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一句話穩定劉邦軍心,是功臣卻能獨善其身?司馬遷:做事太細

2020-12-16 一道知衡

說起劉邦可能很多人都是知道的,這個人雖然好吃懶做,但是,他卻會審時度勢,也很會收買人心,所以,當時為劉邦打天下的忠臣也是非常多的。在成功打下天下以後,劉邦卻沒有選擇留下這些為自己立下汗馬功勞的忠臣,而選擇了殺害這些大臣,這樣的舉動算得上是駭人聽聞的。尤其是漢朝的「漢初三傑」,三人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劉邦懷疑受到限制,但是他卻沒有對張良出手。而張良也過上了悠然自得的生活,為什麼張良會是一個意外呢?


張良幹了啥大事?

張良的祖上是當時的韓國人,在韓國地位非常高。但是,等張良長大成人的時候,韓國卻已經被當時的秦國滅掉,亡國以後的張良就決定刺殺秦王,而且為之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最後決定用一個大力士拿著鐵錘刺殺秦王,但是沒有命中秦王。

之後就出現了項羽和劉邦起義,而張良則運用自己的智慧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下了比較大的功勞。在漢朝成立以後,劉邦開始獎賞各大功臣,但是,張良卻選擇了拒絕,最後選擇了當時跟劉邦見面的時候那一塊地,一直處於隱居狀態過完了自己的下半輩子。


張良能夠獨善其身的原因

1、張良的身份。張良本身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跟著劉邦打天下的,而是半路出家跟著劉邦的。但是,因為他自身的財力比較豐厚,而且,他的智慧也確實幫助劉邦解決了很多的難題,本身的信用和個人鬥爭經歷讓很多人對他都比較信服。

所以,當劉邦需要光環來包裝自己的時候,張良一句:「沛公大概是上天派來的」就讓劉邦瞬間被神話了,加上之前劉邦的父親和呂后的話,就坐實了他是上天派來的說法。在古代,大家對神都是要高看一等的,所以,自然能夠讓大家心服口服的跟著劉邦。這也是劉邦籠絡人心的方法之一。他跟劉邦可以說是各取所需,所以,劉邦並不會輕易對張良出手。


2、及時隱退。漢朝初期進行獎賞的時候,劉邦也試探過張良,他對張良的封賞就是要把他加封成三萬戶封地。張良知道,這是對自己的試探,因為他並沒有韓信、彭越之類的人立下的功勞那麼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獎賞,不過是劉邦畫的一個大餅而已,一旦他答應了,等到自己的就是兔死狗烹。

所以,這時候張良只是留下了跟劉邦相遇的時候的地方,這就是為了告訴劉邦,自己對目前的狀態是比較滿意的,並沒有其他的想法。


3、呂后的重視。張良之所以能夠安然無恙其實跟呂后也有很大的關係。大家都知道劉邦對戚夫人是非常寵愛的,所以,有一段時間,劉邦動了更換太子的念頭,而呂后為了保住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選擇找張良幫助。當時張良跟呂后說:「目前天下有四個賢能的人,皇上想見但是卻見不到,如果太子能夠請到他們,皇上自然也就不會動廢太子的心思」。


之後呂后就按照張良的計謀請來了這些人,而太子之位也得到了保全,所以,呂后對張良是特別感激的。自然如果劉邦懂了這樣的心思,呂后也會為張良說情。從這個方面來看,張良對當時的形勢還是看得比較清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到張良: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於易,為大於細。」

意思是說,張良每次出謀劃策雖然在軍帳之中,卻能勝利於無形。這是因為他做事太細,謀事不靠名聲和勇敢,靠的是用解決難題的態度去做容易的事,用極為注重細節的思想去做大事。

