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臣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張良用筷子一指,劉邦大罵:差點壞我大事

2020-12-16 小宋古事匯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將原本的諸侯國統一收歸,中國進入大統一時期。

後來由於秦二世的暴政,全國各地起義者甚多,其中以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最為浩大。再加上原本遺留下來的六國貴族有復國的念頭,頓時全國陷入暴亂之中,建立不久的秦王朝迅速毀滅。

再之後,項羽與劉邦展露頭角,成為兩股最強大的勢力。在楚漢爭霸之中,項羽的勢力是經常壓制劉邦的,為此劉邦分外苦惱。

公元前204年,項羽趁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機,發兵圍攻劉邦所在的榮陽。

劉邦雖然堅守不出,楚兵也無力強攻。不過項羽數次截奪劉邦的糧道,劉邦糧草十分稀缺,情況危急。在此背景之下,劉邦就與手下的謀士酈食其商議削楚的方式。酈食其分析: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將其後裔分封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將其後裔分封到宋國,各諸侯國根深蒂固數百年,而秦朝卻將其全部覆滅,收歸一壟,使其後裔無立錐之地,這乃是背天而行。

於是酈食其建議劉邦分封六國,這六國百姓以及君臣無不感激陛下,向劉邦俯首稱臣。屆時「陛下南鄉稱霸,楚必斂衽而朝《資治通鑑·漢紀二》」。

酈食其是一個牛人,一個堪稱「話來卻一點也不結舌可令鐵石開花的」高陽酒徒。他曾單身入留城,割下留城縣令的頭顱,讓劉邦獲得第一場大勝,也是他勸降了武關(入秦的一個重要關卡)的秦軍,是劉邦率先攻破鹹陽的首要功臣。

這個老頭兒屢建奇功,劉邦甚是器重。

劉邦聽完後很滿意,誇獎了一句:「善,立刻叫人刻制印璽,您就可帶上它們出使各國了」。

酈食其前腳走,後腳張良就找到了劉邦。劉邦當時正在吃法,就利用吃飯的時間給他說了一下酈食其的計謀,問張良怎麼看。張良聽後,立刻阻止道:「誰給陛下想的這個主意?千萬別這樣,否則您就完了!」《資治通鑑》記載:「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劉邦聽後就非常疑惑了,問他原因。張良就拿到劉邦的筷子,在他面前比劃,同時說道:「當初商湯與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他們的後裔,是因為他們有絕對的優勢,如今陛下與項羽爭鬥,根本沒有經歷去管理這些六國君民。並且,周武王滅掉殷商後,廢棄戰車,丟掉兵器,向天下人表示和平以此讓百姓歡呼雀躍,如今天下還未平定,怎麼能丟掉武器呢?」

劉邦一聽,立刻就跳了起來,飯也吃不下了,趕忙叫人去阻止酈食其。然後一邊罵道:「豎儒幾敗而公事!」

對於這段對話,各位看完後或許會覺得雲裡霧裡,張良說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似乎與這件事並沒有太大關係。對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作出了進一步的解釋。

司馬光引用荀悅(東漢史學家、政論家)的話說道:「立策決勝之術,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勢,三曰情。」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很多時候戰術的勝敗要取決於三個方面:在面對一件事的時候,考慮得與失的大體趨向,叫做「形」;面對臨時情況要靈活應對,此為「勢」;分析當事人的心意是好還是壞,此為「情」。因此,儘管要做的事情相同,但是「形、勢、情」也會有諸多變化,如果還按照原來的方式去應對,則很容易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

如今天下紛爭,楚國的力量非常強大,假如復立六國後裔,他們會不會投奔楚國,或者楚國迫使他們屈服呢?到時候反而給自己增加敵人。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各地人才都離開自己的家鄉妻兒,而在劉邦手下做事,不就是為了恢復國家或者獲得封地嗎?如果劉邦提前將這個封地分封下去,那麼他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定會拋棄劉邦然後回到家中與妻兒老小團圓,到時候誰還為劉邦賣命?

