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
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身為國之棟梁的于謙沒有去阻止這場事變?當時他又在幹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並未參與政變的他為何又要被殺頭?
要說起明代就不得不提起明英宗朱祁鎮,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我們都有一所了解,而明英宗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主角,可謂是趕鴨子上架,在面對瓦刺軍隊的入侵,明明沒有將領之才,卻聽信小人宦官之言,自封大元帥,上陣出徵,這份勇氣是值得表揚的,但這個行為是愚蠢的,最後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對方的俘虜,而奪門之變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而間接引起的。
于謙作為明代的國之棟梁,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為了避免瓦刺軍用明英宗來威脅明朝,再者考慮到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于謙便推薦朱祁鈺上位,在正統14年,朱祁鈺在這種情況下正式登基了,改年號為景泰。所謂事情都有兩面性,于謙的這種做法受到了朱祁鈺的重用,但同時也使自己成為後來被殺頭的重要原因。
在新帝登基之後,讓于謙真正得到了朱祁鈺的信任是在京都守衛戰中,當時瓦剌軍隊並沒有放棄對明朝的進攻,當面對他們的進攻明朝出現了兩個聲音,徐有貞等人力主南遷,而于謙選擇帶兵守衛都城,並且也成功守衛了京都。
想要入主中原的瓦剌軍不會讓明朝重新恢復國力,明朝的劇情也不會按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于謙最終也會被殺害。
當時的明英宗對於瓦剌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人而已,但對於明朝來說卻是一個能夠激起混亂的人,於是瓦剌軍隊在明朝的一切步入正軌的時候,又將他送了回來,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當明英宗回到明朝之後,他的身份十分的尷尬,新的皇帝已經登基了,而現任皇帝朱祁鈺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將朱祁鈺囚禁在了皇宮裡。這個時候的于謙是兵部尚書,我們都知道于謙是一個忠臣為了國家的發展正在竭精竭力,而另一面,不受到重用的徐有貞等人則是想要把自己曾經的主子朱祁鎮重新讓他上位,著名的奪門之變就從此埋下了根。
朱祁鈺在景泰8年上元節的時候已經是病重了,朝廷開始混亂,而這對徐有貞等人來說,卻是個好機會。《萬曆野獲編》上記載著皇帝下詔令,大概意思是,這幾天官員都放假,皇帝也要休息,不理朝政,老百姓可以燈火通明,與朋友一起飲酒作樂,也沒有夜禁,晚上查夜的人也不要生事,永為定律。
這一規定對於那些忠臣來說,是很人性化的,所以當時于謙正在家中休息,並不知道外界所發生的事情,而對於徐有貞等人來說,為他們籌劃了許久的事情迎來了一個機會,他們借瓦剌進軍的消息去打開宮門,將朱祁鎮從宮中放了出來。
這個時候朱祁鈺正在病重,宮裡的人也沒有那麼用心去做事,所以他們並不知道朱祁鎮出逃了。
第二天朱祁鈺聽到被以為是于謙所撞的鐘吵醒,有所感覺不對,但並未起疑心。
上元節對於明朝來說,不僅僅是用來放假的,還是用來祭祖的。于謙作為一個孝子,擔任著兵部尚書的職務,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去祭拜祖先,好不容易放假了,肯定要去祭拜一下祖先,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他是在這件事情結束之後才知道的。
當他的兒子勸他起兵去鎮壓徐有貞等人的時候,他才知道發生了奪門之變,但他拒絕了他兒子的建議,並對他兒子說:"你又怎知國家的大事呢?自會有定數,我們等著就好。"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這次事件中,于謙那高尚的品格展示的一覽無餘,而徐有貞等人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將曾經的太上皇變成了如今的皇帝。
于謙從始而終都是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當在朱祁鈺重病之時,便想要推薦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儲君,當他知道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預見了自己的結局將是如何的,同時他也很清晰地知道他當時最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當時的于謙在知道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他完全有能力去鎮壓,但他並沒有這樣做。因為明朝已經沒有辦法再去像當年一樣在經歷一場京都保衛戰,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瓦剌軍隊將朱祁鎮送回來的目的,去引起明朝內部矛盾,然後使瓦剌有機可乘,為了明朝,於是他選擇了不去管這件事。
最主要的一點是,對他任以重用的君王朱祁鈺已經病重,並且可能隨時會駕崩,而這個國家的發展需要一個健康的皇帝來掌管。
于謙最終向現實妥協了,他的妥協是來自於他對大明的熱愛,並希望明朝可以發展得更好,是來自於對大明百姓的體恤,想給他們一個安定的生活,犧牲他一人,可以換來他想要的這一切,那麼對他來說是值得的,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寫出了: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體現了他凜然大氣和不畏犧牲的高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