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滅商,建立大周王朝,大周建立以後延續商的分封制,大封姬姓血脈宗族,用以拱衛王畿,周公被封在魯,召公被封在燕,成王之弟唐叔虞被封在唐等等。《荀子·儒效》說周公分封天下,立七十一國,而姬姓佔五十三。
自秦以後,中國歷史就進去了郡縣制,而在郡縣制中還會穿插幾次分封制!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三次分封是漢,晉和明,而這三朝都引發了諸侯王之亂!
其實分封諸侯王都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維護自家天下,防止朝中出現變故,使得自家天下落入他人之手!
我們按照朝代脈絡來看分封制下諸侯王的使命和命運走向!
大漢王朝
劉邦消滅異姓諸侯王以後,總結前秦滅亡的歷史教訓,深感自己無法控制全國,為防止朝局動蕩,於是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在各地建立九大王國,以護衛王室,更是定下「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盟約。
一.先來看看分封制對於維護自家統治和抑制外戚專權的歷史作用!
呂后名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后、呂太后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后,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同時呂雉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公元前195年(孝惠元年)十二月,呂后殺趙王劉如意,徙淮陽王劉友為趙,將戚夫人做「人彘」(zhì),意為人中之豬。
公元前188年,劉盈憂鬱病逝,張良之子張闢強向丞相陳平建議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軍,統領南北二軍,並且讓呂家的人都入宮,在朝廷執掌大權。呂氏的權勢便從此開始。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后,為中國太后專政的第一人。
呂雉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重用其寵臣審食其。大封諸呂及所愛後宮美人之子為王侯。隨後殺掉趙王劉友和梁王劉恢。呂雉不顧高祖與大臣的盟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大封諸呂為王,呂后先後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形成了龐大的外戚家族,甚至殺了少帝。
公元前180年呂雉病死,齊王劉襄發難於外,陳平、周勃響應於內,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
呂雉可以說是當時漢朝實際上的皇帝,但是她終生也沒有走出最後一步,在女權地位非常高的漢代,她若篡位是有可能的。然而在她死以後,劉邦的分封制就起了大作用,諸侯王在外面發兵,繼而維護漢王朝正統。
漢王朝的分封制在初期防止外戚專權甚至篡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看看失去了分封制以後的外戚如何逼迫皇權,甚至篡位!
1,外戚專權,逼迫皇權
前127年,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從此以後徹底解決王國封地過大問題,但是更大的禍害產生了。
漢武帝不相信諸侯王,削弱了諸侯王,他相信外戚,重用外戚,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都是外戚,武帝天威莫測,外戚都不敢有什麼心思,但是他死後,有漢一朝,外戚就越發的囂張難以控制,霍光(霍去病異母弟)更是做出了廢立皇帝的事情。
班固:霍光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陰妻邪謀,立女為後,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死才三年,宗族誅夷,哀哉!
2,外戚專權繼而篡位稱帝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嗯此後權利一步步擴大,到了最後更是廢皇帝,自己做了皇帝,成了人生大贏家(雖然做了幾年皇帝就被人趕下臺)。
班固在《漢書》中云:王莽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遭漢中微,國統三絕,而太后壽考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盜之禍。
3,外戚囂張跋扈,廢立皇帝
到了東漢,外戚專權更加嚴重。東漢章帝以後,外戚開始掌權,外戚專權造成政治上異常的黑暗。和帝時,竇太后臨朝稱制,其兄竇憲當政;衝帝、質帝時期,外戚梁冀勢力更大,皇帝的廢立全取決於他。質帝罵他是「跋扈將軍」,皇帝立即就被殺死。
司馬光:順帝援大柄,授之後族,梁冀頑嚚兇暴,著於平昔,而使之繼父之位,終於悖逆,蕩覆漢室。蔡東藩:梁冀之惡,比竇憲為尤甚,而其受禍也亦最烈。竇憲伏法,未及全家,閻顯受誅,尚存太后;若梁冀一門駢戮,即妻族亦無一孑遺,甚至三公連坐,朝右一空,設非平時稔惡,何由致此?天道喜謙而惡盈,福善而禍淫,觀諸梁冀夫婦,而為惡者當知所猛省矣!
4,外戚專權導致了中國王朝動亂的第三個原因,宦官擅權!
外戚專權都是由於皇帝年少繼位,但是長大以後不甘心權利被奪的皇帝為了獲得自己本身的權力,就開始重用身邊的宦官,這也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動亂之源,宦官擅權。
東漢末年,外戚大將軍何進召董卓入京,結果引狼入室,開啟了漢朝滅亡的序幕!
三.分封制的破壞作用,吳楚七王之亂!
