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西周分封制:你所不屑的,實際已經是最好的選擇|子彧說

2020-12-14 一品鏟史官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的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

這項制度後來導致了周王室的沒落,也導致了後世許多王朝的覆滅,分封制因此被廣泛詬病。然而,這項制度的確那麼不堪嗎,它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1 周的分封

周王朝對於諸侯的分封主要有三個時期:周武王時期、周公/成王時期、周平王時期。而這三個時期的分封各有其必然性和政治意義。

周武王通過牧野之戰和後續一些列戰爭徵服了殷商統治的核心區域和支持殷商的主要諸侯,但廣大的殷商遺民和偏遠中立的諸侯並沒有徹底臣服於周。因此,武王時期主要分封的意義在於分化瓦解和控制殷商遺民、偏遠諸侯,以屏蔽王室,鞏固剛剛建立的周王朝的統治。

周武王時期,周主要分封的對象是文王的兒子們、殷商遺臣、先賢之後、還有重要的功臣。文王的兒子們如分布在殷商核心地區周邊的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是為三監;分布東夷地區的周公旦(魯國);另外,還有一些文王之子得封在今河南、山西一帶,還有周王室遠親在召公奭得封於燕、太伯之後周章(吳國)得封於吳;功臣如太公姜尚得封於齊;殷商遺臣如殷商故地的商紂太子武庚、封於朝鮮的殷商遺臣箕子;先賢之後如黃帝之後封於薛、虞舜之後封於陳、夏禹之後封於杞。

周王朝第二個大量分封的時期是在周公和成王時期。分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重新處理殷商遺民和故地,其二是隨著周的統治逐漸加固、徵服範圍更加廣泛,更多的諸侯臣服於周,也有更多的與蠻夷接壤的土地需要鎮守。

因此這一時期分封數量最多,成分也最複雜。排在首位的仍然是姬姓近親,武王之子、周公之子,還有未得封的文王之子,共計數十人,他們分封的地方大多是周王畿的東、北兩個方向。典型代表如封於唐(晉)的武王之子叔虞、封於衛的文王之子康叔等。他們爵位高、封地相對富饒,而且也距周的核心地區較近。

其次是未得封的功臣,他們大多是對周王朝建立有一定功勳的異性功臣,或與周王室關係相對疏遠的姬姓宗室。他們大多封於與蠻夷交界的地方,用來抵禦蠻夷勢力的擴張。這一類諸侯在武王時已有所分封,這一時期主要分封的諸侯處在周重點防範的南蠻和東夷之地。比如為加強對於楚的防範,周在江漢間分封了鄧、鄀、盧等,隨、唐等諸侯。他們的地位處於第一類和第三類之間。

第三類是臣服的蠻夷酋長,典型的代表如楚國和徐國、淮夷等。這類諸侯的數量並不少,但卻沒有完全聽從周,周對他們也並不信任,因此在分封體系中地位也很低,比如楚國僅僅是子爵。因為周也僅僅滿足於他們表面的臣服和數量很少的納貢。

在這之後,歷代周王都有過分封諸侯的舉動,但數量不多影響也不大。周第三個大量分封的時期是平王東遷之時。與前兩次分封不同,這一次的分封是周王室的無奈之舉。此時周的勢力已經日薄西山,但因為秦鄭等國的護衛才得以在洛邑站穩腳跟,周平王不得已將王畿故地封給秦、又在王畿內重新封了虢國,還對護衛有功的晉、衛、鄭等進行了加封。

周王朝分封的諸侯數量由於史料的缺失並不好確定,但根據春秋時期存在的140餘諸侯國可以知道,周的分封數量至少是遠遠超過這個數字的。那麼,這些分封是否有助於西周的統治的鞏固呢?

