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2021-01-09 蘭陵文史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

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身為國之棟梁的于謙沒有去阻止這場事變?當時他又在幹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並未參與政變的他為何又要被殺頭?

要說起明代就不得不提起明英宗朱祁鎮,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我們都有一所了解,而明英宗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主角,可謂是趕鴨子上架,在面對瓦刺軍隊的入侵,明明沒有將領之才,卻聽信小人宦官之言,自封大元帥,上陣出徵,這份勇氣是值得表揚的,但這個行為是愚蠢的,最後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對方的俘虜,而奪門之變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而間接引起的。

于謙作為明代的國之棟梁,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為了避免瓦刺軍用明英宗來威脅明朝,再者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于謙便推薦朱祁鈺上位,在正統14年,朱祁鈺在這種情況下正式登基了,改年號為景泰。所謂事情都有兩面性,于謙的這種做法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但同時也使自己成為後來被殺頭的重要原因。

在新帝登基之後,讓于謙真正得到了朱祁鈺的信任是在京都守衛戰中,當時瓦剌軍隊並沒有放棄對明朝的進攻,當面對他們的進攻明朝出現了兩個聲音,徐有貞等人力主南遷,而于謙選擇帶兵守衛都城,並且也成功守衛了京都。

想要入主中原的瓦剌軍不會讓明朝重新恢復國力,明朝的劇情也不會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于謙最終也會被殺害。

當時的明英宗對於瓦剌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人而已,但對於明朝來說卻是一個能夠激起混亂的人,於是瓦剌軍隊在明朝的一切步入正軌的時候,又將他送了回來,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當明英宗回到明朝之後,他的身份十分的尷尬,新的皇帝已經登基了,而現任皇帝朱祁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將朱祁鈺囚禁在了皇宮裡。這個時候的于謙是兵部尚書,我們都知道于謙是一個忠臣為了國家的發展正在竭精竭力,而另一面,不受到重用的徐有貞等人則是想要把自己曾經的主子朱祁鎮重新讓他上位,著名的奪門之變就從此埋下了根。

朱祁鈺在景泰8年上元節的時候已經是病重了,朝廷開始混亂,而這對徐有貞等人來說,卻是個好機會。《萬曆野獲編》上記載著皇帝下詔令,大概意思是,這幾天官員都放假,皇帝也要休息,不理朝政,老百姓可以燈火通明,與朋友一起飲酒作樂,也沒有夜禁,晚上查夜的人也不要生事,永為定律。

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忠臣來說,是很人性化的,所以當時于謙正在家中休息,並不知道外界所發生的事情,而對於徐有貞等人來說,為他們籌劃了許久的事情迎來了一個機會,他們借瓦剌進軍的消息去打開宮門,將朱祁鎮從宮中放了出來。

這個時候朱祁鈺正在病重,宮裡的人也沒有那麼用心去做事,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朱祁鎮出逃了。

第二天朱祁鈺聽到被以為是于謙所撞的鐘吵醒,有所感覺不對,但並未起疑心。

上元節對於明朝來說,不僅僅是用來放假的,還是用來祭祖的。于謙作為一個孝子,擔任著兵部尚書的職務,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去祭拜祖先,好不容易放假了,肯定要去祭拜一下祖先,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是在這件事情結束之後才知道的。

當他的兒子勸他起兵去鎮壓徐有貞等人的時候,他才知道發生了奪門之變,但他拒絕了他兒子的建議,並對他兒子說:"你又怎知國家的大事呢?自會有定數,我們等著就好。"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這次事件中,于謙那高尚的品格展示的一覽無餘,而徐有貞等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曾經的太上皇變成了如今的皇帝。

于謙從始而終都是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當在朱祁鈺重病之時,便想要推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儲君,當他知道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預見了自己的結局將是如何的,同時他也很清晰地知道他當時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當時的于謙在知道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去鎮壓,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明朝已經沒有辦法再去像當年一樣在經歷一場京都保衛戰,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瓦剌軍隊將朱祁鎮送回來的目的,去引起明朝內部矛盾,然後使瓦剌有機可乘,為了明朝,於是他選擇了不去管這件事。

最主要的一點是,對他任以重用的君王朱祁鈺已經病重,並且可能隨時會駕崩,而這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一個健康的皇帝來掌管。

于謙最終向現實妥協了,他的妥協是來自於他對大明的熱愛,並希望明朝可以發展得更好,是來自於對大明百姓的體恤,想給他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犧牲他一人,可以換來他想要的這一切,那麼對他來說是值得的,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寫出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體現了他凜然大氣和不畏犧牲的高尚精神。

