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2020-12-15 騰訊網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1.周天子有效控制時間不足周朝一半時間

周朝完全建立應該是在牧野之戰後,但至今牧野之戰的具體時間並不確定,而且可能的時間跨度一百多年。比較被人接受的時間是公元前1046年,從這一年算到公元前256年東周滅亡,共計790年。周天子真正擁有最高權力的時候從牧野之戰後到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鎬京西周滅亡,這還不包括周厲王時期的共和執政時期。因此,周天子實際掌管天下的時間最多275年,即使加上牧野之戰有爭議的時間60年,西周才335,不足周朝的時間。周朝時間雖長,天子大部分時間是傀儡。換句話說,就是天下的國號雖然是周,東周實際權力卻屬於五霸、七雄,天子的作用已經微不足道。

2.周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王朝

周朝從來就沒有被作為大一統王朝看待,西周時期,還可以單純看成一個朝代。天下雖然實行了分封,但天子還是有很大的掌控,依靠姬姓宗室、功臣對疆域內擁有較大的控制力。但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天子把權力分封出去,屬於分散的王朝。這種情況是真實實力的體現,當時在西部的周太子並不具備集權管理特別大的版圖,只有分封才能確保投入最小,回報最多。周王室依靠自身建立的規矩,對臣子進行控制。雖然周朝是分散的管理模式,後來實行郡縣制的王朝許多方面也借鑑周朝制度,可以說周是後來秦等大一統王朝的基礎。

3.後來的郡縣制和周朝的分封制情況不一樣

西周和後面大一統的秦朝之間有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實際上是周的宗法制度被瓦解、推翻的過程,君權神授理論開始逐步被質疑,後世臣子僭越奪位的情況屢屢出現。歷史上屬於被臣子篡位的特別多,如王莽篡漢,曹魏篡漢,司馬氏篡曹魏,劉裕篡位東晉,蕭道成篡奪劉宋,蕭衍篡奪蕭齊,陳霸先篡奪蕭梁,楊堅篡奪北周,朱溫篡奪李唐,石敬瑭篡奪後唐,劉知遠篡奪後晉,郭威篡奪後漢,趙匡胤篡奪後周。如果這些篡奪行為沒有實施,而是選擇把皇帝作為傀儡處理,可能會出現許多延續時間很長的王朝。比如東漢後期,漢獻帝雖然在位時間很長,但權力已經屬於曹操了,只不過曹操沒有邁出稱帝這一步。後面王朝時間不夠長和臣子對皇權的忠誠,還和爭取最高權力的能力有關。

4.後面的王朝管理起來更加困難

周后面的秦朝是經歷武力統一天下的,秦朝的軍隊是打敗六國,佔領六國之地的。而周王室的軍隊並沒有深入各個諸侯國。秦朝直接可以統治全國,周天子頂多算做間接統治。後世的大一統王朝,疆域和人口不斷增加,治理的難度明顯增加,後面的皇帝要比擁有實權的周天子更困難。遇到天災和突發情況榮耀亡國。比如秦朝亡於陳涉吳廣起義,死因是誤期當斬。明朝滅亡雖然和後金在東北的壓力有關。但致命一擊的是因為旱災起義的李自成。

5.郡縣制比分封制要好很多

後世帝王之所以採用郡縣制,是因為分封制已經不適合大一統王朝行政管理的需要,皇權集中成為趨勢,觀念上已經無法接受分權,確保政令暢通。郡縣制可以避免割據,各自為政局面的出現。也減少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更有利於掃清封建社會發展的障礙。面對日益強大的遊牧民族,單純的諸侯國已經不具備對抗實力,抱團取暖情況不適合了。需要一個中央政權集中力量來抵禦。郡縣制相對於分封制更適合管理大一統國家。

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特定生產力情況下的選擇,並不適合秦朝及以後的封建社會生產力。後世也出現了幾次分封,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因此,分封制並不比郡縣制高明。

