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郡國並行制?看看這個二字,「郡」與「國」,意思一目了然,郡國與封國並立。在某種程度上,這應該算是漢代的創舉。
西周共分封了71個諸侯,大部分是同姓異姓的諸侯國。這是一種很好的設想,周天子管各諸侯,各諸侯管各自的領地,大家各得其所。這一體制的前提是:各諸侯必須絕對忠於周天子。但歷史告訴後人,這一觀念有點簡單,後來,周天子被廢,諸侯國開始瓜分天下,再後來,秦統一天下。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自商鞅強調「控制」,統治者必須擁有絕對權力。這一時期是秦始皇登基後,徹底拋棄了原來的分封制,開創了郡縣制。低級向上級負責,最後權力集中在一個人手中,就是嬴政。看看這套體系,只能讚嘆秦始皇的眼界,但,放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老祖宗用了千年的東西,怎麼說扔就扔了?
項羽在立國之初,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他深知郡縣制絕對有利於國家集權,但是,他必須安撫同他一起打過江山的那些功臣,這些人心中卻惦記著分封。
其中之一,其實就是劉邦對分封異姓王的厭惡。韓信破齊後,傳令給劉邦,說齊國在楚國,官位不能太低,最好是「假王」,否則,就很難治理這個地方。項羽見此時氣得馬上要廢韓信,還是在張良的勸說下,把韓信立為齊王。
後世分析這件事,一般都是從韓信「討官」的角度來看的,其實,以劉邦後來對異姓王的態度來看,很清楚的顯示他是極排斥分封的,甚至聽到「王」這個字,也會極不舒服,所以,當時才會對韓信這句話反應如此激烈。
項羽不明白韓信對他的忠心嗎?秦帝國的所作所為給了劉邦一個前車之鑑,天下大勢當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對劉邦來說,韓信的所作所為就是臣子應該盡的義務。不過,劉邦也明白,天下剛定,他要是也照秦始皇那樣做,那絕對是找死的節奏。
因此,就把它折成兩半吧,自家人當然是有好處的,至於異姓王也分了,其餘的呢,直接接過了秦朝的位子。他這樣做,大家都很高興。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郡國並行制度的優缺點。
世上沒有一種絕對無缺陷的制度,只能說,這種制度與其所處的時代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合,那麼,就像秦朝急促咆哮的上郡制,一定會引起消化不良的症狀。在政治上為劉氏家族的統治奠定基礎。
異姓封王無疑發出了一個信號:只要我建功立業,王侯將相似乎是垂手可得。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世襲。別小看「世襲」,當時沒有科舉,普通百姓要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其實很難,所以也就有了許多人留戀周朝的舊制度。
對劉氏子弟而言,事後找個地方結盟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天下一家,你劉邦當皇帝,你哥幾個當國王,才真正體現出「共享幸福」。在劉邦建立政權之初,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這是他最看重的。
在經濟上保證了漢代的迅速復興。人們對唐朝經濟為什麼能如此迅速地恢復表示懷疑,但對漢初為何如此窮困表示懷疑的卻寥寥無幾。這兩個朝代別看差了幾百年,但在許多地方還是挺像的。最起碼,嬴政和楊廣對於擴張疆土都相當的心悅誠服。
一支五十萬大軍南徵,一支十萬突厥遠徵高句麗,看看後來漢武帝如何對付匈奴,其中的道理就很清楚了,別看項羽爭霸的時間不長,但是,民生經濟已經被嚴重破壞。漢代初期實行郡國並行,相當於把國家的很大一部分分給各諸侯。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吧,所以,對於國家經濟大家都很擔心。但有時候錢多了並不一定是好事。由於此時諸侯是「有名有姓」的,有兵權,可以養兵。漢文帝後來做了一件事,將齊國拆毀為六國,將淮南拆毀為三國。
這一意圖如此明顯,只是想削弱諸侯的力量嘛,遠在廣陵的劉濞卻沒有這樣做。他非常富有,在漢景帝即位不久,就拉上幾個王造反。七國集團衝突平定後,景帝下令取消諸侯王的治民權,並削減諸侯王的統治機構,將王國降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級地方行政單位,從根本上解決了劉邦實行諸侯王制度的弊端。
漢朝雖大吃一驚,但,也給了漢武帝很好的借鑑,既然朝廷主動介入效果太差,那就用家族勢力來瓦解吧。漢武帝的做法是:只要是這些諸侯王的子孫,都有封號和封地,不過是按原來的分封,國家不會再給他們分封。此時,還是那個郡國並行不悖,只不過諸侯的實際領土越來越小,以確保中央的統治,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
可以說,劉邦建國後的一項決定,直接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至今仍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