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們的黃金時代,無疑是明朝。雖然不能像趙高那樣謀朝篡位,也能與朝中大員平起平坐,甚至不把高官們放在眼裡,相當威風。
《大明風華》裡的王振,被視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權傾朝野,能在某種程度上左右明英宗朱祁鎮,就算後來在土木堡之變中死於非命,他這一生也算值了,後世那些「有志向」的宦官們無不以他為榜樣,渴望活成他的樣子。
《大明風華》中的王振
01朱祁鎮寵信王振的原因
那麼,朱祁鎮為什麼那麼寵信王振呢?我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王振不是普通的宦官
他首先是個讀書人,曾中過秀才(一說舉人),當過私塾老師,可能覺得科舉之路太過艱難,一狠心,揮刀而下,自閹入宮。
和其他那些目不識丁的宦官們比起來,飽讀詩書的王振無疑優秀得多,且機靈有趣,善體人意,朱瞻基對他挺欣賞,授為東宮局郎,讓他服侍皇太子朱祁鎮。
那時的朱祁鎮還是個小孩子,對於身邊這位風趣幽默又極有才學的「王伴伴」,自然而然的產生敬仰之情,《明史》中的記載是「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
「先生」這種稱呼,在明朝時可不像現在這麼泛濫,含金量很高,通常有大德、大才或大權之人才能被稱為先生,比如內閣大臣們,皇帝就稱之為「先生」。
所以《大明風華》裡的那位王振,和真實歷史是有出入的。年紀不對,定位也不對。王振不是和朱祁鎮年紀差不多的玩伴,而是能夠指導朱祁鎮學問的長者,亦師亦僕。
《大明風華》中的朱祁鎮
第二,朱祁鎮需要身邊有王振這樣的人
朱瞻基駕崩得太早,朱祁鎮登基的時候才9歲,顯然無法親政,朝中大事由太皇太后張氏定奪。
張氏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妻子,史稱誠孝張皇后,是出色的女性政治家,極有政治頭腦,重用「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張輔、胡濙等五位賢臣,延續仁宣之治,使得朝中吏治清明,民間發展經濟,天下呈現安樂繁榮的景象。
尤為難得的是,張皇后雖然手握大權,卻不貪戀權位,斷然拒絕大臣們垂簾聽政的提議;也不為娘家謀私利,處事公允,深明大義,極得大臣們的尊敬。
但是,同樣的事情,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張皇后千好萬好,朱祁鎮對她的感情也只會一年比一年變淡。因為他會長大,皇帝的本性,讓他下意識的不願意有人分享屬於自己的權力。
《大明風華》中的張皇后
張皇后去世時,朱祁鎮16歲,用現代標準去衡量還是個高中生,但那是古代,普遍早熟,這個年紀的少男少女們都能結婚生子了。朱祁鎮也不例外,娶了錢皇后,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各種觀念已經形成,又當了7年的皇帝,該懂的東西也都懂了。
也許當皇帝的前幾年,他還沒有權力的概念,可隨著年紀的增長,以及相匹配的精英教育,讓他明白了權力的魅力,老祖母就顯得有點多餘了。
張皇后最為後人稱道的一點,是她壓制王振,還有過誅殺王振的念頭,她宮中女官的刀都架在王振脖子上了。
明朝史學家王世貞曾說:「史於太后之聖政,王振之蠢國,蓋娓娓焉。」意思是張皇后主政時,王振根本無法真正擅政,在她面前戰戰兢兢,不敢放肆。
張皇后會這麼對待王振,肯定是因為她看出了王振志大才疏,有誤國之相。為了保住王振的命,朱祁鎮向張皇后跪下求情,皇帝都跪了,在場的大臣們也只好跟著跪下。
真實的張皇后並沒有黑化
這其實是相當奇怪的一件事情,以古代的倫理來說,祖母既然這麼討厭自己身邊的一個奴僕,朱祁鎮最應該做的是把這奴僕遠遠的打發出去,或者從此疏遠,以表孝心。可朱祁鎮採用了完全相反的方式,不但依然看重王振,還以他皇帝之尊,寧願為了個奴僕下跪。
他這樣的舉動,把張皇后置於何地?簡直是陷張皇后於不慈。表面上看,是少年的叛逆心理,偏要和長輩作對;細思起來,其實是在表達對張皇后的不滿。
經歷諸多風雨的張皇后,立刻就明白了孫兒的意思。夫已死、子已亡,張皇后最重要的親人就是長孫朱祁鎮,為了不讓祖孫之情出現更大的裂痕,她放過了王振,為大明的未來埋下了隱患。
所以,朱祁鎮寵信王振,是因為他需要有這麼一個人去對抗老祖母的權威。
《大明風華》劇照
02宦官集團存在的原因
