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2020-12-22 太府少卿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的貴族與周天子之間聯盟逐漸鬆散,而貴族之間土地、人口等資源的不平均,導致各封建國之間也矛盾重重。

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出現,就是周天子羸弱、諸侯王做大的極致體現。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他看到了分封制度的弊端,開啟了高度集權模式。秦始皇甚至連自己的兄弟、兒子都不再分封,創立了單一的郡縣制度,即,縣上為郡、郡上為中央,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直接向中央政府負責。

按歷史的前進方向說,秦朝的制度是一大跨越。但劉邦反秦起義、楚漢之爭勝利後,竟然還大封韓信、彭越、英布等人為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作亂剿滅後,劉邦又再次封了一大堆劉姓子孫為王!劉邦的做法,豈不是倒退歷史?

從筆者看,歷史的前進方向不是直線向上,而是曲折螺旋前進,歷史前進的步伐也有許多波折。而劉邦這其中就有太多無奈!

1、秦末漢初,分封制在舊貴族觀念中仍根深蒂固

推翻秦朝的力量,有很大的力量是來自世侯世卿的六國殘餘勢力,如韓國王族後裔韓成,趙國權貴後裔陳餘、張耳,齊國王族後裔田儋,楚國王族後裔楚懷王,魏國王族後裔魏咎等等。他們的目的就是恢復六國國土,他們的理念肯定是維護分封。

項羽是楚國貴族項燕的後代,項羽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之後,揮師進入關中,徹底消滅了秦朝。此時,他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其中劉邦為漢王,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可見包括項羽在內、這些六國貴胄之後,大多數仍然秉持分封思想。

楚霸王項羽與虞姬

此外,當時漢初的學者將秦朝的滅亡歸結於秦始皇家族"孤立無親、危弱無輔",即沒有祖宗諸侯王作為屏藩保護,從而加速秦朝滅亡。

《漢書·諸侯王表》記載:秦據勢勝之地,騁狙詐之兵,蠶食山東,壹切取勝。因矜其所習,自任私知,姍笑三代,蕩滅古法,竊自號為皇帝,而子弟為匹夫,內亡骨肉本根之輔,外亡尺土籓翼之衛。陳、吳奮其白挺,劉、項隨而斃之。故曰,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

2、劉邦靠割據諸侯王相助、建立漢朝

在反秦起義、楚漢爭霸中,形成大小割據勢力,如:彭越、英布、臧荼、韓信等,這些割據勢力見風使舵、首鼠兩端,劉邦看清了他們的要害利益,於是許諾割地封王、花費重金,這才實現了對項羽了戰略包圍,最後亥下全殲項羽。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柰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穀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建立漢朝後,劉邦為了維持大局穩定,於是兌現承諾,先後封了七個王:韓王信、趙王張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這七個王原本也都是楚漢爭霸中割據一方的諸侯王。

漢初的異姓王

3、漢初布衣政局、治國水平不可能跨越

筆者前文多次分析過漢初的布衣政局及其影響。漢朝建國初期,受封的功勳幾乎都是布衣百姓,如:蕭何、曹參、夏侯嬰原本是沛縣小吏,陳平、酈食其為貧農出生,樊噲為屠夫,周勃為賣草蓆,灌嬰是市井小販。唯有張良特殊,是原韓國丞相後裔,因此張良在其建國後期的命運也較為坎坷、沒有發揮出很大的治國作用,可參見筆者前文。漢初的幾任丞相分別是:蕭何、曹操、樊噲、呂產、王陵、陳平、周勃、灌嬰等。

許多學者將漢初的治國政策歸納為「無為而治」(可能是真的沒辦法)。這些建國功勳原本就沒有豐富的政治經驗,以及掌控龐大國家命運的歷史觀和政治遠見。

筆者還大膽推測:草民出生的劉邦可能也認為,之所以戰國時期諸侯王離心離德、以及漢初諸侯王反叛,都是因為諸侯王不是一家人,因此,劉邦通過"白馬之盟"確定了"非劉氏不封王"的約定。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異姓之前的爭鬥阻止了,接下來的是宗族內的血腥鬥爭。

4、漢初內憂外患:社會經濟的崩潰,以及匈奴的威脅

《漢書·食貨志》記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經過連年戰爭,社會殘敗凋敝,在這種情形下,必須快速恢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當時的交通、人口、資源等條件受制下,分封制度卻是形勢所迫。同時,為了應對外敵的壓力以及隱藏的反撲勢力,必須充分授權。所以,諸侯王的產生也有部分經濟、社會環境造成。

