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雲: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循環」

2021-02-06 深夜讀書

  編按:秦朝作為中國很多制度的起步期,對研究"我們為什麼會走到今天"比較重要。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對儒家與文官制度的分析。

  

  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單元,能夠有長期的凝聚性,固然由於其地理環境自成格局,但也由於國家形態具備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秦漢帝國的結構並不是任何人設計的,而是經過戰國時代列國紛爭,一個一個國家個別嘗試,又互相模仿,方出現了秦漢帝國所承襲的國家形態。

  戰國時代晚期,一個國家已是由君主與專業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層管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外朝,即執行政務的政府,是一個龐大文官組織的高級主管,漢代的「外朝」由丞相主持,在權力結構上應是與皇帝的內廷分工的,但是皇帝的權力仍時時幹預外朝。

  皇帝內廷的幕僚,包括宦官、外戚或寵臣,常常借君權奪取相權。從漢至清,只有宋朝的內廷沒有伸張勢力,侵奪文官組織的權力。終究皇帝是專制的君王,臣僚對皇權還是無可奈何的。

  

  中國的文官系統,古代世界難見同類。

  今日社會學上的官吏僚屬的定義,乃是一群以管理為業務的人員。這些官僚應是執行政策的工作人員,因此政策制定人對於執行人員應尊重其專業上的理性。

  但是,中國的文官,自從漢代薦舉賢良方正、孝悌力田等作為官員入仕進階的條件,數千年來的士大夫都接收儒家理念教育。科舉制度考試用來測試舉子對儒家觀念的認識。於是,數千年來,中國的文官系統不僅以專業為其入仕資格,而且以實現儒家理念為其目的。這是一個有意識形態的文官群體,並不僅是管理系統中的工具。

  

  許多宗教都有出世的理想,其樂土都不在人間。儒家則秉持入世的理想,要在人間締造一個符合其理想的社會秩序。於是以儒家士大夫為主體的中國文官系統,至少在理論上,認為政府不僅可以徵集資源,保持國力,更必須為生民主命,為萬世開太平。因此,中國的王朝至少在政治上,不是為了皇權而存在,而是為了天下生民而存在。

  王朝有好有壞,大多數的王朝,完全背離這一理想。只是,有理想總比沒有理想好。兩千多年來,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大體來說,比在歐洲貴族政治下的百姓的生活還是好些。至少,有了天災人禍之時,通常政府會有賑濟的措施。當然,在最近四百年內,歐洲政制已大非昔比,歐洲百姓的生活水平已超過中國百姓了。

  

  中國的文官,正如任何權力結構中的人,大部分會為權力腐化,更多的人會依附權力,忘記了儒家理念。可是,只要以理想為鵠的,總有一些人,或在權力結構中力求匡正缺失,或在權力圈外抗爭。許多忠烈正直人士,即使在當時只是白費氣力,儒家的理想也會因有這些諤諤之士得以長存不墮。

  

  中國的文官既以科舉為入仕途徑,過了關口的人數相對於讀書人的總數必然只是少數。讀書人中,包括尚未入仕及已經致仕的,有不少人士成為小區的領袖,即地方的縉紳。他們代表了社會力量,對國家既支持也制衡。在近代民主政治出現之前,許多歐洲國家並沒有類似的社會力量以制約國家的權力。

  

  由於中國政治上的這些特點,兩千餘年來,「編戶齊民」支撐的皇帝—文官體制為中國百姓提供了比較安定的生活。是以,中國天災人禍並不少於歐洲,但是中國人口持續增殖,而且文化與經濟的整合也持續進行,致使這一龐大的「天下國家」延續了兩千年之久。

  

  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不斷更迭。一般言之,改朝換代乃是一種關節更新。

朝代初起時,懲於前朝覆亡,必有若干新制以匡救敝敗,而且新朝代其君臣中必有一些能幹的人才。因此,新朝之始,施政大致不差。

到了兩三代以後,制度日久生弊,再加上一代兩代的安定,人人好逸惡勞,莫說創業,甚至守成也不足。

再過兩三代,王朝若不振作,則會內亂外患,朝政敝壞,國事江河日下。此時王朝無力肆應,就難有重啟新運的機會了。

若是王朝垮了,另一批人乘時而起,重頭收拾,即是新的朝代。

  這種周期,因每一個朝代的特定情形各有其歷史背景,還不能有一定的時間長度以預測其發生。

  

