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2021-02-23 情懷歷史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明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明英宗堂而皇之進入大殿,五更時分,百官在午門外朝房等待朱祁鈺升朝,忽然聽到宮中鐘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出來高聲宣布:「太上皇復位了。」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貞的催促下,匆匆整隊入宮拜賀。

等到這個時候,朱祁鈺聽到鐘聲,問周圍的人說:「這是于謙嗎」。周圍的人回答說:「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鈺說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由此,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朱祁鈺可以說是後知後覺了。那麼,問題來了,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其實這和朱祁鈺自身有關!

首先,在明朝相關的影視劇中,不管是東廠,還是錦衣衛,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誠然,對於歷史上的東廠和錦衣衛,不能說是各個武藝高強。不過,東廠和錦衣衛對於情報的探查,確實是比較縝密和全面的。比如在明朝初期,「 胡藍之獄」 、「 郭恆案」 、「空印案」 多有錦衣旗校奉命活躍其間。而就東廠來說,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明成祖朱棣決定設立一個稱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的新官署,命所寵信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通常由司禮監中排名第二或者第三的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東廠的屬官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員,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對於東廠和錦衣衛所組成的廠衛,可以說是遍布朝廷上下。因此,理論上,奪門之變爆發之前,明代宗朱祁鈺就應該獲得相關的消息,,不過,最終的結果則是朱祁鈺被蒙在鼓裡。究其原因,主要是朱祁鈺在位時,有意壓制了東廠和錦衣衛。

說起這件事來,明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曾經有過一段評述,他表示:「景帝(朱祁鈺)不假內豎如此,南城之禍所由構也」。這裡面,「南城之禍」指的就是奪門之變。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段話的意思很好理解,由於明太宗朱祁鈺壓制宦官的勢力,從而導致奪門之變的爆發。

當然,朱祁鈺此舉,也是為了吸取兄長朱祁鎮的教訓。在明朝歷史上,王振是著名的宦官。按照介紹,王振善察人意,受明宣宗朱瞻基喜愛,被授為東宮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鎮(明英宗)被稱為王伴伴。宣德十年(1435年),明英宗即位,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死,「三楊」亦相繼老死,王振於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力勸明英宗親徵。途中又邀明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殺死。

眾所周知,土木堡之變讓明朝損失了數十萬精銳大軍,甚至可以說差一點走向滅亡。而土木堡之變的爆發,和朱祁鎮寵幸宦官王振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對於朱祁鈺來說,登基稱帝後壓制宦官甚至東廠,也就不難理解了。朱祁鈺這位皇帝在位時,錦衣衛、東廠的囂張氣焰被壓制,他們不僅不能為所欲為,也難以探查朝廷百官了。

景泰帝在位時期,不斷有錦衣衛的官吏上奏,說太上皇朱祁鎮與其他人圖謀復位。對此,在筆者看來,錦衣衛的這一上奏,顯然不是空穴來風。對於明英宗朱祁鎮來說,自然不願意長期被朱祁鈺軟禁,所以確實有聯繫朝廷百官,甚至圖謀復位的打算。但是,對於這些打探消息的錦衣衛,景泰帝不僅沒有封賞,反而將他們治罪。此後,宦官高平、給事中徐正都因涉及明英宗而被治罪。自此,無論東廠,還是錦衣衛都對涉及明英宗的事情非常小心,掌握錦衣衛的畢旺也很平庸,「碌碌循職而已」。

當然,對於景泰帝時期的錦衣衛,也不是完全棄之不用。比如在打探各地消息的時候,朱祁鈺還是比較倚重錦衣衛。不過,畢竟朱祁鎮身份特殊,錦衣衛想要在他身上做文章,這讓朱祁鈺比較為難,畢竟他還是顧念手足之情的。對於朱祁鈺來說,招賢納士,清除閹黨勢力,穩定局面,重用于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因此,為了贏得朝廷百官的支持,朱祁鈺顯然不能進一步逼迫朱祁鎮了。不過,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朱祁鈺對於朱祁鎮的疏忽,或者說是前者不夠心狠手辣,這才讓後者有了重新登基的機會。

