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祁鎮對王振的寵信,看明朝皇帝重用宦官的原因

2020-12-27 騰訊網

宦官們的黃金時代,無疑是明朝。雖然不能像趙高那樣謀朝篡位,也能與朝中大員平起平坐,甚至不把高官們放在眼裡,相當威風。

《大明風華》裡的王振,被視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權傾朝野,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明英宗朱祁鎮,就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死於非命,他這一生也算值了,後世那些「有志向」的宦官們無不以他為榜樣,渴望活成他的樣子。

《大明風華》中的王振

01朱祁鎮寵信王振的原因

那麼,朱祁鎮為什麼那麼寵信王振呢?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王振不是普通的宦官

他首先是個讀書人,曾中過秀才(一說舉人),當過私塾老師,可能覺得科舉之路太過艱難,一狠心,揮刀而下,自閹入宮。

和其他那些目不識丁的宦官們比起來,飽讀詩書的王振無疑優秀得多,且機靈有趣,善體人意,朱瞻基對他挺欣賞,授為東宮局郎,讓他服侍皇太子朱祁鎮。

那時的朱祁鎮還是個小孩子,對於身邊這位風趣幽默又極有才學的「王伴伴」,自然而然的產生敬仰之情,《明史》中的記載是「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

「先生」這種稱呼,在明朝時可不像現在這麼泛濫,含金量很高,通常有大德、大才或大權之人才能被稱為先生,比如內閣大臣們,皇帝就稱之為「先生」。

所以《大明風華》裡的那位王振,和真實歷史是有出入的。年紀不對,定位也不對。王振不是和朱祁鎮年紀差不多的玩伴,而是能夠指導朱祁鎮學問的長者,亦師亦僕。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鎮

第二,朱祁鎮需要身邊有王振這樣的人

朱瞻基駕崩得太早,朱祁鎮登基的時候才9歲,顯然無法親政,朝中大事由太皇太后張氏定奪。

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史稱誠孝張皇后,是出色的女性政治家,極有政治頭腦,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等五位賢臣,延續仁宣之治,使得朝中吏治清明,民間發展經濟,天下呈現安樂繁榮的景象。

尤為難得的是,張皇后雖然手握大權,卻不貪戀權位,斷然拒絕大臣們垂簾聽政的提議;也不為娘家謀私利,處事公允,深明大義,極得大臣們的尊敬。

但是,同樣的事情,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張皇后千好萬好,朱祁鎮對她的感情也只會一年比一年變淡。因為他會長大,皇帝的本性,讓他下意識的不願意有人分享屬於自己的權力。

《大明風華》中的張皇后

張皇后去世時,朱祁鎮16歲,用現代標準去衡量還是個高中生,但那是古代,普遍早熟,這個年紀的少男少女們都能結婚生子了。朱祁鎮也不例外,娶了錢皇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各種觀念已經形成,又當了7年的皇帝,該懂的東西也都懂了。

也許當皇帝的前幾年,他還沒有權力的概念,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相匹配的精英教育,讓他明白了權力的魅力,老祖母就顯得有點多餘了。

張皇后最為後人稱道的一點,是她壓制王振,還有過誅殺王振的念頭,她宮中女官的刀都架在王振脖子上了。

明朝史學家王世貞曾說:「史於太后之聖政,王振之蠢國,蓋娓娓焉。」意思是張皇后主政時,王振根本無法真正擅政,在她面前戰戰兢兢,不敢放肆。

張皇后會這麼對待王振,肯定是因為她看出了王振志大才疏,有誤國之相。為了保住王振的命,朱祁鎮向張皇后跪下求情,皇帝都跪了,在場的大臣們也只好跟著跪下。

真實的張皇后並沒有黑化

這其實是相當奇怪的一件事情,以古代的倫理來說,祖母既然這麼討厭自己身邊的一個奴僕,朱祁鎮最應該做的是把這奴僕遠遠的打發出去,或者從此疏遠,以表孝心。可朱祁鎮採用了完全相反的方式,不但依然看重王振,還以他皇帝之尊,寧願為了個奴僕下跪。

他這樣的舉動,把張皇后置於何地?簡直是陷張皇后於不慈。表面上看,是少年的叛逆心理,偏要和長輩作對;細思起來,其實是在表達對張皇后的不滿。

經歷諸多風雨的張皇后,立刻就明白了孫兒的意思。夫已死、子已亡,張皇后最重要的親人就是長孫朱祁鎮,為了不讓祖孫之情出現更大的裂痕,她放過了王振,為大明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所以,朱祁鎮寵信王振,是因為他需要有這麼一個人去對抗老祖母的權威。