相關焦點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他公正廉潔時刻為百姓的利益著想 ,所以也深受百姓們的愛戴。因此最後京師任兵部左侍郎之後,也又為國家作出了不少的貢獻。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不僅對明英宗個人來說,這是備受侮辱的事,對整個明朝來說,也猶如晴天霹靂。一時間,群臣不知所措,百姓人心惶惶。  當時的兵部尚書是鄺埜,但他當時跟隨明英宗出徵,便讓兵部侍郎于謙留守主持兵部事宜。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于謙,明朝名臣,抗擊瓦剌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所以當奪門之變發生之時,他只能在旁邊看著,什麼也做不了,也什麼都不能做。奪門之變就是皇室內部鬥爭,外臣幹預風險極大奪門之變是明朝乃至於中國歷史上極為少見的,太上皇奪取政權,並重新坐上皇位的罕見案例。事情的主角是被廢去皇位的太上皇朱祁鎮,和當時已經病重的皇帝朱祁鈺。
  •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于謙在升任兵部尚書後不負重託,最終成功防守了瓦剌部的進攻。因為于謙對郕王朱祁鈺有大功,所以朱祁鈺在繼位登基(明代宗)後,便將于謙引為股肱之臣,對於他的恩賜和愛戴也是千古罕見。奪門之變前夕,于謙的官職為內閣輔臣加太子少保及兵部尚書。因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如果要發動奪門之變,則有很大可能會驚動于謙,畢竟當時北京城內的所有士卒調動都離不開于謙的同意。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根據史書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並不在場,而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這位兵部尚書就鋃鐺入獄,不久之後,他就橫屍街頭。凡是涉及皇位的爭奪之戰,必然會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奪門之變中,被犧牲的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與被迫犧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是自願為了明朝的安定,拋頭顱、灑熱血。
  • 于謙沒有阻止「奪門之變」,為何最後還是被處死?
    於文很早就告老還家,而于謙的父親於彥昭以清節自勵,號稱「隱德不仕」,於家也因此幸運地躲過了靖難之變。聲如洪鐘的監察御史于謙出生時,據說啼哭特別響亮, 「骨相異常」,7歲時,有個叫蘭古春的和尚驚奇於他的相貌,說:「他日救時宰相也。」民間也留下許多少年于謙的傳說,在傳說中,于謙總是以神童形象出現。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闢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
  • 于謙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奪門之變,為何卻選擇坐視不管?
    這句話是《史記》中對於明朝奪門之變的記載。于謙就是奪門之變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可是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解的是,于謙明明可以阻止奪門之變的發生,為什麼他卻偏偏沒有利用自己手上牢牢掌握著的軍政大權阻止呢?那麼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除了他曾贏得了京師保衛戰,得到了明朝人的擁戴之外,則是于謙在奪門之變時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說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等到這個時候,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由此,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朱祁鈺可以說是後知後覺了。那麼,問題來了,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其實這和朱祁鈺自身有關!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其實這都是一場陰謀,沒過多久于謙就被扣上了謀反罪的帽子被殺了,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明憲宗上位之後才為他們平反,景泰帝也病逝了,這背後是不是明英宗的操控,誰也不知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發生政變的時候于謙是兵部尚書,手中有當地的許多兵馬,目前的三大營都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可以說他在軍內的威望是最高的。
  •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朱祁鈺病重之際,石亨和曹吉祥等鑽營投機之人趁機發動了奪門之變,讓被幽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鎮再登皇位。當時有能力阻止石亨等人奪門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孫太后,另一個就是于謙。不過,孫太后不僅不會阻止石亨等人行謀逆之事,反而還會樂見其成並且採取了支持的態度。于謙掌控大明軍政,可謂是權傾一時。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死與不死,和奪門之變管與不管對于于謙來說是兩碼事。生死自有天定,但管與不管則是原則問題。總有一些人把原則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金錢、名利、地位、甚至生死都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有世俗的諸多誘惑才使得原則不易堅守,而那些能守住原則的人就讓人肅然起敬,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對於接回英宗的事情,明朝大臣們都是支持的,這讓景泰帝很不高興,他抱怨道:當初我不願意做皇帝,是你們非要擁戴我。景泰帝言外之意是你們現在要把英宗接回來,想把我置於何地啊?想讓我放棄皇位嗎?其實景泰帝當時還很年輕,才二十多歲,只要能扛過這場病災,他還可以繼續再生。不過大臣們都擔心萬一,於是準備向景泰帝提出了備選方案,就是復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朱見深是英宗的嫡長子,很早就被英宗立為太子,但在英宗被俘時朱見深尚且太年幼了,當時又正值生死存亡之際,於是大臣們只得改立年長的朱祁鈺當皇帝。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朱祁鎮跟他的皇后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了整整八年,這八年中有時候還需要皇后通過繡品來換取其他必備物品。這八年對朱祁鎮來說可以說是度日如年,於是在登基當天便下令逮捕兵部尚書于謙,並在不日之後將于謙以謀逆罪處死。我們我知道于謙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忠臣,可為何朱祁鎮在剛登基就要處死他?
  • 奪門之變時,明代宗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奪門之變」時,于謙作為景泰一朝的實際執政者,手握中樞內外大權,當真要阻止本是輕而易舉。但他卻沒有任何自保舉動,正是為了帝國社稷,大明江山。就在《復儲疏》呈於禮部,還未上報給朱祁鈺的當夜,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們聽聞風聲,迫不及待聯合朱祁鎮,發動了 「奪門之變」。于謙同樣已發現奪門一黨的串聯端倪,以他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登高一呼,撲滅此亂本是輕而易舉。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是什麼結局? 在奪門之變中,徐有貞自然受到了朱祁鎮的封賞。彼時,明英宗認為于謙曾有大功,不忍將其殺害,為此猶豫不決。但徐有貞卻進言道:「不殺于謙,復闢之事師出無名。」明英宗這才下定決心,於正月二十三日將于謙、王文處斬。因此,非常明顯的是,于謙被冤殺,徐有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天順元年(1457年)三月,徐有貞成為內閣首輔,盡掌閣權,朝野內外為之側目。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朱祁鎮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張氏執掌大權。正統八年,朱祁鎮開始親政,因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禍亂朝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