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八年皇帝,明英宗為何還能成功復闢?

2020-12-18 西府趙王爺

明朝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應該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了,他的一生仿佛都是在被命運所玩弄。

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由孫皇后所生;次子朱祁鈺,由吳賢妃所生。按照明朝嫡長子優先的繼承法,這皇位註定是嫡長子朱祁鎮的,和庶出的朱祁鈺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朱瞻基駕崩之後,繼位的是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而朱祁鈺則是被封為郕王,在哥哥身邊打下手。

從這個趨勢來看,朱祁鈺這輩子應該就是與皇位無緣,頂多憑藉哥哥朱祁鎮的照顧,做個安逸王爺。然而,誰能想到,就在朱祁鈺剛剛二十出頭的時候,天上掉下來一個皇位。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結果兵敗土木堡,不僅五十萬明軍精銳全軍覆沒,連自己也被俘虜,成了瓦剌人的階下囚。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咄咄逼人,精銳盡出,目標直指京城。國不可一日無君,尤其是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明王朝更是需要一位主心骨。而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身陷敵營,長子朱見深年幼無知,宣宗皇帝一脈中,也就是朱祁鈺能夠擔此重任。

於是乎,經過孫太后的同意,朱祁鈺在群臣的簇擁下登基,改元景泰。而原本的正統皇帝明英宗,則是被遙奉為太上皇。就這樣,原本和皇位無緣的朱祁鈺,毫不費力的就成為了一國之君。

在旁人看來,朱祁鈺的這番經歷,無疑是幸運的。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命運給朱祁鈺開了一個大玩笑。朱祁鈺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這個皇位坐得並不安穩,更不自在。

因為朱祁鈺這個皇位是別人給的,當時的京城人心惶惶,朝堂之上的百官惴惴不安,需要有這麼一個皇帝來團結大家,安定人心。換句話講,朱祁鈺其實就是一個吉祥物,大家只是需要他的形象。當初孫太后在立朱祁鈺為帝之前,先立了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意思就很明顯,這大明江山依舊是她兒子朱祁鎮這一脈的,你朱祁鈺只不過是來臨時過渡的,到時候你得還回去。

所以,朱祁鈺雖然當了皇帝,但是缺乏威望,更缺乏權力。朱祁鈺指揮不動于謙,更忤逆不了孫太后,甚至於連作為繼承人的太子,那都還是哥哥的兒子。即使後面朱祁鈺率領著京城軍民,打贏了北京城保衛戰,趕走了瓦剌人,拯救了明朝,聲勢攀升到了頂點。他仍然是個傀儡,無法對朝堂做到絕對的掌控。所以當于謙他們要迎回遠在瓦剌的太上皇朱祁鎮時,朱祁鈺雖然心中百般不願,但也只能妥協。

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

不過,朱祁鈺是有野心的,他不想只是當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更不想成為朱祁鎮父子之間一個簡單的過度者。既然命運讓他做了這個皇帝,那麼他就要做得名副其實。

所以,哥哥朱祁鎮被他送到了南宮,名曰奉養,實為軟禁。為了防止哥哥與舊臣聯繫,他砍掉了南宮院內的所有樹木,往來人員,盡收眼底。此外,太子朱見深被他廢掉,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朱祁鈺的想法很簡單,只要盯住了朱祁鎮父子,那麼這個皇位就將是他的。

對於朱祁鈺來說,要做到這些其實並不容易,尤其是改立太子。朱見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孫,更是孫太后親立的太子。在信奉正統的明朝,朱祁鈺想要廢掉朱見深,不僅要面臨著得罪孫太后的危險,還得面臨著底下群臣的反對。

對此,朱祁鈺不停地試探,甚至於向朝臣們賄賂妥協,糾葛吵鬧了兩三年,最終才把兒子扶上了太子之位。當然了,過程雖然艱難,但對朱祁鈺來說,一切都是值得的。

然而,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景泰四年,年僅五歲太子朱見濟不幸去世,此時距離他當上太子還不到一年。朱祁鈺苦心謀劃的一切,全都因為太子的去世而化為泡影。