《大明風華》劇照

02宦官集團存在的原因

後世的明朝皇帝們,重用宦官的原因和朱祁鎮差不多。雖然他們頭上不再壓著一位掌握朝政的太皇太后。但是壓力更大,因為文官集團形成了。這是真正的麻煩。

皇帝和朝臣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皇帝離不開朝臣,需要通過他們去管理國家;皇帝也防著朝臣,免得淪為傀儡。朝臣需要皇帝,有皇帝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朝臣也千方百計對抗君權,提升自身地位。

兩者鬥智鬥勇,達成平衡時政通人和,君臣相得;若是失衡,要麼是皇帝殘殺或輕賤朝臣,要麼是朝臣篡位或專權,無論哪一種,必然引得天下動蕩不安。

而到了明朝這裡,徹底失衡了。

以前的朝代,朝中通常分為外戚、勳貴、宗室、普通朝臣這幾種勢力。皇帝採用所謂的「帝王心術」,拉一批、打一批、冷落一批,讓他們相互牽制,形成一種平衡的態勢,自己才能保持地位超然。

《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漢唐時外戚幹政的教訓,規定從民間選后妃,娘娘們的家庭通常都是小門小戶,沒有根基,形成不了可以和朝臣抗衡的勢力。

朱元璋深諳平衡之道,在他想來,沒了外戚,還有勳貴和宗室可以制衡朝臣。但他怎麼想像得到後來的事呢?開國勳貴們被他殺了一部分,又在靖難之役中死了一部分,剩下的幾乎都亡在土木堡之變。僥倖活下來的,已經遠離了政治中心。

至於宗室,同樣是因為漢唐的前車之鑑,朱元璋雖然封了藩王,卻有許多管理條例,藩王們「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遠沒有漢唐時那麼瀟灑。

再加上後來朱棣以藩王篡帝位,做出了很不好的示範,他的子孫們都防備著這些叔叔或兄弟,擔心他們有樣學樣,不會引虎驅狼。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也就是說,明朝的外戚勢弱、勳貴沒了、宗室不能用,科舉出身的普通朝臣一枝獨秀,失去了制衡。他們成了皇帝統治天下的唯一力量,後世稱之為「文官集團」。

如果皇帝聽之任之,不去理會,君權肯定會被進一步限制,說不定會出現君主立憲制,或者權臣篡位。但是,沒有一位皇帝願意大權旁落。

於是明朝皇帝採取了措施,「宦官集團」應運而生。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無論是出於感情,還是出於實際,都是最合適的人選。皇帝給予他們權力,通過他們貫徹自己的意志,抗衡文官集團。

所以,明朝宦官集團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皇帝想要藉助他們去限制文官集團,讓朝中勢力得到平衡,進而穩固自己的統治。從大部分實際事例來看,還挺有用。

《大明風華》劇照

03明朝皇帝對宦官集團有著絕對掌控力

史上留名的明朝宦官很多,除了王振,還有正德年間的劉瑾、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朱祁鎮後來寵信的曹吉祥等等。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貌似權傾天下,實際上什麼都不是。

劉瑾被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曹吉祥是奪門之變的功臣,當權時全都威風赫赫。可皇帝要是想收拾他們,簡單得如同吃飯喝水。

宦官幹政,本來就只是特例。明朝的體制,更決定了宦官們無法像漢朝或唐朝時那樣發展壯大,他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皇帝本人,而不是來自於某種制度。也就是說,當皇帝不想給的時候,他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影視劇中的明朝宦官

如果皇帝厭了某位掌權的宦官,不需要親自出手,只需要袖手旁觀,不再提供保護,文官們的反撲就足以撕碎他。宦官集團從掌權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文官集團天然的敵人。

對於政治家來說,分權之仇如同奪妻之恨,恨之欲死。

這也是崇禎皇帝才上位就能剷除魏忠賢的原因,只要他有那個意思,文官們求之不得,心甘情願為他效勞,因為這是有利於他們的事情。

宦官們也不傻,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為了繼續榮華富貴下去,只能緊抱皇帝大腿。

所以,明朝皇帝對宦官集團有著絕對的掌控力。宦官這把刀,指向的從來都是文官,很少有傷到皇帝的時候。

廠花鎮樓

【結語】

總之,明朝皇帝和宦官的關係,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宦官影響、控制皇帝,實際上沒這麼簡單。主控者從來都是皇帝,他們利用宦官制衡文官集團,並且把宦官牢牢控制在手裡。

