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品小官不敢跟權貴結親?南宋的武將,都以當文官乾兒子為榮

2020-12-18 大白讀史

《知否》這部劇的背景發生在北宋年間,前期是宋仁宗統治時期,後期是宋英宗統治時期。這部劇中,盛家老太太,明蘭,賀家老太太等等,她們的話中總能體現出很多道理。其中提起最多的就是女子的生活和婚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一句話貫穿全劇始終,而「計深遠」從劇中來看,一是體現在父母對她們小時候的規劃,二是她們的婚姻。明蘭的母親一屍兩命,臨終前逼著明蘭改口,從「阿娘」變為「小娘」,去盛老太太膝下,因為在這個宅子裡,只有在盛老太太那裡才能讓明蘭更好的活下去;顧廷燁被顧府驅逐,帶著蓉姐兒在漕幫討生活,當時明蘭遇到水盜落水被顧廷燁救下,當時明蘭也對顧廷燁說,若是真的愛女兒,就應該給她好的生活條件,好的教育,而不是一輩子讓她在漕幫上長大。

如蘭、墨蘭、齊衡等等,她們的人生都是一早就由父母規劃的,尤其是女子在終身大事上,她們更是仔細的考量。有的父母看女婿的家境好不好,配不配的上自己家,能不能給自己家添點助力。有的考察女婿的人品,看這人是不是一個可造之材。

但是,從盛紘家裡,不難看出,母親都是想讓自己女兒的夫君家世好,而且一般都是家世比自己家好,這樣說出去才臉上有光,算得上是高攀了。不管是王大娘子還是林小娘,都想讓自己的女兒高嫁。然而盛紘很有自知之明,他自知自己一個五品小官,高攀不上王公貴族。

盛家老太太的一番話被大家狂贊,在兒女婚姻上,她說太高了不好,太低了也不好,兩家最好家境相當,平交。

高攀的,女方在夫家底氣不足;低嫁的,日子長了難免心生怨懟。

但是《知否》中,眾人眼中所謂的幾個高嫁,都是公候之家。第一,齊衡小公爺,父親是國公,母親是養在皇后膝下的郡主,家世可謂顯赫;第二,梁家嫡六子梁晗,伯爵府,世襲爵位;第三,顧家嫡二子顧廷燁,侯爵府,世襲爵位。尤其是新皇繼位,顧廷燁在皇帝登基之路上立下大功,成為當朝炙手可熱的新貴。

這些身份,看似都不是一個五品官的小庶女能高攀上的。劇中其他人的意思也是,痴心妄想,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這有可能,這很有可能,因為在當時的宋朝,做文官的根本看不上這些權貴,甚至還要故意彈劾權貴以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為權貴折腰」

大家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其實在宋朝成立初期,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主要目的是讓文武平衡,相互制衡。以免武將手中有兵權,起了造反的心思。但是這種平衡在一朝一朝中打破了,到宋仁宗時期,文官的地位是你想像不到的高,而武官的地位也是你想像不到的低。

宋仁宗時期,範仲淹、韓琦、蘇軾、富弼、王安石等等才俊層出,他們的名氣直到現在,一點不比當時差。但是提起宋朝的武將,最出名的還是被秦檜迫害的嶽飛,而宋仁宗時期,只有一個狄青有點名氣。

當時,在外帶兵打仗的都是文官做主帥,文官才有調兵的最終決定權,而武將只能聽文官的。有時候這些文官不能決定的,就要將情況快馬發到朝堂上,讓那個皇帝審批拿主意,群臣討論,等再把解決方法送回去了,往往已經錯過攻打的最好的機會了。

所以不是宋朝不能打贏仗,而是武官的意見得不到重視和執行,這種程序也往往會貽誤戰機。這樣一來,宋朝自然沒人想做一個有思想的武將,畢竟思想得不到重視,還很有可能因為這種思想引火上身。

名將狄青,最高也就做到了樞密院副使,因為宋朝的正職只能由文官擔任,武將最高只能做到副職。而且狄青駐紮在外,無命令不得回京,就算是十萬火急的事情,也不能擅自回京。

狄青府中有一個僕人燒紙錢,結果外邊人看見府裡的火光,文官就覺得這是不是在冒金光。偏巧第二天狄青穿了一件偏黃色的衣服,又被那些文官自動腦補成明黃色衣服,就這麼著以為狄青要造反。

