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2020-12-12 減水書生

帝國到了末期,朝廷肯定會被架空。愛新覺羅家族,也逃不過這個宿命。

地方可以甩開中央單飛了。這時候,朝廷不僅沒啥用,而且還總是束手束腳。所以,先是被架空、再是被消滅。在這個過程中,皇帝和朝廷就是破鼓萬人捶,誰也不會對他們客氣。大清滅亡,愛新覺羅家族就是這面破鼓。

但是,文官不行。

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

你可以從前往後捋一遍:

秦朝敗亡,是文官造反嗎?不是,是六國遺民和平民軍閥控制了山東之地。兩漢滅亡,都是因為外戚搞事情。西漢直接被自家外戚王莽給篡位了;東漢是因為自家外戚何進太蠢,把國家搞亂了。但外戚是有軍隊的,捏著槍桿子想幹啥就幹啥。

西晉滅亡,是一群司馬王在地方殺來殺去,甚至還在洛陽來回殺,殺到最後發現五胡亂華了。大隋滅亡先是因為農民起義,再是因為自家軍閥殺自己,最後奪了天下的就是山西軍閥李淵。大唐亡於藩鎮,這就不需要解釋了。

大宋、大明都是亡於外族入侵。宋明之間的大元,可以說從始至終就沒能控制住地方,而且大元朝廷也不想控制。中原烈火洶洶,那我就回草原,這就是大元。

從秦朝到明朝,幾乎就沒有文官什麼事。這群傢伙可能愚蠢得搞亂國家,卻沒有搞死國家的惡意。所以,宋朝才只防武將,不防文官。因為趙家官人知道:文官最大的危害也就是貪汙受賄。

那文官能不能架空皇帝呢?

文官一直就有這個打算。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大宋文官,就是想把皇帝當個擺設。我們說啥,你就聽啥,然後詔曰可。這就行了。大宋官家們一直比較聽話,最聽話的就是宋仁宗,最不聽話的就是宋神宗。但神宗不聽話,也首先是文官們搞分裂了,一夥非要改革、一夥非要保守。神宗只不過是聽了改革派,但後來只能在兩派中騎牆觀望。

明朝雖然沒有丞相和宰相,但大明文官們可是歷朝中最彪悍的一伙人。這群人雖然各種搞內鬥,但在一件事上卻非常團結的。那就是集體幹皇帝。

往往都是言官帶頭。一群激進少壯派,是個人都準備好了當屈原,對著皇帝玩命幹。連皇帝跟哪個妃子睡覺,都要上摺子管一管。接下來就是內閣集體沉默。內閣都是皇帝揀選的,但這時候敢向著皇帝說話,肯定被罵死;要是不向著皇帝說話,肯定是忘恩負義。所以,內閣只能沉默。最後就是從上到下一起幹皇帝,積極著幹就上摺子,消極著幹就別出聲。

趕上強硬一點兒的皇帝,文官肯定要倒黴,集體拉出去打板子也不是沒有,比如梃擊案。但是,皇帝再硬也沒用,文官們早就視死如歸了。而且越是挨揍的文官就越出名。被打了板子的文官,立即就能成為群臣和讀書人的意見領袖。而趕上慫一點兒的皇帝,那文官就一定要把囂張貫徹到底,直到把大明皇帝幹廢為止。不僅政令不出紫禁城,甚至皇帝自己也別想出來。

清朝皇帝彪悍一點兒的,還能搞搞南巡,地方官員就跟盼高鐵一樣,翹首以盼、希望雨露均沾能沾到自己。但大明地方官員卻完全不是這樣,簡直是避之尤不及,死活不願意皇帝來自己的地盤搞什麼臨幸。

這才是文官把皇帝架空了。萬曆皇帝為什麼20多年不上朝?上朝肯定挨罵。即便不上朝,文官們還要寫摺子罵他。這就根本沒法玩。你文官這麼彪悍,那大明皇帝該咋辦?

