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官權勢滔天,與文官制衡的宗室、勳貴是如何被擊垮的?

2020-12-16 悠然天涯

中國曆朝歷代都少不了文官團體,但是在中國其他王朝中,都沒有像明朝一樣,文官權力如此之大,君臣衝突頻發。即使是極度重文輕武,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宋朝文官也沒有像明朝文官一樣權力如此之大。

大明建立之初,雖是文官治國,但明朝實行的是文武並重的國策,且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並不是多麼看重文官。從明朝開國功臣和明初封爵就可以看出,明代爵位分為公、候、伯三等,明代開國六公只有韓國公李善長一人是文官,而後世極度誇讚的劉伯溫只是誠意伯,爵位屬於最低的伯爵。

明太祖朱元璋當過乞丐,當過皇上,是中國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人,朱元璋重視的人都是有實幹能力的人,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文人並不看重。

中國封建王朝的制度,發展到明朝時已經非常完善了,相互制衡、武不幹政,無論是文官武將,還是宗室勳貴都不可能獨自把持朝綱,更不可能造反成功。

根據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大明王朝分別有皇族宗室、文官士大夫、勳貴武將掌握權力,而大明皇帝凌駕於三股勢力之上,手握權力。不過最後明朝卻變成了文官集團獨霸朝綱,宦官太監只有在皇帝的庇護下,才能與之勉強抗衡,而皇族宗室、勳貴武將都被驅逐出了明朝的權力中心。

一、反對削藩,靖難造反的朱棣,卻將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貫徹到底

明初,朱元璋將諸皇子分封到全國各地,有屬於自己的護衛軍,節制封地周圍的軍隊,甚至還可以幹涉地方行政事務,權力非常大。尤其是被封到北方抵禦蒙古殘餘勢力的九大塞王,更是手握重兵。

朱元璋去世後,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史稱明惠宗。朱允炆繼位之初,決定削藩,但是削藩政策卻發生了很大的錯誤。朱允炆先削弱藩,後削強藩,給燕王朱棣積蓄力量的時間。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旗號,在北平起兵造反,拉開了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攻破南京,登基為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朱棣是因為朝廷削藩才造反,不過等朱棣登上帝位,卻是比朱允炆還要變本加厲,收繳藩王的軍隊,監視藩王行跡。此外,還禁止藩王相見,禁止宗室與勳貴聯姻,禁止藩王出仕,甚至禁止藩王離開所在城市,不過朝廷保留了不少優待政策。

朝廷的削藩政策,消除了宗室藩王對皇權的威脅,不過卻是宗室成為了國家的嚴重複旦,消耗了朝廷的財力,加重了土地兼併。到了明朝末年,明朝一年所有的財政收入,都不夠供養宗室,而且當時國家的肥沃土地很多都為藩王所有,明末四川省七成的土地,都屬於藩王所有。明代的宗室政策變成了「養豬」政策,宗室手上沒有絲毫權力,離開了明朝的權力中心。

二、土木堡之變,開國勳貴武將勢力全軍覆沒,文官開始掌控全國的軍隊

明代的軍事制度實行的是衛所制,即是將土地分給士兵,不收賦稅,同樣也不發軍餉,而且明代軍官是世襲制度,戚繼光就是世襲軍官。

明仁宗、明宣宗期間,休養生息改變了永樂年間的政策。太平年間,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武將的重要性便開始降低,文官便開始侵吞武將的權力。

到了正統年間,明英宗朱祁鎮受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徵,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打的大敗,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隨軍出徵的勳貴武將也在這一場大戰中戰死,明英宗被俘虜。

瓦剌兵臨北京城下,由兵部尚書于謙負責保衛北京,于謙整編京營部隊,英勇抗擊瓦剌軍隊,獲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不過文官勢力對軍隊的滲透越來越深,到了嘉靖年間,文官更是掌控了軍隊的軍紀、後勤、評功等權力。