那個時候,宋仁宗病重,於是朝臣就直接做主把狄青貶謫了。為什麼貶謫?對,狄青也想知道,所以狄青親自問,得到的答案僅僅是:我們懷疑你要造反了,所以要提前下手。

連直接證據都沒有,就可以貶謫一位將軍。

這一點在《知否》中其實也有些體現,電視劇中,康姨媽唆使王大娘子給盛家老太太下毒,這是最大的不孝之事,如果被揭發了坐牢流放甚至賜死都是有可能的。就是這麼一個人,又在明蘭生產的時候趁虛而入,刺殺明蘭,被顧廷燁及時趕到一劍刺死。

康姨媽的母親一看這個受不了了,我閨女沒了,我要討公道,直接告御狀去了。當時皇帝是恭恭敬敬把老婦人請到朝堂上的,而且因為旁邊朝臣的添油加醋,直接把顧廷燁下獄,準備流放了。

顧廷燁,從龍之功,侯爵,大將軍,因為殺了這麼一個女人,竟被下獄流放。而明蘭也告御狀的時候,在宮外敲了一整天的登聞鼓,也沒有人讓她面見天子。

雖然後來我們知道了這都是皇帝和顧廷燁聯手做的一場戲,但是這是真實反映了宋朝文武官之間的地位情況的。

宋朝不殺文官,但是可以殺武官。雖然宋朝也有文武雙全的文官,能指揮的了打仗,但是也只有範仲淹這樣的人才,而整個大宋的文人裡,有幾個是像範仲淹一樣。更多的是把武將的功勞攬在自己身上,一邊繼續貶低武官,一邊繼續吹捧文官。

而武官的屈辱不僅如此,在宋朝,每一個基層出生的小士兵,都要在臉上刻字,類似於黥刑。在臉上刻字,這幾乎是屈辱了,當個兵還得忍受這種屈辱。而且當時的社會風氣是,幹什麼都不能當兵,就算是做個商人做點小買賣都不能當兵,否則就會被人看不起。

所以《知否》中,顧廷燁帶著一身戰功滿身榮耀歸來,成了大家爭著巴結的對象。首先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皇帝不可能讓一個武將掌管全軍。其次即便他打了幾場勝仗,文官們也不會去巴結他,因為按照文官往常的做法,他們為了顯示自己的清高,顯示自己看不起武將,要去上奏章彈劾他們。

在劇中,顧廷燁一回京,很多人爭著要把女兒嫁給他,當盛紘和王大娘子得知顧廷燁要娶他們家女兒時,也是驚訝出表情包。然後王大娘子就興衝衝向如蘭表示這是天大的好事,這門第比墨蘭嫁的伯爵府還高。

講道理,這兩家在文官眼裡都是差不多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家裡帶的兵比較多,一個家裡帶的兵比較少。

再說盛家,盛家祖上是商人,到盛紘的父親科舉出身,還娶了勇毅候獨女,再到盛紘,也是科舉出身,才敢去王家提親。

而盛家的二房經商,家裡有錢,據原著的描述,盛家二房每年往盛紘這裡送錢都是一車一車的送的。他們第一次見到乖巧可愛的明蘭,除了每個姐妹都有的禮物,隨手就給了一荷包金子。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錢,盛紘在朝為官,那叫一個清廉。他不用貪汙受賄,也不用借著女兒的婚姻攀高枝,所以才會選中了貧寒的舉子文炎敬。也因此,正常宋朝背景下,盛紘完全不用因為顧廷燁說要娶他家女兒這麼激動,他要激動也是覺得倒黴,那麼多姑娘,怎麼就盯上他的姑娘了?

即便是面對權貴,比如小公爺家和梁家,梁家還不如顧廷燁,世襲的爵位,沒有什麼實質的官職,手裡僅僅有幾個兵,巡視京都。而小公爺家,國公,郡主,在劇中配公主都是足夠的。事實上這樣的家世,越是清貴文官越不會將女兒嫁進去。

什麼叫清貴,清,就是覺得自己但凡跟權貴沾上點關係就不乾淨了;貴,就是越在朝堂上不結黨不營私,自己一個人,就越顯得貴重。在這種思想下,北宋的文人是不會想要跟權貴沾上一點關係的。

總之,宋朝時期,整個社會風氣都是,仁孝最大,文官文人最大,在文官的攻勢下皇帝都要避讓三分,武將是處處受打壓處處被瞧不起的,基層小士兵更是被視為低下的一種存在,反倒是商人的地位得到了一點提升。