循名責實,首先是搞清楚分類,因為分類清楚了、才能把事情條理清楚。皇帝的權力也要搞分類,一種是皇帝的國家權力,即皇帝作為國家領袖的權力,即公權;一種是皇帝的個人權力,即皇帝滿足個人慾望的權力,即私權。這兩個權力是經常發生衝突的。

明朝皇帝的權力,其實不小。皇權專制到了明清才達到頂峰。但,這只是皇帝的國家權力。而皇帝的個人權力,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秦始皇開心了,給自己修座宮殿,能搞得「蜀山兀,阿房出」。漢武帝開心了,為了長生不老,能搞得普天之下淫祀濫祭。但是,但後來的皇帝們就沒有這麼自由了。宋朝皇帝想去封禪個泰山,都要先賄賂一下宰相,否則這事就搞不成。

當然也有彪悍的,就是元朝皇帝。一群蒙古貴族根本就不把文官當回事,而文官士大夫們也沒法跟這夥蒙古人講什麼君君臣臣。元朝皇帝不高興了,就能把大臣拉出去抽一頓鞭子。而這個制度也被明朝繼承了,蒙古人抽鞭子、明朝人打廷杖。

但,大元皇帝為什麼能讓皇帝的個人權力放飛自我呢?直接原因就是大元皇帝不講「武德」,就是不按規矩出牌。但根本原因是大元皇帝能夠甩開文官自己單飛,因為有蒙古貴族幫他撐場子,而且也主要是這波人幫他撐場子。

好了,有了這個循名責實的分析,也就可以分析滿清皇帝了。

大元皇帝的個人權力靠蒙古貴族來實現,大明皇帝的個人權力就慘了一點兒,只能靠太監和錦衣衛來實現。大清皇帝呢?大清皇帝有八旗啊!愛新覺羅家族自己就有一旗,而且還有大量的包衣奴才。所以,大清的文官根本就無法架空愛新覺羅家族,不是這夥人不想而是這夥人不能。大清皇帝背後,就站著最強支柱力量、滿清八旗。你大清文官就不可能像大明文官那樣「欺負」皇帝。

清朝末年,一件關係國本的大事情就是預備立憲。為了預備立憲,大清派了五大臣出洋考察。這五個人初步名單是:鎮國公載澤、戶部侍郎戴鴻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撫端方、商部右丞紹英。

PS:最後真正出洋的是載澤、戴鴻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鐸這五個人,因為革命黨搞了暗殺,於是徐世昌和紹英沒能走成,所以換了人。

載澤,姓愛新覺羅、滿洲正黃旗,是嘉慶皇帝第五子惠親王之孫,還是光緒皇帝的連襟。湖南巡撫端方,連進士都沒中,但人家是滿洲正白旗,所以也能步步高升。光緒搞戊戌變法,端方比誰都積極,後來變法失敗,也就被革職了。但革職還能復出,接著當官,慈禧西逃的時候護駕有功,於是再被重用。商部右丞紹英,不算什麼天潢貴胄,小時候還口吃,到四十歲才能正常說話,但這傢伙就是刻苦努力,一步一步地幹。努力就能成功嗎?這就不是一個必然邏輯,但努力的紹英再加一個鑲黃旗的身份,在當時就夠了。

看到沒有,五大臣裡面,有三個都是根紅苗正的八旗子弟。大清皇帝不用科舉文官,也能把事情辦成。而要辦關係國本的大事情,一定是把自己人給用足了。而預備立憲的皇族內閣,就更能說明問題了。愛新覺羅家族有自己人可用,而且這夥人的合法性可比明朝的太監強多了。

既然如此,大清皇帝和愛新覺羅家族,就不可能被架空嗎?

只能說文官不行。大明的文官可以讓大明皇帝出不了紫禁城,但大清的文官沒有這個本事。然而,大清的地方官員卻完全可以,而最後決定帝國存亡與否,就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

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大清基本就失去了對南方各省的控制權。首先是南方財政自主了,其次是軍隊也自主了。曾國藩、李鴻章這些人主政的地方,換個名稱就是大清的河朔三鎮。它們甩開大清朝廷搞自治,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但是,曾國藩和李鴻章為什麼一直那麼聽話?曾國藩是到死都聽話,你讓我裁軍,那我就解散湘軍;你讓我負侮辱之名,那我就辦天津教案當漢奸。李鴻章也很忠誠,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基本上都是他籤的。不聽話的,主要是東南互保這件事。

聽話的原因,就是大清正處於傳統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期。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大清朝廷的年財政收入,才4000萬兩白銀;而1910年,大清朝廷的年財政收入,已經幹到3億多兩白銀了。你李鴻章搞北洋艦隊,不靠朝廷行嗎?你沈葆楨搞南洋水師,不靠朝廷行嗎?大家都得眼巴巴地盯著朝廷給撥銀子。