  總之,中國的皇帝——文官制度,使中國歷史有比較長期的穩定,在近代的世界大變化以前,中國文化與經濟在這一種國家形態下,有相當長時期的涵泳與凝聚;於是,中國的政治體、文化體及經濟體,三者幾乎完全重疊,即使在三者擴大的過程中,新吸納的邊緣也往往逐步融入其中,成為巨大共同體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中國帝國體制也因為受此調節而陷入僵化的困境,以至不能在大變之時有所調適。

許倬云: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摘自《歷史大脈絡》之」中國秦漢帝國的形態「,題目為編者自加。全文見【閱讀原文】

歡迎關注【深夜讀書】

相關焦點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治亂循環」
    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 文官制度
    會飛的蝸牛:@易行道  村長,能不能在群裡系統聊聊文官制度?
  • 文官制度的興衰,兩宋有如此巨變,其實是因為這個
    他們在文官制度下的統治有什麼區別?繁華的北宋夜生活作為一個將中國從混亂不斷的年代,重新歸為統一的君主,趙匡胤深知武將是分裂的根源,因此他在統一全國之後馬上確立了文官統軍的這一特色,不過卻是有利有弊。由於北上設立的文官優先制度,導致在官員的任上有非常多的庸才,再加上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興盛,導致北宋的官員越來越多,不得以政府值得增加一點虛位來安排這些人,這也導致了經濟上的不堪重負。而隨著北方契丹和金的不斷崛起,導致文人領軍的宋軍一敗塗地,不久就走向了滅亡的深淵。
  • 專訪許倬雲:美國的亞非拉裔聯合,才能打破種族問題僵局
    雖然許倬雲主要研究的對象仍然是中國,但他學識淵博、貫通中西。在新近出版的《許倬雲說美國》(他自稱是個人「最後一本書」)中,他以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眼光,將美國當下的社會問題——包括種族問題、經濟問題、川普現象等——重新放回它們所屬的文化、制度與社會脈絡之中,追溯這些問題背後的時代背景及歷史源流,試圖為當前的迷局尋找到答案。
  • 評論│高鐵南延,蘇貞昌輾碎專業制度與文官價值
    高鐵南延案通過速度迅如高鐵,立馬再添一樁蔡英文的政績工程,卻徹底輾碎了交通專業評估制度與文官專業價值。 高鐵在二○○七年扁政府後期通車,面對隔年的大選,扁政府就有南延之議。 軌道建設涉及廣泛、影響深遠,不僅造價昂貴,後續維運經費更是驚人,交通部早已建立一套嚴格且有量化數據可茲評量的審查制度。這也是為何軌道建設期程漫長,就為避免製造蚊子軌道,變成財政窟窿。 然而,這套行之有年、不分藍綠執政皆遵循的交通專業評估制度,卻被蘇式施政風格完全破壞。
  • 許倬雲:東漢與西羅馬帝國為何崩解?
    許倬雲此文以非常宏觀的視野,從帝國系統結構的對比出發,指出兩個帝國的異同。他認為就帝國的中心與邊陲、層級的上級與下屬關係而言,羅馬的複雜體系,是一種「擴散型」的結構,而漢帝國則是一種「凝聚型」結構。這種說法儘管沒有超越中國「大一統」的理論內核,但也提供了一種從系統結構的角度思考大一統的可能性。
  • 許倬雲:西歐和美國民主化的歷史過程
    原創 許倬雲 東方歷史評論撰文:許倬雲《東方歷史評論》微信公號:ohistory一般人以為,西歐的民主化是從希臘城邦傳統延伸發展。究其實際,希臘的城邦——例如雅典——固然是一種民主制度,然而,希臘的城邦實際上都是一群徵服族群。他們佔領了一片土地,原來的族群成員在城邦之內,以公民身份管理權力的核心。城牆外的原居民淪為附屬的族群,他們並沒有權利參加城邦的民主體制;城邦內的奴隸為數眾多,更是沒有任何公民的人權。這種徵服族群群內的民主,乃是從戰鬥部落軍事民主制延續而來。
  • 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
  • 不殺士大夫,宋朝皇帝的誓碑——中國文官制度由宋朝開始
    實行文官制度,由政治家治國而不是軍事家治國,便是趙匡胤執政的奮鬥目標。誓碑雖小,意義重大,因為它極其明確地刻下了"不殺「二字,也就提供了實行文官制度的最起碼保障。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朝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級行政官員;孟子以王道治國的思想第一次付諸實施。其次,宋朝在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如手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作物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朝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以商人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和居住文化的發展。