5、劉氏諸侯王的大爆發

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全面發展後,漢朝迎來了"文景之治",出現了興盛的跡象。但是此時,同姓諸侯王已然開始尾大不掉,如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他們各個實力可與漢中央抗衡,漢景帝採用晁錯之策,開始平藩,接下來就爆發了漢朝歷史上又一個巨大國難"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經歷三月平定,但諸侯王的隱患遠遠沒有隨著「七國之亂」而終止!

相關焦點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前言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劉邦畫像一、分封兄弟和兒子在被劉邦分封的四個諸侯王當中,有兩個兄弟,一個兒子,一個親戚。劉邦非常熟悉這些人,不過雖然是分封親屬,但是也會有高低貴賤,不論劉邦是不是皇帝,他都會有私心,所以在分封四個諸侯王這件事上,也能夠看出劉邦的為人品行。
  • 漢初分封7個異姓諸侯王,劉邦滅掉了6個,長沙王為何能夠善終?
    西漢初年的時候,劉邦分封了不少諸侯王,其中有7個是異姓諸侯王。不過,在徹底打敗項羽之後,劉邦開始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勢力,7個被廢掉了6個,卻唯獨留下了長沙王的封國,這究竟是為什麼?
  • 劉邦在漢朝初年分封了七個異姓諸侯王,為何只有長沙王能夠善終?
    劉邦正式登基繼位為帝,並著手消滅了漢初分封的異姓諸侯王,七個被廢掉了六個,只有長沙王倖存了下來,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下漢初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韓王信和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因為是後面才封的,本文不做討論)。
  • 朱元璋為何恢復分封制?20幾個諸侯王不是給皇權添亂?自私的體現
    可是元朝結束以後,朱元璋偏偏還是要開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為什麼?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分封諸子為王,就算諸侯王們造反,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如果是其他異姓將領坐鎮地方的話,他們要是造反,極有可能出現朱溫篡唐的局面。為此,朱元璋分封諸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老朱家皇室地位的延續,並不是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
  • 盤點漢朝初期,劉邦分封七大異姓諸侯王的最終結局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擊敗項羽,他對項羽所分封的諸王進行拉攏,並不得不滿足諸王對土地的分封要求,陸續分封了一些諸侯王。由於這些諸侯王並非劉姓,因此也被稱為異姓諸侯王,分別是梁王彭越、楚王韓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
  • 劉邦分封的七大異姓諸侯王下場如何?又為何長沙王能獨善其身
    但是不久之後,劉邦擔心這幾大諸侯王像東周封國家那樣,擁兵自重,對漢室有危險,再加上這幾個異姓諸侯王都擁有自己武裝,封地行政自主,名為漢臣,實為漢廷不能控制的獨立王國,而且七大諸侯王的封地面積加起來比皇帝管理的土地面積還要大的得。考慮到上太子劉盈軟弱,怕將來自己死後無法鎮住這幫豪傑,於是劉邦開始想盡辦法,清除異姓王。
  • 西漢分封諸侯王的配套制度的利弊,劉邦是如何壓制諸侯的?
    導語:漢初,高祖劉邦出於維護自身統治和劉氏江山的需要,大封同姓諸侯王。劉邦的最初想法也許是這樣的,考慮到當時社會落後的生產力,難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和交通來對王朝中心地帶以外的地方進行有效管理。同時為了拱衛朝廷,就需要以血緣宗族關係作為政治紐帶,通過分封劉姓諸侯王來對全國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這個政治老流氓深知人性之惡,所以也在另一方面想以某種方式對他的劉氏本家進行一定的束縛。
  • 劉邦在分封同姓王的時候,為減少集權的危險,已經減少自己的封地
    六國的情況各不相同,他們對郡縣制的認識程度遠不如秦國,從上到下對分封制都頗有感情,這一點,秦朝君主是知道的。六國滅亡後,秦始皇召開會議,討論秦朝的行政制度,丞相盧綰提出在新徵服的燕、齊、楚實行分封。李思廷尉李斯是反對的,比如周朝諸侯相攻,應該實行郡縣制。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秦始皇逐漸消滅東方六國,統一中原。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周武王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親手建立的周朝會被自己親自分封的諸侯國推翻。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不過我們從朱元璋分封諸侯王的地形圖上,可能就會有其他的認識。除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以外,朱元璋還是有其他考慮的。 過去我認為朱元璋的分封制對中央的皇帝,實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畢竟諸侯王們在自己的封地上,基本不受任何任人的控制,就連皇帝也很難插手。 其實從分封地形圖上來看,朱元璋還是有考慮的,他的大多數兒子,都被分封在了北方,而當時的首都在南京。