歷代王朝覆滅之際,都是:朝廷窮得叮噹響,而地方則是要錢有錢、要兵有兵。唯獨大清是個例外,即便馬上要死了,手裡還一直有錢。原因是什麼?傳統王朝的財政收入靠土地,控制不住土地,自然就沒錢了。大清雖然控制不住南方,但北方、草原、高原以及東北可都在自己手裡,完全能控制住。關鍵是大清也不靠什麼江南財富了,而是靠海關稅、釐金和鹽業稅。這些收入,地方肯定要染指,但最後肯定還是朝廷拿得最多。

所以,傳統王朝中,大明是窮死的,而大清不是,這傢伙越到後期越有錢。但是,為什麼地方還是把愛新覺羅家族給架空了。

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愛新覺羅家族自己的騷操作,具體就是慈禧太后對列強宣戰。咱就不考慮老佛爺有什麼深謀遠慮了,但這明顯就是跌破智商下線的扯淡攻略。

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然後東南各地就跟洋人籤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搞起了東南互保。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就是這夥人,一致認為宣戰詔書是「矯詔、亂命」。

在這之後,大清朝廷即便有錢也沒用了。因為威信已經徹底掃地。外交上不是越有錢就越多朋友,你得講道義。外交如此,內政也如此。朝廷的確捏著錢袋子,但你也不能當二百五啊。你們愛新覺羅家族要跳崖自殺,那地方的督撫大員怎麼可能跟你一起跳?

庚子之變後,大清朝廷別說合法性的神聖外衣被脫光了,就連合法性的底褲也給折騰沒了。這時候,朝廷就是在裸奔,而地方和洋人則是在一旁看笑話。慈禧說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時候哪有什麼中華之物力,東南互保的那些省份,能跟你一起共度時艱嗎?

雖然沒錢不行,但沒錢也不至於要命,要命的是朝廷的臉面,也就是那個看似虛無縹緲的合法性。所以,大清就得把這個臉面給找回來。不找回來,大清朝廷自己都說服不了自己,愛新覺羅家族更沒臉走出紫禁城。

這時候,日俄戰爭爆發了,而且鬼子是真厲害,第一次實現了黃種人幹廢白種人。這是一個大事件。大清朝廷從中分析出來的原因就是:有憲法的日本打敗了沒憲法的沙俄。接下來,該怎麼辦?那就要變法啊,於是立即搞預備立憲。

第二個原因就是皇族內閣搞得天怒人怨,成了壓死大清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預備立憲剛一宣布,大清朝廷和愛新覺羅家族立即穿上了合法性的神聖外衣。

這個道義力量非常大。不僅大清的地方督撫和地方紳士積極響應,就連洋人也表現出了極大的歡迎。大清終於轉型了,以後大家終於不再雞同鴨講了,也終於可以好好做買賣了。甚至,連南方的革命黨都急眼了。大清都搞預備立憲了,那還怎麼鬧革命?於是,革命黨氣急敗壞,直接對出洋考察的五大臣搞暗殺。

即便如此,預備立憲還是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到1908年的時候,大清朝廷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算是定下了大方向。各省也紛紛啟動了省議員直選,成了資政局搞地方自治。可以說,這時候連革命黨都不鬧騰了,大家就準備做大清的順民了。因為你根本就沒理由再鬧了,再鬧也沒人搭理你。

傳統時代,得有多少民間精英被隔離在體制之外?而這時候,朝廷卻給了機會,於是精英們肯定要玩命幹,一定要為國家施展畢生所學。

1910年的時候,大清成了國會,即資政院,有通過預決算、徵稅、發行公債、彈劾大臣等權利。但有一點限定,那就是國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大清皇帝點頭。這也不算什麼大事。但大事則是:慈禧和光緒這兩個當家人,前後腳一起死了。

愛新覺羅家族本就合法性不足,但有這兩個當家人在,還算勉強能撐住門面。然而,他們卻一起全死了,愛新覺羅家族這還怎麼玩?

