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侯伯子男,周王朝的分封爵位,是按照怎樣的原則進行的呢

2020-12-14 一盞茶吧

周朝初定,分封天下,諸侯國共有七十一個,其中公侯伯子男五爵位皆有所分封。那麼這些爵位究竟是按照怎樣的原則和要求來劃分的,當時受分封的人即位龐大,而且身份也是各不相同。

首先就是周王朝的自己宗室子弟,尤其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一脈的宗室子弟,如周公旦,召公等;之後便是眾多的功臣,如姜子牙;其次還有殷商王朝、夏王朝的後裔;

最後便是那些上古先民、賢者的後裔。這些分封一方面是為了論功行賞,將眾多臣子的功績進行賞賜,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籠絡人心。

首先是公爵,公爵在最初的分封之中共有四個,分別是殷商王朝的後裔微子啟,分封宋國;周武王姬發的兩位兄弟,虢仲和虢叔分封虢國;

上古聖賢皋陶德後代州國;周文王之兄的後裔於虞。這四個公爵諸侯國,在地位上都非常高,但是就實際貢獻卻非常有限,之所以這樣分封目的就是為了展現周王朝的寬宏大量,籠絡人心。

之後是伯爵,伯爵和侯爵的分封大致相同,周代分封的伯爵諸侯國有吳國、梁國、鄭國、曹國等

其中也多是周王朝的宗室子弟和上古聖賢的後裔,地位相對較高,數量也是非常多。例如吳國便是周文王的兩位哥哥建立的國家,並非是周王朝侵佔的,而是依附回來的。

之後便是子爵和男爵,這兩個爵位都是用來賞賜給周王朝周邊那些勢力的,相對來說我們會發現,離周王朝中心越近的地域,諸侯王的爵位越高,政治地位越高。這些地方地處中原,資源豐富,因此也是被周王朝的上層社會佔據。

而對於周王朝周邊的部族,周王朝自然也是不能夠棄之不顧,與其使得其成為自己的敵人,不如變成自己的下屬國。

因此也是毫不吝嗇對其進行分封,但是地位當然就要低很多例如早年的楚國因為地處偏僻便被封為了子爵,而蜀地之內的巴國也是子爵。因此這一時期的子爵大多是周王朝內部的部落。

而地位更低的男爵則是分封給了西方的少數民族。雖然說中原地區的政權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

但是在早年的周王朝建立之初,威懾死方,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是前來臣服周王朝,因此也是被分封。例如驪戎男爵這樣的封號。

其實從這裡就能夠看出,分封的目的和原則,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周王朝的統治,保證安全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以血緣親疏等,分封建國,將天下置於周王朝的統治之下。加上宗法制和分封制度的相互維持,可以很好地維持周王朝的穩定統治。

而且在西周之初,建國分封共有七十一國,這些諸侯國從北方燕地,到南方越地,從東方齊地,到西方秦地,都是周王朝之地。其中五十三諸侯國都是姬姓宗室之國,可見當時的周王朝宗室之興盛。

然而最終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姬姓宗室也是逐漸的衰落,春秋五霸,還有晉文公這個姬姓宗室。

等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唯有燕國一個姬姓宗室苟延殘喘,最終竟然還是被秦國這個曾經給周王朝養馬的國家統一了六國。

總結宗法分封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分邦建國,達到維護周王朝的統治,其實這和商王朝時期的狀況相似。