  • 明知分封諸侯王有後患,還要這麼做,看看劉邦分封諸侯的深層原因
    漢高祖劉邦經過七年的艱苦創業,公元前202年,成功創立大漢王朝。起初,他分封了七個異姓王,沒過幾年,就以謀反的罪名,陸續將六個諸侯王消滅,再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如此一來,全盤郡縣制,有些不合時宜,而分封制,就有其優勢,諸侯王會想盡一切辦法,繁榮經濟,本國經濟發展起來,不用向朝廷交稅,財富全部歸到諸侯王所有,這樣既節省了中央政府的開支,又調動了地方的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
  • 項羽分封天下公平公正,為何天下諸侯還要群起反對?
    當然項羽也可以效仿秦始皇,實行中央集權制,自己當皇帝,但是項羽卻沒有,他走的是周武王的老路,論功行賞,與功臣共享天下。由此看來項羽的分封應該是公平公正的,只要滅秦有功,都可以得到封賞。一位如此慷慨的領導,為何在他分封完諸侯以後,會引起諸侯群起反抗呢?
  • 大秦賦2.0:從張良阻止劉邦分封,看秦始皇當年的「偉大決定」
    而那些真正意義重大的決策,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些人在歷史的關鍵時刻,做出了選擇,整個歷史進程都會跟著改變,而張良對劉邦獻出的一計就屬於這種,能夠改變歷史的謀略。張良的這個計劃就是反對劉邦分封六國諸侯,不過要說清楚這個計劃有多牛,咱們還必須從十幾年的秦始皇說起。
  • 項羽分封時為何未分封他的嫡系部隊為王,而且家族人也沒封王的?
    項羽分封時為何未分封他的嫡系部隊為王,而且家族人也沒封王的? 我們知道劉邦成功後,不僅封了很多異姓王,而且大肆分封自家人。劉邦分封了8個異姓王:張敖為趙王,英布為淮南王,臧荼為燕王,韓信封為楚王,彭越封為梁王,韓襄王的後代封為韓王叫韓王信,把英布的嶽父吳芮封為長沙王,燕王盧綰。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朝初期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漢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漢承秦制」,其多種政治制度都是略加改動的沿襲秦朝的制度。政治體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每朝每代都是沿用並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當然也不例外。
  • 明知尾大不掉,為何要封子弟當諸侯王?劉邦:形勢所迫不得不為!
    (楚漢相爭時代的劉邦)先後被誅滅異姓諸侯王有,梁王彭越,楚王(淮陰侯)韓信,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燕王臧荼,就是劉邦的女婿,呂雉的愛女魯元公主的丈夫趙王張敖,也沒有逃脫劉邦清算。然而,儘管劉邦竭力消除異姓王對朝廷的威脅,可是卻並未在全國推行單一郡縣制,而是採取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統治手段。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在秦朝滅亡之中出了大力的各路起義軍,開始瓜分秦朝這個大蛋糕,其中以項羽的實力最強,劉邦的名聲最好。項羽火燒鹹陽以後,開始分封各路起義軍為諸侯,其中劉邦被封了個看似最差的地方,巴蜀之地。之所以說看似最差,是因為這個地方本來是秦朝用來關押罪犯的地方,位置不算很好,但是這是以前。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不過我們從朱元璋分封諸侯王的地形圖上,可能就會有其他的認識。除了自私自利的一面以外,朱元璋還是有其他考慮的。一、朱元璋希望皇子們負責保衛邊疆。過去我認為朱元璋的分封制對中央的皇帝,實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選擇。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漢高祖劉邦當時的工作崗位就是秦朝的泗水亭長。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實際上是由貴族統治轉變為官僚統治,皇帝權力得到集中。秦朝實行的郡縣制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真正高興滿意以外,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郡縣制至少引起四大不滿,造成秦朝快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