而且明朝中後期轉變成了文官領兵的局面,每逢戰事都是由文官領兵出徵,勳貴成了擺設,武將的地位也越來越低,文貴武賤,甚至後來都到了武將見到文官,需要下跪磕頭的結果,勳貴武將也離開了權力中心。

三、宦官太監勢力開始興起,與文官抗衡,明朝成為了著名的太監王朝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有感漢、唐兩朝宦官幹政的惡劣後果,便立下了「宦官不得幹政」的鐵律。

不過到了明成祖朱棣期間,便發生了改變,朱棣是通過靖難之役,造反當上的皇帝。在靖難之役中,太監為朱棣立下了大功,比如下西洋的鄭和就是太監,而且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擔心有人造反,還成立了東廠。明仁宗時期,開始設立鎮守太監,但了明宣宗時期,明宣宗朱瞻基成立上書房,專門教宮中的太監讀書識字,學習知識,英宗朝的大太監王振就是上書房出身,通過教英宗讀書識字而得到英宗的信任。

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後,明英宗朱祁鎮登基為帝,此時的朱祁鎮年僅九歲,由太皇太后張氏攝政,由司禮監負責批紅,太監勢力日益壯大。

由於太監常伴皇帝左右,所以深得皇帝的信任,又由於明朝內閣負責「票擬」,司禮監負責「批紅」的政治制度,所以宦官太監成為了明王朝的一股政治勢力。而且隨著睡著明朝文官集團的日益壯大,皇帝要保持朝堂的平衡,扶持宦官勢力,於是明朝大太監不斷,從英宗朝的王振,到武宗朝的劉瑾,再到天啟朝的九千歲魏忠賢。

不過明朝太監於東漢、唐朝的太監不同,東漢太監可以把持朝綱,唐朝太監掌管神策軍,甚至可以廢立皇帝,明朝宦官始終是皇帝的家奴,明朝宦官的力量源泉來自於皇帝的寵信,所以權勢滔天的九千歲魏忠賢在天啟皇帝朱由校死後,也只能任由崇禎皇帝朱由檢處置。

四、明朝依靠龐大的文官集團而得以存活,最終也亡於龐大的文官集團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王朝,明朝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奇葩的皇帝。明成祖朱棣創立內閣,輔助皇上,內閣成為最高權力機構。

明王朝在幾次存亡之際依靠文官而得以存活,明英宗土木堡大敗,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國家危難之際,是由文官于謙帶領打退也先的進攻,明朝得以存活。萬曆皇帝怠政,三十餘年不上朝,不理政事,要是在其他王朝,早就天下大亂,不過由於明王朝有龐大的文官集團,朝廷政務能夠得到實行,國家方才沒有大亂。

明代官員的俸祿非常低,官員貪腐非常嚴重,甚至明朝的文官還將貪汙取了一個名字——「漂沒」,明代末年,已經到了無官不貪,是官就貪的局面。

明代文官都有不交賦稅的特權,甚至還未當官的秀才、舉人也有不交賦稅的特權,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家的士大夫越來越多,不交賦稅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士大夫熱衷於購買土地,導致土地兼併非常嚴重,百姓流離失所,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民不聊生。

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都是農民起義軍,最終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明朝滅亡。