張良之所以能夠得以獨善其身,除了運用自己的智慧,從細節上看出了劉邦的心思,也看清楚形勢,還因為不貪念權勢,淡泊名利,最終功成名就而壽終正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兔死狗烹的悲劇輪迴中,張良何以獨善其身
    漢興百年,萬戶封侯,功臣良將何其多,終究兔死狗亦烹。「漢初三傑」各有神通,何以張良獨善其身?玄妙神奇的背後是張良拒絕劉邦的智慧。與眾將士徵戰南北的往事一幕幕浮現心頭,情到深處,情不自禁,他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要論戰略眼光與謀劃出策,兵馬未動而決勝於千裡,我比不了張良;要論國家治理,百姓安撫,糧餉的籌集,我能力遠不及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決勝沙場,來之能戰,戰之能勝,攻城必下,我離韓信差得太遠。」
  • 漢帝生性毒辣,開國功臣下場悽慘,為何只有張良能夠獨善其身?
    如此亡國大恨,張良必定要報,至此之後,張良便成為了一名亡秦鬥士,最終來到了劉邦麾下。與諸多傳奇人物一樣,張良年少時也有奇遇。他如此卓絕的軍事才能,與一本書分不開,那就是太公兵法。相傳當年張良在橋上偶遇黃石公,黃石公隱去自己的身份,用無理的脫鞋事件來試探這個小夥子,發現他品質不錯,便將太公兵法傳授於張良。
  • 劉邦病逝前,張良三年不食五穀,換來後代2000年平安
    而張良的一生,就像司馬遷說的那樣,他小小的身軀裡,有著大大的能量。他決策千裡之外,用自己的軍事才能,幫助劉邦奪取了江山,穩定了江山。張良,他的父親是韓國丞相,他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到了他青年時期,秦國興兵而來,將韓國滅亡,張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這個看似柔弱的男子,散盡家財,招募義士,準備伏擊秦始皇。
  • 劉邦為何格外重用張良
    張良不僅容貌俊美,而且身體也像林黛玉一樣體弱多病,未曾獨自領兵打仗,而是經常以出謀劃策的謀臣身份,時時跟隨在劉邦身邊。那麼,在劉邦與項羽的楚漢相爭過程中,張良都作了哪些貢獻呢?       作為劉邦的高級參謀,張良總能在關鍵時候給劉邦指點迷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但在一心一意為劉邦服務的同時,他首先解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
  • 謀聖——張良
    拾履得書:傳說張良智慧來自神助投奔劉邦後,張良輔佐劉邦,出謀劃策,屢建奇功:燒棧道瞞項羽,修棧道渡陳倉,屢次麻痺項羽,為劉邦的軍事行動遮掩;楚漢戰爭轉折關頭,明確提出拉攏英布、聯絡彭越、倚重韓信、共同抗楚的計謀;有意與項羽的叔父項伯交友,以財物賄賂項伯,通過項伯緩解劉邦和項羽的矛盾,從容斡旋於
  • 三個原因,讓劉邦殺盡功臣,唯獨沒對張良下手
    而劉邦殺盡功臣其實也是擔心這些人覬覦自己的江山,畢竟現在劉邦可以壓著他們,但他去世後保不齊哪個功臣扯虎皮拉大旗造反,畢竟自己的也造反起家的。但劉邦把身邊的功臣殺的差不多了,唯獨放過了張良,這就讓許多人感到奇怪了。其實,張良能夠安然無恙活到漢惠帝時期,主要因為他自身的三點原因才逃過一劫。
  • 中國第一謀聖——張良
    張良勸說劉邦:洛陽雖然堅固,腹地太小,易四面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然關中東有崤山、函谷關之險,西有隴山、蜀山沃野遼闊,南有巴蜀富饒農產,北有畜牧之利,正所謂金城千裡,天府之國。公元前202年,劉邦採納張良、劉敬的定都建議,正式遷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由此開啟了四百年大漢王朝的序幕。
  • 劉邦靠張良韓信打天下,他要殺韓信的時候,為什麼張良不出手相救
    喜歡漢朝的朋友們都知道,漢初有三傑,有才幹的張良,識人的蕭何,有才幹的韓信。上述三人可說是漢朝的開國功臣,漢高祖劉邦曾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人,所說的正是漢初三傑。而且劉邦這個人,雖有雄心壯志,但在得了天下後,卻還想要千秋萬代。
  • 謀臣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張良用筷子一指,劉邦大罵:差點壞我大事
    他曾單身入留城,割下留城縣令的頭顱,讓劉邦獲得第一場大勝,也是他勸降了武關(入秦的一個重要關卡)的秦軍,是劉邦率先攻破鹹陽的首要功臣。這個老頭兒屢建奇功,劉邦甚是器重。劉邦聽完後很滿意,誇獎了一句:「善,立刻叫人刻制印璽,您就可帶上它們出使各國了」。
  • 張良是漢朝的大功臣,他15歲的兒子一句話卻差點毀掉漢朝
    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一首詩《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詩中對漢朝開國功臣張良的一生進行了簡要回顧,對他遇黃石公傳兵法、博浪沙刺秦、功成之後急流勇退的傳奇事跡,表達了無限的敬仰與緬懷之情。的確,在漢朝諸多開國功臣中,張良是一位不可不提的重量級人物。
  • 論功行賞,為什麼劉邦只給張良「留侯」。張良滿意這個封賞嗎?
