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恢復分封制?20幾個諸侯王不是給皇權添亂?自私的體現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朱元璋分封諸子,其實就是在開歷史倒車。分封制在晉朝以後,早就已經被世人所唾棄。為什麼?因為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八個司馬家的王爺,差點把我中華給毀了。

後來唐宋時期,雖然也有不少王爺宗室,卻始終沒有多大的權勢。尤其是宋朝的王爺,因為趙光義斧聲燭影的關係,所以一點權勢都沒有。

到了元朝,更是建立了行省制度,不存在諸侯王佔地為王的現象,這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行省制度是非常類似的。可是元朝結束以後,朱元璋偏偏還是要開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

為什麼?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分封諸子為王,就算諸侯王們造反,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如果是其他異姓將領坐鎮地方的話,他們要是造反,極有可能出現朱溫篡唐的局面。為此,朱元璋分封諸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老朱家皇室地位的延續,並不是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

朱元璋分封諸子,反而是削弱皇權的手段。

老朱日子過得苦啊,所以他一天到晚就想著讓兒子們能夠過上好日子。40歲打下了天下以後,朱元璋就開始盤算著到底該怎麼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人生呢?

想來想去,朱元璋還是借鑑了漢高帝劉邦的做法,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各路諸侯王。漢朝能夠延續四百年,宗室諸侯王們的功勞不小。就算有王莽篡漢,作為宗室的劉秀還能再次扛起大旗,因此朱元璋下定決心要搞分封制。

其實再仔細讀一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諸侯王的問題在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之前,那可真的是令皇帝頭大的問題。

因為諸侯王們在地方上有高度的自治權,不僅有財政權,而且有軍權,甚至可以私底下鑄幣,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畢竟皇帝是一國之君,他居然不能插手諸侯國內的事務,這還了得?漢文帝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兩手一攤交給了漢景帝。漢景帝發動撤藩,結果爆發了七國之亂,如果漢景帝戰敗,那皇權豈不是被別人給搶了?

所以說分封制對皇權來說,是傷害非常直接的一種制度。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朱允炆的皇權不就被他給搶走了嘛!

分封諸子,那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做法。

朱元璋從小吃苦,他生了二十多個兒子,所以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皇帝。可是這皇位只有一個,那該怎麼分才好呢?

於是朱元璋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分封制。當時郡縣制或者說行省制已經相當成熟了,一下子再摻進來一個分封制,的確是在開歷史倒車了。

可是朱元璋不在乎,他認為只有分封制,才能讓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他才不在乎什麼皇權削弱的問題,自己的兒子自己疼,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自己分,礙不著其他人什麼事兒。

其實這就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行為,他分封了諸子,所有兒子都很高興,就沒人爭奪皇位了。可是皇位的繼承人可是睡不著覺的。

為什麼?因為他們會感覺,自己所統治的壓根就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是二十多個諸侯國組成的聯盟,這些聯盟成員隨時會跟你鬧彆扭,搞分裂。

這也就是朱允炆最擔心的事情,所以朱允炆才會選擇削藩,雖然過於倉促,但是出發點,絕對是為了維護皇權。

朱允炆真切地明白,只有消滅了諸侯王,皇權才能夠真正至高無上。否則每一個做皇帝的人都會寢食難安。

朱棣上臺以後,其實取締了實質上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朱元璋搞的,朱允炆現在要撤藩,所以諸侯王們以不孝的罪名聲討朱允炆,朱棣更是發動兵變自保。

可是等到朱棣上臺做了皇帝,坐到了朱允炆的位置上以後,他立刻發現,侄子的做法一點都不錯,這些諸侯王們都是禍害。

這就好比是行人和司機一樣,總是會互相嫌棄,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司機總有走路的時候,行人也總有開車的時候,互相體諒換位思考,其實就能化解矛盾。