再厲害的明朝宦官,也只是皇帝對付文官們的工具,這種工具只有拿在皇帝手中才有威力,皇帝要是鬆開手,他們就只能落到塵土中。

參考資料:《明史》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朱祁鎮:明朝皇帝中唯一當過俘虜,卻兩次做皇帝
    明朝的皇帝大家都知道,如何形容呢?只能說,很有特點。喜歡玩蛐蛐的、喜歡做木匠的、熱衷房中術的等等。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明朝作為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有著非常強大的氣節,可以說明朝在中國古代的氣節那是首屈一指,為什麼這樣說?
  • 明朝敗家子朱祁鎮,在位21年送敵軍50萬人頭,葬送國家根基
    本文所要介紹的就是這樣一位昏君——明英宗朱祁鎮。 在明代歷史上,有很多奇葩的帝王,比如貪玩的正德、修道的嘉靖、做木匠的天啟,但是明代衰敗之始,就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的雙料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這位明朝頭號敗家子,在位21年,送敵軍50萬人頭,葬送大明根基,就讓我們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情。
  • 大明風華朱祁鎮是誰的兒子 朱祁鎮結局及歷史原型揭露
    據悉,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祁鎮是朱瞻基和孫若微所生的兒子,小的時候,朱祁鎮單純好玩,想要母親的陪伴,但孫若微知道兒子作為太子在將來會面臨更多的磨難,作為皇帝,首先就要學會獨立,才能君臨天下,因此對他的要求也是比較嚴格的,平常若是做錯了事情就會被罰。而這也讓他有了逆反心理吧。
  • 與三楊相比為何朱祁鎮更喜歡王振?王振慫恿北伐,于謙也阻止不了
    明英宗朱祁鎮北伐瓦剌,絕對是讓明朝大臣一想起來就瑟瑟發抖的一件事。因為這一戰不僅損失了二十萬將士的性命,而且皇帝還被人家給抓走了。大明朝差點就要成為南宋,退守江南了。那麼為什麼沒人阻止明英宗朱祁鎮北伐呢?
  • 明朝唯一一位當了兩次皇帝的人——朱祁鎮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看一下明朝朱祁鎮的傳奇人生。朱祁鎮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他出生僅四個月就被立為太子。宣德十年,明宣宗去世,由年僅9歲的朱祁鎮繼承皇位,年號為正統。由於年紀尚小,不懂得處理國家政事,便由太皇太后張氏掌權,據說當時宣宗去世,本來想立襄王為皇帝,卻遭到了太皇太后的反對,她召集群臣,極力推薦朱祁鎮,朱祁鎮才能順利登基,可見張氏在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 《大明風華》朱祁鎮寵信王振,與孫若微成「仇人」,可憐天下父母心!
    《大明風華》朱祁鎮寵信王振,與孫若微成「仇人」,可憐天下父母心!朱祁鎮從小就聰明,和爸爸一樣是一個明君,但這也只是他小時候。孫若微很忙,不僅要管理朝廷的事務,還要照顧兒子,隨著年紀都增長,她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朱祁鎮也被太皇太后接去撫養。
  • 從治國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誰更適合皇帝位?
    寵信宦官王振致使明朝走向衰落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北方邊患就來自於北元,在朱元璋,朱棣等打擊下,北元分裂出韃靼和瓦剌等部落。明英宗時期瓦剌崛起,太師也先不斷侵擾大明邊境。
  • 朱祁鎮一事無成,明朝唯一的俘虜皇帝,為何得到英宗這樣好的廟號
    從朱祁鎮的一生來看,他明顯配不上這樣的詞。朱祁鎮人生大事記:第一:重用王振,開啟明朝第一個宦官專權,直接把太祖祖訓"內官不得幹政"當成耳邊風。第二:無視忠言,聽信讒言,興師動眾,貿然發動對瓦剌的戰爭,在行軍路線搖擺不定,拖累三軍,負土木堡之敗直接責任。
  • 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朱祁鎮和朱祁鈺對比,誰更適合皇帝的位置?
    明英宗朱祁鎮與景泰帝朱祁鈺哥倆都具有傳奇色彩,如果要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朱祁鈺更適合做大明朝的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死後,明英宗朱祁鎮繼位,只有八歲,還好老爹給他留了很多賢臣輔佐,比如原來的三楊內閣悉數留了下來。那是的朱祁鈺被哥哥朱祁鎮封為郕王,但是並不讓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倆兒的關係非常的好。
  • 明朝16帝聚在一起,以朱元璋的暴脾氣,哪些皇帝會挨他的揍
    自古以來,我國已經出現了十多個朝代,四百多位皇帝,各朝代中,昏庸、暴君很常見,但是像明朝這樣,出現了很多奇葩皇帝,還是少見的。朱元璋雖然為人殘暴,殺了很多功臣,但他勤政,也算一個好皇帝。他這樣一位脾氣暴躁的皇帝,假如見到他之後的16位明朝皇帝,他會揍誰?
  • 明朝最強「敗家子」——朱祁鎮