但是分封制的基礎是建立在周王朝的強大之下,隨著周王朝的衰落,分封制度也是會面臨著瓦解的局面,這是無法改變的。

相關焦點

  • 周朝分封的時候,都有哪些人能夠得到「公」的爵位呢?
    且當時的分封還收到了其他外在因素的限制,如對上古君王后裔們的封賞,對自家兄弟和原貴族的封賞,如何處理商朝貴族,哪個蘿蔔該埋在哪個坑裡面等等,都需要進行考慮。所以,當時就產生了很多封賞的模式,如名義地位、特權名分、實際利益、遠近優劣等等。不過最基礎的還是爵位之封,於是就有了最為基礎的公侯伯子男的五等之封。
  • 為何古代東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這是巧合嗎?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中國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 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伯仲季叔和公侯伯子男
    早期的部落內部,其實也有一個議事機構,但可能沒有如此明確的命名規則,只是有一個召集人,由召集人指名部落內某些具有智力以及武力者,共同參加議事。當然,也可能有,只是後來被共主加強了提升了。於是,在伯的周邊,形成了一個權力圈子,這個圈子,由侯組成,他們是一幫年輕善戰的人,因為軍功,也可能因為其他方面有功於部落或者部落聯盟,於是被封為侯,擁有用爵喝酒的權利,受伯領導。
  • 等級森嚴的貴族政治,看日本二戰前首相當中的「公侯伯子男」
    二戰之前的很多位首相都享有崇高的地位,源自中國的「公侯伯子男」爵位依舊存在於日本政界之中。首相和各部大臣均由擁有爵位的貴族擔任,形成了貴族內閣。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二戰時期,日本戰敗後政壇被盟軍強制重組,相關的等級制度才漸漸消失。其具體的情形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來。
  • 安樂公劉禪,山陽公劉協,他們兩誰的爵位更高?
    眾所周知,蜀漢滅亡後,後主劉禪廢帝,被封「安樂公」,而之前東漢滅亡,漢獻帝劉協被封「山陽公」,那麼這個「公」,到底是什麼意思?公自然是一種爵位,當然,這裡的「公爵」,和咱們通常所認為的諸如韋小寶的「鹿鼎公」,這樣的爵位不同。和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也不是一碼事。
  • 分封制和郡縣制,歷史進程說明一切
    天子或者聖人建立禮樂制度,諸侯按照公侯伯子男分封土地,上古聖賢后代和王室成員分封在天子周圍拱衛京師,軍功集團分封在外圍控制四夷。天子制定禮法制度,公侯伯子男顯示爵位大小,《孟子》有雲: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候皆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天子之國,是萬乘之國,諸侯國最多千乘之國,以保證禮樂徵伐自天子出。
  • 漢朝歷史上的四位「冠軍侯」: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侯爵,這是古代歷史上比較常見的一個爵位。在周朝時期,侯爵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第二等,也即是一個地位較高的爵位。《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冠軍侯,就是漢朝歷史上含金量十足的一個爵位。冠軍侯,是西漢曾經出現的列侯爵號,取「功冠全軍」之意,於元朔六年(前123年)分封名將霍去病。這個侯爵是漢武帝專門設立的,其地來自於南陽郡下屬的穰縣盧陽鄉及宛縣臨菑聚。在漢朝歷史上,共有四位「冠軍侯」,那麼,問題來了,除了霍去病,另外三人分別是誰呢?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杜伏威是吳王,中唐的郭子儀是汾陽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貫封王,成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話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人,至於清朝的話,也有吳三桂等藩王,可見這些異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將,所以在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麼文官有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 為什麼古代臣子的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比如在周朝,周天子就是周王,周王以下,就是公侯伯子男這些爵位,像什麼齊桓公、晉文公之類,這些都是諸侯。只是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王室權威掃地,諸侯們在自己封國內開始為所欲為,有的膽大的竟然就敢稱王了。再到戰國年間,連諸侯們都被扔一邊了,卿大夫階層開始掌權,以前那些老規矩早就不講了,所以各國的國君基本都稱王了。
  • 相隔數百年,都是實行分封制,西周與西漢有什麼不同之處