最後,由於有前車之鑑,即使錦衣衛、東廠能探聽到相關消息,也不敢貿然上奏。同時,就奪門之變來說,宦官曹吉祥的直接加入,無疑進一步阻礙了朱祁鈺的消息渠道。曹吉祥最早隸屬於王振門下,正統初年(1436年),朝廷派大軍到麓川徵討思任發,曹吉祥擔任監軍。景泰元年(1450年),明英宗被釋返京,居皇城南宮,稱太上皇。至此時,曹吉祥已累官升至司設監太監。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代宗病重,大將石亨、翰林侍講徐有貞與宦官曹吉祥商議,要廢掉明代宗,重立明英宗。於是決定利用曹吉祥出入宮中方便的條件,由他與明英宗聯繫。因為曹吉祥是地位較高的宦官,所以,不管是東廠還是錦衣衛,都不敢在朱祁鈺面前上奏這件事情。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三更時,徐有貞提前進入朝房,石亨等率家兵1000多人潛入長安門,由曹吉祥作內應,直接進入南宮。明英宗在曹吉祥、石亨等人的護衛下,乘上轎子便朝皇宮奔去。值得注意的是,在奪門之變中,石亨動用的是自己家族的兵馬,而不是朝廷的將士,這同樣是奪門之變沒有提前驚動景泰帝的重要原因。如果是調動朝廷兵馬的話,錦衣衛和東廠很可能就要及時向景泰帝通報消息了,這也不至於造成朱祁鈺被蒙在鼓裡的情況發生。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如何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八年皇帝,明英宗為何還能成功復闢?
    就這樣,原本和皇位無緣的朱祁鈺,毫不費力的就成為了一國之君。在旁人看來,朱祁鈺的這番經歷,無疑是幸運的。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命運給朱祁鈺開了一個大玩笑。朱祁鈺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這個皇位坐得並不安穩,更不自在。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朱祁鈺最初並不願意做這個皇帝,畢竟這是一個爛攤子,可這個時候,他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好不容易坐穩的皇位,哪怕他哥哥回來,他也沒有把皇位讓出去。可他怎麼都沒有想到,自己一直防備哥哥復位,卻還是出了差錯,在他統治的後期,爆發了著名的奪門之變,他的哥哥朱祁鎮重新坐上了皇位。這場政變還牽連了于謙等一批重臣,這些人慘死讓明朝國力再度受損。
  • 從土木堡到奪門之變,就是一代名臣于謙生與死的距離
    這七年裡,景泰帝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門上的小洞遞入。為了避免心懷不軌之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派人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影視劇中的奪門之變總是有些事件,只是因為一步之差,導致歷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 堂堂大明錦衣衛,為何肯屈居於東廠之下
    錦衣衛,在大明朝時是個令天下震怖的機構,原因無他,因為錦衣衛掌握著「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的大權, 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 錦衣衛可以繞過正常的法司機構,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
  • 奪門之變後朱祁鎮重登皇位,如何對待朱祁鈺以及他5個美貌嬌妻的
    很快出自切身利益的考慮,徐有貞、石亨、曹吉祥三人在獲得孫太后的首肯之下,一場奪門之變發生。明英宗,也在錯失皇位8年之後再次榮登大寶,改元天順。對於朱祁鈺所倚重的于謙、王文等人則盡皆下獄。為了明正典刑,獲得「奪門之變」的理由,于謙等人也被斬首、棄市,家眷流徒。
  • 明朝的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究竟是怎麼演變而來的?
    生活在明朝是一個很恐怖的,因為除了明初朱元璋開始的「反腐風暴」外,還、誕生了一系列的恐怖組織——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此四大恐怖組織無孔不入(上至朝廷下至貧民),無所不為(燒殺搶掠),無法無天(只聽命於皇帝的指揮,權勢遮天),長此一往,讓明朝的臣們聞之色變,聞風喪膽。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兩次皇帝,當過外族的俘虜,通過奪門之變復闢成功的皇帝。 他也是把大明王朝從鼎盛時期過渡到逐漸衰落時期的皇帝。 他一生經歷許多次大事件,土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大明王朝五十萬精銳被瓦剌全殲,大明王朝險些葬送他手裡。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揭秘明景帝朱祁鈺暴斃之謎
