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2021-01-09 史不知味

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鑽營投機之人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被幽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再登皇位。

當時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奪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太后,另一個就是于謙。

不過,孫太后不僅不會阻止石亨等人行謀逆之事,反而還會樂見其成並且採取了支持的態度。

于謙掌控大明軍政,可謂是權傾一時。

如果沒有孫太后的支持,石亨等人根本不敢發動奪門之變,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機會發動奪門之變。

而孫太后之所以支持石亨等人,原因也不複雜。

朱祁鎮是孫太后的親生骨肉,然而朱祁鈺卻不是。

朱祁鈺不僅不是孫太后的兒子,反而在朱祁鎮回京之後,將朱祁鎮幽禁在了南宮。

孫太后作為朱祁鎮的母親,見了此情此景,若說沒有一點心疼,那一定不可能。

朱祁鈺此時病重,孫太后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私心。

她難道不想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朱祁鎮重獲自由?

她想。

朱祁鎮剛被釋放回京的時候,她難道不想讓朱祁鈺把皇位還給朱祁鎮?

她也想,可是卻做不到。

這也正如于謙當時勸朱祁鈺迎接朱祁鎮回京的時候所說:「天位已定,寧復有他!」

朱祁鈺在于謙的輔佐之下已經坐穩了皇位,即便朱祁鎮回來了也翻不起一點風浪。

而現在朱祁鈺因病重而不能視事,這不僅對石亨等投機之人是一個機會,對孫太后也是一個機會。

孫太后沒理由不抓住這個機會去救朱祁鎮,畢竟那是她的親生兒子。

而且這一次機會如果不抓住的話,誰也不能保證當時才二十九歲的朱祁鈺將來不會病癒。

朱祁鈺一旦病癒,那麼孫太后就將再也沒有機會救朱祁鎮。

這也是當時孫太后考慮之後決定支持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原因。

孫太后當時在朝野之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了她的支持,石亨和曹吉祥等人奪門才有成功可能性。

哪怕是1449年朱祁鎮被俘之後,于謙想要擁立朱祁鈺當皇帝,也是獲得了孫太后的首肯才得以成功。

而朱祁鈺本身也有做得不厚道之處,孫太后答應讓他當皇帝,實際上條件之一就是保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朱見深是誰?朱祁鎮的親兒子,孫太后的親孫子。

可是朱祁鈺坐穩了皇位之後產生了私心,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從這一點來說,孫太后支持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如果說孫太后支持奪門之變尚在情理之中,那麼作為另一個有能力阻止奪門的人,于謙當時為什麼沒有阻止呢?

第一種情況,于謙對此或許並不知情。

石亨等人之所以能夠發動奪門之變,顯然是因為獲得了孫太后的支持。

而孫太后既然選擇了支持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的行動,那麼就極有可能在給他們的行動打掩護。

這樣才讓石亨等人之舉更加隱秘或者說瞞天過海,也讓于謙的視野有了盲區。

畢竟于謙當年擁立朱祁鈺為帝已經獲得了孫太后的首肯,他未必想得到幾年之後孫太后故技重施。

第二種情況,于謙可能收到了石亨等人即將奪門的消息,但是選擇了默許。

而于謙之所以會對這種行為選擇默許,原因則又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朱見濟夭折之後,朱祁鈺再無子嗣,但是又始終不願意再立朱見深為太子。

太子之位,關乎國本。

朱祁鈺一直不立太子而致使太子之位空懸,時間一久肯定會引起朝野不安,以及一部分野心家的算計。

而且朱祁鈺此時病重,又沒有立太子,那麼他一旦病逝的話,皇位其實還是回落到朱祁鎮的頭上。

既然如此,于謙又何必去阻止?