後世的明朝皇帝們,重用宦官的原因和朱祁鎮差不多。雖然他們頭上不再壓著一位掌握朝政的太皇太后。但是壓力更大,因為文官集團形成了。這是真正的麻煩。
皇帝和朝臣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殺來形容。皇帝離不開朝臣,需要通過他們去管理國家;皇帝也防著朝臣,免得淪為傀儡。朝臣需要皇帝,有皇帝才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朝臣也千方百計對抗君權,提升自身地位。
兩者鬥智鬥勇,達成平衡時政通人和,君臣相得;若是失衡,要麼是皇帝殘殺或輕賤朝臣,要麼是朝臣篡位或專權,無論哪一種,必然引得天下動蕩不安。
而到了明朝這裡,徹底失衡了。
以前的朝代,朝中通常分為外戚、勳貴、宗室、普通朝臣這幾種勢力。皇帝採用所謂的「帝王心術」,拉一批、打一批、冷落一批,讓他們相互牽制,形成一種平衡的態勢,自己才能保持地位超然。
《大明風華》中的朱元璋
可是,明太祖朱元璋吸取了漢唐時外戚幹政的教訓,規定從民間選后妃,娘娘們的家庭通常都是小門小戶,沒有根基,形成不了可以和朝臣抗衡的勢力。
朱元璋深諳平衡之道,在他想來,沒了外戚,還有勳貴和宗室可以制衡朝臣。但他怎麼想像得到後來的事呢?開國勳貴們被他殺了一部分,又在靖難之役中死了一部分,剩下的幾乎都亡在土木堡之變。僥倖活下來的,已經遠離了政治中心。
至於宗室,同樣是因為漢唐的前車之鑑,朱元璋雖然封了藩王,卻有許多管理條例,藩王們「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遠沒有漢唐時那麼瀟灑。
再加上後來朱棣以藩王篡帝位,做出了很不好的示範,他的子孫們都防備著這些叔叔或兄弟,擔心他們有樣學樣,不會引虎驅狼。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
也就是說,明朝的外戚勢弱、勳貴沒了、宗室不能用,科舉出身的普通朝臣一枝獨秀,失去了制衡。他們成了皇帝統治天下的唯一力量,後世稱之為「文官集團」。
如果皇帝聽之任之,不去理會,君權肯定會被進一步限制,說不定會出現君主立憲制,或者權臣篡位。但是,沒有一位皇帝願意大權旁落。
於是明朝皇帝採取了措施,「宦官集團」應運而生。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無論是出於感情,還是出於實際,都是最合適的人選。皇帝給予他們權力,通過他們貫徹自己的意志,抗衡文官集團。
所以,明朝宦官集團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皇帝想要藉助他們去限制文官集團,讓朝中勢力得到平衡,進而穩固自己的統治。從大部分實際事例來看,還挺有用。
《大明風華》劇照
03明朝皇帝對宦官集團有著絕對掌控力
史上留名的明朝宦官很多,除了王振,還有正德年間的劉瑾、天啟年間的魏忠賢、朱祁鎮後來寵信的曹吉祥等等。
他們都有一個特點:貌似權傾天下,實際上什麼都不是。
劉瑾被稱為「立皇帝」,魏忠賢被稱為「九千歲」,曹吉祥是奪門之變的功臣,當權時全都威風赫赫。可皇帝要是想收拾他們,簡單得如同吃飯喝水。
宦官幹政,本來就只是特例。明朝的體制,更決定了宦官們無法像漢朝或唐朝時那樣發展壯大,他們擁有的一切,都來自於皇帝本人,而不是來自於某種制度。也就是說,當皇帝不想給的時候,他們就什麼都沒有了。
影視劇中的明朝宦官
如果皇帝厭了某位掌權的宦官,不需要親自出手,只需要袖手旁觀,不再提供保護,文官們的反撲就足以撕碎他。宦官集團從掌權的那一天開始,就是文官集團天然的敵人。
對於政治家來說,分權之仇如同奪妻之恨,恨之欲死。
這也是崇禎皇帝才上位就能剷除魏忠賢的原因,只要他有那個意思,文官們求之不得,心甘情願為他效勞,因為這是有利於他們的事情。
宦官們也不傻,知道自己的權力來自何處,為了繼續榮華富貴下去,只能緊抱皇帝大腿。
所以,明朝皇帝對宦官集團有著絕對的掌控力。宦官這把刀,指向的從來都是文官,很少有傷到皇帝的時候。
廠花鎮樓
【結語】
總之,明朝皇帝和宦官的關係,表面上看來似乎是宦官影響、控制皇帝,實際上沒這麼簡單。主控者從來都是皇帝,他們利用宦官制衡文官集團,並且把宦官牢牢控制在手裡。
再厲害的明朝宦官,也只是皇帝對付文官們的工具,這種工具只有拿在皇帝手中才有威力,皇帝要是鬆開手,他們就只能落到塵土中。
參考資料:《明史》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