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2020-12-22 向東向南看

分封制是古代中國或是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最早起源於商代,其本質就是通過一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早期國家政治結構,按照血緣宗室關係分配權力,維護政治聯繫。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

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劉邦之所以能擊敗項羽,並不是自身力量的強大,而是藉助了其他勢力。為了嘉獎功臣以及安撫軍心,劉邦先後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所謂「郡國制」就是在中央直屬的領地之內,全面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而在其他地方依舊採用商周時期的分封制。劉邦為什麼不直接採用分封制或是郡國制呢?原來劉邦早已看出分封制的缺點,一旦中央勢力受到打擊削弱,諸侯的勢力就會逐漸強大,天下必將大亂,恐怕會如周天子一般,這是劉邦極不願看到的場面。在秦國施行的郡縣制代表著中央集權制度,但由於制度的不完善,導致秦朝的失敗,但劉邦卻在秦國失敗中發現了郡縣制的閃光點,郡縣制具有先進性,這種制度需要統治者不斷地完善調整才能使其成熟穩定。

為了快速穩定天下,必須得留其精華去其糟粕,於是劉邦決定同時使用「郡縣制」與「分封制」這一折中的辦法來穩定人心。劉邦稱帝之後,最主要的是避免有人造反使還未穩定下來的局面雪上加霜,最好的辦法就是實現自己當初封王的承諾。但如何封賞,如何封賞也是一個大問題。劉邦的軍隊中有剛開始就追隨自己的將士,但也有半路中響應號召加入的,兩者之間的差距顯而易見,如何精確地彌補這種差距做到公平公正,也是劉邦施行「郡國制」的理由之一。

漢朝初立,劉邦手中所掌控的地區還不及天下的一半,面對異姓諸侯的挑戰劉邦不足為懼,但如果聯合起來卻足以威脅到劉邦。劉邦深思熟慮之後決定保留這些異姓王的地位,並且對內部的大臣進行了嘉獎。此舉一方面穩定了局面,另一方面也是麻痺異姓王,為後來剷除他們打下基礎。漢朝之後,諸侯王的權力不斷被削弱,幾代之後幾乎已經與平民無異,為之後漢朝的發展解決了極大的隱患。

與郡縣制的開放性比,分封制就是封閉僵化的老路,劉邦以自己獨特的眼光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取之長避其短,解決了權力分配不平衡,諸侯王勢力過大以及中央權力不夠等問題。所以漢朝自建立之後一直使用「郡國制」,開創了其四百年的輝煌歷史。