而如果朱祁鈺在病重之時就把朱見深立為太子的話,那麼有了出師之名的于謙就未必會坐視不理。

畢竟讓朱見深當皇帝可比讓朱祁鎮再一次當皇帝要好多了。

于謙當年之所以置朱祁鎮安危於不顧,而一力擁護朱祁鈺當皇帝,說白了也是看出了朱祁鎮無能又無德。

第二,于謙之所以選擇坐視不理,其實是為了不讓大明再一次陷入動蕩之中。

皇位爭奪本來就是一件虛耗國力之事,大明當時才擺脫土木之變所帶來的危機,也才恢復了一絲國力。

可如果于謙再介入到奪門之中,那麼這件事就會變得更加複雜,或者說一定會變得更加難以收場。

而到了那個時候,大明只會再一次陷入衰微。

為了大明,于謙也就選擇了默許。

而且朱祁鈺既無子嗣,又未立太子,即便于謙阻止了奪門之變,可阻止了奪門之變之後的事也不會有太大改變。

朱祁鈺沒有子嗣,沒有太子,他死了之後,誰當皇帝?那一定還是當時才三十歲的朱祁鎮。

于謙想要在朱祁鎮存在的情況下擁立朱見深,這個可能性其實微乎其微。

況且即便他在阻止了奪門之變後又成功擁立了朱見深,他也會在夾在朱見深和朱祁鎮之間難做臣子。

另外還有一個在朝野上頗有影響力的孫太后,到時候就會演變成為君臣之鬥,仍然還是不利於大明。

于謙之所以這麼做,恰恰就因為他是于謙。

也只有這麼做,他才是于謙。

于謙雖然未必忠於任何一個皇帝,但卻有大功於大明,也大忠於大明。

相關焦點

  •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明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以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為首的一股小分隊,趁著夜色而順利潛入南宮(皇宮的那邊),並進入一所略顯破舊的宅院之中。眾人進入宅院後,對著一位衣衫襤褸但很有精神的中年男子低首下拜,並同聲喊道:「臣等恭迎太上皇復位!」原來,這位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便是正統年間,因土木堡之變而被蒙古瓦剌部俘虜,且最終淪為太上皇的正統皇帝朱祁鎮。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但是就在復立朱見深的奏摺提出之前,有個叫石亨的人坐不住了。石亨是一員武將,在土木堡之前曾長期駐守於河北和山西邊境,屢有戰功。到土木堡之變後他又參加了北京保衛戰,在九門之外血戰瓦剌軍,戰後因功封侯,景泰帝對他十分信任,繼續加封他太子太師銜。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那麼問題就來了,發生政變的時候于謙是兵部尚書,手中有當地的許多兵馬,目前的三大營都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可以說他在軍內的威望是最高的。石亨等人的動作肯定是瞞不過他的,而且這次政變只有一千人,靠著當時于謙的能力完全可以制止,保全自己。但是他卻什麼都沒做,最後明英宗復闢,自己也被殺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王振發現是個誤會,于謙終於獲得自由,但被調任大理寺少卿——一個主管司法覆核,沒有行政權的京官,實際上是明升暗降。結果河南山西的官民組織幾千人進京上訪要求挽留于謙,連就藩太原的晉王、開封的周王也替于謙說好話,可見于謙在巡撫任上將兩省上下各方面利益關係都平衡得很周到。不久于謙官復原職,一年以後因為母喪回鄉,守孝完畢回京後調任兵部左侍郎。結果回到北京第二年,遭遇了土木堡之變。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可是之後在明英宗發起皇位爭奪之戰的時候, 于謙為什麼沒有阻止明英宗,並且對於這件事情無動於衷,這又是怎麼回事?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鄺埜,但他當時跟隨明英宗出徵,便讓兵部侍郎于謙留守主持兵部事宜。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史書記載:「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明朝御駕親徵的皇帝不少,尤其是明英宗的父輩和祖爺爺輩都有過御駕親徵的經歷,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更何況明英宗上面有孫太后壓著,年輕的明英宗簡單認為只有打一場漂亮的勝仗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以此擺脫控制。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他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也做不了,也什麼都不能做。奪門之變就是皇室內部鬥爭,外臣幹預風險極大奪門之變是明朝乃至於中國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太上皇奪取政權,並重新坐上皇位的罕見案例。事情的主角是被廢去皇位的太上皇朱祁鎮,和當時已經病重的皇帝朱祁鈺。
