仁孝,恭敬愛士……故臣等來耳。

這一貶一褒,劉邦又何其聰明,自然明白其中深意,遂有「羽翼已成,難搖動矣」之語。於是太子劉盈的位置得以保全,也成為了漢朝的第二位皇帝,這自然是後話。

小結

對於張良的這一項計謀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可以說是獨他闢蹊徑般地找準了漢高祖劉邦的「軟肋」。

太尉叔孫通的話,有道理嗎?顯而易見,十分有道理。在史書上更是記載「言者以為至理,聽者以為常談」,可是作為一個能夠成就帝王霸業的人,漢高祖難道就不明白其中道理嗎?

顯然,劉邦自然也知道。可是在家天下之下,劉邦作為君王又怎會認為自己的決定就是昏聵之舉呢?

反觀張良的這招請來商山四皓的舉動,則通過這四位德高望重、才學兼具之人的效力喚醒了劉邦內心的為江山社稷穩固、為漢室天下計的治世之想。

至於與戚夫人的私情,個人的偏愛,那也只能在這些面前選擇讓路了。

相關焦點

  • 張良去世前最後一次出手,到底做了什麼,為何說他是幫了呂后?
    男人好色這是必然的,特別是那些到了晚年時期的男人們,就更加的喜歡美女,向劉邦這中人也沒能逃過美女的手掌心,尤其是他最愛的就是膚白貌美的戚夫人,愛屋及烏,就連她的兒子都讓劉邦動搖了廢太子的心思。在公元前197年的時候,對於劉邦想廢黜太子的事情上,大臣們都表示反對,當時的呂后也是非常的擔憂,畢竟如果自己的兒子的太子之位被廢除的話,那麼她離一無所有也就不遠了。甚至於如果讓戚夫人的兒子當上了太子的話,呂后的命都可能沒有了。
  • 謀聖——張良
    張良強壓怒火,跪在地上為老人穿上了鞋。穿好鞋後老人笑著離去,但走了一裡多地後,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你這小子有培養前途!5天後,你還來這裡見我。」5天後的一大早,張良依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滿臉怒色說:「年輕人和老年人相約,怎麼能遲到呢?回去!5天後再來!」又過了5天,張良雞鳴之時就前去赴約,但還是遲到了,老人又讓他5天後再來!
  • 張良究竟有多牛?三年不吃五穀,五年足不出戶,換來子孫千年平安
    在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知道轉機已經到來。在亂世中,張良機緣巧合下結識了劉邦,三十歲的張良已經背負了十幾年的國讎家恨,兩人志趣相投,迅速成為知己同盟。張良、韓信、蕭何和劉邦的四人組合,開闢了漢朝的江山,張良屬於四人中的腦力擔當。不過讀書人都有個毛病,對於自己的故國都比較忠誠,雖然劉邦一直青睞張良,但張良的心中也沒有放棄「仕韓」的念想。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二四:留侯張良無後
    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想廢掉太子,改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大臣進諫無用,呂后驚恐,不知該怎麼辦。有人對呂后說,留侯張良善於出謀劃策,最得皇上信任。呂后就派建成侯呂澤劫張良,讓張良幫著出主意。張良說,當初皇上多次處在危急之中,採用了我的計謀。如今天下安定,由於偏愛的原因想更換太子,這些至親骨肉之間的事,雖臣等百餘人何益?
  • 漢初三傑,呂后殺了韓信,為什麼不殺張良蕭何?不敢,還是不屑?
    呂后為什麼要殺張良或者蕭何?她瘋了嗎?劉邦喜歡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想立如意為太子。呂后為穩固劉盈的太子之位,打消劉邦「易儲」想法的標誌性事件,是請「商山四皓」出山來輔佐太子。其實也不一定真的「輔佐」太子,替劉盈出謀劃策、任勞任怨,只要在太子身後站一會兒,被劉邦看到了,就會認定「太子羽翼已成」,不敢再動「易儲」之念。這段故事,大家都熟悉。那麼問題來了,請「商山四皓」出山相助,是誰出的主意?是呂后自己想到的嗎?不是的,是張良給呂后提的建議。
  • 誰才是「謀聖」:陳平的「極陰」和張良的「殘陽」
    今天下安定,以愛欲易太子,骨肉之間,雖臣等百餘人何益。」在法理上,皇帝的意思不能違背這是沒有商量的,同時,呂后要幹什麼,不需要張良的才思也很容易就能看出來,但張良的話說得這麼軟就說明他明顯慫了,「以愛欲易太子」這話一說就是想把鍋甩給劉邦,而劉邦就是始作俑者,這個鍋甩得了嗎?謀聖這次迷得有些莫名其妙。
  • 張良一句話穩定劉邦軍心,是功臣卻能獨善其身?司馬遷:做事太細
    漢朝初期進行獎賞的時候,劉邦也試探過張良,他對張良的封賞就是要把他加封成三萬戶封地。張良知道,這是對自己的試探,因為他並沒有韓信、彭越之類的人立下的功勞那麼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獎賞,不過是劉邦畫的一個大餅而已,一旦他答應了,等到自己的就是兔死狗烹。
  • 劉邦病逝前,張良三年不食五穀,換來後代2000年平安
    ——《史記·三十世家·留侯世家》這是《史記》中太史公對留侯張良的評價。而劉邦大權獨握後,對軟弱的太子劉盈感到非常不滿意,他想要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呂后得知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呂家人勸說呂后:「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呂后秘密找到張良,痛哭流涕,請張良幫助自己。
  • 謀聖-----張良(二)