相關焦點

  • 漢朝一直實行的是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的制度嗎
    漢朝初期實行分封和郡縣並存的制度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漢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漢承秦制」,其多種政治制度都是略加改動的沿襲秦朝的制度。政治體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後,每朝每代都是沿用並加強中央集權,漢朝當然也不例外。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從秦朝開始,後世絕大多數王朝都繼承和發展了郡縣制,說明郡縣制比分封制更有優勢。但秦朝實行郡縣制為什麼不到15年就滅亡了呢?難道都是秦二世的昏庸和趙高的亂政造成的嗎?漢高祖劉邦當時的工作崗位就是秦朝的泗水亭長。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實際上是由貴族統治轉變為官僚統治,皇帝權力得到集中。秦朝實行的郡縣制除了秦始皇和秦二世真正高興滿意以外,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郡縣制至少引起四大不滿,造成秦朝快速滅亡。
  • 都說「漢承秦制」,為何漢朝沒有像秦朝那樣短命而亡?
    正所謂「漢承秦制」,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在統治模式、政治框架、官僚制度等方面,基本延續了秦始皇建立的一系列制度。那麼,為何秦朝如此短命,而漢朝卻又如此興盛呢?原因便在於,秦始皇畢竟是全方位的創新,其所建立的制度顯然是「試用版」,而劉邦則汲取了秦朝的歷史教訓,對這些制度在繼承的同時,也進行了修改,使用的乃是「升級版」。
  • 小議中國古代的郡縣制和分封制
    郡縣制和分封制都屬於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簡單介紹一下郡縣制和分封制。一、在商朝時期已經存在分封制。周朝的建立者周武王進一步完善和大規模推廣實施分封制。周武王把皇室宗親和功臣們分封到全國各地建立諸侯國。當時,周朝的交通落後,通訊手段非常原始,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周武王實行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對全國各地的統治。通過實行分封制,周朝擴大了影響力和勢力範圍。周武王勵精圖治,建立周朝;以弱勝強,推翻商朝統治。後來,周武王又多次領導周軍開疆拓土。
  • 秦朝短短十餘年,是因為始皇帝大開郡縣製造成的嗎?
    所以各國普遍採取郡縣與封邑制度並存的方法。趙國、魏國、楚國等國,普遍都是在國都附近執行縣制封邑,在邊境以郡縣加強防禦。 從整個戰國來看,包括秦國也一樣,都是採取了郡縣代表的君主專制,和封邑制代表的貴族制度並行的政治制度。
  • 被秦始皇廢掉的制度,劉邦被迫撿起來繼續用,後來差點讓漢朝解體
    從秦始皇一統六國開始,「大一統」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之後歷代王朝的開國君主們,也往往以統一天下、威加海內為終極藍圖。即便是前秦、金、元、清的漢族統治者們,也都在入主中原之後,立下平定南方、一統中華的宏偉目標。但是,如果較真起來,秦朝以後統治中華大地四百年的漢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算是一個統一王朝。
  • 秦朝廢分封行郡縣制漢承秦制,為何秦二世亡而漢朝卻傳承四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廢除了殷商以來的諸侯分封制,推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秦朝只存在了15年時間就消亡於歷史,而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是漢朝延續了幾百年,是什麼原因呢?分析這個現象的原因就得先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先秦之前,以周朝為例。
  • 劉邦在分封同姓王的時候,為減少集權的危險,已經減少自己的封地
    ——阿倫·尼文斯(美)文章分類|歷史奇文文章字數|2060字,閱讀約5分鐘對於秦始皇來說,郡縣制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郡縣制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縣制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戰國末期,七雄國內都實行了郡縣制度
  • 漢高祖劉邦推行郡國並行制,鞏固統治恢復國力,影響千年!
    《後漢書·百官志》:漢初立諸王,因項羽所立諸王之制,地既廣大,且至千裡。劉邦在建立漢朝的時候就想到了這個問題,郡縣制是可以國家集權,但是他需要安福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但是劉邦非常不喜歡異姓封王,從韓信的事情當中就能夠清晰的看到一旦聽到王這個字兒,他都不舒服,有著極為激烈的反應,所以他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要給他們分封,但是絕不能做到秦始皇,那樣不然的話相當於將自己逼上了死路。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南越國的分封制,有多少個王和侯?
