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2021-01-09 李雪展家常事

明朝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正月十六日,以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為首的一股小分隊,趁著夜色而順利潛入南宮(皇宮的那邊),並進入一所略顯破舊的宅院之中。眾人進入宅院後,對著一位衣衫襤褸但很有精神的中年男子低首下拜,並同聲喊道:「臣等恭迎太上皇復位!」

原來,這位衣衫襤褸的中年男子便是正統年間,因土木堡之變而被蒙古瓦剌部俘虜,且最終淪為太上皇的正統皇帝朱祁鎮。在這三人的擁護下,朱祁鎮離開南宮並進入奉天殿。而當石亨敲響晨鐘並迎來百官覲見之後,朱祁鎮也正式宣布自己復位了!

史料將朱祁鎮的這次復位行動稱之為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因為這種行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僅此一例,所以後世對於此事也是非常的看重。

說到這裡,或許會有朋友想,筆者洋洋灑灑說了這麼多,可跟標題中提到的于謙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有朋友確實有這種疑惑,還請不要著急,可以接著往下看(有想知道標題所說問題答案的朋友,可直接下滑至最後)。

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三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鎮親率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討伐蒙古瓦剌部,但因為太監王振的蠱惑和本人在智商上的缺陷,所以朱祁鎮非但沒能取勝,反而還兵敗被俘。

在朱祁鎮兵敗被俘後,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南遷,並說出了南遷的劣勢。因而,當時還在監國的郕(chéng)王朱祁鈺便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並由他統籌全局以抵擋瓦剌部的攻城。

于謙在升任兵部尚書後不負重託,最終成功防守了瓦剌部的進攻。因為于謙對郕王朱祁鈺有大功,所以朱祁鈺在繼位登基(明代宗)後,便將于謙引為股肱之臣,對於他的恩賜和愛戴也是千古罕見。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

那麼,問題便來了: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是否真的知道徐有貞等人的行動,如果知道,那又為何不阻止他們呢?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奪門之變當晚,于謙肯定是知道的,但之所以不阻止,有以下兩個原因:

其一,國本未定,大勢所趨

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稱帝後,雖然做過不少於國於民都有好處的事情,但這依然難以掩蓋他貪心的本質。朱祁鈺能登基稱帝,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正統皇帝朱祁鎮還在瓦剌手中,所以他登基是為了保證國本不失,畢竟當時朱祁鎮親立的太子朱見深才不過兩歲而已。

朱祁鈺除了有貪心的本質外,更重要的是他太過仁慈。可能會有朋友說,他囚禁長兄那麼多年,而且還一度想要借瓦剌之手殺死長兄,這樣的人也能稱之為仁慈嗎?

關於這點,筆者的看法是,如果將我們放在朱祁鈺的位置上,恐怕會做的比他更殘忍。原因是,朱祁鈺生在皇家,而且已經染指了長兄的皇位,那假如日後長兄朱祁鎮復位,對於這個染指過自己皇位的兄弟,他會怎麼做呢?

我們要知道,當時煽動明代宗朱祁鈺殺死已經是太上皇的朱祁鎮之人,可絲毫不在少數,但朱祁鈺依然沒有這樣做。可假如說,朱祁鈺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大家覺得還會有奪門之變這樣的事情嗎?

扯遠了,抱歉。標題中之所以說國本未定,大勢所趨,主要是因為明代宗朱祁鈺根本沒有子嗣可以傳承,而且奪門之變的時候他已經病危許久,因而皇帝之位早晚都要輪到朱祁鎮這一支血脈上。如果是這樣,那麼于謙又為什麼要阻擋呢?

其二,于謙之忠,不在朱姓而在大明

于謙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的進士,所以他可以稱之為四朝元老。早在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年間,于謙便曾做過一件可以證明自己的事情。史料記載,朱棣有一次問于謙,現如今天下大定盛世已開,可為何還有人說我得位不正呢?

于謙當著朱棣的面毫不遲疑地說道,太祖將皇位傳給建文帝是無法改變的,因而您得位不正也是無法改變的。暴躁的朱棣當場便要殺死于謙,但還是強忍著問道,如果是這樣,那你為何要做我的官?

于謙絲毫沒有慌張地答道,我中的進士是大明的進士,我做的官員是大明的官員!

聽完于謙的回答,朱棣發現自己啞口無言,便只得放過于謙。從這個記載中我們不難看出,于謙的忠心是對明朝而非朱姓皇族。而如果要忠於明朝,那恭迎太上皇朱祁鎮復位則是最佳選擇。原因在於,明代宗已經病入膏肓且未立太子,屆時他一旦龍御歸天,那新的爭鬥必然會立刻上演。

與其這樣,還不如讓朱祁鎮復位,畢竟皇位於情於理都屬於他這一脈。而于謙之所以沒有去與石亨徐有貞等人同流,主要還是因為他乃明代宗一手提拔上來的,如果他也去恭迎朱祁鎮,那天下人會如何看待他,如何看待明代宗呢?

