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行政區域劃分制度總結!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2020-12-26 騰訊網

分封制

自從有了國家,隨之就產生了管理的問題。國家越大,管理問題就越突出。中國古代,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就是間接統治,即劃分行政區域,由各區域的代理人代表最高統治者實行統治。對古代君王來說,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間接統治的方式,然後才是依山川形便、風土民俗劃分行政區域。

夏、商兩代實際上還處於部族統治階段,夏、商兩族雖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方面都比周邊部族要強,但它們直接控制的區域其實很小。周滅商後,來自西部邊陲的周人部落一下子獲取了大片原屬於商或臣屬於商的東部領土。為適應新的形勢,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們實行了兩項具體措施。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周朝的統治者希望通過這種層層遞進的宗法關係,實現一種理想化的間接統治。

西周中期以前,分封制尚能保持一定的延續。之後,隨著各諸侯國力量的強大,分封制逐漸崩潰。一方面,王室已無地可封;另一方面,各諸侯國也不再聽命於周王的指揮。 終於在經歷春秋戰國(前770—前221)500多年的紛爭之後,秦代廢除了分封制。西漢王朝建立後,部分恢復分封制,並一直延續到魏晉時期(220—316)。但這一時期的分封制已與西周的分封制大不相同,各封國內主要官吏基本都由中央政府任命,國主也大多沒有兵權和財權,實際上只是空具封國的形式而已。魏晉之後,分封制就基本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

郡縣制

西周的分封制,僅僅只是劃分一片都邑所在的位置。由於人口稀少,都邑之間很多土地並未開發,還沒有嚴格的邊界和行政區劃概念。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隨著人口增長與土地開發,逐漸出現了一些人為劃定的行政區域。

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行政區劃是縣, 據史料記載,楚、秦兩國大約在公元前7世紀就已有縣的設置。隨後出現的行政區劃稱為郡,郡最初多設於邊遠荒僻之處,與縣並沒有等級上的差別。後來,因邊郡地廣,多分置數縣,加之內地政務較多,數縣之上設郡以統之,於是逐漸形成了以郡統縣的慣例。

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郡縣制下,郡縣首長由中央政府統一任命、監督和考核,不再世襲。秦初分天下為36郡,後因拓疆、分析,至秦末約有48郡。西漢初年,全國約有60郡,但因兼行分封制,漢天子直接統治的郡只有15個,很多諸侯國都有數郡之地。漢景帝(前157—前141年在位)時,盡收諸侯支郡,一個封國便只佔一郡之地,郡與國規模相當。 漢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時,又推行「王子封侯別屬郡」的政策,封國面積日漸縮小,而漢郡面積則不斷增大,郡的規模普遍大於封國。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全國共有110個郡(國),是郡縣兩級制下郡級行政區數量最多的時候。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郡的大小分布有一個共同特徵,即黃河流域郡的數量較多,但面積較小,長江以南地區郡的數量較少,但面積很大。這其實是一種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古人劃分郡縣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就是人口數量。黃河流域開發較早,土地利用率高,自然人口眾多。相反,秦漢時期(前221—220),江南土地尚未充分開發,加之大量南方土著人口不在政府統計的戶籍之內,所以人口相對稀疏,劃分時郡的面積也就相對較大。

州郡制

州的名稱早在《尚書·禹貢》中就已出現,當時分天下為九州。但是,九州既無明確邊界,又沒有任何曾經真正實施的證據,所以還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劃。

公元前2世紀末,由於郡(國)數量不斷增加, 中央政府的行政性事務日益繁雜,迫切需要在郡(國)之上再設立一級行政機構。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將全國除京畿外劃分為13個部,每部設刺史一名,巡視部內吏治,故稱刺史部。每部以州命名,分別為兗、豫、青、徐、並、冀、幽、荊、揚、益、涼、朔方、交趾,加上管理京畿的司隸校尉,共14個州級行政區。從此,郡縣兩級制被州郡縣三級制行政區劃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西漢時期,刺史雖然職權很大,但官階地位卻並不高。西漢時,郡守官秩二千石,而刺史僅六百石。而且,西漢時,刺史平時巡行郡國,歲盡則詣京師奏事,並無固定治所,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中央派出的官吏。東漢時,刺史官秩方至二千石,且有固定治所,不再還京奏事,已成為標準的地方官員。

東漢時,省並朔方刺史部,全國分為13州。東漢以後,州級行政單位不斷分析,數量日益增多。南北朝時期(420—581),州郡級行政單位的設立達到了泛濫的程度,「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戶之民,空張郡目」。至南北朝末期,全國州級行政單位數量已超過300個。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隋開皇三年(583年),詔罷天下郡,以州領縣。實行了近600年的州郡縣三級制終於被州縣兩級制行政區劃取代。