朱棣立刻對諸侯王們下手了,但是他不是廢除分封制,也不是削藩,畢竟那麼做等於是啪啪打臉了。朱棣採取圈禁的方式來對付諸侯王。

他下令,所有老朱家的諸侯王,只能在自己封地所在的城市裡生活,要想出來必須要向皇帝打申請,否則嚴懲。此外不允許任何諸侯王及其子嗣參與勞動生產工作,也就是說不準你去社會上找工作,只準你在家吃喝玩樂。這是防止諸侯王和社會上的人有過多深入接觸,也是腐化諸侯王們的一種手段。還有就是解除諸侯王們的政權和兵權,只享有財權,而且必須要受到當地官府的時刻監督,其實跟坐牢沒什麼區別,就是小日子舒服了一些。試想一下,你整天被一大幫人盯著,除了在家生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幹,你心裡會開心嗎?因此醉生夢死的諸侯王一堆一堆地出現了。

總結:朱元璋開歷史倒車的事情可不止一樣。

朱元璋還恢復了殉葬制度,這種慘絕人寰的制度,其實從秦漢時期,就已經逐步消失了。就算有也不是主流了。秦朝就已經開始用兵馬俑取代活人陪葬。

可是朱元璋這哥們,卻恢復了殉葬制度,只要是自己後宮裡沒生孩子的女人,包括大量選中的宮女,都需要陪葬。實在是過於殘忍,明英宗時期這一制度才算廢除。多年以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他再次恢復了殉葬制度。

此外朱元璋強化了跪拜制度。在唐朝宋朝時期,老百姓見了官員已經不需要下跪了,官員之間更不需要下跪。可是朱皇帝下令,以後下官見了上官,就必須要下跪,當官的見了諸侯王也需要下跪,所有人看到朱皇帝都需要下跪。

