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中,為何齊桓、晉文都是公爵,而楚莊王卻是王爵呢?

2020-12-14 一品鏟史官

春秋時期,華夏大地上諸侯眾多,除了周天子,他們大多的稱呼都是「公」,比如齊桓公晉文公。

唯有一個國家例外,這個國家就是楚國,從楚武王熊通開始,春秋時期的楚國國君都是自稱「王」的,比如楚成王、楚莊王。

為何其他國家都只能是公爵,而楚國是王爵呢?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西周的建立和分封講起。

周王朝的分封體系

雖然在我們今天對他們的稱呼,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都是「公」。但其實他們的爵位含金量並不相同,齊桓晉文是侯爵,而鄭、秦還只是伯爵。

周王朝建立以後,經武王、成王二朝,建立了完整的分封體系,共計分封諸侯國大約140餘個。

周王給這些諸侯國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爵只能是周天子一人才有資格。

不僅如此,周王朝的公爵是十分尊貴的。一般只有同時擔任周王室的三公,也就是太師、太保、太史,才有資格在生前成為公爵。

整個周王朝也僅僅只有周公旦、太公望、召公奭、畢公高,以及後來的虢公家族等極少數人在生前就曾有「公」的高爵。

而周王朝分封在外的諸侯國大約有四等,一等是諸姬和重要功臣,二等是三皇五帝的後裔以及臣服周的殷商方國,三等是荒服,也就是視為蠻夷而臣服於周的方國,四等是完全的蠻夷國家。

這其中有一個例外,那就是微子啟的宋國,國君在生前就是公爵。這是因為微子啟是殷商王室率先臣服於周的,而且當時殷商貴族勢力還十分強大,也就是說這個公爵是做給人看的,實際上周王室一直防著宋國的。

而除此之外,一等諸侯也最多是侯爵和伯爵,比如齊侯、魯侯、晉侯、鄭伯、秦伯;二等諸侯一般是伯爵或者子爵,比如許子、邾子;三四等諸侯最高是子爵,大多還是男爵。

而楚國是幾等諸侯呢?

答案是三等諸侯,也就是臣服於周的「荒服」,周王的分封體系之中的荊蠻之一。

楚國先祖鬻熊在周文王時就臣服於周,得封子爵。周成王時,周公東徵取勝,在岐陽召開諸侯會盟,在這次會盟之上,周成王再次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楚子。

當時楚國什麼地位呢?就是大家周王和諸侯坐在大堂之上會盟,熊繹只能在旁邊看著。(《國語·晉語八》:楚為荊蠻···與鮮牟守燎,故不與盟)。

也就是說,楚國在荒服當中爵位算高的了,但正經爵位也不過是子爵。

在西周時期,這套爵位體系是多方保證嚴格執行的,嚴禁僭越。

為何都稱「公」?

那麼,為什麼史書中把鄭莊、齊桓、晉文、秦穆都稱作公爵呢?是不是後人不知道,稱呼錯了?

如果大家去看《左傳》就會發現,這些人也是「侯伯」,並不是「公」,只有一個時候例外,那就是他們死後。

比如在魯僖公十七年,還記載的是「齊侯小白卒」,第二年就變成了「八月葬齊桓公」。

為春秋做注的何休、範寧等人解釋說,這是因為古人一向尊奉死者為大,周天子為了順應諸侯們的虛榮和尊崇他們的先祖,所以在這些人死後,便一般追諡一個最尊貴的爵位-公爵。

這種做法涉及面極廣,即使像許國、邾國這樣的子爵封國,死後也能得到一個公爵的諡號,而且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春秋時期。

所以,齊桓公姜小白生前是「齊侯」,而死後才變成的「齊桓公」,其餘鄭莊公、晉文公、秦穆公等人同理。

那麼,春秋時期的楚國稱「王」也是這個原因嗎,是周王在死後追諡的殊榮嗎?