    明英宗畫像大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諸部向明廷進貢戰馬,大權獨攬的宦官王振故意剋扣賞錢,引發諸部的不滿。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利誘蒙古諸部,率聯軍大舉侵犯明朝疆域。明英宗朱祁鎮幻想著能像曾祖父明成祖朱棣一樣,率明軍馳騁沙場,威震草原大漠,他不顧眾大臣的極力勸阻,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之下,決定御駕親徵瓦剌部。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朱祁鎮,明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算是比較另類的一個皇帝,他身上有三個唯一是其他皇帝不具備的即他是明朝唯一的一位太上皇,是明朝唯一一個當過兩次皇帝的人,是明朝唯一一個被外族俘虜的皇帝。1、土木堡之變使明朝損失慘重朱祁鎮幼年登基,軍國大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來操持。正統八年朱祁鎮親政後,寵信宦官王振,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王振向朱祁鎮進獻了一系列錯誤的建議全部被英宗採納,導致在土木堡明軍大敗。
  • 大明帝王朱祁鎮,為何兵敗瓦剌,這背後有何種原因?
    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之子。宣德十年,朱祁鎮正式即位,年號正統。正統初年,朱祁鎮統治有方,明朝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明英宗朱祁鎮宦官專政是重要原因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為維護統治,加強皇權,廢除了丞相,從而導致宦官的權力加
  • 明朝皇帝中的奇葩朱祁鎮,在驚險刺激的一生中,打錯一仗且冤錯一人
    朱瞻基 而朱祁鎮同志在整個明朝歷史的皇帝中都非常特別,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他從皇帝到俘虜、到囚犯、再到皇帝的傳奇經歷,以及
  • 明朝前5位皇帝打造的盛世,結果被第6位皇帝敗光,而且差點亡國
    而且張氏還重用兒子朱瞻基留下來的名臣繼續治理國家,比如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所以在明英宗朱祁鎮前期時,國力進一步發展,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沒過幾年,「三楊」和張氏相繼去世,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起初剛親政的朱祁鎮還是頗為勤政的,但終究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年,又怎麼熬得住每日枯燥的批奏章?
  • 明朝太監王振,慫恿英宗御駕親徵,導致皇帝被外族俘虜
    王振入宮後,因為他會讀書識字,而且為人機敏,在眾多太監中很快脫穎而出,被選進內書堂,教新來的小太監們讀書識字。王振這個人,聰明機警,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這也是他日後成長為權傾朝野的大太監的基本功。太子朱祁鎮到了讀書年齡,王振想去侍奉太子。於是他四處奔波,託人說情。一頓操作後,王振順利成為東宮,負責服侍皇太子。
  • 朱祁鎮在退位八年後奪門登基,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
    朱祁鎮是朱見深的老爸,是朱祁鈺的兄弟,這個人的人生有點傳奇,因為他不僅是明朝的第六任皇帝,也是第八任皇帝,也就是說,在他的一生當中,他總共兩次登基稱帝,這在歷史上是非常少見的,讓人不得不對他一生當兩次皇帝的傳奇經歷有非常大的興趣。
  • 明朝宦官那些事兒
    在當今探討歷朝歷代的宦官亂政時,不少朋友會提出這麼一個觀點,那就是明朝宦官亂政極為嚴重。可事實卻是,被公認為宦官亂政最嚴重的東漢、唐朝和明朝中,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爭權,皇帝變成了兩家之間爭奪的傀儡,唐朝末年宦官甚至掌控了皇帝的廢立,而明朝宦官大權在握的現象卻是由皇帝許可的。要知道,在封建王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而也只有明朝的宦官專政沒有威脅到皇權。
  • 明朝野心最大的太監:發動兵變,圖謀皇帝之位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幹預朝政,對宦官控制很嚴。但是,靖難之役後,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逐漸幹預朝政,乃至於篡奪大權。在明朝歷史上,出現了王振、劉瑾、魏忠賢等著名的太監,對於這些太監來說,一度權傾朝野,力壓明朝的文臣武將。
  • 孫太后是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
    太皇太后在時,朱祁鎮是比較聽話的,可隨著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鎮就開始寵信宦官王振,導致了後來的木土堡之變,令明朝國力大損。 要是張太皇太后還在,相信土木堡之變很難會發生,因為朱祁鎮肯定不敢如此任性。如果張太皇太后能夠阻止朱祁鎮,那麼孫太后身為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呢?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