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后是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

2020-12-23 騰訊網

清朝同治帝駕崩之後,慈禧太后立馬將醇親王的兒子載湉扶持為帝。她這樣做理由很多,比如載湉還小容易控制,還有載湉是過繼給鹹豐帝的,那麼慈禧仍然是太后,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但不管有多少理由,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可以繼續掌權。

按理來說,同治帝駕崩後,就應該找「溥」字輩的人繼承皇位。不過這樣一來,慈禧就變成太皇太后,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才是皇太后。慈禧害怕群臣以此為由,讓阿魯特氏垂簾聽政,所以才扶持載湉即位。

那麼皇太后是否真的,就比太皇太后更有話語權呢?不一定,就好比明朝英宗時期,太皇太后張氏,就明顯比皇太后孫氏話語權更重。明英宗朱祁鎮即位的時候,年僅9歲,在他沒有親政前,朝堂的大小事,基本都是張太皇太后做主。張太皇太后去世後,才輪到孫太后執掌朝政。

不過,孫太后在朝中的威嚴,就不如張太皇太后了。太皇太后在時,朱祁鎮是比較聽話的,可隨著太皇太后去世,朱祁鎮就開始寵信宦官王振,導致了後來的木土堡之變,令明朝國力大損。

要是張太皇太后還在,相信土木堡之變很難會發生,因為朱祁鎮肯定不敢如此任性。如果張太皇太后能夠阻止朱祁鎮,那麼孫太后身為朱祁鎮母親,為何在關鍵時刻,卻不能阻止其犯錯呢?筆者認為大致有以下原因。

其一,後宮不得幹政

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平凡,但品性出眾,這也是明朝多賢后的原因。也正因如此,明朝從未出現過外戚幹政的亂象。張太皇太后前期執政,也是因為朱祁鎮年幼,當時群臣請她垂簾聽政,她的回答是:「毋壞祖宗法。第悉罷一切不急務。」

可張太皇太后去世的時候,朱祁鎮已經16歲了,這個年紀,孫太后已經沒理由把持著政權不放,不然群臣也不會允許。既然後宮不得幹政,那麼孫太后只好不管朝堂的事,朱祁鎮想做什麼,她都不好阻止。

那有人或許會說了,既然孫太后不好阻止,那麼要是張太皇太后還在世,她不是同樣不好阻止嗎?其實這不一樣,朱祁鎮要御駕親徵,對於打仗一事,孫太后是不太懂的。她完全不知朱祁鎮會怎樣去打瓦剌,又會任用些什麼人,畢竟她從來沒接觸過這些。

但張太皇太后就不同了,她可是經歷過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這幾代明朝有為君王時期的,且這幾朝都是明朝最鼎盛時期。當初朱高熾幫助朱棣監國,積累了很多執政經驗,在此期間,張太皇太后就負責協助丈夫。所以說,她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經驗的,而且一路走過來,對朝中情況很是清楚。

朱祁鎮要親徵,張太皇太后就會知道,明朝真實實力如何,朱祁鎮這一去有沒有勝算。一旦認為此行很危險,張太皇太后無論如何都會出面阻止。可是這一切,孫太后都不清楚,她自然無法阻止。

其二,朝中缺少賢能

張太皇太后在的時候,朝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胡濙等賢臣輔佐。她自己說了不會破壞祖宗家法去垂簾聽政,只是朱祁鎮年紀還小,她不得不幫其看著點。而實際上朝中有這些賢能,是很難會出現問題的。

這些賢臣大多輔佐過朱高熾、朱瞻基兩代皇帝,有的甚至在朱棣一朝就嶄露頭角。他們很熟悉該如何輔佐皇帝,因此有他們在,加上張太皇太后在上面看著,明朝基本不會出問題,甚至可以延續「仁宣之治」的良好局面。

可到了孫太后這裡,德高望重的「三楊」都已經不在了,只剩下張輔和胡濙,他們的話,已經勸不動朱祁鎮了。張輔甚至還不得不跟著朱祁鎮出徵,結果死在了土木堡。而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前,于謙也還沒有混出頭,可見朝中賢能著實缺少。

其三,孫太后少智慧

孫太后雖然無法管住朱祁鎮,但其實她可以從源頭上阻止其犯錯。朱祁鎮為何會親政?是因為宦官王振的慫恿。當初張太皇太后在時,就知道約束王振,所以「王振雖寵於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可孫太后就缺少這點智慧,沒有看到王振的野心,所以沒去約束其行為。這就導致王振越來越受寵,朱祁鎮被他哄得團團轉,也就造成了土木堡之變這樣的悲劇。雖說王振最終死於亂軍之下,可他的死,永遠也無法挽回明朝的損失。

(參考文獻《明史》《明實錄》)