這時候國會也開張了,而國會議員們立即彪悍,今天彈劾這個、明天彈劾那個,甚至還在國會打架了。本來說好了,咱們搞九年預備,1914年正式開整。這時候小皇帝剛登基,所以按常理應該延長預備期。但議員們不敢,非逼著朝廷把預備期縮短,不縮短、咱就散夥。內外壓力這麼大,愛新覺羅家族更不敢把權力交給外人了,於是皇族內閣誕生了。組閣的大臣13人,滿族佔9人,其中的皇族就有7人,而漢族只有4人。

愛新覺羅家族這麼玩,肯定有苦衷。皇帝太小、預備期縮短、國會各種彪悍,所以根本信不過外人,甚至連滿人都不能輕易相信,靠得住的只剩皇族了。但你們這麼搞,漢人精英肯定不幹,甚至滿人精英也不幹。而早就與朝廷離心離德的南方省份,就一定要搞事情。

於是,武昌起義爆發,大清地方各省,就集體拋棄了朝廷和愛新覺羅家族。到皇族內閣成立,愛新覺羅家族才算被架空。但架空它的,並不是大清的文官,而是大清地方。愛新覺羅家族喪失了最後的統治合法性,被拋棄也就在所難免。

相關焦點

  • 文官制度
    夏商周時期都是分封制,就是打下一個地方,把皇帝的兒子派去治理,兒子再派孫子管理鄉鎮。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認為,君王三年不出兵就是恥辱,導致楚國擴張的速度太快了,比皇族生兒子的速度還快。楚國擴張到極限,實在沒有那麼多人了,於是楚國人開始使用另外一種行政管理措施,那就是縣制。楚國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委派與皇族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去管理。
  • 明神宗: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主、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西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東漢、隋、唐、宋四朝在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時,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皇權太弱、相權太強。所以,漢、隋、唐、宋的歷史就成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的過程。為了在權力鬥爭中取得勝利,明代的文官集團所採取的方式是先架空皇帝,然後逐步蠶食皇權。在架空皇帝的具體操作上,明代文官集團分做兩步執行:1、恢復相權;2、搬開明太祖朱元璋奪天下、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造就的武將勳貴勢力和明宣宗朱瞻基扶持的宦官勢力兩大絆腳石。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治亂循環」
    秦漢帝國的結構並不是任何人設計的,而是經過戰國時代列國紛爭,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又互相模仿,方出現了秦漢帝國所承襲的國家形態。   戰國時代晚期,國家已是由君主與專業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層管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循環」
    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對儒家與文官制度的分析。    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單元,能夠有長期的凝聚性,固然由於其地理環境自成格局,但也由於國家形態具備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秦漢帝國的結構並不是任何人設計的,而是經過戰國時代列國紛爭,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又互相模仿,方出現了秦漢帝國所承襲的國家形態。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歷代封建王朝並不完全以客觀的法律去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儒家四書五經中的抽象的倫理道德作為治國理政的依據,這正是法治對文官體制的低頭。 因此文官集團自其產生起,因為其內部信仰的一致性,就決定了其具有極強的凝聚力。
  • 司馬懿原是文官,為何能成曹魏權臣?諸葛亮是他的「恩人」
    實際上,司馬懿是一個有著很深謀略計策的人,但他並不會因為如此而去盲目博得關注,而是一直隱忍著,以一個文官默默輔佐君王,一步步蓄力。因為他手上的兵權並不多,雖說是文官,但和同樣萬能的陳群比較,都擅於謀劃,但陳群謀劃之後會讓手下去做,司馬懿的不同之處就在於他會謀劃後親自去執行。
  • 文官制度的興衰,兩宋有如此巨變,其實是因為這個
    然而,宋朝在軍事上並不是很強大。宋徽宗年間,宋朝都城汴梁被晉軍攻佔,這也意味著宋朝第一階段的結束。此後,宋高宗趙構在臨安重建宋政府,延續了趙氏王朝的統治。為了區分這兩個時期,人們用南北宋來稱呼靖康前後的宋代。他們在文官制度下的統治有什麼區別?
  • 愛新覺羅家族還有後人嗎?
    那麼這些個人,大多他都不姓愛新覺羅了,都改成了漢姓,您比方說姓王的,姓趙的這都有,但大多都改成了姓金,因為這愛新覺羅翻譯過來就是金。啟功,如果對書畫沒啥研究的,大傢伙對這人很陌生。其實人家那是正兒八經的愛新覺羅的後人,是雍正的九世孫。老爺子重來不承認自己姓愛新覺羅,您如果給人家寫信,這收信人一欄寫上愛新覺羅啟功,得咧!您這信他自己給你蓋一戳子「查無此人!」
  • 胡耀飛:使職之國:讀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