    如何加強王(皇)權,維護統治和發展,達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使王朝千秋萬代,是西周王朝、西漢王朝統治者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在此背景下,因時制宜的「分封制」應運而生。兩個王朝的諸侯國,都有自己的軍隊(西漢中後期有所改變),他們可以獨立收稅,有自己的一套政治機構,他們的爵位都是按序傳承下去,而這些繼承人,原則上都必須是嫡長子。
  • 周赧王,800年周王朝最後一任周天子,在位59年卻窮的要死
    在劇情中,出現了西周君,還出現了周赧王。如果對這段歷史不太熟悉的話,看這段故事應該會有點暈。  我們知道,周王朝享國近800年,以平王東遷為標誌,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以三家分晉為標誌,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代。劇中秦昭襄王所處的時代已經是戰國末期了,秦國馬上就要統一天下了,怎麼又出來個西周君呢?這個西周君是誰?和周赧王又是什麼關係呢?
  • 歷史上周王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後人去了哪裡,得到了怎樣的待遇?
    論秦說漢(287)歷史上朝滅亡後,周天子的子孫們去了哪裡,受到了怎樣的對待?西漢末年,周赧王姬延駕崩,東周滅亡。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不再有周天子。秦王朝廢郡縣制,實行中央集權制管理。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到洛邑,開啟了東周王朝,到公元前315年周赧王即位,實際上,東周王朝早已名垂青史,名垂青史。後來的周赧王,名義上還是天子,實際上人們已經稱他周君了。君主是國王,君主是公爵,在稱呼上已經降了一級。
  • 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西周的建立和分封講起。周王朝的分封體系雖然在我們今天對他們的稱呼,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是「公」。但其實他們的爵位含金量並不相同,齊桓晉文是侯爵,而鄭、秦還只是伯爵。
  • 為何三國君主投降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其中有什麼講究?
    王公侯伯子男,早在西周就形成的爵位等級,隨著不同的朝代,其具體細節都有所改變,然而等級還是按王公侯伯子男,依次下降。三國君主投降後,蜀漢劉禪被封為安樂公,曹魏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孫吳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可以看出魏國的王是最高級的,然後就是蜀的公,最後是吳的侯。
  • 憑爵位定地位靠譜嗎?_騰訊新聞
    喜歡追歷史劇的小夥伴應該比較熟悉公、侯、伯、子、男這種五等爵制度。這種稱謂中西通用,簡明易懂。公爵高於侯爵,子爵臣服於伯爵,似乎天經地義。其實,公、侯、伯、子、男這樣的排序只是文學作品的刻意簡化,真實情況遠比這些複雜。
  • 任命勳貴、大封爵位,從晉代封爵制入手,談與門閥士族地主的聯繫
    在商朝時期創建者建立出爵建立起公、侯、伯封爵三等。到了西周時期的分封制是從天子由上而下的通過逐級來進行層層分封,當然其中諸侯分封立爵也分五等,都是以此來進行層層壓制和控制。但因為這些記載大多均出自後輩晚生之手,並與先秦分封制度的實際情況有很大的歷史出入。
  • 曹操封關羽漢壽亭侯,只是第三等級的爵位,為什麼關羽很珍惜呢?
    說到關羽的漢壽亭侯,我們很有必要詳細說一說這個爵位本身。漢壽亭侯並不是一些人想像的漢·壽亭侯,或者換句話說,關羽並不是漢王朝的壽亭侯,而是封地為漢壽的亭侯。何謂亭侯自戰國時期的秦國實施「商鞅變法」、推行「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之後,徹侯一直都是軍功封爵的頂點、最高爵位。漢承秦制,漢高祖劉邦在建立漢王朝之後,基本沿用了秦王朝的「二十等軍功封爵制度」。在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為了避漢武帝的帝諱,徹侯被漢王朝改為了通侯,又稱列侯。此後,直至王莽篡漢,列侯一直都是漢王朝的最高爵位。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這個「君侯」,既不是西周時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裡的侯爵,也不是商鞅「二十等軍功爵」裡面的一等列侯爵,它是當時各個諸侯國內部貴族變相實施的一種「封君爵位」。試著來細談!第一種:西周時期,爵位分為五等。(西周分封制度)第一等為公爵。公,代表著正直無私和善於治理百姓。天下為公者,可稱公。
  • 商君、武安君、穰侯和文信侯等,戰國時期的君和侯有什麼區別呢?
    儘管當時的周王室已經衰落到無人願理的地步,但他依然是明面上的正統。而且周王室只要存在一天,周王室的規矩,各諸侯就要在明面上遵守一天。根據周朝禮樂制度的規定,自王室以下共有五等爵位制度,分別是公,侯,伯,子,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