相關焦點

  • 孫太后與朱祁鎮這一對母子真如一些人評價的厚顏無恥嗎?
    孫太后與朱祁鎮這對母子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非功過自有春秋評說。若以厚顏無恥論之未免過激,此二人的「汙點」主要在於孫太后的「借子上位」,朱祁鎮御駕親徵帶來的土木堡之變,以及「厚顏無恥」的發動奪門之變,復闢為帝。在我們看來,後宮的陰險手段屬於失徳,動搖國本後又兵變復闢,這屬於不明之舉。
  • 朱祁鈺的太子,是不是被孫太后毒死?孫太后是善人,還是心狠手毒
    由於太子一死,帝位會重新回到朱祁鎮一脈,所以對於這個自殺,很多觀眾朋友是把兇手直指孫太后,說孫太后是披著羊皮的心狠手毒之徒, 然而事實真的會是這樣嗎?從《大明風華》的劇情來看,孫太后不是兇手的機率,比是機率更大。
  • 無子的孫太后為何非要抱養朱祁鎮為子?只因朱元璋立下的害人制度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就是孫太后,但據《明史•后妃列傳》記載,孫太后並沒有子嗣,而是悄悄地抱養了其他妃子的兒子據為己有,這是為何呢? 太后孫氏,是山東人,天生麗質,因宣宗外婆彭城伯夫人的多次舉薦,得以入宮,此時的孫氏年齡還是很小的,成祖便要宣宗的母親張氏教導其宮中禮儀,為日後成為宣宗的妃子作準備。永樂十五年,時為皇太孫的朱瞻基大婚,但讓孫氏意外的是,成祖選了濟寧胡氏為皇太孫正妃,而悉心培養的孫氏卻只能為嬪,這樣也為日後孫氏的宮鬥埋下了伏筆。
  • 大明不和親、不納貢,為何《大明風華》中孫太后用重金贖買朱祁鎮
    然而,由於孫皇后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女主,她的戲份實際上人為增加了不少,而關於其用重金贖回朱祁鎮這件事便是如此。明英宗被瓦剌俘獲,孫皇后真的用金銀贖人了嗎?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卻遭遇「土木堡之變」,不僅損失慘重,且自己也被瓦剌俘虜。那麼,在兒子被瓦剌俘虜之後,孫皇后是如何做的呢?
  • 孫太后將朱祁鈺扶上帝王,為什麼不讓朱祁鈺還政於歸來的朱祁鎮?
    皇位難道是孫太后手中的如意,想給誰就給誰,想收回就收回?大明朝執行朱元璋祖訓最嚴格的就是「後宮嚴禁幹政」,孫太后縱有天大的本事,要輕易讓皇權易主,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孫太后不可能輕易讓景泰帝朱祁鈺歸還皇位給親生兒子朱祁鎮,為什麼當初在「土木堡之變」後要答應擁立朱祁鈺為帝呢,當時的情況與景泰帝朱祁鈺穩坐皇位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
  • 《大明風華》朱祁鎮要殺于謙,孫若微阻止無效,小昏君聽不進忠言
    朱祁鎮從小到大就是一個熊孩子,他頑劣不聽勸告,母親孫若微一直對他管教很嚴厲,即便是這樣朱祁鎮依舊是一個不聽話的皇上,他想要親政但心態又不成熟,這讓孫若微很頭痛。 朱祁鎮年輕氣盛,有部落挑釁大明,他不考慮任何因果關係就要出兵打仗,這個做法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但朝堂上只有于謙一個人敢說真話。于謙在朝堂說出了打仗的後果,這場仗不能打,打仗要事出有因。于謙在大殿上放狠話,惹怒了朱祁鎮,受三代帝王寵愛的于謙看來在朱祁鎮這一代不好用,這個皇上太混帳了。
  • 如何評價孫太后和朱祁鎮這一對母子?他們是否厚顏無恥沒有底線?
    如何評價孫太后和朱祁鎮這一對母子?他們是否厚顏無恥沒有底線? 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筆者認為,用厚顏無恥沒有底線這8個字,有點過分了。
  • 對明英宗與孫太后這對母子,為何會有人評價厚顏無恥呢?
    前不久的古裝電視劇《大明風華》,就為我們展示了明朝的孫太后和朱祁鎮這對母子的經歷,當然電視劇始終還是電視劇,它並非完全的是真實的史實,它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油加醋,經過藝術處理過後再展現給觀眾的,雖然有些不尊重歷史,但也掀起了一股探索明朝歷史的風氣。
  •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鑽營投機之人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被幽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再登皇位。當時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奪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太后,另一個就是于謙。不過,孫太后不僅不會阻止石亨等人行謀逆之事,反而還會樂見其成並且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于謙掌控大明軍政,可謂是權傾一時。
  • 表面上石、徐、曹主導,實際孫太后才是主謀!
