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楚莊王問鼎中原

2020-12-11 騰訊網

楚莊王,楚穆王之子,羋姓,熊氏,名旅(或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國雖為南蠻之地,卻一直意圖稱霸中原,但也一直受挫。前有齊桓公率兵入楚興師問罪,最終向周王室尊王進貢; 後有晉文公時與晉國城濮之戰正面交鋒,大敗而回。

楚國在稱霸的道路上一直落後於人,直到楚莊王的出現。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年輕楚莊王執政時二十不到,當時的朝政由若敖氏掌權,著名的楚國前令尹子文,即鬥谷於菟(於菟,音同烏圖)就是其氏族。楚莊王自知勢單力薄鬥不過,便裝作昏君模樣,沉迷酒色,藉機洞觀朝廷上下,審度內外形勢。

楚莊王下令有來勸諫者,殺,但還是有賢臣冒死進諫。伍舉給楚莊王說了個謎語,有一隻鳥,個頭大,三年不飛,三年不鳴,不知是何鳥。楚莊王明白這是在暗喻自己,說這隻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另一位大臣蘇從直言楚莊王昏君做法,楚莊王不予責備,自此開始打理朝政,與掌控楚國大權的若敖氏艱苦鬥爭九年之後,終於奪回大權,肅清奸佞,任用賢能。

問鼎中原

楚莊王親政後不久,楚國出現災荒,過去臣服楚國的周邊蠻夷趁機騷亂,攻打楚國。若敖氏建議逃跑,但大臣蒍賈主戰,要讓蠻夷知道楚國雖鬧災荒,但是氣勢仍在。最終在楚莊王領導下艱難興兵,討伐庸國,震服蠻夷。

打敗庸國後楚國順勢北上,攻打陸渾之戎,一直追擊到洛邑——王畿之地。周天子見狀,派王孫滿犒勞楚軍。談話間,楚莊王詢問王孫滿,周王室的大鼎有多大、多沉。此時的楚莊王已顯現出挑戰周王室,稱霸中原的雄心。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楚莊王一方面擊垮若敖氏一族勢力,一方面有感於先人篳路藍縷創業之艱辛,開始任賢圖治,虛心納諫。其中孫叔敖做事謙遜謹慎,品德高尚,有出色的個人才能,楚莊王於是拜其為相,開始大展宏圖。

楚莊王厲兵秣馬開始北進。先後平夏姬之亂,奪陳國,又攻打鄭國,使其臣服。此前中原大國晉國上下為是否救鄭國爭論不休,最終主帥荀林父猶豫之下率眾出兵,在邲地與楚軍交鋒。史稱「邲之戰」。最終楚軍在楚莊王、孫叔敖帶領下大敗晉軍,從此楚國稱霸,威震中原。