相關焦點

  • 魏忠賢的功與過,明朝權力制衡的關鍵人物,存在即合理
    雖然魏忠賢掌權其間黨同伐異,害死了很多忠臣,但是如果沒有皇帝的默許,魏忠賢即便權勢再大,他也無法隻手遮天,這一天是無須質疑的。明朝到了中後期之後,文官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皇帝的權力已經被嚴重的限制,任何皇帝想要有所作為,首先得到文官集團的支持,這讓不少皇帝感到非常的痛苦,因為文官集團往往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會顧及明朝統治者的處境。
  • 明神宗: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主、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為了在權力鬥爭中取得勝利,明代的文官集團所採取的方式是先架空皇帝,然後逐步蠶食皇權。在架空皇帝的具體操作上,明代文官集團分做兩步執行:1、恢復相權;2、搬開明太祖朱元璋奪天下、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造就的武將勳貴勢力和明宣宗朱瞻基扶持的宦官勢力兩大絆腳石。
  • 文官制度
    漢武帝時期,皇帝統治國家的工具就是酷吏(法官)與文官相結合。此後西漢實際實行的是五權分立的政治格局,分別是皇權、軍閥、文官、外戚、後黨(太后)多方制衡的格局。-接著是蒙古人上臺,蒙古人長於弓馬,不會玩政治遊戲,皇帝經常被宦官、權臣、軍閥殺來殺去,終於到了明朝。-明朝為了消除權臣,廢除了宰相制度。為了消除軍閥問題,採取以文抑武。為了消除宦官殺皇帝這種事情,對宦官制度做了重大調整,導致中國明朝歷史上的太監地位直線下降。明朝廢除了宰相,結果出現了權力更加集中的首輔。明朝的以文制武,更是一個賽一個的混蛋。
  • 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而到了明朝這裡,徹底失衡了。 以前的朝代,朝中通常分為外戚、勳貴、宗室、普通朝臣這幾種勢力。皇帝採用所謂的「帝王心術」,拉一批、打一批、冷落一批,讓他們相互牽制,形成一種平衡的態勢,自己才能保持地位超然。
  • 看明代「公知」文官集團如何顛倒黑白,血口噴人
    前言:明代的文官集團,從仁宗朱高熾即位以後慢慢坐大,逐漸開始掌握話語權。英宗朱祁鎮幼年即位之時,朝政更是掌握到了以「三楊」為代表的文官手中。「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的勢力一落千丈,到明孝宗朱祐樘時代,文官們在朝堂上的權勢達到頂峰。他們要求皇帝事事遵從本集團的教誨,對勳貴和武將拼命打壓,對宦官則恨之入骨。
  • 鄭和下西洋終止真正的原因——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
    答案是:明朝文官集團的私心。在那個時代,是沒有「九年義務制教育」、「大學擴招」之類的政策的,在封建王朝,讀得起書的人,大多出身於富裕人家,而明朝比較富裕的地區恰恰是被鄭和下西洋帶富的沿海地區。因此,明朝的文官,這些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官員們,也就代表的是商人資本家集團的利益。
  • 文官眼中的權宦,太監裡真正的豪傑,西廠提督汪直到底是怎樣的人
    那麼真實的汪直真的就是電影中那個權勢滔天、陷害忠良、殺人如麻、無惡不作的一代奸佞?還是一個頗有才幹,能分清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大忠似奸的好人?那我們就來剖析一下,這個年紀輕輕就權傾天下的大太監,西廠的創辦人,成化年間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汪直。
  • 文臣學武、武人好文,探究明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及影響
    與此同時,如何才能保持文和武這兩方面的相對均衡,對任何一個王朝來講,都是一件非常令人傷腦筋的大事。回顧帝制中國的各個王朝,大部分時候都會傾向於讓其中的一方扮演相對比較重要的角色,如漢朝和唐朝政府,儘管在大部分時候都是由文臣來管理的,但這兩個王朝在文治與武功兩個方面的成就都受到了後世的讚揚。
  • 大清滅亡,是因為愛新覺羅家族被文官架空嗎?不是文官而是地方
    但是,文官不行。別說清朝的文官不行,明朝的文官也不行。要架空朝廷,必須得是地方實權派或軍隊實權派。文官只能是代理官僚的命,離開皇帝、文官就得死。你可以從前往後捋一遍:秦朝敗亡,是文官造反嗎?不是,是六國遺民和平民軍閥控制了山東之地。
  • 文官崇飛禽,武官尚走獸:明朝補服式樣中隱喻的文武之別
