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2020-12-17 鮮花暢談歷史

縱觀古代歷史,文臣武將建功立業的功臣有很多,並且能夠獲得不同的爵位,當然不同歷史時期,他們能夠得到的爵位也是不同的,相對而言武將往往可以封王,這樣的事情在古代主要王朝都是存在這種情況的,當然這裡說的是異姓功臣,比如漢初韓信、彭越等諸侯王,東漢的曹操獲封魏王,曹魏的司馬昭獲封晉王,唐初的羅藝是燕王,杜伏威是吳王,中唐的郭子儀是汾陽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貫封王,成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話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人,至於清朝的話,也有吳三桂等藩王,可見這些異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將,所以在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麼文官有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其實,理論上古代王朝異姓功臣官方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並不是封王,因為各大王朝對於王爵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就算是開國功臣也不一定能夠獲得,比如漢朝開國功臣蕭何、張良、曹參等人都是封侯的賞賜,東漢延續西漢劉邦定下的規矩,那就是「非劉姓不能封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雲臺二十八將」都是封侯的獎勵,唐朝開國功臣也是如此,只不過此時他們獲得的爵位是國公,也是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了,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而武將能夠超高規格獲得王爵,其實往往都是王朝處於特殊時期,比如說開國初期籠絡地方割據勢力,或者王朝中後期出現重大叛亂,漢朝劉邦為了聯合各地諸侯王反抗項羽,所以才會存在漢初的八大異姓諸侯王,也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唐朝初期為了籠絡地方割據勢力,冊封了羅藝為燕王,江淮杜伏威為吳王等等,安史之亂爆發後,對於平定叛亂的武將們給予郡王爵位,比如郭子儀被冊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為臨淮郡王等等,也就是說在國家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武將們才能夠挽救國家社稷,自然也就能夠得到超高規格的待遇,至於文官的話,就算是參與到軍事行動中,擔任的往往也是軍師的角色,或者是負責後勤糧草的工作,他們並不能夠像武將那樣拼殺在戰場上,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夠被破格賞賜爵位了。

縱觀古代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文官們的最高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冊封公爵,也就是國家標準制度中的最高爵位了,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不同歷史時期文官最高爵位的變化吧!

先秦時期文官理論上能夠獲封公爵,比如周朝實行分封制,冊封的諸侯有不同層次,最高等級的諸侯國是公爵,但是這些諸侯國往往都是宗室,功臣的話爵位最高只能做到侯爵,比如姜尚是武王伐紂的首席功臣,在周朝建立後冊封為齊侯,而在戰國時期,文官最高也是侯爵,最明顯的就是秦國相國呂不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的人物,可是爵位方面只是文信侯而已,當然武將們能夠獲得的爵位往往和軍功密切相連,想要在爵位上做到最高等級其實比較困難,比如白起最高只做到大良造,武安君而已。

而在漢朝的時候,延續的是秦朝的軍功制度,也就是功臣最高爵位是徹侯,也就是列侯,不過列侯也是有等級劃分的,最開始在西漢時期無論是上萬戶還是數百戶都是縣侯,也就是說西漢時期萬戶侯才是最高等級的爵位,當然武將們往往更容易獲得這樣的爵位,不過蕭何和張良都是萬戶侯,也就代表著文官能夠達到的極致了,而到了東漢徹侯有分為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和亭侯等等,這種制度延續到西晉,最常見的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這個爵位就是縣侯。

而張飛為西鄉侯,關羽是漢壽亭侯等等,也就是說這一個歷史時期,文官能夠做到最高的爵位也就是縣侯了,蕭何、張良甚至諸葛亮都是這個時期爵位的最高峰,當然漢朝也有特殊情況,那就是王莽設立了公爵,位在徹侯之上,不過因為新朝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太短,又因為東漢建立後實行西漢的制度,所以徹侯也就成為漢朝功臣最高爵位,只不過東漢末年曹操再一次恢復公爵,並且自立為魏公進而晉封魏王,其實暴露了他想要取代漢朝的野心了,因此才會出現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原因了,不過公爵在這個時期屬於特殊情況,屬於權臣的標配,並不具備普遍意義上的作用。

等到隋唐時期,國公成為功臣們的最高爵位,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有名的功臣都是唐朝的國公,比如秦瓊是胡國公,程咬金是盧國公,尉遲敬德是鄂國公,長孫無忌是趙國公,房玄齡是梁國公,魏徵是鄭國公,可見長孫無忌、房玄齡和魏徵等人都是文官,而這也是唐朝文官爵位的最高峰了,只不過唐朝比較特殊,文官被封王的情況也出現了,這個事件就是「神龍政變」,後面張柬之等人被冊封為郡王,這也是古代異姓文官功臣最高的爵位了。