由於諸侯王也是開國皇帝的後裔,其本身在血緣上也有繼承皇位的合法性,因此不甘心的諸侯王就有了奪位的心思。
公元前154年,西漢諸侯王勢力膨脹,對中央皇權威脅越來越大,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打算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
四個月以後七王之亂被平定,但是這也給了繼位的漢武大帝一個削藩的理由。
漢是周王朝以後,第一個實行分封制的王朝,雖然沒有多少年他就被取消了,但是它在呂后專政時期起到了穩固皇權,剿滅外戚的積極作用,它更是叛亂的根源,諸侯王不滿足與王權,就會對皇權產生覬覦,矛盾就會發生,叛亂自然而然就起來。
有漢一朝,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前期,分封強大的時候,諸侯王穩定自己家天下起到了積極作用,穩定以後也就產生了叛亂。後期分封制被削弱就開始了外戚專權。
東漢末年因為外戚專權引起宦官擅權,最後導致漢滅亡,經過三國混戰最後歸於晉。
短命的西晉王朝
篡位建晉的司馬氏依舊沒有逃脫掉外戚專權和諸侯王之亂這一怪圈,雖然它只有57年。
一,西晉諸侯王的權利
公元265年,司馬炎代魏建立晉,司馬炎深感於曹魏沒有宗族王維護自己的統治,導致大權外落,於是大封同姓諸侯王,共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以郡建國,之後不斷擴大宗室諸王的權力。
諸王可自行選用國中文武官員,收取封國的租稅。繼而又以戶數多少把諸王分為三等,並開始置軍。又逐步地使諸王都督各州軍事,這樣,諸王不僅掌握了封國中的軍政大權,而且控制了相當多的軍隊。
諸侯王如此大的權力,誰有這麼大的權利,中央又軟弱,如果再有個藉口,怎麼能不爭一爭,一爭動亂就來了!
二,西晉外戚專權
公元290年,司馬炎駕崩,先有外戚楊氏專權,後有妖后賈南風專權,兩次外戚專政以後都大封同族為官,把持朝政,亂殺大臣,蔑視皇權。賈南風更是殺太子,終於引起了宗室諸侯王的討伐。
1.楊駿自知平素沒有威望,不顧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勸諫,大開封賞以求收買人心 ,此後大權獨攬,執政嚴酷且剛愎自用,不納良言,遍樹親黨,疏遠宗室。楊駿的行為遭到了另一個外戚集團和諸侯王的討伐,最後被殺。
2.誅殺外戚楊氏集團後,賈南風愈來愈暴戾,司馬亮、衛瓘和司馬瑋被殺後,賈南風得以專權,並樹立黨羽,例如任命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張華為侍中、中書監。
公元299年,賈南風稱司馬遹謀反,最終廢掉了他的太子地位,與三個年幼的兒子都囚禁在金墉城,又殺司馬遹生母謝玖和司馬虨生母蔣俊。
公元300年,賈南風命太醫令程據帶毒藥,矯詔命黃門孫慮前去毒殺司馬遹,但司馬遹不肯服食,孫慮最終以藥杵將司馬遹殺害。
3.惠帝永康元年,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等人起事,廢賈后為庶人(後來毒殺),同時在京城逮捕了賈氏親黨,皆全家誅死。
三,諸侯王滅外戚,開始了權利的爭奪
賈氏被滅以後,有功的諸侯王又開始了為爭權奪利的內亂。
從元康元年(291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時間,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先後有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等諸侯王相繼登場,或主動,或被動,或輔政,或篡位,司馬氏王爺們給我們上演了一場千古大戲,可惜這場大戲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毀滅性的!
「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分封制的諸侯在維持本姓家族的統治地位,打擊外戚對於皇權的覬覦方面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但是當外力沒有了的時候由於諸侯王對於皇位也有著合法的繼承性,對皇位就產生了覬覦,由此也引發了諸侯王對於皇位的爭奪戰。
大明王朝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吸取歷代教訓封諸子為藩王。他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封爵,分鎮諸國。聯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朱元璋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地,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
每一個藩王除食糧萬石以外,還有軍事指揮權。藩王於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九位塞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因有防禦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皇四子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皇十七子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他們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將練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徵戰,打敗蒙元殘餘勢力的軍隊,尤被明太祖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朱棣,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
靖難之役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登基以後朱允炆決定削藩。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將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廢為庶人,遷往雲南。第二年四月,朝廷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六月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1399年朱棣在北京起兵反抗,經過四年的戰爭,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軍抵金陵。守衛金川門(位於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見朱棣麾蓋,開門迎降。朱棣第二年在南京稱帝,後朱棣將邊塞王封到內地,並且逐步解除藩王兵權。明朝藩王開始衰落。
結語
漢朝平定諸侯王之亂,西晉滅亡於諸侯王叛亂,而大明則被諸侯王取而代之,三個分封的朝代諸侯王卻不一樣的結局!
中國歷史上三個分封制的王朝就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的分封制,在立國之時,三大王朝設立諸侯王的目的都是為了穩定自家人的統治,防止外人篡奪自家天下。
如果說諸侯王之亂,是自家人爭奪天下,那麼外戚專權就是外人要爭奪你家的天下,兩者是相互矛盾的雙方,作為諸侯王又如何允許別人奪了自家的江山,而分封的諸侯王恰巧就是為了防止外人奪自家天下!可以說分封諸侯王的時候,外戚都沒有奪天下的機會和可能!
而這三個朝代的目的應該都算是達到了!只不過最後命運不同而已!
參考資料《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漢書》《後漢書》《晉書》《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