·

道路制

隋代後期,曾改州縣制為郡縣制。唐朝建立後,又將其改回州縣制。此時,雖然已將郡級行政單位省並,但州級行政單位數量仍然很大,造成中央政府直接統治的困難。

唐貞觀元年(627年),依山川形便將全國疆域劃分為十道, 不定期派遣使臣巡行各道,觀風察治,基本又恢復到了西漢中期設置刺史部時的初衷。然而,這一制度並未持久,8世紀中葉後,逐漸因節度使職權的膨脹而被迫中止。

隋時,曾在重要的軍事和政治要地設置總管府,統管數州軍政事務。唐初,改總管府為都督府。8世紀初,鑑於邊境形勢,又在沿邊地區設立節度使,總攬一區數州之軍、政、財、監大權。8世紀中葉安史之亂(755—763)後,節度使制度幾乎遍及全國,稱為藩鎮。各藩鎮自行其是,很少聽從中央政府指令,儼然一個個獨立的王國。

藩鎮割據局面一直持續到北宋建立。鑑於以往教訓,北宋統治者大力革除藩鎮實權,節度使幾乎只存空名。同時,各地府州皆直屬中央,並在其上設立路級行政區劃。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全國共分15路,此後數次析分,至崇寧四年(1105年)達24路。南宋時期,因其政權只控制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國土面積縮小,故全國只分為16路。北宋時期,於路級行政單位設立轉運使、提點刑獄使和安撫使,分權而治,以轉運使為首。轉運使專理一路財賦和民政,提點刑獄使總攬一路司法和監察,安撫使則主持一路軍事。南宋時期,同樣於路級行政單位設立三司,但因軍事防禦需要,改以主管軍事的安撫使為首。

當時,與北宋同時並存的遼國,行政區劃上使用唐代道的名稱,但人員設置上則參照北宋的三司制。與南宋並存的金國則基本採用了與南宋相同的行政區劃設置。

·

行省制

東魏北齊時期(534—577),曾於境內設行臺。金代初年也曾設立行臺省。這些機構都是在非常時期臨時代表中央政府行使職權,事畢即罷。金代末年,外患四起,行臺省多有設置。元滅金後,仿金國舊制,中央直轄地區設中書省,其他地區為行中書省。 13世紀末,元朝統治區域共劃分為1個中書省和10個行中書省。直到今天,陝西、河南、江西、四川、雲南、甘肅這些元代行省名稱仍在使用。

明朝建立後,起初仍沿用元代舊制。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罷中書省,以其地直隸南京。永樂元年(1403年)又罷北平布政使司,以其地直隸北京。終明一代,共有二京十三司,通常也稱為15省。明代一省之權分屬三司,布政使司主管一省民政,都指揮使司主管一省軍戶衛所,提刑按察使司主管一省監察司法。15世紀20年代後,又在省級以上增設了總督和巡撫兩職。總督主理軍務,僅設於部分行省;巡撫主理民政、兼理軍務,每省都設。但是,終明一代,督撫始終都屬於中央派出的欽差大臣,地方上的日常事務仍由各省三司管理。

清兵入關後,繼續實行行省的區劃制度,同時將明代的督撫改為地方官員。順治年間(1644—1661)曾實行一省一督制。康熙(1661—1722)初年改為一省一巡撫,二三省一總督制。 乾隆時期(1735—1795),全國共8總督、15巡撫,遂成定製。清代邊疆地區施行與內地不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由中央委派重臣,授以將軍、都統、大臣等官職,實行軍政合一的統治。清光緒十年(1884年),改伊犁將軍轄區為新疆省,第二年又增建臺灣省,體現出一種民族融合的內聚趨勢。