其他歷史時期的話,宋朝和明朝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如此,文官能夠做到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中的國公,宋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稱號的趙普的爵位是許國公和魏國公,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的爵位是荊國公,歐陽修死後被封為楚國公等等,顯然這也是宋朝文官爵位的常規操作,就是秦檜這位權臣也不能夠例外,生前被冊封為秦國公和魏國公,也只是死後才被封為申王,而明朝也是基本操作,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六國公第一名,就是力挽狂瀾的于謙,也沒有得到爵位,張居正也是如此,可見在明朝文官想要獲得爵位也是很困難的,不要說文官了,就是武將即便是立下大功勞,想要獲得國公爵位也是不容易的,比如平定東南倭患的戚繼光一輩子也沒有得到爵位,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平西伯,可見在明朝爵位是相當有價值的了。

至於清朝的爵位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開國武將們能夠得到王爵的賞賜,比如平西王吳三桂是親王,不過除了清朝初期的異姓封王,其他時期即便是武將們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依舊不能夠封王,最明顯的就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僅僅獲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為二等恪靖侯,理論上文官最高的爵位是一等公,只不過文官想要獲得這樣高的爵位真的太難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曾國藩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至於漢族大臣獲得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僅僅是二等伯爵而已,所以文官想要在清朝獲得最高爵位,尤其是漢族大臣更是難上加難了。