    毫無疑問,張良不僅僅對這個封號無比滿意,甚至還認為這個封號就好,不然就過分了。我們來看《史記-留侯世家》裡面,有關劉邦給張良封賞的記載:漢六年正月,封功臣。漢高祖六年,劉邦正式封賞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哥們兒們。其中第一是蕭何,第二是曹參。張良的次序雖然沒有明確,但是從他在《史記》中的排位(排在蕭何、曹參之後,陳平、周勃之前),他應當是第三。
  • 眾將士準備謀反,劉邦非常擔心害怕,張良:封賞你最憎恨的人
    劉邦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平民做上皇帝的人,在他打天下的過程中,還得到了一位非常重要的謀士,這個人就是張良。劉邦每一次遇到難以抉擇的事情,只要一問張良,基本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決,而且每一次詢問張良的時候都是言聽計從。劉邦本來就是一個多疑的人,可以對張良如此信任,可見張良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麼重。
  • 劉邦賞張良3萬戶,張良只選擇了1000,事後才知張良有多聰明
    而第二個矛盾則是能臣與君王之間的矛盾,君王在創業之初渴望能臣,恨不得能夠把他們當祖宗供著,然而一旦事業成功之後,能臣轉變為功臣很快就會遭到君王的屠戮。 這兩個矛盾在劉邦和張良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兩個人可以說是數千年以來中國歷史的縮影,劉邦無疑是實踐派的君王,而張良無疑就是書生中的能臣。今天筆者給大家講述一段張良與劉邦的智慧故事,希望從他們兩人的交鋒中能給與各位啟發。
  • 謀聖張良的一生:會審時度勢的人,有多順風順水!
    張良在得到了兵法之後,就帶領了百餘名人才去輔佐劉邦,他並沒有看錯人,劉邦確實是一個知人善用的人,他敏銳地發現了張良身上天才的智慧,把他作為自己的軍師,攜手開啟了風光無限的建漢之途。不得不說,張良確實是亂世中寥若星辰的軍事天才,他的每一個計策幾乎都關乎著漢朝能否存亡與否。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漢高祖六年,劉邦分封了第一批二十多位功臣,這其中蕭何被定為開國首功,曹參排第二,這是論功勞排定的名次。如果按實際獲利的食邑來看的話,曹參的食邑是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而蕭何的食邑剛開始封的是八千戶,後面排名次又加封了兩千戶,蕭何一共是一萬戶,相比於曹參還是要少一些的。
  • 呂后兇狠殘暴,滅功臣屠后妃,卻獲司馬遷高度評價
    但如此一個可怕的「壞女人」,卻能奪得到司馬遷在《史記》中的高度評價,這是為什麼?今天就讓小編為大家解讀這一疑惑。呂后在影視作品的知名度不比武則天,因此有許多人只識武則天,不識呂后。其實,在歷史上呂后與武則天是齊名的,甚至稱為「呂武」。
  • 一位老人讓張良為他撿鞋,試探張良三次,之後贈其一份禮物
    作為我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首,《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三千年的歷史。魯迅先生曾評價《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老頭刁難張良:過來給我穿鞋,事後得一奇書,不料靠此書成為謀聖在《史記》中,有著這樣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之所以能夠平定天下,打敗西楚霸王項羽,謀聖張良在其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 劉邦可沒這麼天真
    很多時候,歷朝歷代的功臣們大多都逃不掉如此的命運,但是什麼事情都沒有絕對,凡事都有例外。雖然漢高祖劉邦在繼位之後,沒幾個開國功臣有好下場,但是張良就是其中一個例外。西漢建立後,劉邦開始大殺功臣,「漢初三大將」韓信、彭越、英布全部慘死,「八大異姓王」只有一人善終,就連「開國第一功臣」蕭何也屢遭猜忌。
  • 眾說紛紜《鴻門宴》:酒席座次是成心侮辱劉邦?
    比如有人認為,文章開篇「項伯深夜告張良」一段,鴻門和霸上相去四十裡,而項伯一夜之間可以完成「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入見沛公」、「約為婚姻」、「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等六件事,殊不可信。     再如,文章最後劉邦在宴席上脫身逃走一段,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走,還是先騎馬而後步走?敘述得並不清楚。
  • 漢高祖劉邦為什麼不殺謀聖張良!
    張良是一個大謀士,為劉邦立下蓋世奇功,此人神機妙算,謀略過人,被稱為「西漢三傑」之一。 按理說功高震主,張良又不是劉邦的故人,為何劉邦對張良如此放心,不忍心下手呢? 另外劉邦的老婆呂雉也很信任張良。那麼劉邦夫婦為何不殺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