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劉邦可能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這個人雖然好吃懶做,但是,他卻會審時度勢,也很會收買人心,所以,當時為劉邦打天下的忠臣也是非常多的。在成功打下天下以後,劉邦卻沒有選擇留下這些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忠臣,而選擇了殺害這些大臣,這樣的舉動算得上是駭人聽聞的。尤其是漢朝的「漢初三傑」,三人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劉邦懷疑受到限制,但是他卻沒有對張良出手。而張良也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為什麼張良會是一個意外呢?
張良幹了啥大事?
張良的祖上是當時的韓國人,在韓國地位非常高。但是,等張良長大成人的時候,韓國卻已經被當時的秦國滅掉,亡國以後的張良就決定刺殺秦王,而且為之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最後決定用一個大力士拿著鐵錘刺殺秦王,但是沒有命中秦王。
之後就出現了項羽和劉邦起義,而張良則運用自己的智慧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比較大的功勞。在漢朝成立以後,劉邦開始獎賞各大功臣,但是,張良卻選擇了拒絕,最後選擇了當時跟劉邦見面的時候那一塊地,一直處於隱居狀態過完了自己的下半輩子。
張良能夠獨善其身的原因
1、張良的身份。張良本身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而是半路出家跟著劉邦的。但是,因為他自身的財力比較豐厚,而且,他的智慧也確實幫助劉邦解決了很多的難題,本身的信用和個人鬥爭經歷讓很多人對他都比較信服。
所以,當劉邦需要光環來包裝自己的時候,張良一句:「沛公大概是上天派來的」就讓劉邦瞬間被神話了,加上之前劉邦的父親和呂后的話,就坐實了他是上天派來的說法。在古代,大家對神都是要高看一等的,所以,自然能夠讓大家心服口服的跟著劉邦。這也是劉邦籠絡人心的方法之一。他跟劉邦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所以,劉邦並不會輕易對張良出手。
2、及時隱退。漢朝初期進行獎賞的時候,劉邦也試探過張良,他對張良的封賞就是要把他加封成三萬戶封地。張良知道,這是對自己的試探,因為他並沒有韓信、彭越之類的人立下的功勞那麼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獎賞,不過是劉邦畫的一個大餅而已,一旦他答應了,等到自己的就是兔死狗烹。
所以,這時候張良只是留下了跟劉邦相遇的時候的地方,這就是為了告訴劉邦,自己對目前的狀態是比較滿意的,並沒有其他的想法。
3、呂后的重視。張良之所以能夠安然無恙其實跟呂后也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劉邦對戚夫人是非常寵愛的,所以,有一段時間,劉邦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而呂后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選擇找張良幫助。當時張良跟呂后說:「目前天下有四個賢能的人,皇上想見但是卻見不到,如果太子能夠請到他們,皇上自然也就不會動廢太子的心思」。
之後呂后就按照張良的計謀請來了這些人,而太子之位也得到了保全,所以,呂后對張良是特別感激的。自然如果劉邦懂了這樣的心思,呂后也會為張良說情。從這個方面來看,張良對當時的形勢還是看得比較清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到張良: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意思是說,張良每次出謀劃策雖然在軍帳之中,卻能勝利於無形。這是因為他做事太細,謀事不靠名聲和勇敢,靠的是用解決難題的態度去做容易的事,用極為注重細節的思想去做大事。
張良之所以能夠得以獨善其身,除了運用自己的智慧,從細節上看出了劉邦的心思,也看清楚形勢,還因為不貪念權勢,淡泊名利,最終功成名就而壽終正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