相關焦點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周武王建立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周武王把皇室宗親和功臣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當時,周朝的交通落後,通訊手段非常原始,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治。通過實行分封制,周朝擴大了影響力和勢力範圍。周武王勵精圖治,建立周朝;以弱勝強,推翻商朝統治。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還有當時勢力比較大的部落也需要分封,比如商國的後裔和子民,雖然被打敗了,依然擁有不可小覷的勢力,就分封在殷,順便在周圍分封了幾個國家來監控殷。想法雖好,只是沒想到這幾個人串聯起來,發起了一場叛變奪取政權。還好周公不弱,平定了這次的三監之亂,可能是感覺分封的還是太少了,每個小諸侯國的實力太強了,容易想多!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周武王用了5萬不到的兵在牧野打敗了17萬人的商軍,然後即建立了周朝,開始分封皇親國戚和開國功臣。比如周武王他爸西伯侯號稱百子,這樣就要分封一百多個國家,還有像馳名古今幾千年的姜太公就分封齊國。最開始大家的幸福感都差不多,責任和權力以及享受也能看得過去,只不過隨著社會發展,生產力提高,可供享受的奢侈品越來越多,可供分的土地越來越少了,有人覺得不開心了,想要釋放自己的能力,開始了兼併比自己更加弱小的諸侯國。這種方式無疑打破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以尊卑禮儀說話變成了以武力值說話,大吃小、強吞弱,慢慢的形成了明顯的諸侯霸主。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周朝在確立了對全國的穩定統治後,就著手於鞏固政權,保障對全國各個地區的統治。為此,周朝進行了很多動靜比較大的舉動。因為很多貴族、諸侯在滅商朝時都有功,所以如何封賞這些人,就是周朝首要面對的任務。
  • 分封制和郡縣制,歷史進程說明一切
    天子或者聖人建立禮樂制度,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分封土地,上古聖賢后代和王室成員分封在天子周圍拱衛京師,軍功集團分封在外圍控制四夷。天子制定禮法制度,公侯伯子男顯示爵位大小,《孟子》有雲: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候皆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天子之國,是萬乘之國,諸侯國最多千乘之國,以保證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周朝採用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周天子的親屬,功臣或古帝王的後裔建立諸侯國。東周末期戰國七雄周朝到了東周的戰國時期,諸侯國相互攻伐兼併加劇,最後基本只剩下七大諸侯國,周天子實力微弱,威望掃地,周朝已名存實亡。一開始遭各諸侯國歧視的秦國,知恥後勇,從秦孝公開始變法圖強。到秦始皇嬴政時,奮六世之餘烈,先後滅亡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
  • 為何周朝分封諸侯可以延續800年?而後世卻少有300年的王朝
    在這將近八百年的歷史中周朝一直沿用的都是分封制,將王世子弟和功臣貴族分封到各個地方,讓他們自立為國。然後形成眾星拱月的局勢,讓各個諸侯國守衛周王室。我們都知道分封制不利於權力的統一,容易造成國家混亂和動蕩,從而威脅王朝的統治。可是為什麼實現分封制並且從來不削藩的周朝可以有八百年的國運,而後世的漢唐明等王朝,時不時就削藩,反而沒有超過四百年的國運呢?
  • 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那麼兩者如何辨別?
    首先,分封制與郡縣制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這是兩者的統一性;另外,分封制與郡縣制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兩者此消彼長,共同構成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分封制的管理相對鬆散,王室權力不大;而郡縣制通過中央的強權進行管理,權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即帝王的手中。分封制不利於中央權力集中,但是有助於維護王室家族的統治地位。如何選擇分封與郡縣,帝王們充滿了矛盾。秦漢之際的分封、郡縣制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行郡縣制,增強了中央權力,推動了統一戰爭的步伐。
  • 周朝君王緣何被稱為「周天子」?原來是「分封制」的緣故
    周武王在推翻商朝的統治後,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周朝。在之前的兩代王朝夏朝和商朝,君主一般都是稱君王或者商王之類的,沒有被稱過夏天子和商天子,而只有在周朝,才出現了「周天子」這一稱呼,這是為什麼呢?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高祖需要說明的是郡國並行制也就是在漢朝初期實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的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經過幾代的努力,對分封政策不斷進行調整,對封國進行不同的處理,使封國不斷郡縣化所以當時郡縣制的實行根本就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 周朝825年,以後的朝代都沒有超過三百年是因為郡縣制嗎?
    如果說東周王室的末代皇帝周南王病死於公元前256年,東周有515年,但不管怎麼算,周朝最少也有790年,最多也有825年。即便如此,後來的朝代也沒能超過周朝存在的時間,而據觀察,以後的朝代時間也不過300年,如西漢210年、東漢195年、唐朝289年、明朝276年,這似乎像一個魔咒,成為王朝更替的規律。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當時,國家的土地遼闊,但是,卻不能實行有效的統治,只能通過這種鬆散的方式,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的聯繫。目前,關於分封制度最早的文字記錄始於西周,那時候,周武王剛剛消滅了大邑商,普通兵將自然可以享受殲滅敵國的喜悅,但是,作為金字塔的頂點,周武王則必須有長遠的打算。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西周的宗法制概念:按照父系血緣關係分配政治權力、維護宗族聯繫的制度目的:鞏固王權,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②以血緣關係為紐帶;③嚴格的等級制;④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比如說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訓,所以在秦朝實行郡縣制。到了漢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縣制教訓,改成了分封制加郡縣制。 再等到曹丕建立曹魏的時候,將兄弟們的權力都給取消了,再次在天下實行了郡縣制。
  • 同是分封,為何周朝存在近800年,後世王朝分封幾十年就亂?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很多人討論古代的分封制到底好不好,為什麼周朝分封讓周王朝存在了800年,但是後世王朝分封不到幾十年就發生叛亂。到底怎麼樣的分封才會避免叛亂的發生?周朝之後有分封的朝代都採取了不同的方式儘量加以避免。
  • 為什麼周天子實行分封制?
    對於周天子實行分封的政治含義,我在這裡做一深入解讀:西周推行的分封制,把許多諸侯分封到四方,是在商代已經開發的基礎上進行的。等到周公東徵勝利,平定叛亂,接受這個教訓,就對殷貴族改用分散遷移的辦法,並推行分封制,在新徵服的商代原有王畿,東方夷族地區和北方戎狄地區,分別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諸侯,以便加強控制,並圖謀進一步對東、北兩方開拓和開發。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地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非源於周朝,這一制度的起源究竟是原始社會,還是從夏朝開始的世襲制,近代學者仍有爭議。但是顯然,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周朝,周朝是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和東周,分西周,公元前256年,在周景王已經沒有任何影響力的時候,竟然想要伐秦,結果自然是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朱元璋有26個兒子,分封了24個諸侯王?明朝分封的初衷是為了什麼
    漢高帝劉邦過去就把韓王信分封在北方,結果人家投降匈奴了,還帶著匈奴人來打自己。後來他把那麼好的好兄弟盧綰分封到了北方,結果好兄弟也叛變了。所以說不是一家人,似乎總有些不放心。萬一他們聯合外人一起來對付自己,那朱元璋的後代子孫們,能吃得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