相關焦點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秦始皇嬴政二、再說說郡縣制。郡縣制起源於秦國。 戰國前期,商鞅在秦國實施變法,逐漸用郡縣製取代了原先的分封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把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各地。由於秦朝統治者殘暴不仁,所以全國各地人民發動起義,推翻了秦朝統治。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解讀古代中國王朝變遷: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知識聯想:政權的建立與滅亡同政治制度之間的關係西周的分封制含義:分邦建國,周天子冊封諸侯立國對後來:奠定了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專制與集權;皇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角度與方法(3) 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郡國並行制(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
  • 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那麼兩者如何辨別?
    首先,分封制與郡縣制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這是兩者的統一性;另外,分封制與郡縣制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兩者此消彼長,共同構成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分封制分封制盛行於商周時期,與當時的井田制密切相關。商周時期,王室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形成了各諸侯封國。各諸侯國可以繼續向下分封,如此,一層一層組成了整個王朝的架構體系。
  • 周朝分封制八百年,能不能說明分封制強於郡縣制?
    周朝存在八百年(因周朝建立時沒有確切紀年,只能估計周朝存在八百年),有人說得益於周朝的分封制。後世的大一統王朝從來沒有超過三百年,有人說是因為郡縣制削弱了皇權(王權),那麼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呢?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朝初期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漢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漢承秦制」,其多種政治制度都是略加改動的沿襲秦朝的制度。政治體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每朝每代都是沿用並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當然也不例外。
  • 周用分封制存800年,秦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這麼弱?
    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 中國通史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
    中國通史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西周的井田制是在分封和宗法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分封制和宗法制密不可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周天子是西周土地及權力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分封,把西周的土地在統治貴族的宗族範圍內實行層層封賜,最後形成多層次宗族貴族佔有的土地所有制。西周的井田制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但又不等同於這種土地所有制,與戰國以後的國家授田制也有區別,是介於二者之間的獨特的土地所有制度。這種土地制度行於西周之世,直到戰國商鞅變法時才有所改變。
  • 井田制與均田制
    而其實質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屬於國家) 2.基本概念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西周時盛行。那時,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
  • 分封制和郡縣制,歷史進程說明一切
    一部中國史,基本上就是朝代更迭和資本和王權鬥爭的歷史。先秦時代,但凡改朝換代都會平衡利益,裂土封疆。
  • 周採用分封制存在八百年,秦採用郡縣制二世而亡,難道郡縣制比不上...
    然後諸侯國的國君也把王位傳給嫡長子,其他的兒子也分封出去,也給一塊地自治,只不過不再是封地的王,而是以卿大夫的級別存在。依次類推,保持了整個金字塔模式的體系。本來這個分封制度方式也挺好,從上到下,都是一家人,大家都以禮相待,維持了整個社會的體系。大家各自治理自己的領域,儼然各個都是自己領域的土皇帝,只要負責服從比自己級別高的命令、按規定交納供奉、按時做工作總結。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秦朝建立後,關於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從秦朝開始,後世絕大多數王朝都繼承和發展了郡縣制,說明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優勢。但秦朝實行郡縣制為什麼不到15年就滅亡了呢?難道都是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亂政造成的嗎?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分封制始於三代,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李學勤主編 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就認為:「古代夏王朝時期,就存在分封制度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這其中,主要的論據之一,則是:夏王朝中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據,便是同姓或異姓諸侯在政治上接受夏后氏的分封。」
  •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及監察、諫議制度發展演變總結,快收藏!
    繼承制度:禪讓制轉為王位世襲制等級制度:宗法制、禮樂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內外朝(西漢)地方制度:郡縣制(秦)、郡國並行制(西漢初)選官制度:軍功爵制(秦)、察舉制(漢)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制度
  • 朱元璋為何要搞分封制,26個兒子24個諸侯王,對大明朝有好處嗎
    比如說秦始皇吸取了周朝的分封制教訓,所以在秦朝實行郡縣制。到了漢朝,又吸取了秦朝的郡縣制教訓,改成了分封制加郡縣制。 再等到曹丕建立曹魏的時候,將兄弟們的權力都給取消了,再次在天下實行了郡縣制。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分封制是古代中國或是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最早起源於商代,其本質就是通過一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早期國家政治結構,按照血緣宗室關係分配權力,維護政治聯繫。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朱元璋為何恢復分封制?20幾個諸侯王不是給皇權添亂?自私的體現
    到了元朝,更是建立了行省制度,不存在諸侯王佔地為王的現象,這跟我們現在所使用的行省制度是非常類似的。可是元朝結束以後,朱元璋偏偏還是要開歷史倒車,重啟分封制。為什麼?朱元璋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分封諸子為王,就算諸侯王們造反,這天下還是老朱家的。
  • 相隔數百年,都是實行分封制,西周與西漢有什麼不同之處
    漫漫中國歷史,實行分封制的朝代不止一個,綜合對比之下,西周分封制與西漢分封制有相似之處,然而,相似不等於相同,兩者又有所區別。可以說,兩個朝代的分封制相似三分,不同七分,都為王朝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社會基礎不一樣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分封制度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這是一種奴隸制國有制。
  • 李磊:郡縣制是中國傳統政制的基本框架
    近代以來,一些知識分子與政治家提出推行聯邦制、地方自治等主張,但脫離中國社會現實。現代中國行政制度的演進必然需要在郡縣制的傳統中推進與發展。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基本的行政制度,施行長達2000 多年,歷史上大一統國家的長期延續與郡縣制關係甚大。儘管如此,對郡縣制的爭議卻從未中斷。在傳統時期的論爭中,郡縣制常被視作封建制的對立面。
  • 南越國的分封制,有多少個王和侯?
    南越國的分封制:1.南越國是「郡縣制」、 「分封制」、 部族部落並存:南越國沿襲前朝舊制,其行政區劃採取的是「郡縣制度」,下轄南海郡、桂林郡、象郡、閩中郡、交趾郡、九真郡。再次,自從趙佗仿照漢朝一樣也開始稱帝後,在南越國內也以中央王朝的姿態,沿用漢制,實行了「分封制」。在次巔峰時期,南越國還役屬了夜郎、毋斂、句町等方國。
  • 周朝為何不自己佔領天下,而要搞分封制度,導致自己最後沒有土地
    於時代的局限性,可以說當時的分封制應該是最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制度模式,它是對夏商兩代制度的總結和改善的結晶。但是想一下子從分封直接不經過過度進入到郡縣,就當是的社會和經濟基礎而言,既無可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