    對於年僅二十來歲,正值熱血的皇帝來說這種事情當然是不能容忍的,於是就在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企圖一展拳腳,揚威中華。但是朝中大臣對於皇帝親徵自然是反對的,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而作為皇帝的母親,孫太后也是不願意兒子涉險。因此為了擺脫後顧之憂,明英宗就把兩歲的兒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且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 《大明風華》裡的孫皇后歷史上是怎樣的?她曾捨棄朱祁鎮另立皇帝
    她的母親經常出入皇宮,再加上她從小樣貌出眾,所以十幾歲就進了宮。不過當她最開始嫁給朱瞻基時,他已有正妻,而她只能成為一個嬪妃。 所以他便向太后請旨,希望能夠給孫若微金寶,最後太后也是允許了。在這之前,貴妃從來沒有這樣的待遇,所以孫若微的冊封,也算是開了皇界的先河。從這裡我們也便能夠知曉,他心裡有多麼寵愛孫若微。
  • 比起《大明風華》,歷史上孫太后與朱祁鈺的宮鬥和反擊要更加精彩
    歷史上的孫太后面對這種困局,可沒有《大明風華》中表現的那麼果斷、大公無私,作為母親,她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兒子趕緊回來。敕文中命朱祁鈺 「暫總百官 , 理其事」,這就明顯地告訴朱祁鈺和百官,如今,明英宗朱祁鎮仍是皇帝 , 而朱祁鈺只能按照英宗先前的安排 , 暫時代理國政 , 不能有其他 「非份之念」 。自己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看老天爺了,能不能保佑自己兒子渡過這個難關了,然而,她實在是想得太幼稚了。
  • 在正史裡,朱祁鎮是孫若微的兒子,朱祁鈺是胡善祥的兒子嗎?
    比如說有人看過這部劇會問到:根據正史的記載,明英宗朱祁鎮真的是劇中孫若微孫皇后的兒子嗎?明代宗朱祁鈺真的是胡善祥的所生的兒子嗎?根據史書的記載,朱祁鎮的確是孫皇后所生的孩子,正史中的孫皇后就是劇中的孫若微,而朱祁鈺卻並不是胡善祥胡皇后所生的孩子。
  • 與三楊相比為何朱祁鎮更喜歡王振?王振慫恿北伐,于謙也阻止不了
    我們都知道,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所以說等到朱祁鎮打算御駕親徵的時候,這一波可以控制他的人已經全部去世了。是時中官王振有寵於帝,漸預外庭事,導帝以嚴御下,大臣往往下獄。靖江王佐敬私饋榮金。榮墓,歸不之知。振欲藉以傾榮,士奇力解之,得已。榮尋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興師徵麓川,帑藏耗費,士馬物故者數萬。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大明孫太后:助英宗成功發動奪門之變,也間接導致大明忠臣落幕
    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鎮,也就是孫太后的兒子,他從小生活在母親和祖母的庇護之下,一直以為天下平寧而手中的軍隊無往而不勝。但是他有一個夢想,就是像太宗(成祖)朱棣那樣,能夠遠徵草原,留下千古美名。二十萬多萬的明軍,在這場戰役中幾近消亡,而明英宗朱祁鎮也被俘虜至草原。2.北京保衛戰,孫太后"大義凜然"孫太后聽聞兒子被俘的消息,傷心欲絕。緊接著噩耗傳來,北元大軍兵分三路,準備圍困北京城。
  • 明英宗朱祁鎮寵幸太監,差點被害到沒命,為何依然對其感恩戴德?
    而稍微熟悉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宦官王振正是「土木堡兵敗」的罪魁禍首,他害得明英宗差點死去,流離失所多年,為何朱祁鎮還要對其感恩戴德呢?這其實是有原因的。當年,朱瞻基駕崩以後,九歲的朱祁鎮登上皇位。黃口小兒,如何服眾,怎麼能料理國事呢?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隨後便又請求朱瞻基的皇后孫太后立在朱祁鎮外出之後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為皇帝,用來鼓舞士氣。由於當時情況已經十分緊迫,所以孫太后便答應了這個請求,就這樣在朱祁鎮明明還在世的情況下,明朝又立了一個新皇帝。這也是為什麼朱祁鎮在二次登基之後為何當天就下罪于謙的原因,因為建議朱祁鈺當皇帝的便是于謙。
  • 朱瞻基廢了胡善祥後,張太后更不喜歡孫貴妃了?世人都同情胡善祥
    張太后同情胡善祥也正是這個原因。一、張太后不怎麼喜歡孫貴妃。從同鄉關係上來說,孫貴妃和張太后的母親,還是老鄉。而且也正是在張太后的母親推薦之下,孫貴妃才能從小就進入皇宮,也才有了機會和朱瞻基一起長大。很顯然這些招數是管用的,朱瞻基逐漸開始疏遠胡善祥,這引起了張太后的強烈反感。張太后和她的丈夫朱高熾,那都是仁厚之人,從來不做這種缺德事情,怎麼就教育出這樣的孩子呢?所以張太后對孫貴妃,其實非常不感冒,而且她甚至有些討厭孫貴妃,誰讓她得到皇帝的寵愛呢?關鍵還喜歡吹耳旁風。
  • 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 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女政治...
    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 一起來看看歷史上的女政治家孫太后時間:2020-01-30 15:55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說《大明風華》孫太后厚顏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