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2020-12-23 指點江山

分封制始於三代,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李學勤主編 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就認為:「古代夏王朝時期,就存在分封制度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這其中,主要的論據之一,則是:夏王朝中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據,便是同姓或異姓諸侯在政治上接受夏后氏的分封。」

當時,國家的土地遼闊,但是,卻不能實行有效的統治,只能通過這種鬆散的方式,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繫。目前,關於分封制度最早的文字記錄始於西周,那時候,周武王剛剛消滅了大邑商,普通兵將自然可以享受殲滅敵國的喜悅,但是,作為金字塔的頂點,周武王則必須有長遠的打算。

當下面人玩得開心的時候,周武王和一批大臣開始構想未來國家的根基。

當時,周武王已經發現了殷商時期統治制度的缺陷,它們雖然也實行分封,但是,分封的對象卻大多為外族,使得國力強盛表現得不明顯。而且,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殷商陷入孤立之時無人救援。考慮到這一點,周武王后期大肆封其同姓子弟為諸侯,並分封在王都周圍,作為中央王朝的藩屏。

周人在血緣關係的維持下,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在劃分的幾十個諸侯國中,有一半是姬姓諸侯。雖然,早期創業的想法很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卻逐漸變得有些淡薄了。這就使得周天子勉強維持以宗法制為基礎的分封制,在春秋時期開始瓦解。

此外,在春秋時期,諸侯不尊周天子,到了戰國時期,他們便更加怠慢了。最終,經過長時間的混戰,秦始皇隨著歷史大勢完成了統一大業。如果說,春秋時期的霸主是周朝王權衰落的產物,那麼,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則是這些霸主們相互制約的道德武器,所以,周帝權威的喪失則是分封制崩潰的內在原因。

後來,這種情況更是蔓延到了整個分封制。

在這之後,大家試圖用一種新的制度來取代分封制度,主要原因還是分封的弊端開始蔓延,使得諸侯國的士大夫經過時間的洗禮走向了墮落。他們不再忠於君主,就像諸侯不再忠於周天子一樣,直到後來,士大夫們竟然開始了殺君篡位。其中,第一批成功人士,為了防止後者追隨他們,對新制度最為熱情。

早在春秋戰國末期,就出現了縣制。最早的郡縣制度,不是出現在中原的傳統大國,也不是由周帝賜下的諸侯創立,而是被中原視為野蠻之地的楚國。當時,楚武王熊通創造了「縣制」,秦穆公創造了「郡制」。從楚國的角度看,當時,楚國的國土面積太大,需要一種新的制度來管理地方。

在實行分封制度時,楚王發現這種制度越來越無效,在許多地方,年輕的王子和官員們為了自己的腰包,常常暗中侵吞國家土地,而面對外敵之時,他們卻是袖手旁觀。於是,在楚王武帝統治時期,直接任命縣級總督,讓這些行政人員對自己負責。

而且,只有做好中央工作,才能得到應有的提拔和獎勵,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對諸侯個人負責,使得楚國內地一盤散沙。

然而,秦「郡制」的產生原因則複雜了很多。

秦國與西戎接壤,當地人受其文化影響,崇尚武力和專制。秦穆公時期,秦國從西方崛起,多次影響晉國,一度成為了當時的諸侯霸主。甚至,連遠在魯國的孔子也稱讚秦穆公:雖然,國王還好,但是,他的霸權卻很小。

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先後消滅了周邊一些小國,整合了原來的疆域。商鞅變法後,在秦始皇時代,秦代郡縣制通過武力和行政命令,迅速擴展到了全國各地。關東六國滅亡後,秦朝發生了一場著名的糾紛,那就是:關於如何選擇治理國家的模式。

老丞相槐提議繼續實行分封制,因為,秦始皇子嗣眾多,他可以圍繞關中和秦國建立一個「藩屏秦」的典範。然而,李斯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用周天子的實際例子進行了對比。