當然不是,周王自己才是王爵,怎麼可能給臣下封王爵,那不是與自己平起平坐了嗎?況且,楚國不過是子爵而已,比起齊晉魯來說,地位低太多了。

那麼,楚國的「王爵」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楚武王自立

楚國與周王室的臣服關係,十分脆弱。

一方面楚國本來早已建國,周天子的分封不過是對這種既成事實的承認,確立表面上的臣服;

而另一方面,周王室對楚國十分歧視,將其當做蠻夷一樣的存在,岐陽會盟就是明證。

所以,成康之世,周王室軍勢強大,楚國還很聽話,等到周王室漸漸衰弱,而楚國卻要謀求發展,因此楚周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一直都存在。

周王室為了限制楚國,採取了兩手措施,一方面頻繁的南下徵伐楚國,另一方面在江漢間分封眾多諸侯以阻遏楚國。

到了春秋之時,周王室軍事、經濟方面都已衰落,而楚國卻在篳路藍縷之下日益壯大,開啟了對江漢諸侯的吞併。

楚君熊通之時,楚國終於將周王室在江漢間的最大諸侯隨國打敗。於是,熊通通過隨國向周王室示威:我現在這麼強,一個子爵明顯不夠,您看著辦吧!

周王室雖然無力救隨攻楚,但好歹天子的尊嚴還是得要的,畢竟楚國也打不到成周洛邑不是?所以,周天子表示,愛咋咋的,一個蠻夷能有子爵都不錯了。

熊通很生氣,經過三次戰役把隨國給滅了,示威周王室;另一方面,你不給我封爵,我自己封。

於是,楚君熊通三十五年,熊通自稱楚王,是為楚武王。從此以後,楚國的世代國君都稱王,楚莊王就是熊侶就是楚武王的五世孫。

而此時的中原,晉國正在進行曲沃代翼、鄭莊公正在與王室角力,周天子無心也無力執行他的爵位制度,只能任憑楚國僭越了。

所以,其他諸侯還停留在生前是侯伯,死後才成為「公」 的時代,而楚國最早來到了「稱王」的時代。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晉文」「齊桓」「楚莊」5家私募上陣 「九鼎系」再減持盤龍藥業...
    作為潛伏8年之久的九鼎系,待盤龍藥業上市並熬過限售期後,旗下春秋晉文九鼎、春秋齊桓九鼎等5家私募基金,正在陸續減持盤龍藥業,合計減持該上市公司的股份為5%。「晉文」「齊桓」「楚莊」紛紛減持盤龍藥業一份權益變動簡報,將九鼎系的減持動作予以披露。
  • 春秋五霸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在現今的湖北荊州市北門郊外,有一座鬱鬱蔥蔥,松柏肅立的墓穴,裡面埋葬著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和他的王后。這一裝就是三年的時間,在這三年的時間裡,人心惶惶,大家都預測楚國要亡國了。楚莊王雖然表面醉生夢死,驕奢淫逸,但私下卻苦讀詩書,學習以往明君的執政策略。在他驕奢淫逸的表象之下,一些肆無忌憚的奸佞小人暴露無遺,而一些為國為民,社稷肱股之臣也脫穎而出,他在自己布下的這個尋歡作樂的大局之中韜光養晦。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春秋五霸中實力到底有多強?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成就霸業的齊桓公,連前朝天子周襄王都承認了他的獨尊地位,他沒有稱王,宋襄公野心勃勃,極其渴望稱霸,但也沒有稱王,但楚國不一樣,早早便自立為王,春秋五霸時期,出了一個楚莊王,他的故事史學家能研讀十天半月,他在春秋五霸中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呢?
  • 「春秋五霸」之「一鳴驚人」楚莊王
    —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侶,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之前,楚國一直被排除在華夏文化之外,自莊王稱霸中原,不僅使楚國強大,威名遠揚,也為華夏文化的傳播和民族精神的形成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一鳴驚人」,這個成語的由來和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有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楚莊王就是一個「大男主」,從廢柴逆襲成為霸主。他繼位之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楚國朝堂之上奸佞橫行,大夫伍舉直言上諫。楚莊王羞愧萬分,以鳥為喻,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天樞鐘山九鼎、及其一致行動人春秋晉文九鼎、春秋齊桓九鼎...
    每經AI快訊,盤龍藥業(SZ 002864,收盤價:28.92元)6月1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持股5%以上股東江北區同樂九鼎、天樞鐘山九鼎、及其一致行動人春秋晉文九鼎、春秋齊桓九鼎、春秋楚莊九鼎合計持有公司股份12,609,883股(佔公司總股本比例14.55%),在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的前提下
  •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立下赫赫戰功,那時楚國能徵服周國嗎?