    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劉邦聽罷,認為這確是一個以弱制強的妙計,於是派舌辯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著又遣使聯絡彭越;同時,再委派韓信率兵北擊燕、趙等地,發展壯大漢軍力量,迂迴包抄楚軍。「下邑之謀」雖然不是全面的戰略計劃,但它構成了劉邦關於楚漢戰場計劃的重要內容。
  • 愛子死了,呂后卻不流淚,張良兒子說:「陳平,你的小命要完」!
    左丞相陳平正痛哭流涕,忽然有人悄悄對他說:「陳叔,別哭了,再哭你的腦袋就保不住了。」陳平扭頭一看,嚇得冷汗涔涔!說話的是誰?張良的小兒子,張闢疆。這年,張闢疆只有15歲。別看這孩子歲數小,可是官職不低。什麼官呢?侍中。在秦漢時期,侍中乃皇上身邊人,能夠隨便出入禁宮,為親信貴重之職。
  • 歷史上張良,蕭何,韓信是怎麼死的?
    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被合稱為漢初三傑,這是漢高祖劉邦說的,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 陳平在謀略上一點兒也不輸於張良,為何後世稱頌張良貶低陳平
    (張良劇照)一、陳平講術,張良講道。張良因為是在方向上,是從道理的層面來分析,講的是戰場的規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規律,所以其欺騙性並不大。因此其謀略獲得後世推崇,而張良也被稱為「謀聖」。二、陳平與領導關係近,張良與領導關係遠。陳平一生經歷了三屆領導:劉邦、呂后、劉恆。陳平竟然和這三屆領導的關係都非常不錯。自從陳平跟隨劉邦以後,劉邦就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
  • 劉邦當年為什麼不為了戚夫人,廢除太子劉盈?他根本不願意
    身為劉邦的寵妃,戚夫人也想兒子劉如意將來繼承帝位,到時候自己就是皇太后了,能壓呂后一截。於是,她經常在劉邦的面前哭哭啼啼,讓他廢黜呂后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立劉如意為繼承人。劉邦本來就更喜歡劉如意,認為他更有自己當年的風範,而劉盈相對來說有些懦弱,他也想立劉如意為太子。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的論述體現了他謀略家的洞察秋毫和政治家的遠見卓識。張良歷史典故之十:計扶彭韓公元前203年,韓信平定齊國後,向劉邦上書欲自立為代理齊王。當時劉邦被困於滎陽(今河南鄭州),看信後勃然大怒,張良暗示劉邦授封韓信為齊王。
  •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劉邦曾說,他之所以天下全靠這三個人,他曾說「運籌帷幄,決勝於千裡之外我不如張良、治理國事,繳納賦稅,我不如蕭何、領兵打仗管理軍隊,我不如韓信」而這三位的結局大不相同,一個善終,一個退隱,一個被殺。今天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張良。
  • 張良做了這幾件事,讓呂雉不敢私下殺了他,還感動了呂雉
    呂后是一位有政治經驗的精明女人,她不是隨意殺人的,她要殺的要麼是挑戰她在後宮的地位的,要麼是因掌兵權而威脅到劉邦政權的,要麼是危害到她和她兒子劉盈的權利的,而張良不僅不屬於這幾類人,而且還對呂后有幫助有好處,所以,呂后不是不殺張良,而是不必殺他,也不願意殺他,具體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張良這個人很有計謀,連劉邦都說他「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見張良的神算是出了名的,不過此人沒有做官,在劉邦手下一直是借士,意思是借來的謀士,張良本是韓國的司徒,後為劉邦做事,雖然參與軍機,可惜沒有什麼職務。這讓劉邦很放心。
  • 「漢初三傑」中為何只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並博得「謀聖」之稱?
    手握重兵的韓信因貪戀權位而被呂后誅殺,死於鍾室之內,其三族亦受連累被滅;推為首功的蕭何也險些被問罪,在晚年只好自毀名節求得自保。"漢初三傑"唯有留侯張良善始善終得到尊重,圓滿實現了壽終正寢的最好結局,還博得"謀聖"之稱。留侯張良是怎樣做到的呢?唐代大詩人李白《俠客行》中有兩句詩: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這恰好是張良之所以功德圓滿的最好注釋。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畫箸阻封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冬,楚軍兵圍漢王於滎陽,雙方久戰不決。楚軍竭力截斷漢軍的糧食補給和軍援通道。漢軍糧草匱乏,漸漸難撐危機。漢王劉邦大為焦急,詢問群臣有何良策。謀士酈食其獻計道:「昔日商湯伐夏桀,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
  • 張良VS範增,誰才是秦末第一謀士
    可難題又來了,楚滅國多年,皇室貴族早各奔東西不知所歸,如今天下大亂,恐怕楚後早死於匪兵之手,去哪尋一個活人來當這傀儡楚王?項梁只好貼出廣告,派人到處尋找楚王之後。功夫不負有心人,項梁果然尋到了在民間替人放羊為生的楚懷王孫子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