為了更方便讀者理解,司馬光舉了一個例子做對比:

韓信背水一戰,將趙國打得大敗。然而劉邦在彭城陷落一戰中,也是背靠睢水作戰,結果士兵們都淌著河水跑了。這是為何?就是因為當事人的「情」不同。韓信的對手趙國人背後有城池,他們會想著打不贏大不了撤回城中。而韓信的軍隊則孤立無援,河水湍急,只有拼死一戰。

至於劉邦的軍隊,遠處有軍隊接應,並且睢河水淺,自然不會拼盡全力。這兩件事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可結果卻完全不同。

因此,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總結道:

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也。

意思是說:應事的權宜機變是不能夠預先設計的,事態的變化是不能夠事先謀劃;隨時機的轉動而轉動,應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是制訂策略的關鍵。

當然,劉邦是何許人也,他自然不需要「司馬光給他解釋」,對於張良的話一點就透,明白其中利害之後,立刻阻止了酈食其的行動,挽救了重大過錯。

張良的智慧不止如此,他不僅能夠給劉邦解惑,還能很好地引導劉邦進行正確的事。《資治通鑑》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漢六年(前201),此刻天下已定,是到了給員工們分紅的時候了。不過眾多下屬們卻因為爭功而吵得面紅耳赤,劉邦聽得厭煩了,於是狠狠地斥責了他們一頓。劉邦可是混混出身,他罵起人來一套又一套不帶重樣的,就像文章前半部分劉邦罵酈食其一般,將士們也不敢出聲。

過了幾天,劉邦與張良在宮中看到遠處有幾個人在秘密交談,劉邦頓時來了興致,問張良:「他們在說什麼?」。對此,張良回答為:「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劉邦聽後大為震驚:「如今天下初定,他們為何要謀反?」張良於是回答說:

「陛下起於布衣,如今成為天子,所依靠的人無非就是這些出生入死的將士們。如今陛下得了天下,最先封賞的卻是陛下的親人以及接近的人,懲罰的都是自己討厭的人。天下的封地終是有限的,那麼這些將士們就會擔心輪不到封賞,或者無緣無故的被陛下處罰,因此就聚眾商議謀反之事了。」

劉邦聽後驚起了一身冷汗,頓時對於之前打罵將士以及通過喜惡行事。於是改變自己的態度,專門成立人員對這些將士們論功行賞,不得出現差錯。

《資治通鑑》記載:「急趨(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

這件事我們看起來平平無奇,但是司馬光卻給出了一個獨特的解讀。

我們重新來看張良說的這句話:「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張良明顯是提前知道這件事的。張良作為劉邦的重要謀臣,對於劉邦必然是要知無不言的,然而將士謀反這麼大的事,為何要等到劉邦看到之後才說?這顯然是有意為之,目的就是為了引出下面他對劉邦說的一段話,希望劉邦能夠善待將士。

因此,《資治通鑑》曰:

「蓋以高帝初得天下,數用愛憎行誅賞,或時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使上無阿私之失,下無猜懼之謀,國家無虞,利及後世。」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高帝(劉邦)用愛憎進行賞賜或者誅殺,群臣們人人自危,因此張良用這件事來勸誡高帝,使為君者不無端猜忌全憑喜怒,為臣者不用恐懼而專心做事,只有如此國家才會無憂無患。