李斯說道:「封建親屬的血緣關係會被逐漸削弱,且周氏諸侯並沒有幫助周天子,反而相互割地為敵,使得春秋霸主的地位一次又一次地凸顯,紛紛開始行使天子的權力。雖然,陛下的兒子眾多,但是,他們可以得到豐厚的金錢回報,而不是割據土地,這些都是分裂國家的行為。」

最終,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即:在全國各地建立三十六郡,郡要管縣,並直接對君主負責。除此之外,對於功臣之子,秦朝也採取了新的制度。雖然,那些人還是叫「侯爵」,但是,卻不是「裂土侯爵」,而是「裂戶侯爵」。

也就是說:他們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一定數額常住戶口的財富,但是,他們卻無法獲得這些人的使用權,當時被稱為「食邑」。

後來,這種制度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其實,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分封制的弊端在周朝後期暴露無遺,使得社會矛盾日益激化。而且,周天子與奴隸主貴族、諸侯國的關係日益緊張,使得王權衰微。此後,自秦始皇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單一的郡縣制,中間再經由漢武帝予以穩定,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郡縣制一直都是中國古代國家的基石。

然而,周、秦之變,歷來被視作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分封、郡縣更是其中最重要的內容,但是,郡縣制卻並非商、周之制的斷裂,它仍然處於商、周傳統的延長線上。此外,郡縣制的出現是春秋戰國時代治理效率化競爭的結果,且有賴於官僚制度的成長。更確切地說,郡縣制的出現是「治權」發展的結果。

參考資料:

【《史記·周本紀》、《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

相關焦點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天下雖然實行了分封,但天子還是有很大的掌控,依靠姬姓宗室、功臣對疆域內擁有較大的控制力。但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把權力分封出去,屬於分散的王朝。這種情況是真實實力的體現,當時在西部的周太子並不具備集權管理特別大的版圖,只有分封才能確保投入最小,回報最多。周王室依靠自身建立的規矩,對臣子進行控制。
  • 為什麼周天子實行分封制?
    對於周天子實行分封的政治含義,我在這裡做一深入解讀: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把許多諸侯分封到四方,是在商代已經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到周公東徵勝利,平定叛亂,接受這個教訓,就對殷貴族改用分散遷移的辦法,並推行分封制,在新徵服的商代原有王畿,東方夷族地區和北方戎狄地區,分別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諸侯,以便加強控制,並圖謀進一步對東、北兩方開拓和開發。
  • 明知分封諸侯王有後患,還要這麼做,看看劉邦分封諸侯的深層原因
    這次分封的道理,很容易被人理解。那第二次分封同姓諸侯又是為什麼呢?在此我們不妨再淺析一下原因。從淺層看,分封同姓諸侯,是為了維護劉家的統治,建立藩屏,共同維護王朝利益。從深層看,分封同姓諸侯,卻還是有其難以明說的原因。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主題解讀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過程:建立、形成、演變、滅亡特點:各自的界定、彼此的區分影響:價值與評價、批判與智慧(1)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秦朝建立後,關於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從秦朝開始,後世絕大多數王朝都繼承和發展了郡縣制,說明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優勢。但秦朝實行郡縣制為什麼不到15年就滅亡了呢?難道都是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亂政造成的嗎?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評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所幸把周文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武王的兄弟和兒子、周成王的兄弟和兒子、周公的兒子全部分封了。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
  • 朱元璋為何恢復分封制?20幾個諸侯王不是給皇權添亂?自私的體現
    所以說分封制對皇權來說,是傷害非常直接的一種制度。後來朱棣造反成功,朱允炆的皇權不就被他給搶走了嘛!分封諸子,那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做法。朱元璋從小吃苦,他生了二十多個兒子,所以希望自己的所有兒子都能夠成為皇帝。可是這皇位只有一個,那該怎麼分才好呢?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 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世界上最堅挺的王朝,歷經2679年不倒,至今仍在延續,不是英國
    即便是我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周朝,也就存在了800年左右。而且,這還不算一個正統的封建王朝,是一個奴隸制和封建制並存的時代。而由於分封制的原因,導致周朝後來的300年早已名存實亡。各大諸侯王各自為政,周天子儼然成了擺設。 有意思的是,這個世界上,卻有這樣一個國家,似乎逃脫了朝代更迭這條歷史定律。這個國家自邁入封建社會開始,一直到今天,一共2679年。歷經126位皇帝,從來沒有過改朝換代,可以說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王朝。那麼,這是哪個國家的哪個王朝,又是為何能久經不衰呢?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
  • 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那麼兩者如何辨別?
    分封制分封制盛行於商周時期,與當時的井田制密切相關。商周時期,王室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形成了各諸侯封國。各諸侯國可以繼續向下分封,如此,一層一層組成了整個王朝的架構體系。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商周時期生產力低下,地區之間交流溝通不便,王室通過分封的方式將王國分成若干部分由各諸侯來代替自己管理,這樣就可以通過宗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商周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從井田制的角度來講,當時奴隸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奴隸集體勞動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生產力,一塊塊分割的井田構成了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在井田之上便是一個個的奴隸主,即各諸侯國。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周武王把皇室宗親和功臣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當時,周朝的交通落後,通訊手段非常原始,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治。通過實行分封制,周朝擴大了影響力和勢力範圍。周武王勵精圖治,建立周朝;以弱勝強,推翻商朝統治。後來,周武王又多次領導周軍開疆拓土。
  • 原來是「分封制」的緣故
    在之前的兩代王朝夏朝和商朝,君主一般都是稱君王或者商王之類的,沒有被稱過夏天子和商天子,而只有在周朝,才出現了「周天子」這一稱呼,這是為什麼呢?周武王在伐紂成功後,攻取了殷商之地,在對待殷商故地的問題上,他採納了周公的意見,採取「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殷地人民也就臣服於周朝的統治了。
  • 比起西周分封制,定地制更進一步,在諸侯崛起前快速將其分割
    按照賈誼設想,劉章可以分享劉襄的封地如果要給定地制一個解釋,那就是賈誼希望文帝適度更改自古流傳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可以理解為只針對分封諸侯,而非徹底否定這一制度),讓嫡長子外的嫡次子這就涉及到定地制的核心思想,將諸侯原有的土地分割成若干塊,以此分封給所有繼承人,漢朝整體的疆域不會縮小,而分封的諸侯卻越來越多,他們掌握的土地也越來越小,勢力自然越來越弱。
  • 探究:歷史上的中國對比歐洲為什麼那麼多「官逼民反」?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巨大的差異呢?要想解答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以下兩個內容: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模式下的「官民關係」我們一個個來分析——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分封制,即統治者為了控制遼闊的疆土與天下的百姓,按照宗法等級把宗親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然後被分封的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繼續層層分封,是一種將行政權和土地擁有權相結合的模式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最近重新去看了一下明朝的歷史,對朱元璋的分封制度,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朱元璋搞分封制,那完全就是自私自利的做法。畢竟老朱打天下不容易,他有26個兒子,除了長子朱標是太子外,他想要讓其他25個兒子都稱王,在地方上做土皇帝。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 和郡國制、分封制又有什麼區別?
    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漢初期的郡國制無論是西漢初期的郡國制,還是後來的推恩令,其都是在西周之時的分封制基礎上演化的。西周的分封制其實並不複雜,其根本其實就是用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而宗法制規定,一個國家的正統繼承人只有嫡長子,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繼承父親的大部分財富,剩下的則由庶子繼承,也就是所謂的分封出去。這一套流程自上而下,從天子開始分封,然後到諸侯,再到卿大夫,最後到士,再往下,就不再分封了,由此形成了一個等級鮮明的貴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