    「土木堡之變」臨危稱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的蠱惑下御駕親徵瓦剌,留朱祁鈺為監國。然而爆發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孫太后壓陣,監國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後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南遷「之種,頗得一些大臣支持。而中宮太監金英、興安以及兵部左侍郎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豈可輕易遷移,而且以北宋為教訓,指責南遷是亡國之論。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史書記載:「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他對于謙極其信任,只要是于謙的提議,明代宗無不應允。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死與不死,和奪門之變管與不管對于于謙來說是兩碼事。生死自有天定,但管與不管則是原則問題。總有一些人把原則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金錢、名利、地位、甚至生死都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有世俗的諸多誘惑才使得原則不易堅守,而那些能守住原則的人就讓人肅然起敬,于謙就是這樣的人。
  • 明朝的大理寺,司禮監,東廠,西廠和錦衣衛都是幹什麼的
    這些機構都是明朝的實權機構,司法機關,特務單位和偵查部門,大理寺,實際上就是明朝的最高法院,自唐朝以後基本上就確定了大理寺的職能。大理寺屬於中央司法機關,但刑罰之事由刑部處理,大理寺是執行機構。西廠的職能和東廠一樣,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在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其權力超過東廠。但存在時間不長。也就六年的時間,但這六年西廠的權力遠遠大於東廠和錦衣衛。至於說六扇門,明清兩代都沒有六扇門這個這機構。
  • 忠義無雙的于謙,對明英宗發動的奪門之變,為何無動於衷?
    在本質上而言,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的鬥爭屬於皇室內部鬥爭。于謙雖然是朝廷的內閣首輔,位高權重,但歷朝歷代外臣參與皇室內部的鬥爭,尤其是涉及皇位問題,都會想辦法遠遠的避開,或者是視而不見。因為這些問題並不是一個外臣能夠摻和得起的。
  • 明朝滿倉兒案:東廠、錦衣衛、刑部、都察院、御史臺的權利交鋒和混戰
    錦衣衛和東廠沆瀣一氣,穿一條褲子,對聶氏嚴刑拷打,重刑之下無真言,聶氏屈打成招,承認自己的女兒滿倉兒的確是嫁給了皇親周或,和袁璘沒有任何關係。不僅聶氏承認,被錦衣衛找來佐證的滿倉兒,也一口咬定自己嫁入了皇親周或的府上,和袁璘沒有關係。錦衣衛到皇親周或的府上去求證,皇親國戚也明白錦衣衛的意思,他們同樣不敢得罪東廠,也出具了一份證明滿倉兒的確嫁入周府的文書。
  • 一文讀懂明代東廠西廠錦衣衛是什麼
    其虎狼禽獸之心,真是令人心驚。然而何為東廠何為西廠,為什麼幾個太監會有那麼大的權力。這得從頭說來!朱棣幹掉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後,常常睡不著覺,因為局勢很兇險,位子不穩當,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那時候錦衣衛的存在已經很不讓人放心了。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臨危受命「土木堡之變」是明朝歷史上的一段屈辱。明英宗好大喜功,率領大軍親徵瓦剌,結果兵敗被俘。瓦剌原本只想著在邊境劫掠一些物資,沒想到意外俘獲了明朝皇帝,這還了得?
  • 成化帝,為何會對曾經軟禁自己父親的朱祁鈺翻案
    朱祁鎮大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瓦剌,期間爆發「土木之變」,明英宗被俘,六天後,孫太后立年僅兩歲的長孫朱見濬[jùn]為太子。于謙等大臣說服孫太后,立英宗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是為明代宗,即景泰皇帝,景泰帝尊哥哥朱祁鎮為「上皇」。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是什麼結局? 等到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徐有貞曾建議南遷,遭到了于謙等朝廷大臣的痛斥。而這,也是徐有貞在奪門之變後陷害于謙的重要原因。景泰年間,徐有貞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