參考資料:《明史》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朱元璋為什麼要分封諸侯王,難道他不知道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嗎
    在歷史上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這些諸侯王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反你,西漢分封劉氏子孫,爆發了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司馬氏諸侯王,導致了八王之亂。之後大多朝代都不再搞分封諸侯王這一套了,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呢。難道他沒有讀過史書嗎?這其中的弊端他不明白嗎?其實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西漢「七國之亂」教訓在前,朱元璋為何還分封同姓王
    朱元璋依照「西北遼遠,非親子弟不足以鎮撫而捍外患」的準則,依次分封了9個藩王,讓他們帶領重兵前去邊關戍守,他們分別是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遼王、慶王、寧王、谷王。朱元璋覺得這樣做,一則能防止武將叛變禍國,讓皇權不穩;二則可以「鎮固邊防」,保持中原的安定。
  • 淺析對劉邦分封四個同姓諸侯王的認識
    前言漢高祖六年,劉邦在分封上,除了分封異姓諸侯王之外,還特意分封了四個同姓諸侯王。從異姓分封到同姓分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有何原因呢?這體現劉邦什麼樣的為政策略呢?這種策略是否影響到了劉邦日後的分封?漢朝宮殿遺址如果要弄清以上問題,就需要了解分封的內容,劉邦其實為了分封這幾個功勞不算大但是跟自己有很近的血緣關係的人付出很多,儘管這四個同姓諸侯王在建立功勳上不如29個異姓諸侯王,但是劉邦也必須要封,劉邦之所以這樣做,除了要維護劉氏朝廷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朱元璋重拾2000多年的分封制,本為後代太平,結果親孫子遭了殃
    扯遠了,我們接著說朱元璋遇到的問題,朱元璋想要子孫後代永享江山,著實費了一番心思,最終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辦法。 這辦法是2000多年前已經出現的一項制度——分封制,朱元璋重拾該制度,本為後代太平,但沒成想孫子朱允炆卻第一個遭了殃。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對後來: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專制與集權;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角度與方法(3)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郡國並行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
  • 中國王朝動亂之一,分封制王朝下諸侯王的使命和三種命運走向!
    自秦以後,中國歷史就進去了郡縣制,而在郡縣制中還會穿插幾次分封制!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次分封是漢,晉和明,而這三朝都引發了諸侯王之亂!其實分封諸侯王都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家天下,防止朝中出現變故,使得自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在歷史上分封諸侯王的弊端是這些諸侯王將來有一天可能會反你,西漢分封劉氏子孫,爆發了七國之亂,西晉分封司馬氏諸侯王,導致了八王之亂。之後大多朝代都不再搞分封諸侯王這一套了,但是為什麼到了明朝朱元璋卻又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呢。難道他沒有讀過史書嗎?這其中的弊端他不明白嗎?其實老朱也是有自己的考慮的。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 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為何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
    其實分封制自古有之,但歷朝歷代以來,古代分封一再出現問題,比較出名的就是漢朝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既然有這麼多前車之鑑,為何朱元璋登基後,還要分封藩王呢?眾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很低,他與劉邦都是歷史上著名的「草根」皇帝。
  • 崇禎沒有軍餉打仗,為何還如期給諸侯王們發工資?分不清主次矛盾
    按照這個發展趨勢,那麼到了明朝至少也得是個郡縣制度吧?可是朱元璋不愧是開歷史倒車的老司機,一把倒車,直接將王朝幹到了分封制。上次搞分封制的,還是李世民。李世民捨不得孩子,所以大肆分封,不過後來被手底下的諫官們給罵得放棄了。此後再也沒人去談這件事,結果朱元璋表示,我也捨不得我的娃。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分封制是古代中國或是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最早起源於商代,其本質就是通過一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早期國家政治結構,按照血緣宗室關係分配權力,維護政治聯繫。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朱元璋認為,七國之亂絕非分封制度之弊端導致,更非儒臣所言錯在七國。七國之亂的根源在於天子薄情寡恩,不知敦睦九族,輕易黯削諸侯土地,故釀成戰事,並且由此告誡太子朱鏢要隆親親之恩。時為洪武元年,可見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分封之前,己經做了充分地考慮。這也能解釋為何後來朱元璋讀過葉伯巨的奏疏後,指責其是離間親親。
  • 朱元璋分封藩王是對還是錯?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到了戰略要地為王,最要命的一條就是,朱元璋分封的這些藩王,當皇帝身邊出現奸佞之臣時,他們有權利起兵清君側。朱元璋這件事情上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大肆分封藩王,在一段時間內的確能夠鞏固皇權。但時間長了,藩王的勢力發展壯大後問題就來了。
  • 分封制屢次引發國家內亂,朱元璋為何依然堅持給予藩王兵權?
    分封制起源周朝,其實周朝的分封制和遊牧民族的部落制度非常相似,都是由於生產力落後,無法建立強大的行政制度,因此只能分封諸侯管理天下。 試想,周朝的諸侯國和遊牧民族的部落沒啥本質的區別,都是由世襲君主或酋長割據一方,只要按時向周天子或者大汗交稅納貢就行。
  • 西漢分封諸侯王的配套制度的利弊,劉邦是如何壓制諸侯的?
    同時為了拱衛朝廷,就需要以血緣宗族關係作為政治紐帶,通過分封劉姓諸侯王來對全國建立起有效的統治。但是,劉邦畢竟是劉邦,這個政治老流氓深知人性之惡,所以也在另一方面想以某種方式對他的劉氏本家進行一定的束縛。
  • 同是分封,為何周朝存在近800年,後世王朝分封幾十年就亂?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討論古代的分封制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周朝分封讓周王朝存在了800年,但是後世王朝分封不到幾十年就發生叛亂。比如漢朝,為了防止出現周朝那樣異姓諸侯奪取江山,規定「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誅之」;晉朝為了防止諸侯強大發生類似漢朝七國之亂的叛亂,對封國的軍隊數量進行了限制;明朝繼續吸取教訓,除了限制藩王軍隊、財政,還有其他各方面的限制,朱元璋還令人編撰了《皇明祖訓》,對藩王的行為進行約束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