2 諸侯和諸侯的不同

綜合來看,周對於諸侯的分封並未無差別,而是做出了多方利弊之後的選擇。周分封的諸侯國根據地位可以分為四等:

第一等,同姓諸侯:大多在王畿附近或山西、河南一帶。爵位較高,封地也較富饒。主要作用是幫助周王室鎮守地方。典型代表如晉國、魯國、鄭國。

第二等,諸侯功臣:大多分布在隴西、江漢、東夷、北狄等地方。爵位從公到子不等,主要作用是幫助周王室鎮撫蠻夷,他們的封地甚至與蠻夷呈犬牙交錯之勢。典型如齊國、秦國、燕國。燕國其實比較特殊,因為召公與周武王血緣關係疏遠,主要是因功得封,地近北狄,因此傾向於第二等而非第一等。

第三等,殷商遺民:殷商核心地區。主要代表衛和宋。衛是以周王室親近統治殷商遺民,宋時以殷商降臣統治殷商遺民。這是三監之亂平定後,走的統治者探索出的新的徵服殷商遺民人心的方式。

第四等,臣服酋長:大多在蠻夷地區。他們本就有自己的控制範圍和人口,不過是周王室重新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而已。但他們願意臣服,是因為周王室的強大,這類諸侯基本等於羈縻統治。典型代表如楚國、徐國、淮夷。

另外還有一類是三皇五帝的後人,這類分封如陳、杞、薛等,主要是用來裝點門面。春秋戰國時這類沒有一國崛起說明了這一點。

周的分封體系,利用第一等、第二等諸侯來穩固已佔領地區的統治,利用第三等、第四等諸侯來控制殷商遺民、瓦解分化蠻夷部落,同時第一等、第二等諸侯還起到對第三等、第四等諸侯的監視和防範。

這一策略,就當時的社會發展、交通狀況、文化傳播速度來說,不可謂不高明。因此,諸侯國對於西周更多的徵服、滲透蠻夷勢力,擴展統治空間來說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如果認為分封制就只是如此,那肯定是片面的,周王朝還通過文和武兩個方面的制度和策略來保證分封制的實行,準確的說保證諸侯們的臣服。

3 中原秩序的建立

為了更好的保證分封的諸侯對周王室保持臣服,穩固周王朝的統治,周成王時,在周公等人的努力,《周禮》出臺了,這便是「文」的方面。

由於文獻的毀壞和遺失,《周禮》的許多原文已經難以看到,但是《周禮》的對於統治秩序的一些內容基本是可以明確的。

其一,《周禮》的核心是周王在整個體系中的絕對主宰地位。《周禮》規定,小宗必須臣服於大宗,還對對大宗小宗及其繼承制度做了明確的規定,而其中周王是最大的大宗。通過這一規定,周王室明確劃分了地位等級,並保證周王是最高等級。

其二,《周禮》對於各等級之間的權力和義務等做了詳細的規定。權力和義務比如對於諸侯軍隊數量的限制,諸侯派軍隊幫助周王作戰的規定;還對各等級之間的交往禮儀、婚嫁禮儀等做了詳細的規定。這一些列的規定保證了等級制度的相對穩固性,有利於團結中上等級的諸侯和卿大夫,贏得他們更多的支持。

其三、《周禮》還進行實行了諸侯監察制度。周王會向重要的諸侯國派出執政大夫或相,他們會定期或不定期向中央政府報告諸侯的動向。他們名義上是幫助諸侯治理國家,但最重要的是對諸侯起到監視的作用。這也從一方面保證了諸侯對於周王室的臣服。

總的來說,在當時還沒有「法」的概念,而《周禮》以禮儀的方式,對於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卿大夫的行為規範,做了詳細的約束和規範,基本上就等於西周的憲法。

與法律不同的是,《周禮》的強制性偏弱一些,而引導性更加強烈。因為周的強大,周王朝通過武力、文化滲透相結合,這套秩序得到了當時絕大多數諸侯的認同和遵守。

而周王朝,也就憑藉《周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統治秩序和文明體系,將四周的部落標榜為「蠻夷戎狄」,而將周王室和順從周王室的諸侯標榜為中原,因此,或許可以將這一套秩序稱之為中原秩序。