也就是說文官在古代除了機器特殊的情況發生,比如張柬之因為發動政變讓李唐皇室重新獲得皇位,從而獲封郡王的爵位,至於其他王朝侯爵和公爵就是頂峰,只不過每個王朝獲得這份爵位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已,相對而言,明清對於文官的爵位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相對而言唐朝的爵位對於文官更加有利,也更加榮譽獲得,從這一點上講的話,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唐朝的爵位都是相對更加容易獲得,而唐朝的發達自然也就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貢獻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那麼作為一等爵位,兩者有什麼區別?
    古代的王爵分為親王和郡王,可以說王爵是古代皇帝之下最高的一等爵位,更是無數功臣一輩子難以企及的高度,像唐朝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前是秦王,宋太宗在成為皇帝之前是晉王,楊廣在成為太子之前的爵位就是晉王,這些人的爵位都是親王,像郭子儀的汾陽王,徐達死後追封的中山王,鄭成功在南明被冊封為延平王等等
  • 在蜀漢前期毫不起眼的馬岱,為什麼有比五虎將更尊貴的爵位?
    在我們討論三國時期蜀漢武將的時候,最先被提及的一定是大名鼎鼎的蜀漢五虎將,他們每個人都武力超群,為蜀漢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實際上,在蜀漢歷史上,獲得最高爵位的武將卻是在蜀漢前期名不見經傳的馬岱,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晉爵封王解鎖封地 少年三國志零爵位系統詳析
    遊戲中擁有著特殊的爵位系統,玩家不僅可以通過升級爵位來獲得更多的遊戲特權福利,還可在此系統中晉封為王,獲取封地,奪取至高榮耀,下面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擁有這些福利後,我們每日裡相對可以獲取更多的資源、可參加更多的戰役等,相對爵位等級低的來說,爵位等級高的玩家勢必會在自身的強大發展上更先人一步。
  • 中國古代爵位最高等級是王爵,而王爵中又以這四個封號最為最貴
    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對於立下軍功的功臣武將,都會獎勵以封爵,有周朝的公、侯、伯、子、男等貴族爵位,也有秦漢時的軍功二十等爵。魏晉之後,重新恢復了五等封爵,並重新設置了王爵,以王爵為爵位中最高一等。後世雖多有更改,但王爵始終是作為了爵位中的最高等級。
  • 弗格森教練的爵位是爵士,貝克漢姆的級別封號是什麼呢?
    按照弗格森爵士的話語,如果沒有維多利亞的出現,貝克漢姆如果能夠專注於足球場上,貝克漢姆的生涯會更加的偉大。是的,如果按照弗格森的設想發展,或許貝克漢姆追求爵士封號就不會如此的辛苦。SO,問題來了,弗格森教練的爵位是爵士?那貝克漢姆的級別封號是什麼呢?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貝克漢姆的爵位是什麼呢?
  • 安樂公劉禪,山陽公劉協,他們兩誰的爵位更高?
    而這裡的公爵更像是西周時期的爵位,有封國,屬於諸侯之列。按《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就是說,周王以下,公爵是臣屬所能獲封的最高爵位,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就是公爵。其他非劉姓的功臣,最高也只能是封為列侯,享有食邑封地。劉邦白馬之盟,與大臣盟誓,非劉氏宗親不得封王,非有軍功者不得封侯。侯爵是漢代王爵下的最高等級。侯爵在漢代分兩種才,徹侯(武帝劉徹繼位後為避諱改稱列侯)和關內侯。最初封侯的門檻很高,而且地位也比較高,最高可食邑萬戶,享一縣之地。
  • 為何古代東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這是巧合嗎?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中國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 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清代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清代官職注釋: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2.清代補服、補子--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
  • 滿清八旗及清代官職、爵位詳解
    清代官職注釋:1(文官內:指在京城的文官。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武官內:指在京城的武官。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級中。)2.清代補服、補子--清朝補服,也叫「補褂」,為無領、對襟,其長度比袍短、比褂長,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清朝補子比明朝略小。
  • 鐵哥,比唐三藏還優雅脫俗的帥哥,是古代印度人在中國爵位最高者
    鐵哥—這個比唐三藏還優雅脫俗的帥哥,是古代印度人在中國爵位最高者。域外奇人中國緣(9)鐵哥1248—1313),姓伽乃氏,迦葉彌兒人(今天屬於印度)。元太宗窩闊臺時期,隨父叔來到中國(蒙古)年輕時是個比唐三藏還優雅脫俗的師哥成年後文採出眾,而且足智多謀,是古代印度人在中國爵位最高者。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從明朝開國功臣和明初封爵就可以看出,明代爵位分為公、候、伯三等,明代開國六公只有韓國公李善長一人是文官,而後世極度誇讚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爵位屬於最低的伯爵。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皇上,是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人,朱元璋重視的人都是有實幹能力的人,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文人並不看重。
  • 南宋的武將,都以當文官乾兒子為榮
    這樣一來,宋朝自然沒人想做一個有思想的武將,畢竟思想得不到重視,還很有可能因為這種思想引火上身。名將狄青,最高也就做到了樞密院副使,因為宋朝的正職只能由文官擔任,武將最高只能做到副職。而且狄青駐紮在外,無命令不得回京,就算是十萬火急的事情,也不能擅自回京。
  • 周朝分封的時候,都有哪些人能夠得到「公」的爵位呢?
    還有一類較為特殊,那就是有些封國的首任國君雖然擁有其他爵位的封國,但是因為自己並未回到封國,而是在周天子處擔任卿士,所以即使封國不是公爵,但是自己仍舊擁有公的爵位,只是這種爵位為個人爵位,不能延續給後代,一旦自己去世,那麼後代就將恢復到原來分封的爵位了,如燕國的召公、魯國周公、鄭國的鄭桓公等。
  • 購買爵位:讓土豪"一秒鐘"變貴族的捷徑
    「嘉德勳位」是愛德華三世於1348年創立的,是英國爵士的最高爵位,由王室授予那些為公眾服務做出突出貢獻或忠於王室的人,「嘉德勳位」爵士封號只能由君主授予,除國王外不超過24人授勳。威廉王子一身騎士裝英俊帥氣出席儀式。
  • 漢代名臣張良的留侯爵位在張家一共流傳了幾代人?答案出人意料
    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爵位,又稱封爵、世爵,是中國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用以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在我國古代,一般實行五等爵位制,五等爵指的是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侯是中國古代爵位名,侯爵為「超品」,即為超過一品之意。只授予皇親國戚與極少數功臣。張良被封為留侯,在漢初可謂榮耀之極。據我們所知,在我國古代,爵位是可以由子孫世襲的。那麼,張良的留侯爵位,在張家一共流傳了幾代人?
  • 封侯拜相:中國古代高級文武官的任命模式中,隱藏著什麼秘密?
    封侯拜相,中國古代對於高級官員的任命中,其實隱藏著文武之分,明朝開始對於文官封爵位的限制,讓封侯大部分成了武官最重要的榮譽,而拜相則是文官人生最輝煌的功績,封隱隱有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的意味。而拜則更多尊敬,卻略微透著一絲生疏,從封和拜的區別中,我們是不是能隱約的發現古代文臣武官的一點區別,能夠發現他們在皇帝眼中地位的不同呢?
  • 劍與遠徵團隊遠徵爵位一覽 團本全爵位達成條件分享
    劍與遠徵新團本囚時之界中,有爵位的高低之分,需要小夥伴不斷的達成條件才可以升爵位。那需要達成什麼條件才可以升爵位呢?
  • 多羅貝勒——從軍政首領到宗室及外藩爵位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仿照金國制度,以三子一之侄為自己之下最高軍政首領,稱「四大貝勒」,在自己的號令下,處理國事、兼管軍事。這個時候,「貝勒」是後金最高等級的官職兼爵位。(四大貝勒:大貝勒代善,努爾哈赤次子;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之侄;三貝勒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四貝勒皇太極,努爾哈赤第八子。)
  • 「軍功爵位制」非常實用,為何到了漢朝卻棄之不用?一文讀懂
    秦國士兵之所以打仗厲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軍功爵位制」,那麼這個非常實用的制度為什麼到了漢朝時卻被放棄了呢?畢竟漢朝一直在對匈奴用兵。下面我來分析一下。漢朝中後期階級固化,軍功爵成為維護階級固化的工具,失去了它本該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