楚莊王一生氣魄非凡,善於隱忍,懂得伺機而動;舉賢任能,虛心納諫,懂得君臣之道。作為春秋五霸之一,當之無愧。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成語叫「一鳴驚人」,這個成語的由來和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有關。按照現代人的觀點,楚莊王就是一個「大男主」,從廢柴逆襲成為霸主。他繼位之初沉湎酒色,不理朝政。楚國朝堂之上奸佞橫行,大夫伍舉直言上諫。楚莊王羞愧萬分,以鳥為喻,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
  • 春秋五霸,誰主沉浮
    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周朝是一個存在最久的朝代,從西周的國力強大,到東周的奄奄一息,各諸侯日益做大,最後天子成了擺設,春秋五霸各個登場。天下諸侯中第一霸主是齊桓公。齊桓公,名小白,臨淄人。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在位42年。
  • 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曾立下赫赫戰功,那時楚國能徵服周國嗎?
    楚莊王登位之初,是個默默無聞的楚君,他裝著花天酒地、好色淫逸的樣子,在國內危機和權力鬥爭的戰爭中故意裝傻自救,然後暗中觀察、觀望一切。楚莊王的種種舉動表明,他是一個有深刻洞察力的人,他的情感是看不出來的。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能打敗強大的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說明莊王確實是個能人。
  • 春秋五霸先後稱雄
    由於孔子編纂的史書《春秋》正好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所以一般也稱這段歷史時期為春秋時期。在歷史上,有「春秋五霸」之說,當然具體是哪五霸有好幾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無論哪種說法,實際上都反映了周朝中央王朝衰落,諸侯國實力大漲的歷史趨勢。
  • 春秋五霸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在現今的湖北荊州市北門郊外,有一座鬱鬱蔥蔥,松柏肅立的墓穴,裡面埋葬著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和他的王后。楚莊王是春秋五霸之中唯一稱王的諸侯,他少年繼位,清正廉潔,任用賢臣,主政時期將楚國治理的國富民強,他將楚國國土面積增加了3000多裡,在位期間打贏了26個國家,稱霸中原,是名副其實的中原霸主。
  • 風雲激蕩的春秋戰國天下——春秋五霸
    春秋時期,各諸侯相繼開始攻伐,爭相稱霸中原,在這期間,先後出現了5個霸主,被稱為春秋五霸,個人認為,五霸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春秋戰國》——楚莊王問鼎中原
    蔡侯急忙向楚國求救,楚莊王沒有接待,不久蔡國都城就被攻陷了,蔡侯無奈與郤缺籤訂城下之盟,第二年,在悲憤中死去。此時,莊王依然飲酒作樂,不諳國事。公元前607年, 鄭國受楚國之命攻打宋國,來迫使晉國救援消耗晉國軍力,宋軍大敗,鄭國俘虜了大將華元,獲得戰利品馬車四百餘,兵器無數。不料,華元中途逃跑回到宋國。晉國起兵攻打鄭國為宋國報仇,不料,此時秦國為了報復晉國攻擊盟國崇國出兵攻打晉國,將晉軍圍困在焦。晉國已成為兩面夾擊之勢。此時楚莊王就在旁邊觀望著。
  • 春秋五霸最後一霸,名不見經傳的楚莊王,一鳴驚人背後皆是智慧
    「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的春秋時期,槍打出頭鳥是常有的事情。楚莊王即位時雖尚不足二十歲,但是古人成熟都比今人要早許多,他之後隱忍多年,既不趁早出名,亦不大器晚成,這或許就是他的智慧所在吧!一飛沖天問鼎中原(志向)此時周天子早已名存實亡,很多諸侯都不懼怕他,楚莊王也不例外。
  • 何為「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又是誰?
    春秋戰國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2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其中又以公元前475年為界線,前段為春秋,因孔子曾編訂《春秋》一名而得;後段為戰國戰國,因為當時七個較強大的諸侯國互相混戰而得名。 春秋時,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同時中原諸侯又受到周邊少數民族威脅,於是各大國在「尊王攘夷」的口號下,爭當霸主。
  • 典故出自楚莊王,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一鳴驚人這則典故有兩個歷史出處,不過都是出於春秋戰國時期,一說出自春秋時期的楚莊王,另一說出自戰國時期的齊威王。楚莊王熊旅是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繼位楚王后,楚莊王熊旅先是韜光養晦,之後帶領楚國北上爭鋒,和中原霸主晉國爭霸,又不斷向外擴張,最終使得楚國稱霸春秋時期,楚莊王也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 「春秋五霸」之「一鳴驚人」楚莊王
    楚莊王(?—前591年),又稱荊莊王,羋姓熊氏,名侶,諡號莊。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
  • 橫向對比宋襄、秦穆、闔閭、夫差、勾踐,誰更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
    一些強大的諸侯「興師不問天子,卻挾周王室之義,或徵伐,或會盟」,一個個的都想做霸主,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天子衰,諸侯興,故曰霸」,因此,「春秋五霸」便應運而生了。由於春秋五霸所對應的是戰國七雄,而戰國七雄指的是七個諸侯國,所以不少人都以為春秋五霸也是指五個諸侯國。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春秋五霸指的並非諸侯國,而是具體的某個人,例如齊桓公、楚莊王等。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春秋五霸中實力到底有多強?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楚莊王,成就霸業的齊桓公,連前朝天子周襄王都承認了他的獨尊地位,他沒有稱王,宋襄公野心勃勃,極其渴望稱霸,但也沒有稱王,但楚國不一樣,早早便自立為王,春秋五霸時期,出了一個楚莊王,他的故事史學家能研讀十天半月,他在春秋五霸中的實力到底有多強呢?
  • 新「春秋五霸」煉成記!
    從「春秋系」的開山之作——北京天著春秋肇始「春秋」基因,到本次發布會上重磅亮相的「春秋系」的四大新品——北京五裡春秋、北京禧瑞春秋、北京海晏春秋、天津天著春秋,如今「春秋系」藍圖已成,為締造雅意美宅而來!
  • 名聲大噪卻難以善終,春秋五霸,作為諸侯中的強者,結局如何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幾十個諸侯國戰亂不停,分分合合,打打殺殺。那時的周天子已經無力掌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之爭,最終在不停的戰亂之後,產生了五個霸主,就是歷史上所說的「春秋五霸」。這春秋五霸都想代替周天子來號令他國,所以弄得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雖說每個霸主都主宰一方,但是每一個霸主都逃脫不掉時間的消逝,歷史上這五位霸主的結局也是令人感慨。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說法有很多,主流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也有其他觀點,但是前三個基本是固定的。
  • 這個國家曾經位列春秋五霸,為何沒成為戰國七雄?
    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成為該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一定程度上,諸侯稱霸戰爭也為戰國時期的兼併和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對於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國君,太史公在《史記》中採用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但是在《荀子·王霸》中,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