對於如此智慧的張良,司馬光評價為:「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相關焦點

  • 劉邦要封諸侯為王,張良說了一番話,惹得劉邦大罵酈食其書呆子
    楚漢之爭初期,劉邦和項羽作戰頻頻失利,最終被包圍在了滎陽。在這裡,劉邦聽從了酈食其的建議,想封賞六國諸侯的子孫為王,以此來挫敗項羽的勢力。可是,計劃還未執行就被張良給攔下了。接著張良對劉邦說了一番話,當場惹得劉邦大罵酈食其:這個笨蛋書呆子,幾乎壞了他老子的大事!
  • 劉邦為何格外重用張良
    項羽戲亭分封,張良又積極聯絡賄賂項伯,為劉邦要到漢中的封地,使劉邦再入關中有了跳板。劉邦去南鄭就封,張良又建議劉邦燒掉子午棧道,以此迷惑項羽。這都是張良的功勞。      劉邦重入關中,張良寫信給項羽說:漢王失去應得的封職,想要得到關中,一實現先前的約定就會停止作戰,不敢東進了。
  • 大秦賦2.0:從張良阻止劉邦分封,看秦始皇當年的「偉大決定」
    而那些真正意義重大的決策,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些人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選擇,整個歷史進程都會跟著改變,而張良對劉邦獻出的一計就屬於這種,能夠改變歷史的謀略。張良的這個計劃就是反對劉邦分封六國諸侯,不過要說清楚這個計劃有多牛,咱們還必須從十幾年的秦始皇說起。
  • 漢初三傑的智謀張良,成功背後的6大因素,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
    張良是漢朝初期的著名謀臣,為漢朝江山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與蕭何 韓信 被稱為漢初三傑,是劉邦不可多得的智囊人才為劉邦的重大決策提供了智慧支持,那麼張良成功的背後,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呢?,劉邦於是又讓張良用厚禮送給項伯,讓項伯為劉邦請求漢中之地,漢元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進入巴蜀之地,也就是當今的四川盆地和附近的西南地區,為了徹底的消除項羽的不信任,張良建議劉邦燒毀棧道,向天下表明自己沒有反叛項羽的想法,讓項羽徹底放鬆對自己的警惕。
  • 「名人百科」擁有完美結局的開國功臣——張良
    漢初人雍齒,雖立下不少戰功,但因曾窘辱過劉邦,一直為劉邦所不喜。劉邦即帝位之後,張良建議劉邦重賞雍齒,樹立仁德的形象,劉邦聽從了建議,按計行事,封雍齒為什邡侯,並把沛縣也賜封給了他。雍齒一封,所有的功臣也都安心了。五代李瀚《蒙求》:「丁公遽戮,雍齒先封。」
  • 劉邦3板斧,六國後裔不敢反漢…
    然而沒過幾個月,六國後裔紛紛起兵反對項羽,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項羽分封眾口難調項羽在鹹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 雍齒那麼被劉邦痛恨,為何仍能封侯
    所以劉邦稱帝前後,繼續承認原先項羽的分封,甚至增加其封地,換取對方對劉邦的支持。最終,漢初劉邦共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包括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他們的封地已經佔據了當時天下的近半地方,而且這些地區遭受戰亂較少,當時人口、經濟相比漢王朝直接控制的地方要好一些。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但劉邦反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竟然還大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作亂剿滅後,劉邦又再次封了一大堆劉姓子孫為王!劉邦的做法,豈不是倒退歷史?從筆者看,歷史的前進方向不是直線向上,而是曲折螺旋前進,歷史前進的步伐也有許多波折。而劉邦這其中就有太多無奈!
  • 謀聖-----張良(二)
    項羽對他頗為怨恨,多次派使者責之以罪;彭越因項羽分封諸侯時,沒有受封,早對項羽懷有不滿,而且田榮反楚時曾聯絡彭越造反,為此項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結果未成。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漢王手下的將領,只有韓信可以委託大事,獨當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這三個人,那麼楚可破也。」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 張良和蕭何如此厲害,劉邦打不過項羽?直到韓信加入才扭轉局面?
    從整個楚漢戰爭來看,劉邦就一直被項羽追著打,劉邦與項羽正面對戰,從來沒有勝過,劉邦幾次差點被活捉,還中過項羽一箭,那麼在張良的謀略下,和蕭何的指揮下,劉邦為何打不過項羽?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才改變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他就是軍事奇才-韓信,讓我簡要分析下:自從鴻門宴過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劉邦本應封為「關中王」,但被項羽封在遠在巴蜀之地的漢中,稱為「漢王」,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由於項羽的分封不公,造成諸侯之間相互聯合,起來反叛項羽,最初的就是齊地田榮,聯合劉邦等各路諸侯王,楚漢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 閒聊強漢(增八)雍齒曾經背叛劉邦,為何漢朝建立後仍舊被封侯?
