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諸子,其實就是在開歷史倒車。分封制在晉朝以後,早就已經被世人所唾棄。為什麼?因為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八個司馬家的王爺,差點把我中華給毀了。
後來唐宋時期,雖然也有不少王爺宗室,卻始終沒有多大的權勢。尤其是宋朝的王爺,因為趙光義斧聲燭影的關係,所以一點權勢都沒有。
到了元朝,更是建立了行省制度,不存在諸侯王佔地為王的現象,這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行省制度是非常類似的。可是元朝結束以後,朱元璋偏偏還是要開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
為什麼?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分封諸子為王,就算諸侯王們造反,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如果是其他異姓將領坐鎮地方的話,他們要是造反,極有可能出現朱溫篡唐的局面。為此,朱元璋分封諸子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老朱家皇室地位的延續,並不是加強皇權的一種手段。
朱元璋分封諸子,反而是削弱皇權的手段。
老朱日子過得苦啊,所以他一天到晚就想著讓兒子們能夠過上好日子。40歲打下了天下以後,朱元璋就開始盤算著到底該怎麼給孩子們一個美好的人生呢?
想來想去,朱元璋還是借鑑了漢高帝劉邦的做法,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各路諸侯王。漢朝能夠延續四百年,宗室諸侯王們的功勞不小。就算有王莽篡漢,作為宗室的劉秀還能再次扛起大旗,因此朱元璋下定決心要搞分封制。
其實再仔細讀一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諸侯王的問題在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之前,那可真的是令皇帝頭大的問題。
因為諸侯王們在地方上有高度的自治權,不僅有財政權,而且有軍權,甚至可以私底下鑄幣,這是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畢竟皇帝是一國之君,他居然不能插手諸侯國內的事務,這還了得?漢文帝對此一點辦法都沒有,兩手一攤交給了漢景帝。漢景帝發動撤藩,結果爆發了七國之亂,如果漢景帝戰敗,那皇權豈不是被別人給搶了?
所以說分封制對皇權來說,是傷害非常直接的一種制度。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朱允炆的皇權不就被他給搶走了嘛!
分封諸子,那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做法。
朱元璋從小吃苦,他生了二十多個兒子,所以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皇帝。可是這皇位只有一個,那該怎麼分才好呢?
於是朱元璋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分封制。當時郡縣制或者說行省制已經相當成熟了,一下子再摻進來一個分封制,的確是在開歷史倒車了。
可是朱元璋不在乎,他認為只有分封制,才能讓自己的每個孩子都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他才不在乎什麼皇權削弱的問題,自己的兒子自己疼,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自己分,礙不著其他人什麼事兒。
其實這就是一種極端自私的行為,他分封了諸子,所有兒子都很高興,就沒人爭奪皇位了。可是皇位的繼承人可是睡不著覺的。
為什麼?因為他們會感覺,自己所統治的壓根就不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而是二十多個諸侯國組成的聯盟,這些聯盟成員隨時會跟你鬧彆扭,搞分裂。
這也就是朱允炆最擔心的事情,所以朱允炆才會選擇削藩,雖然過於倉促,但是出發點,絕對是為了維護皇權。
朱允炆真切地明白,只有消滅了諸侯王,皇權才能夠真正至高無上。否則每一個做皇帝的人都會寢食難安。
朱棣上臺以後,其實取締了實質上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朱元璋搞的,朱允炆現在要撤藩,所以諸侯王們以不孝的罪名聲討朱允炆,朱棣更是發動兵變自保。
可是等到朱棣上臺做了皇帝,坐到了朱允炆的位置上以後,他立刻發現,侄子的做法一點都不錯,這些諸侯王們都是禍害。
這就好比是行人和司機一樣,總是會互相嫌棄,為什麼?因為他們不會換位思考,司機總有走路的時候,行人也總有開車的時候,互相體諒換位思考,其實就能化解矛盾。
朱棣立刻對諸侯王們下手了,但是他不是廢除分封制,也不是削藩,畢竟那麼做等於是啪啪打臉了。朱棣採取圈禁的方式來對付諸侯王。
他下令,所有老朱家的諸侯王,只能在自己封地所在的城市裡生活,要想出來必須要向皇帝打申請,否則嚴懲。此外不允許任何諸侯王及其子嗣參與勞動生產工作,也就是說不準你去社會上找工作,只準你在家吃喝玩樂。這是防止諸侯王和社會上的人有過多深入接觸,也是腐化諸侯王們的一種手段。還有就是解除諸侯王們的政權和兵權,只享有財權,而且必須要受到當地官府的時刻監督,其實跟坐牢沒什麼區別,就是小日子舒服了一些。試想一下,你整天被一大幫人盯著,除了在家生孩子,什麼事情都不幹,你心裡會開心嗎?因此醉生夢死的諸侯王一堆一堆地出現了。
總結:朱元璋開歷史倒車的事情可不止一樣。
朱元璋還恢復了殉葬制度,這種慘絕人寰的制度,其實從秦漢時期,就已經逐步消失了。就算有也不是主流了。秦朝就已經開始用兵馬俑取代活人陪葬。
可是朱元璋這哥們,卻恢復了殉葬制度,只要是自己後宮裡沒生孩子的女人,包括大量選中的宮女,都需要陪葬。實在是過於殘忍,明英宗時期這一制度才算廢除。多年以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他再次恢復了殉葬制度。
此外朱元璋強化了跪拜制度。在唐朝宋朝時期,老百姓見了官員已經不需要下跪了,官員之間更不需要下跪。可是朱皇帝下令,以後下官見了上官,就必須要下跪,當官的見了諸侯王也需要下跪,所有人看到朱皇帝都需要下跪。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