    楚莊王登位之初,是個默默無聞的楚君,他裝著花天酒地、好色淫逸的樣子,在國內危機和權力鬥爭的戰爭中故意裝傻自救,然後暗中觀察、觀望一切。楚莊王的種種舉動表明,他是一個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他的情感是看不出來的。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能打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莊王確實是個能人。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怎麼當春秋五霸?跟著齊桓公晉文公爭霸一回,才知霸主標準和意義
    關於春秋五霸,到底是哪五個霸主,歷來說法不一,至少有七種說法。唐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辭通》說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其他說法中,楚莊王與宋襄公是常被替換的,加上來的有越王勾踐、吳王夫差。《荀子·王霸》最有意思,它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 春秋五霸最後一霸,名不見經傳的楚莊王,一鳴驚人背後皆是智慧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春秋時期,槍打出頭鳥是常有的事情。楚莊王即位時雖尚不足二十歲,但是古人成熟都比今人要早許多,他之後隱忍多年,既不趁早出名,亦不大器晚成,這或許就是他的智慧所在吧!但隨著楚成王的去世、楚莊王的登基,楚國正值內憂外患的複雜局面。且不說國內公子儀與公子燮的犯上作亂,就說他國的虎視眈眈吧,此時的楚國根本就不適合大鵬展翅。所以,楚莊王才不顧晉國的挑釁,不管大臣的反對,飲酒作樂豈不美哉。麻痺對手,往往才是最致命的,荒唐的背後,是長時間的準備。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三年不問朝政,後來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各個大國的領導者都在勵精圖治,希望自己國家在將來處於不敗之地,但是到了楚莊王這裡,就發生了截然不同的情況。楚莊王在三年期間都在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對朝政也是概不過問,然而卻在後來成為了霸主,在楚莊王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後來在管仲的協助下,小白成就了齊國的霸業,用「尊王攘夷」的口號,把被冷落在洛陽的周天子從垃圾箱裡翻出來放到了神壇上,同時抵禦戎狄部落的侵略。賺足了面子裡子的齊桓公順理成章成為了中原的第一位霸主。晉文公——大器晚成的好運氣選手晉文公公子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創業霸主。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鼎,歷來是國家重器,象徵著王權和天下,傳說中大禹鑄九鼎,代表九州大地。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一次楚莊王在徵討一個部落小國時,故意把軍隊拉到了洛水,就在東周的郊區展開了閱兵儀式,耀武又揚威。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擊敗了周天子率領的聯軍,也即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望掃地。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繻葛之戰使周天子顏面無存,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徵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徵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從這一角度來看,鄭莊公雖然自己沒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指揮的繻葛之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春秋五霸的出現。
  • 揣著明白裝糊塗的楚莊王,最後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好多好多我們喜歡的英雄豪傑,他們用自身美好的故事來給我們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在這麼多的英雄裡,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位特殊的英雄,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楚莊王。
  • 春秋五霸之楚莊王問鼎中原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羋姓,熊氏,名旅(或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雖為南蠻之地,卻一直意圖稱霸中原,但也一直受挫。前有齊桓公率兵入楚興師問罪,最終向周王室尊王進貢; 後有晉文公時與晉國城濮之戰正面交鋒,大敗而回。
  • 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春秋五霸前幾位霸主都稱為公,為啥楚國這麼特立獨行要叫做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