    後來雍齒投入項羽麾下,在楚漢之爭時建議用劉太公來要挾劉邦,所以劉邦對雍齒非常的痛恨。消滅項羽後劉邦一統天下,開創了漢朝,於是按照開國的功勳進行封侯賞賜。由於劉邦一開始賞賜的大多數為沛縣鄉黨集團的開國元勳,如蕭何、曹參、灌嬰、周勃等人,所以引起了其他開國元勳的不滿。這時候為了平息眾怒,穩定國家局勢,張良便提出給雍齒封侯的建議。
  • 劉邦如果沒有遇到張良、陳平,他未來會怎麼樣?
    劉邦身邊有兩大謀士,一個是張良,另外一個就是陳平。其中張良是韓國相門之後,其祖上五代在韓國為相,在六國貴族這個圈子裡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人說劉邦能夠奪得天下,主要依靠了「漢初三傑」的幫助,這麼說沒錯,但是在放大「漢初三傑」作用的同時,劉邦的能力被漸漸漠視了,實際上沒有「漢初三傑」的輔佐,劉邦奪得天下也只是時間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就好比現在很多企業裡有很多技能出眾的業務骨幹,但是他們都沒有被提拔做領導,因此他們就牢騷滿腹,認為領導沒有識人之能,用了一些只會溜須拍馬的無能之人。
  • 劉邦給大臣封賞,張良獻計:先賞最討厭的人!結果發現此計真高明
    武將輕視文臣的現象歷來都有,就連劉邦當初也非常不尊重儒生,生氣了甚至會將他們的帽子揪下來撒尿。劉邦手下的將士們有如此心態多半也都是受劉邦的影響。可現如今,劉邦的心態變了,就對著這些將士們一頓臭罵:你們知道武將與謀士的關係是什麼嗎?你們就像獵犬,而謀臣就是獵手,讓你們咬誰就咬誰!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另外,大家都知道,劉邦對蕭何的人品,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信任的。秦統一六國後,蕭何成為秦朝沛縣的高官。跟著劉邦下了船,身居劉氏集團高層,差不多是副總管級別。張良正籌劃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史書上沒有找到張良的出生日期,但大致可以推斷出來。韓惠王的相國是張良之父張平。公元251年,在秦昭襄王歸天那年,張平也去世。
  • 張良做了這幾件事,讓呂雉不敢私下殺了他,還感動了呂雉
    宴會上,項莊舞劍,意欲刺殺劉邦,項伯受了張良的賄賂,出手救了劉邦。鴻門宴上,若沒有張良的用計,劉邦難逃虎口。張良救了劉邦的命,恩情很大,呂后必知此大事,她當然不敢私下殺了張良。張良讓劉邦避免了重大失誤: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大軍被項羽圍困於滎陽,眾謀士獻計獻策,而謀士酈食其獻了一個臭計,他以商湯滅夏封賞諸侯為例,勸說劉邦分封原本六國諸侯的子孫,以此來收攏人心。張良知情後大為吃驚,他急勸劉邦停止下發分封令。
  • 天下共主的項羽僅有範增一謀臣,竟還不能利用好,再看漢王劉邦
    項羽信奉武力至上,凡事以力破之,項羽一生徵戰,唯有垓下之戰一敗,在此之前未嘗一敗,他本人和麾下軍隊養成一股有我無敵的氣勢,遇到敵人橫推過去。項羽這種方法不是不行,但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成為天下共主之後其缺點被無限放大,達到足以毀滅他的地步。從史書來看,項羽麾下能登得上大雅之堂的謀士僅有範增一人,其他說客之類都算不上是謀士,能力不顯、成就不高。
  • 項羽死於分封,劉邦成於分封,區別在於與天下同利
    項羽和劉邦都曾大肆分封諸侯,項羽深陷分封的泥潭,被劉邦率領的諸侯大軍打敗,而劉邦卻通過分封諸侯,奪取了天下,奠定了大漢四百年的基業。
  • 劉邦能得天下全靠用對張良蕭何韓信?大道至簡的用人方略才是關鍵
    酒過三巡,意氣風發的劉邦問眾人,「我劉邦是什麼原因取得天下?項羽又是什麼原因失去天下呢?我想聽聽你們的真心話!」王陵是個老實人,實實在在地回答道,「從表面上來看,陛下你待人傲慢不講禮節,但是卻願意與天下人共享利益,攻下的城池和土地都及時分封了跟著你打天下的人;項羽雖然表面上待人寬厚有禮,但是骨子裡卻妒賢嫉能,對手下人有功不賞,有利益不分,自然就不得人心。」
  • 劉邦封漢——秦漢歷史人物評析之三十一
    項羽氣急敗壞的召集主要義軍首領開會,當庭大罵懷王無才無德: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狗屁懷王,是我項家為了伐秦大業,才立他為王,他沒有絲毫戰功,有什麼資格制定公約。今日天下初定,是靠我們在座各位的努力,應該把懷王的地盤全部分給大家。這番言語是項羽心中對懷王積怨的發洩,是想摸清各路義軍心思的探路石,也是項羽不再計劃接受懷王統治的宣言書。
  • 劉邦論功行賞,為什麼蕭何排第一,張良卻只分到又窮又小的留縣?
    劉邦分封諸侯的依據,是什麼呢?首重謀略、其次政治、再次軍事西漢開國以後,劉邦論功行賞,對二十餘人進行分封。因為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以戰功分封的傳統,秦國的歷代相國,商鞅、張儀、呂不韋等,都必須建立軍功,才能穩住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