    唐高祖武德元年,李淵就召集他的親衛將軍,每次到了十月一就「皆服缺胯襖子,織成紫瑞獸襖子」,其中還對文官以及武官有著不一樣的要求:文官以及散員官衣著無文綾襖子,將軍則是服豹子或者是瑞鷹的襖子。到了武則天時期,這種給不同官階不同官職的官員配備不一樣的圖案的政策有了新拓展。所有的官員都會擁有一套袍子,上面有著成對的飛禽走獸紋飾。
  • 從西廠到傳奉官,成化皇帝為什麼一直需要與文官對抗
    明朝的成化皇帝是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皇帝,其一生任用宦官制衡文官,取得了比較好的結果——文治上,不但一舉扭轉了老爹英宗皇帝留下來的政治爛攤子,還為之後的孝宗留下來了一個比較充足的府庫;武功上,收河套犁建州的武功也讓孝宗朝的環境比較安定,因此後人對這個皇帝的評價頗高。
  • 文官集團首腦——明朝內閣首輔的壽命為啥這麼長?
    明朝皇帝雖然是嬌生慣養,但是壽命實在是不敢恭維。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壽命超過60歲的只有三個,分別是明太祖,明成祖和明世宗。明朝皇帝的平均壽命只有42歲,也就和明朝普通老百姓差不多,短促的壽命,實在是有點對不起紫禁城那豪華的生活設施啊!(詳細之處請看《明朝皇帝壽命短,是什麼原因呢?》)
  • 清朝吸取明朝教訓,運用多項舉措,加強皇權的統治
    基本上有三個特產相當明顯:不管前金和後金的一些特點,它都有點蒙古汗清朝汲取了明朝的教訓。對於宦官專權管控的更嚴,限制更加苛刻。清朝制定了「祖制」,不準宦官幹預政事,不準和外官交往,不準離開京城,違者斬無赦。並且規定太監是四品官銜,對太監的晉升制度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整個清朝也只有一個人是四品太監。
  • 為什麼歷史中大明王朝的文官勢力達到了頂峰?
    導語:明朝崇禎皇帝在李自成的軍隊即將攻下京都時曾對百官大喊:「文官皆可殺也」。文官士大夫執政最早起源於隋王朝,隋朝雖然短但卻創立了科舉制,從此讀書人有了一條參與國家治理的途徑,到後來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到了宋王朝實現了皇帝與士大夫共同治理天下的局面。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治亂循環」
    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 古代武將最高可以獲得封王的爵位,那文官能夠獲得怎樣的爵位呢?
    ,而像徐達和常遇春、李文忠等人都是開國六大國公,可以說明朝時古代對於王爵控制最嚴格的王朝,拋開南明不談,無論功臣多麼大的功勞,最高也只能冊封國公爵位,而王爵只能是去世後追贈而已,也就是說這是古代的常規操作,不過這份常規操作並不是僅僅指的是武將,其實也包含文臣,所以文官理論上最高的爵位就是封侯以及公爵。
  • 明朝最狠毒的太監是誰?不是魏忠賢!
    要說中國歷史上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時期,首推明朝,而後是東漢。明朝的太監不僅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還有著很大的權力。比如說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有代天子批紅的權力,天下各大奏章先到司禮監,秉筆太監先過目,他認為重要的事就向皇帝說一聲,不重要的事就擱一邊,那什麼是重要的事呢?
  • 許倬雲:文官制度與穩定的「治亂循環」
    戰國時代晚期,一個國家已是由君主與專業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與地方的分層管理。秦始皇統一中國,將秦國已實行的制度施行於全國,漢承秦制,大體未改,但是經過三四代的逐漸改革,專業的文官構成統治機構的主體。  從此以後,中國的皇帝不得不與龐大的文官集團共治天下,內廷與外朝的區分,頗同今日企業組織董事會與公司抗衡相似。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明朝宗室制度探究
    說起明朝的宗室制度,很多明史的愛好者甚至都將其稱之為「國營養豬」,因為在爵位世襲和俸祿方面,明朝宗室所享受的待遇極高,但在自由度方面,宗室的待遇也就只能說是養豬了。這些宗室的俸祿十分優厚,拿親王來說,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而在明朝一品官的祿米每年僅僅一千石,可以說和親王是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