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歷史,文臣武將建功立業的功臣有很多,並且能夠獲得不同的爵位,當然不同歷史時期,他們能夠得到的爵位也是不同的,相對而言武將往往可以封王,這樣的事情在古代主要王朝都是存在這種情況的,當然這裡說的是異姓功臣,比如漢初韓信、彭越等諸侯王,東漢的曹操獲封魏王,曹魏的司馬昭獲封晉王,唐初的羅藝是燕王,杜伏威是吳王,中唐的郭子儀是汾陽郡王等等,就是宋朝也有童貫封王,成為古代宦官爵位最高的人,明朝的話主要是追封郡王,主要是明初的開國功臣徐達常遇春等人,至於清朝的話,也有吳三桂等藩王,可見這些異姓封王的人都是武將,所以在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麼文官有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其實,理論上古代王朝異姓功臣官方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並不是封王,因為各大王朝對於王爵的授予是非常嚴格的,就算是開國功臣也不一定能夠獲得,比如漢朝開國功臣蕭何、張良、曹參等人都是封侯的賞賜,東漢延續西漢劉邦定下的規矩,那就是「非劉姓不能封王」,所以我們能夠看到「雲臺二十八將」都是封侯的獎勵,唐朝開國功臣也是如此,只不過此時他們獲得的爵位是國公,也是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了,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而武將能夠超高規格獲得王爵,其實往往都是王朝處於特殊時期,比如說開國初期籠絡地方割據勢力,或者王朝中後期出現重大叛亂,漢朝劉邦為了聯合各地諸侯王反抗項羽,所以才會存在漢初的八大異姓諸侯王,也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唐朝初期為了籠絡地方割據勢力,冊封了羅藝為燕王,江淮杜伏威為吳王等等,安史之亂爆發後,對於平定叛亂的武將們給予郡王爵位,比如郭子儀被冊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為臨淮郡王等等,也就是說在國家出現重大危機的時候,武將們才能夠挽救國家社稷,自然也就能夠得到超高規格的待遇,至於文官的話,就算是參與到軍事行動中,擔任的往往也是軍師的角色,或者是負責後勤糧草的工作,他們並不能夠像武將那樣拼殺在戰場上,所以自然也就不能夠被破格賞賜爵位了。
縱觀古代的歷史,我們能夠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文官們的最高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冊封公爵,也就是國家標準制度中的最高爵位了,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不同歷史時期文官最高爵位的變化吧!
先秦時期文官理論上能夠獲封公爵,比如周朝實行分封制,冊封的諸侯有不同層次,最高等級的諸侯國是公爵,但是這些諸侯國往往都是宗室,功臣的話爵位最高只能做到侯爵,比如姜尚是武王伐紂的首席功臣,在周朝建立後冊封為齊侯,而在戰國時期,文官最高也是侯爵,最明顯的就是秦國相國呂不韋,可以說是權傾朝野的人物,可是爵位方面只是文信侯而已,當然武將們能夠獲得的爵位往往和軍功密切相連,想要在爵位上做到最高等級其實比較困難,比如白起最高只做到大良造,武安君而已。
而在漢朝的時候,延續的是秦朝的軍功制度,也就是功臣最高爵位是徹侯,也就是列侯,不過列侯也是有等級劃分的,最開始在西漢時期無論是上萬戶還是數百戶都是縣侯,也就是說西漢時期萬戶侯才是最高等級的爵位,當然武將們往往更容易獲得這樣的爵位,不過蕭何和張良都是萬戶侯,也就代表著文官能夠達到的極致了,而到了東漢徹侯有分為縣侯、都鄉侯、鄉侯、都亭侯和亭侯等等,這種制度延續到西晉,最常見的就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這個爵位就是縣侯。
而張飛為西鄉侯,關羽是漢壽亭侯等等,也就是說這一個歷史時期,文官能夠做到最高的爵位也就是縣侯了,蕭何、張良甚至諸葛亮都是這個時期爵位的最高峰,當然漢朝也有特殊情況,那就是王莽設立了公爵,位在徹侯之上,不過因為新朝在歷史上存在時間太短,又因為東漢建立後實行西漢的制度,所以徹侯也就成為漢朝功臣最高爵位,只不過東漢末年曹操再一次恢復公爵,並且自立為魏公進而晉封魏王,其實暴露了他想要取代漢朝的野心了,因此才會出現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的原因了,不過公爵在這個時期屬於特殊情況,屬於權臣的標配,並不具備普遍意義上的作用。
等到隋唐時期,國公成為功臣們的最高爵位,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有名的功臣都是唐朝的國公,比如秦瓊是胡國公,程咬金是盧國公,尉遲敬德是鄂國公,長孫無忌是趙國公,房玄齡是梁國公,魏徵是鄭國公,可見長孫無忌、房玄齡和魏徵等人都是文官,而這也是唐朝文官爵位的最高峰了,只不過唐朝比較特殊,文官被封王的情況也出現了,這個事件就是「神龍政變」,後面張柬之等人被冊封為郡王,這也是古代異姓文官功臣最高的爵位了。
其他歷史時期的話,宋朝和明朝的情況基本上都是如此,文官能夠做到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中的國公,宋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半部論語治天下」稱號的趙普的爵位是許國公和魏國公,主持變法的王安石的爵位是荊國公,歐陽修死後被封為楚國公等等,顯然這也是宋朝文官爵位的常規操作,就是秦檜這位權臣也不能夠例外,生前被冊封為秦國公和魏國公,也只是死後才被封為申王,而明朝也是基本操作,李善長是明朝開國六國公第一名,就是力挽狂瀾的于謙,也沒有得到爵位,張居正也是如此,可見在明朝文官想要獲得爵位也是很困難的,不要說文官了,就是武將即便是立下大功勞,想要獲得國公爵位也是不容易的,比如平定東南倭患的戚繼光一輩子也沒有得到爵位,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是平西伯,可見在明朝爵位是相當有價值的了。
至於清朝的爵位還是有些不一樣的,開國武將們能夠得到王爵的賞賜,比如平西王吳三桂是親王,不過除了清朝初期的異姓封王,其他時期即便是武將們取得了極高的成就,依舊不能夠封王,最明顯的就是平定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僅僅獲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被封為二等恪靖侯,理論上文官最高的爵位是一等公,只不過文官想要獲得這樣高的爵位真的太難了,所以我們能夠看到曾國藩是一等侯爵,左宗棠是二等侯爵,至於漢族大臣獲得配享太廟的張廷玉僅僅是二等伯爵而已,所以文官想要在清朝獲得最高爵位,尤其是漢族大臣更是難上加難了。
也就是說文官在古代除了機器特殊的情況發生,比如張柬之因為發動政變讓李唐皇室重新獲得皇位,從而獲封郡王的爵位,至於其他王朝侯爵和公爵就是頂峰,只不過每個王朝獲得這份爵位的難易程度不同而已,相對而言,明清對於文官的爵位管理是非常嚴格的,相對而言唐朝的爵位對於文官更加有利,也更加榮譽獲得,從這一點上講的話,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唐朝的爵位都是相對更加容易獲得,而唐朝的發達自然也就離不開文臣武將的貢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