    秦朝滅亡後,趙佗兼併了桂林郡和象郡,建立了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公元前196年(即漢十一年),南越國歸順漢朝,漢高祖劉邦正式冊封趙佗為「南越王」;公元前180年,南越國的疆域達到了巔峰,南越國國王(南越武王)趙佗正式稱帝——「南越武帝」。
  • 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那麼兩者如何辨別?
    諸侯國實行世襲制,在國內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力,但是需要對王室承擔貢賦、從徵等義務,共同維護王室的地位。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商周時期生產力低下,地區之間交流溝通不便,王室通過分封的方式將王國分成若干部分由各諸侯來代替自己管理,這樣就可以通過宗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商周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
  • 分封制、宗法制、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選官制
    西周時期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權的建立與滅亡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商後建立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建立東周,西周亡,分封制和宗法制崩壞。,實行郡縣制歷史淵源:春秋戰國一些諸侯國已設置過郡縣行政區劃:郡→縣(道)→鄉→裡(基層政權)郡縣長官:郡守,郡尉,監御史;縣令(縣長)分掌職責:郡守→行政,郡尉→兵事,監御史→監察權力關係: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
  • 周朝、漢朝和晉朝都在開國之初封建諸侯,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4.公元前250年左右,商鞅在秦國開啟第2次變法,廢除分封,秦境之內普行郡縣制。5.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6.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即皇帝位,神州大地實行郡國並行制。7.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劉徹頒布推恩令,劉姓諸侯王分崩離析,郡縣制在神州大地徹底穩固。首先,看1-2個歷史節點。西周初年,鐵器尚未普及,社會生產力普遍低下,人口也相對稀少。
  • 用分封制可利秦朝,用郡縣制可讓中國萬年,秦始皇的選擇令人敬佩
    如果把歐洲看成是一個整體國家進行對比,完全說得上是西方文化層次上的中國,那千百年以來,為何歐洲總是出現不了統一的局面?而中國無論分裂成什麼樣子,最後終究都會以更決絕的姿態重新統一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齊國,初次統一了天下,當時擺在這個新國家面前的是如何選擇一個政治制度,到底是選擇分封制還是選擇秦國的郡縣制,為了決定秦朝和中國的未來,秦始皇召集公卿在鹹陽宮廷開始了那一場影響後世數千年的會議,歷史沒有記載會議的名字,但曾經為中國未來而在秦始皇面前據理力爭的人都值得我們記住。
  • 劉邦建國後的一個決定,影響了中國王朝兩千年,沿用至今
    但歷史告訴後人,這一觀念有點簡單,後來,周天子被廢,諸侯國開始瓜分天下,再後來,秦統一天下。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自商鞅強調「控制」,統治者必須擁有絕對權力。這一時期是秦始皇登基後,徹底拋棄了原來的分封制,開創了郡縣制。低級向上級負責,最後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就是嬴政。
  • 同樣是分封,為何項羽分封后就各種造反,劉邦分封后卻建立強漢?
    秦朝末年,胡亥無道,趙高弄權,甚至還出現了指鹿為馬這樣可笑的事情。其最終的結果就是以陳勝吳廣起義為開端,各地郡縣紛紛響應,頃刻之間,就將這個大一統王朝拉入了萬丈深淵之中。不過,秦朝的滅亡只是亂世的開始,而不是終結。
  • 《浮想秦漢》11【秦亡漢興】漢朝到底擁有什麼秦朝沒有的屬性,最終接替了秦朝創造出第一個繁榮大王朝?
    楚國人盼著扶蘇能夠成為天子,不需要讓秦朝滅亡,只要恢復楚制分封,為楚國流離的貴族平反昭雪,重建楚國。讓楚國有一個自己的楚王,可以是二世皇帝扶蘇的親弟弟,始皇帝的親兒子。體恤黔首的二世皇帝,坐鎮舊秦國境為中央轄區,實行集權制度。而眾多皇子們,分封到關東,替遙遠的兄長或父皇治理地方,開啟一個周之後新封建王朝——大秦封建體系。
  • 本要傳承萬年的秦朝,為何到秦二世就滅亡?
    一、秦朝迅速滅亡的內部原因(一)郡縣制的實施相比於分封制來說,郡縣制更有利於中央集權統治,但是秦始皇在實施郡縣制時存在操之過急的問題,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在地方上仍然存在一些反對秦朝統治的勢力。在《漢書》中記載「羽使率三萬人從漢王,楚子諸侯人之慕從者數萬人」。
  • 漢朝設立御史臺和刺史,建立嚴密的監察系統
    秦朝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命,極大增強了中央的權力。到了漢朝,並未完全承秦制,而是將周朝的分封制和秦朝的郡縣制結合起來,實行郡國並行制,這也就將周朝分封產生的諸侯獨大等問題繼承了下來,而且還出現了地方諸侯和地方官員相互勾結等現象。為了彌補這一缺陷,漢朝極大地發展和完善了官員的監察制度,在中央,設立了專門監察機構御史臺,在地方設置刺史監察地方的官員和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