北宋如此,南宋更加變本加厲,南宋的武將,以認文官乾爹為榮。在宋朝,官員之間的鄙視鏈大概就是:平民科舉出身的看不上貴族科舉出身的;貴族科舉出身的看不上貴族恩蔭做官的;貴族恩蔭做官的看不上只襲爵啥都不幹的;只襲爵啥都不幹的看不上做武將的;剩下做武將的就和基層士兵報團取暖了。

宋朝的確是一個經濟高度繁華,文化高度繁華的朝代,這種繁華,就是以打壓武將換來的。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治國方法,宋朝犧牲了武將的利益,讓人們的視線都轉移到經濟生產和文化創作上來,也給後人留下了不少經典傳世之作。

相關焦點

  • 《知否》盛紘不敢高攀國公府,事實上北宋權貴是文官最看不上的
    劇中其他人的意思也是,痴心妄想,這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這有可能,這很有可能,因為在當時的宋朝,做文官的根本看不上這些權貴,甚至還要故意彈劾權貴以示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為權貴折腰」。大家都知道宋朝重文抑武,其實在宋朝成立初期,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主要目的是讓文武平衡,相互制衡。以免武將手中有兵權,起了造反的心思。
  • 宋朝不同顏色的官服,都代表什麼?皇帝如何辨別文官武將?
    《宋史·職官九》:「已上文武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緋,九品已上服綠。」 南宋時期,也沿用了宋神宗趙頊的這一安排。 禮部式,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並衣黃。 此外,宋朝的官員品級以及職能也有很大不同。
  • 清朝文官,不同級別官服圖案也不一樣!圖九為一品文官:仙鶴服!
    不同級別官員的補子是不一樣的。文官武官也有差別:武館用"獸"做補子,文官用"禽"做補子!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不同級別文官的補子有何不同!【九品練雀服】練雀(或作「練鵲」)是一種長尾飛禽,毛色潔白,兩條尾羽長如飄帶。民間視其為瑞鳥。明代將其定為九品以下雜職文吏的補服紋樣,清代沿用其制,並擴大至九品範圍。《清會典》卷四:「補服,色用石清,前後方補……九品、未入流繡練雀。」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為了讓品級標誌更加明顯,就在袍服上加上了補子。補子位於袍服的前胸和後背處,用金線加五彩絲線刺繡而成。有補子的袍服被稱為「補服」,這樣一來,一看見補子就知道對方的品級了。到了洪武26年,對補服的圖案有了明確規定。
  • 明神宗: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主、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怎麼看丞相和相權都不順眼,於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先以「意圖謀反、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處死了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後又以此為契機「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將「後繼之君不得再立丞相」寫入《皇明祖訓》。「罷丞相,革中書省」後,明太祖朱元璋將相權的大部分併入皇權,其餘分散到六部,施行了千餘年的皇帝和丞相共治天下的規則被打破,皇權在大明王朝的權力運行中一家獨大。
  • 武將與權貴的鬥爭!揭開五代十國的黑暗歷史
    武將和權貴的關係向來就是混亂的,這種事情在五代十國更為突出。唐朝中期,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造反。安祿山的軍隊一度是非常厲害,佔領了唐朝最重要的城市洛陽和長安,史稱安史之亂。這些政權的統治者很多都是武將。至於為什麼統治者都是武將,答案就在接下來的這個小故事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麼一部小說名字叫《與火之歌》,書裡講了很多權力鬥爭的事情。
  • 為何宋朝的皇帝不稱自己為「朕」,而是叫做「官家」?
    宋朝稱呼皇帝「官家」的原因其中這與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很大的關係,趙匡胤一開始只是後周的大將,後來經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稱皇帝才建立了宋朝。但是由於他這樣篡取兵權的方法並不是很正大光明,也不能為很多人所信服,後來為了更好地去管理成立政務,就決定不稱自己為朕,而成自己為官家,這樣就能避免一些麻煩的事情。