  • 為什麼歷史中大明王朝的文官勢力達到了頂峰?
    本來這也沒什麼,科舉制選取天下的文官人才是人盡皆知的一大創舉為王朝的穩定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為什麼到後來文官實力在明王朝逐漸失控,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崇禎皇帝明朝的時代背景自科舉制度創立以來,科舉取士形成了文官制度,原因很簡單剛進朝廷的年輕進士需要朝中大員提攜,朝中的重臣也需要新鮮的血液為其辦事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比如說,元代的軍事制度主要是宿衛和鎮戍,而明代採用的是衛所制度。明代的衛所制度與元朝的宿衛和鎮戍明顯不同,它的源頭是唐代的府兵制。而唐宋時期的文武關係,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分特徵,所有的官員都有散官頭銜,這代表著他們在官僚體系中的位階、薪俸與各種特權。文官與武官在該散官體系中擁有各自不同的階序。
  • 英國文官制度的百年演變
    政府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10年的16%增長到1917年的55%,增長超過兩倍,文官部門也因此達到史上最大規模。全新的政府部門,包括軍需部、養老金部和國民事務部紛紛設立,陸軍部、海軍部和外交部的規模則擴大了10倍。而時任首相阿斯奎斯卻忙著愛慕女兒的朋友維尼夏·斯坦利,並給她寫了好多傾訴衷腸的信,甚至在內閣會議上也不停筆,有時一天就三封,經常心不在焉。
  • 宗室贈官制度:「保證權利的過度」,維持唐朝政治穩定的基石
    在唐朝之前處於政治穩定的需要也出現過贈官現象,但在那時並沒有形成完善的制度,宗室贈官過程略顯隨意,到了唐朝時期宗室贈官規模逐漸擴大,並走向正規唐朝宗室贈官起源於秦朝,戰國時,商鞅變法,規定未立軍功者,不能承襲爵位。秦始皇為了維護秦朝的統治,在除了鹹陽之外的地方實現郡縣制。
  • 日防衛省擬廢除自衛隊「文官統制」
    資料圖:防衛省的文官和武官傳統上被稱為「西服組」和「制服組」,而「西服組」地位相對較高。    日本共同社22日報導,一些武官和自衛隊出身的國會議員先前強烈要求改變文官的優勢地位。這一修正案的提出意味著這一要求得到認可,將廢除文官管理武官的「文官統制」。不過一些人擔憂,一旦武官獨斷專行,相關遏制機制將變弱。
  • 許倬雲先生90歲了 | 一位歷史學家的奧德賽
    文 | 馮俊文來源 | 許倬雲說歷史(ID:hsuhistory)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希臘英雄奧德修斯在特洛伊陷落後返回故鄉,一路遭遇「忘憂果」的誘惑,獨眼巨人、海神波塞冬、魔女喀耳克及宙斯的攻擊等重重險阻,歷時十年才得以與苦苦等待的妻兒團圓。
  • 明王朝文官體制的罅隙
    這種弊病來自於與中央集權極度匹配的文官體制。 縱觀明代一朝,除去草創之初的洪武、永樂兩代,文官為王朝官場的主體已成為絕對趨勢。 所以當這個集團在中央集權制度的日趨發酵之中,必然會染上官僚習氣。
  • 許倬雲:王力宏舅公、王小波恩師、李敖敵手,該如何評價他一生?
    許倬雲,這位明星王力宏的親舅公,王小波的授業恩師,李敖的臺大師長,論其社會關係易,評價其思想真是難以下筆。現存華人史家,時論一般以潮州饒選堂、潛山餘英時、無錫許倬云為領袖特異。香港、美國、南京,守望中西,鼎足而三。許氏聲望不及首二人遠甚,惟我不愜公論,不私鄉曲,不避譏諷,對許氏尤為激賞。
  • 許倬雲:世界性的問題是人找不著目的,不知道人生的意義在哪裡
    在一期許知遠的《十三邀》中,許知遠對話了大師許倬雲,許知遠問:這個西方的世界對您來說,確實在非常不可逆轉的衰落嗎?它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呢?88歲的大師許倬雲憂心忡忡地說:現在我大概看得出來,會打架的人,會組織的人,有錢人,頭臉人物的聚集,吸收新的血液,正在加強。在我看來是不好的,這個就變成了少數寡頭政治,繼續延續端到檯面上來。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但是,文官不行。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你可以從前往後捋一遍:秦朝敗亡,是文官造反嗎?不是,是六國遺民和平民軍閥控制了山東之地。
  • 大明王朝末年:堪稱軍中支柱的衛所制度廢弛,全國財政入不敷出
    然而,究其原因,衛所制度遭受破壞直至崩潰,軍隊戰略直線下降。連年徵戰入不敷出,軍餉苛稅過大,財政無法支撐。更何況朝堂上君臣不和,文官武將互相攻陷,亂政頻發,明朝向覆亡的深淵無法止歇地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