  • 朱祁鈺當了8年皇帝,為什麼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時,毫無還手之力
    當了8年皇帝,結果前皇帝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輕輕鬆鬆就奪了他的帝位,還讓他死得不明不白。為什麼這場政變如此容易就成功了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咱們先從朱祁鈺的身份說起。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庶子,明朝有「居嫡長者必正儲位」的規定,因而在朱瞻基有嫡長子朱祁鎮的情況下,朱祁鈺沒有繼承大統的資格。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石亨、曹吉祥、徐有貞擁立朱祁鎮奪門成功,朱祁鎮又如何將他們引上死路?
    ,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重新擁立朱祁鎮為帝。重登帝位的朱祁鎮對朝中不支持他的部分群臣進行了清算,于謙、王文、陳循、商輅等人或被殺或被貶。奪門派的功臣填補了這些政治權力空缺,其中徐有貞入閣,加兵部尚書,石亨被封為忠國公,曹吉祥協理京營,並封嗣子曹欽被升為都督同知。那些攀附奪門派功臣的人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升遷,其人數竟達數千人。一時間,以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為首的奪門派功臣風光無限。
  • 于謙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奪門之變,為何卻選擇坐視不管?
    這句話是《史記》中對於明朝奪門之變的記載。于謙就是奪門之變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可是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解的是,于謙明明可以阻止奪門之變的發生,為什麼他卻偏偏沒有利用自己手上牢牢掌握著的軍政大權阻止呢?那麼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據史書的記載,明代奪門之變發生的那個晚上,于謙並不在場,也就是說,這場事變與于謙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那麼,當這場政變發生之時,這位國之棟梁究竟在幹什麼?為何他沒有阻止這場政變的發生呢?而沒有參與其中的他,又是為何慘遭橫禍呢?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首先,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在南宮的朱祁禛並不甘寂寞,而是對朱祁鈺懷著刻骨仇恨,隱忍不發,與朝中權臣石亨、徐有貞等人暗通款曲,隨時準備東山再起。 老天爺還是非常眷顧朱祁禛的,朱祁鈺雖然重用于謙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的有條有理,可圈可點,大明王朝再次迎來盛世。
  • 貪天之功,讒害忠良:扒一扒于謙之死那些從犯們的下場
    徐有貞確實是一個能有能力的人,黃河水患在他的治理下得到極大改善,徐有貞也因此受到景泰帝的召見慰勞,並進封左副都御史。野心勃勃的徐有貞不甘人下,但在景泰朝他毫無機會,因此才會參與奪門之變以放手一搏。朱祁鎮復闢之後對於如何處理于謙一度有所猶豫,正是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最終決定了于謙的命運。
  • 大明王朝政變:無人阻止的悲劇
    另一些史料則表明,東華門的守御士兵跟石亨、張軏的子弟兵發生過一場小規模的衝突。不過,並未能阻止朱祁鎮在當夜登上奉天殿寶座。奪門之變發生時,甚至在朱祁鎮重登帝位接受群臣朝拜後,手握重兵的于謙如果想阻止政變,那是分分鐘的事。他如果願意的話,絕對有能力讓朱祁鎮變回太上皇。但無論奪門之變發生時還是發生後,于謙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表明他默認了奪門之變的成果。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奪門之變 然而,就在于謙等人擬定好奏疏,並準備明日早朝時進奏明景帝批准時,突然發生了大變故。原來,大將石亨為謀求富貴,便與前府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在取得孫太后(明英宗的生母)的同意後,決定解救被幽禁在南內的明英宗(明景帝的兄長),並扶立他復位稱帝。巧合的是,他們商定好的起事時間,正是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同一天(正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