4 東都洛邑和成周八師

而穩固分封制的武力方面的措施是東六師、西六師和成周八師的建立。實際上這才是周的分封製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而這其中,成周洛邑的營建和成周八師的建立最具有代表性。

周武王克殷之後,就有營建洛邑的打算。在周公時期這一計劃開始進行實施。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後,加快了洛邑的營建步伐。

周成王親政時,經過周公、召公等人的努力,洛邑正式建成。在洛邑營建完成之後,周成王和周公親臨洛邑,舉辦了盛大的儀典。成王親政之後,周公長期鎮守洛邑並主持東方的政務,在此駐守的軍隊命名為成周八師。

周為何要一心營建洛邑和分封制有著莫大的關係。剛剛提到,周分封的諸侯主要集中在東夷和江漢間,而要從軍事和地理上威懾諸侯們,最好的地點莫過於洛邑。

而且,洛邑得以命名為成周與周成王有著莫大的關係。周成王之「成」,有歷史學家解釋為有成績、萬邦鹹休(諸侯臣服),洛邑恰在成王時營建完成,而洛邑的命名恰恰又是「成周」。

這說明,洛邑的營建和成周八師的駐守,對於諸侯們臣服於周,有著很大的幫助。而周成王諡號為「成」,更說明成周的營建是周成王時期的主要政績之一。

所以,分封制不僅從分封的時候就已經有著相當的政治考量,而且它並不是孤立的。中原秩序和諸侯分封在制度上相輔相成,配以周王室鎬京和成周洛邑的武力威懾,共同構成了西周的分封制度。實際上,這已經是當時能做到的最全面、最有效、最先進的統治方式了。當然,這一切要建立在周王室武力強盛的基礎之上。(完)