  • 辛棄疾文武雙全,為什麼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
    南宋統治者是不是有眼無珠,說不清楚,但是不用辛棄疾還真是故意的。為什麼南宋統治者要故意不用辛棄疾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雖然北宋滅亡的罪名不在這些官員,而且有很多官員投降金朝;但是對於南宋政府來說,變節行為是其所不能容忍的。辛棄疾的這種身份很敏感的,一般來說這種身份很容易被人懷疑是不是間諜?南宋朝廷沒把辛棄疾當間諜還算好的了。可以說辛棄疾在南宋想要被重用,首先過不了政治審查這一關啊。
  • 中國古代有「文官」和「武將」,他們什麼時候分的家呢?
    其中,最重要的變革就是文官武將的分離。也就是國家文武官員分開任責,專職指揮軍事作戰的將領從文官之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體系。文官只負責政治事務,不再領兵作戰。
  • 漢朝基因,三國性格:從九位三國文官武將梟雄身上看強悍精神傳承
    自從打得匈奴漠南無王庭漠北也無王庭之後,漢朝的霸氣,就成了深入骨髓的性格基因,這種基因一直到後漢三國年間依然強大,具體體現就是文官高潔,武將忠誠。這些強悍的基因傳承決定了他們強悍的性格,也成了梟雄們的顧忌。咱們今天就以九位三國人物為例,看看漢朝基因對三國的影響。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明朝的情況也是如此,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大明王朝分別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勳貴武將掌握權力,而大明皇帝凌駕於三股勢力之上,手握權力。
  • 角色在歷朝歷代不斷變化,甚至化身女性,趙雲到底是文官是武將?
    趙雲的中庸之道上一篇講過了,趙雲在東漢末年,其實算不上一等一的大將。然而在蜀漢末年,因為政治跟軍事的鬥爭,姜維提出了「趙雲好棒棒」一說,為後主劉禪所認可。稍微看了一下趙雲在歷史上的各個時代的評價。對唐朝人來說,趙雲仍是非常優秀的武將。而進入宋朝後,趙雲忠勇的價值,本身仍是相當稀有的。但宋代人其實就開始注重趙雲是個讀書人的考證了。從唐宋的主流風氣來看,我們並不難理解這中間的轉變。明朝更進一步的去申論,趙雲不只是武將,不只是文官。而是「大臣」。
  • 文官制度的興衰,兩宋有如此巨變,其實是因為這個
    繁華的北宋夜生活作為一個將中國從混亂不斷的年代,重新歸為統一的君主,趙匡胤深知武將是分裂的根源,因此他在統一全國之後馬上確立了文官統軍的這一特色,不過卻是有利有弊。北宋時期的中國各大勢力《宋史》「辛巳,徐清叟乞罷機務,詔不允」到了南宋時期,
  • 夷陵之戰,蜀國武將集體啞火,一個柔弱文官卻用熱血保住蜀國尊嚴
    蜀國本就國小力弱,人才短缺,此時還要分兵駐守漢中、益州各個軍事要地,諸葛亮坐鎮成都料理後勤,魏延鎮守漢中防備曹魏,趙雲駐屯江州保護劉備後路,導致劉備帶在身邊的優秀軍事人才根本不敷使用。第三個失誤,則是劉備犯下輕敵大忌。
  • 南宋朝廷給嶽飛平反後,為何沒把他列入昭勳閣和韓世忠同享哀榮
    滿懷愛國之心的宋孝宗在全國人民的支持下為嶽飛平反,還將嶽飛的遺骸葬入西湖嶽飛墓。 此後,南宋政府對嶽飛的評價不斷提升,韓侂胄對嶽飛上諡號為「嶽穆」,封鄂王。宋理宗對嶽飛上諡號為「忠武」。總而言之,除了趙構一朝對嶽飛是徹底否定評價外,趙構以後的其他歷代皇帝都對嶽飛持肯定評價。 然而,南宋時期對嶽飛的定調卻讓外人看來有些矛盾。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大宋、大明都是亡於外族入侵。宋明之間的大元,可以說從始至終就沒能控制住地方,而且大元朝廷也不想控制。中原烈火洶洶,那我就回草原,這就是大元。從秦朝到明朝,幾乎就沒有文官什麼事。這群傢伙可能愚蠢得搞亂國家,卻沒有搞死國家的惡意。所以,宋朝才只防武將,不防文官。因為趙家官人知道:文官最大的危害也就是貪汙受賄。
  • 裝啞巴十多年的北宋武將 楊信的生平軼事及其貢獻揭秘
    裝啞巴十多年的北宋武將 楊信的生平軼事及其貢獻揭秘時間:2020-12-04 14:0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裝啞巴十多年的北宋武將 楊信的生平軼事及其貢獻揭秘 宋朝統治時期,武將們一直受到歧視,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皇帝、文官集團從未停止過對武將的攻擊。
  • 從一名婢女的蹊蹺死亡,窺見宋朝鮮活的文官政治
    趙是御史,範鎮是諫官,都屬於言官,可以勸諫皇帝和監督百官。然而,御史臺和諫院屬於文官體制的兩套系統。這次御史們費勁心思,叫皇帝把陳執中宰相給辭了,而諫官那邊紋絲不動,此時範鎮還跟皇帝說了「不應因此事罷了宰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