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莊王,楚穆王之子,羋姓,熊氏,名旅(或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雖為南蠻之地,卻一直意圖稱霸中原,但也一直受挫。前有齊桓公率兵入楚興師問罪,最終向周王室尊王進貢; 後有晉文公時與晉國城濮之戰正面交鋒,大敗而回。
楚國在稱霸的道路上一直落後於人,直到楚莊王的出現。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年輕楚莊王執政時二十不到,當時的朝政由若敖氏掌權,著名的楚國前令尹子文,即鬥谷於菟(於菟,音同烏圖)就是其氏族。楚莊王自知勢單力薄鬥不過,便裝作昏君模樣,沉迷酒色,藉機洞觀朝廷上下,審度內外形勢。
楚莊王下令有來勸諫者,殺,但還是有賢臣冒死進諫。伍舉給楚莊王說了個謎語,有一隻鳥,個頭大,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不知是何鳥。楚莊王明白這是在暗喻自己,說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另一位大臣蘇從直言楚莊王昏君做法,楚莊王不予責備,自此開始打理朝政,與掌控楚國大權的若敖氏艱苦鬥爭九年之後,終於奪回大權,肅清奸佞,任用賢能。
問鼎中原
楚莊王親政後不久,楚國出現災荒,過去臣服楚國的周邊蠻夷趁機騷亂,攻打楚國。若敖氏建議逃跑,但大臣蒍賈主戰,要讓蠻夷知道楚國雖鬧災荒,但是氣勢仍在。最終在楚莊王領導下艱難興兵,討伐庸國,震服蠻夷。
打敗庸國後楚國順勢北上,攻打陸渾之戎,一直追擊到洛邑——王畿之地。周天子見狀,派王孫滿犒勞楚軍。談話間,楚莊王詢問王孫滿,周王室的大鼎有多大、多沉。此時的楚莊王已顯現出挑戰周王室,稱霸中原的雄心。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楚莊王一方面擊垮若敖氏一族勢力,一方面有感於先人篳路藍縷創業之艱辛,開始任賢圖治,虛心納諫。其中孫叔敖做事謙遜謹慎,品德高尚,有出色的個人才能,楚莊王於是拜其為相,開始大展宏圖。
楚莊王厲兵秣馬開始北進。先後平夏姬之亂,奪陳國,又攻打鄭國,使其臣服。此前中原大國晉國上下為是否救鄭國爭論不休,最終主帥荀林父猶豫之下率眾出兵,在邲地與楚軍交鋒。史稱「邲之戰」。最終楚軍在楚莊王、孫叔敖帶領下大敗晉軍,從此楚國稱霸,威震中原。
楚莊王一生氣魄非凡,善於隱忍,懂得伺機而動;舉賢任能,虛心納諫,懂得君臣之道。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