相關焦點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 分封制下的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是什麼樣子的?
    分封制度終西周之世而存在,以周公、成王和康王時期最為集中,故至西周中期的宣王時期,在西周的版圖上形成了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交錯並列的格局,如《國語》所說:「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相隔數百年,都是實行分封制,西周與西漢有什麼不同之處
    漫漫中國歷史,實行分封制的朝代不止一個,綜合對比之下,西周分封制與西漢分封制有相似之處,然而,相似不等於相同,兩者又有所區別。可以說,兩個朝代的分封制相似三分,不同七分,都為王朝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種種相似的現象之下,西周分封制與西漢分封制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不同之處,讓我們繼續看看。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主題解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過程:建立、形成、演變、滅亡特點: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區分影響:價值與評價、批判與智慧(1)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周武王把皇室宗親和功臣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當時,周朝的交通落後,通訊手段非常原始,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治。通過實行分封制,周朝擴大了影響力和勢力範圍。周武王勵精圖治,建立周朝;以弱勝強,推翻商朝統治。後來,周武王又多次領導周軍開疆拓土。
  • 為什麼周天子實行分封制?
    對於周天子實行分封的政治含義,我在這裡做一深入解讀: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把許多諸侯分封到四方,是在商代已經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的。西周初期分封許多諸侯,主要就是分布在上述商代已經開發的地區。一、周初分封的幾種形式周武王克殷以後,因為殷貴族勢力在商代原有王畿內還很強大,為了安撫他們,繼續分封商王后裔武庚,「俾守商祀」,又分封姬姓諸侯作為「三監」,「俾監股臣」(《逸周書作錐解》)。武王去世,管叔、蔡叔聯合武庚反叛,並發動東方夷族參加叛亂。
  • 西周最初分封時自己最為強大,但後來諸侯實力便逐步超過王室
    事實上,西周早期經過分封后,周王室就是當時最強大的存在。任何諸侯國都沒有與周王室抗衡的能力。只不過時代在變化,諸侯在發展過程中,找到了更好的發展模式,並因此越來越強大,逐步超過了周王室。而周王室卻因為禮法的制約,不能跟諸侯一樣與時俱進,也就漸漸被時代所淘汰,最終被諸侯所滅。
  • 和郡國制、分封制又有什麼區別?
    因為這個推恩令可以說是陽謀,既解決了自西漢開國以來就存在的諸侯王大不掉的問題,也解決了諸侯們可能存在的造反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那麼,這個推恩令究竟高明在哪裡呢?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漢初期的郡國制無論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制,還是後來的推恩令,其都是在西周之時的分封制基礎上演化的。
  • 西周的刑書制度:議事以制與以赦顯德
    西周雖襲舊制,卻一改夏商集權而行分封,雖家天下政權屬性未有根本性變化,然亦融入了些許「公」的質素。政治理念中強調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等,由此而引發商周之際思想文化、制度、法律等方面的劇變。與之相應,作為成文法之典型的刑書的使用方式也隨之發生變化,伴隨「議事以制」的特殊審判方式而具備了以赦顯德的功能,成為西周德政的重要實現方式。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分封制始於三代,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李學勤主編 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就認為:「古代夏王朝時期,就存在分封制度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這其中,主要的論據之一,則是:夏王朝中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據,便是同姓或異姓諸侯在政治上接受夏后氏的分封。」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
  • 封國屏藩,拱衛宗周——看西周封國的原則和技巧
    西周的分封制是我國古代政治體制上的一件創舉。西周建國時,受自身管理能力、人力資源、經濟和軍事等原因制約,無法像殷商一樣強力控制疆域上的各派地方勢力(無數證據表明周國實力遜於商國),所以周王室選擇了最適合自身的分封制,將殷商聯盟制下的方國,變為了西周的諸侯。
  • 上海子彧集團:麗江旅遊度假項目闡述
    麗江城市休閒度假產業項目是子彧集團在雲南麗江地區打造的一個高品質的文旅地產綜合項目。以及精品酒店和社區商業等配套。住宅有多重建築風格和大小的別墅可供選擇。項目產品總類多,配套齊全,可以解決業主多種生活需求。投資者既可以購房自住,也可以作為投資移民參與項目。子彧集團:七大板塊打造最美麗江
  • 武剛||「內服」還是「外服」:西周甸服問題研究 ——兼論西周王畿的形成過程(二)
    這些文獻有一個特點,以最為典型的夨令方彝來討論,其所描述的制度,最主要的是三事和四方官員職能。三事長官執掌卿事寮、裡君、百工,這正是內服的主要內容,可概稱為「百官」。四方諸侯包括侯、甸、男,是由商代制度繼承而來的,實際就是外服。根據這些材料可以明確知道,在西周前期是以「卿事寮、裡君、百工」等百官作為內服,而以「侯、甸、男」等諸侯作為外服的。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比起西周分封制,定地制更進一步,在諸侯崛起前快速將其分割
    這點簡直說到了文帝的心坎上了,令他十分受用。其實問題既然存在,那麼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許多人的政治智慧並不弱於賈誼,其中就包括文帝,他們也清楚地知道這個原因。只不過由於文帝剛剛繼位,根基未穩,還需要藉助兩大集團互相制約,以此來幫助他逐步奪回原本屬於中央的權力,因此他不願過多幹涉此事,或者說眼下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解決問題。
  • 中國通史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
    中國通史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西周的井田制是在分封和宗法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分封制和宗法制密不可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一發現不僅佐證了西周井田制的存在,還證明了孟子關於井田制的說明符合西周的田制情況。至於井田的具體劃分辦法,《周禮·大司徒》載:先按照所封之國都城的大小而制定都城的疆界;溝封之後,再按照土質的好壞劃分土地的數量。在搭配好份地之後,還要定期進行重新分配。
  • 帝王與霸王:分封制在劉邦手裡成了法寶,在項羽手中卻是自裁之刃
    摘要: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都推行分封政策,兩者在本質上並無不同,只不過是各自的目的不同罷了。可以說,在當時的分封制是一把利刃,就看你如何運用。劉邦在運用分封政策時恰到好處,結果分封就成為了劉邦手中打擊敵人的一把利刃。而由於項羽分封不當,結果是走向失敗。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西周制度大盤點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西周制度大盤點」。   一、西周的分封制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實行分封制。內容為: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先代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被分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服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