這裡多說一句,《明史》曾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之子于冕便已知曉了部分內幕並告訴于謙,但于謙只是說道:「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最後,關於「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知道嗎,如果知道,那又為何沒有阻止他們」這兩個問題,筆者個人的看法是,于謙知道。而之所以沒有阻止,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國本未定大勢所趨,即明代宗朱祁鈺無子且未立太子,所以皇位遲早還要回到朱祁鎮手中;第二個是于謙之忠不在朱姓而在大明,即于謙知道朱祁鎮復位是對明朝最好的選擇,因而他才決定對奪門之變視而不見。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萬曆野獲編》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根據史書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並不在場,而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這位兵部尚書就鋃鐺入獄,不久之後,他就橫屍街頭。凡是涉及皇位的爭奪之戰,必然會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奪門之變中,被犧牲的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與被迫犧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是自願為了明朝的安定,拋頭顱、灑熱血。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當時于謙作為兵部侍郎,他的權利也不小並且也深受明代宗的信任,如果他當時出面做點什麼的話,這場皇位之爭或許就不會發生。 但是事情發生之時,于謙卻不見了蹤影,什麼也沒做,像是一個與這場事件無關的人。 明英宗和明代宗是兄弟關係, 並且還都當過皇帝。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景泰三年,明代宗廢掉太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儲君。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幫助明英宗復位。隨後,于謙、王文等大臣被捉,不久被明英宗處死。  于謙的死,讓後世無數人為其惋惜,更是坐實了明英宗「昏君」的頭銜。那麼明英宗為何要殺死于謙呢?  首先是于謙深受明代宗信任,這讓明英宗很不舒服。他認為于謙擁立朱祁鈺,就是對自己的不忠。加上當初明代宗廢太子,于謙也沒有出面阻止,便認定他站在明代宗一邊。對於不忠心的臣子,自然不能手下留情。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其實這都是一場陰謀,沒過多久于謙就被扣上了謀反罪的帽子被殺了,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明憲宗上位之後才為他們平反,景泰帝也病逝了,這背後是不是明英宗的操控,誰也不知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發生政變的時候于謙是兵部尚書,手中有當地的許多兵馬,目前的三大營都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可以說他在軍內的威望是最高的。
  •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鑽營投機之人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被幽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再登皇位。當時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奪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太后,另一個就是于謙。不過,孫太后不僅不會阻止石亨等人行謀逆之事,反而還會樂見其成並且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于謙掌控大明軍政,可謂是權傾一時。
  • 于謙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奪門之變,為何卻選擇坐視不管?
    這句話是《史記》中對於明朝奪門之變的記載。于謙就是奪門之變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可是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解的是,于謙明明可以阻止奪門之變的發生,為什麼他卻偏偏沒有利用自己手上牢牢掌握著的軍政大權阻止呢?那麼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于謙,明朝名臣,抗擊瓦剌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
  • 奪門之變時,明代宗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豈料這令此時淪為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懷恨在心,認定是于謙勾結明代宗朱祁鈺謀奪了他的皇位,並最終導致了于謙奪門之變後的遇害。其後,瓦剌首領也先以朱祁鎮為人質,屢屢要挾明廷,于謙堅決主張社稷為重,嚴詞拒絕一切寇虜妄求,才令也先手中人質失去利用價值。同時又是于謙苦口婆心勸說現任皇帝朱祁鈺「天命已定」,打消其疑慮。朱祁鎮因而得還,不用在漠北吃沙子到死。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但是沒想到的是明英宗不但是沒有取得勝利,反而是給了也先一個大禮,那就是皇帝本人。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成為了瓦剌的俘虜,此時京師方面算是亂了套。但是有一個人是不願意的,那就是明代宗。自己現在是個代皇帝,要是明英宗回來自己算什麼?不過于謙說了一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才算是將明代宗的心放進了肚子裡。而這一切就在明英宗回來之後,發生了轉彎。
  • 大明王朝政變:無人阻止的悲劇
    奪門之變發生時,甚至在朱祁鎮重登帝位接受群臣朝拜後,手握重兵的于謙如果想阻止政變,那是分分鐘的事。他如果願意的話,絕對有能力讓朱祁鎮變回太上皇。但無論奪門之變發生時還是發生後,于謙都沒有採取任何行動,這表明他默認了奪門之變的成果。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任兵部尚書,指揮明軍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勝利宣宗朱瞻基繼位當年,叔父朱高煦公然造反,想模仿他爹朱棣再來「靖難」一把,奪侄兒的位,結果當月就被平定,城裡人人都想綁了他出城獻給官軍,朱高煦不得不逃出城門投降。宣宗御駕親徵時,特地叫上了那個聲如洪鐘的監察御史于謙,讓他在軍陣前怒斥朱高煦,歷數大罪。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本不想殺于謙。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于謙,明英宗猶豫不決,道:「于謙實有功。」事實上,于謙對明英宗而言,有「兩大重要功績」。其一是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主抗戰,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延續了大明200年國祚。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當時明朝代宗朱祁鈺重病在床無法理視朝政,因為代宗沒有兒子(朱見濟夭折),代宗駕崩之後按祖訓皇位肯定還會回歸到英宗這一系。況且就在奪門之變當天,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禮部尚書胡濙等商議後決定共同上書請求復立沂王朱見深為太子,而且奏疏已經寫好,只是當日時間已晚,眾人打算次日再呈上去。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隨後朱祁鎮又對那些沒有什麼過錯的中立官員進行了安撫,畢竟大明的天下還需要他們來治理,最後便是對付那些讓自己陷入到如此境地的人。要知道朱祁鎮在南宮的八年可是不太好過,雖然名譽上掛著太上皇的名號,但是手中是一點權力都沒有,明代宗還時刻防範著他。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首先,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于謙雖然是朝廷的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但歷朝歷代外臣參與皇室內部的鬥爭,尤其是涉及皇位問題,都會想辦法遠遠的避開,或者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外臣能夠摻和得起的。而且于謙其人,剛毅正直,他只會忠於大明忠於大明皇帝。至於是誰當皇帝可能並不是怎麼太重要。而且對於朱祁鎮,于謙已經盡了做臣子的本分,他無愧於天地良心,更不愧於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