    來自馬來半島的唐史學家賴瑞和先生,常年致力於唐代官制的研究,目前已經完成其文官三部曲的計劃,分別為:《唐代基層文官》(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中華書局,2008年)、《唐代中層文官》(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中華書局,2011年)、《唐代高層文官》(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年;中華書局,2017年)。
  • 不是明英宗,而是那些同朝的文官
    皇帝這邊,于謙得罪了英宗皇帝,因為英宗皇帝成了蒙古人的俘虜,而于謙不但沒有去救他,反而迅速推立英宗的弟弟做了代宗皇帝,而後來英宗從蒙古回來,長期過的是被軟禁的生活,直到代宗死後才得以復位,你說英宗心裡,對于謙能沒有一點想法嗎?但是想法歸想法,如果英宗心胸坦蕩一些,于謙也是可以留的。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眾口一詞,幾成定論,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許多事實證明,鄭和下西洋不但沒有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相反明朝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在下西洋最頻繁的永樂時期,據史料記載,情況是「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明代嚴從簡在《殊域周諮錄》說:「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
  • 日防衛省擬廢除自衛隊「文官統制」
    資料圖:防衛省的文官和武官傳統上被稱為「西服組」和「制服組」,而「西服組」地位相對較高。    日本共同社22日報導,一些武官和自衛隊出身的國會議員先前強烈要求改變文官的優勢地位。這一修正案的提出意味著這一要求得到認可,將廢除文官管理武官的「文官統制」。不過一些人擔憂,一旦武官獨斷專行,相關遏制機制將變弱。
  • 《夢幻西遊三維版》選擇文官還是武官
    官職在玩家級別達到55級的時候,便會出現一個新的系統,那就是文官武官系統,這就讓選擇症候群的人難以抉擇,到底是選擇文官好還是選擇武官好呢?真是難,就像找工作是去企業好呢,還是去事業單位好呢?這裡要跟大家講一下,就可玩性來說,還是文官好些,畢竟我們不能只做莽夫,武官的任務就是不斷的打打打,我們選擇文官的話還可以斷斷案,不用每天打打殺殺,豈不美哉,我佛慈悲,我們選擇官職系統,還是為了快速賺錢合裝備,官職越高,俸祿越高,文官更加關注民生,武官更加關注軍事,文官與人民接觸的多,更容易得民心,只要做任務的時候,偏向人民一些即可。
  • 大清滅亡後,八旗子弟改了漢姓,有你的姓嗎?
    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清朝有八大貴族姓氏,後來隨著大清的滅亡,這些姓氏出於各種原因紛紛改了漢姓。還記得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嗎?在新中國成立後,多數皇族紛紛改漢姓,溥儀的戶口本上寫的仍然是「愛新覺羅·溥儀」。「愛新覺羅」在滿族的語言中是「金」的意思,因此,大多數皇族愛新覺羅氏改 「金」為漢姓。當然,也有少部分改為了艾、趙、肇、羅、王等姓。 鈕枯祿氏,是滿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鈕枯祿'',在滿語中的意思是狼,而狼是滿洲的圖騰之一。
  • 奧特曼中兩大文官的區別,賽文與麥克斯,誰更向著人類?
    然而,在光之國的兩大文官,賽文,和麥克斯面前,卻不一定是這樣。賽文和麥克斯,都是紅族的奧特曼,又同是光之國的文官,一個是恆星觀察員,另一個是星球文明觀察員。那這兩個奧特曼誰更向著人類呢?先來看看這兩個奧特曼的共同點。兩個奧特曼設定挺相似的,都有一個頭標,而且戰鬥力爆表。畢竟,知識就是力量,光之國的文官都挺暴力的。
  • 明朝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難道不怕自己江山被他人架空嗎?
    而追究起來明朝滅亡的原因,說法更是眾多,從一開始的討論明朝內鬥消耗太大到崇禎皇帝在做藩王時沒有受到過系統的帝王教育,甚至還有人提出來了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是從萬曆皇帝開始的,因為他的不上朝,讓明朝內外癱瘓,那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就真的不怕被別人架空奪取江山嗎?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就文武關係而言,它和距離其最近的元朝基本上不太一樣,而是和距離其相對比較近的唐宋兩個王朝有著淵源關係。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
  • 為什麼歷史中大明王朝的文官勢力達到了頂峰?
    本來這也沒什麼,科舉制選取天下的文官人才是人盡皆知的一大創舉為王朝的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文官實力在明王朝逐漸失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是不是符合題目這就很難說,因為年代太近很多問題沒有形成共識也沒有後世的文學家加以注釋考證,誰也不知道朱子他老人家說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清朝滅亡後 愛新覺羅後代去哪兒了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1911年,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王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