當然了,這對於朱祁鈺來說,並不算是陷入絕境。畢竟此時的朱祁鈺年不滿三十,正值壯年,兒子沒了還可以再生嗎。但這是一個伏筆,隨著四年後朱祁鈺的病重,他沒有子嗣的弊端就顯現了出來。

景泰八年,朱祁鈺病重,擺在群臣面前最為緊要的一個問題是,一旦朱祁鈺駕崩,誰來繼承皇位?當時因為朱祁鈺沒有子嗣,其實皇位也就兩個人選。一個是太上皇朱祁鎮,另一個便是廢太子朱見深。因為只有這兩人才是明宣宗朱瞻基一脈的正統傳承,更何況,朱祁鎮本來就是根正苗紅的皇帝,而朱見深更是眾望所歸的太子。如果繞過他們去選其他明朝宗室子弟,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

而在朱祁鎮和朱祁鈺之間,大臣們其實更加傾向於選朱祁鎮。雖然說朱祁鎮身上背著土木堡之變的汙點,又當了太上皇,二度進宮有些不好聽。但是從實際利益角度考慮,他才是當皇帝的最合適人選。畢竟此時的朱見深只有十歲,即使登基當了皇帝,也無法親政。而作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沒有了弟弟朱祁鈺的壓制後,完全可以從年幼的兒子手中拿到權力,以太上皇的身份,行皇帝之實權。

既然如此,群臣們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支持朱祁鎮復闢,這樣還有擁立之功。基於這麼一個想法,朱祁鎮復闢的奪門之變,就變得非常輕鬆了。此時的朱祁鈺和朱祁鎮兩兄弟,處境已經完全調轉。一個是大勢已去的垂死之人,一個則是東山再起的未來新皇,稍微聰明一點的人,都會選擇站在朱祁鎮這一邊。

所以,在奪門之變後,當那些等待升朝的大臣們,看到龍椅上坐著的人是朱祁鎮時,並沒有太多牴觸情緒。朱祁鎮十分輕鬆地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皇位,而朱祁鈺則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當然,關於朱祁鈺的悲劇並沒有結束。朱祁鎮復闢之後,對於自己這個唯一的弟弟,並沒有善而待之。他先是將弟弟廢為郕王,並且將其軟禁。而在朱祁鈺死後,朱祁鎮表現得六親不認,他下詔指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朱祁鈺被賜諡號為「戾」,這是一個惡諡,表示終身為惡。而且朱祁鎮不承認朱祁鈺之前的皇帝身份,將其以親王禮下葬,不入皇陵。朱祁鈺在生前曾營造陵寢,起名壽陵,打算和皇后一起合葬,結果被朱祁鎮下令搗毀。明朝遷都之後十四位皇帝裡面,朱祁鈺是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皇陵的皇帝。

不得不說,朱祁鎮這樣做有些不厚道,當初土木堡之變是他闖下的禍端,差點葬送了明朝百年基業。弟弟朱祁鈺於弱冠之年,臨危受命,救國家於危亡,扶大廈於將傾,幫他收拾了爛攤子。無愧於宗室,更有功於國家。朱祁鎮身為一國之君,對這些卻視而不見,確實算不得什麼明君。

而對於朱祁鈺來說,他仿佛就是做了一個皇帝夢。原本和皇位八竿子打不著的他,突然當了皇帝,本以為是時來運轉,魚躍龍門。但實際上卻是被命運所擺布,兒子幼年早夭,自己也是英年早逝。在龍椅上坐了八年,死後卻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座皇陵。

得了皇帝病,卻沒有皇帝的命,早知如此,當初何必來蹚這渾水,做個安逸王爺,豈不快哉?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奇特,作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一國之君,居然被蒙古瓦剌部也先俘虜,成為階下囚。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史書記載:「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他對于謙極其信任,只要是于謙的提議,明代宗無不應允。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除了他曾贏得了京師保衛戰,得到了明朝人的擁戴之外,則是于謙在奪門之變時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說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古時候,皇帝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擁有者,人人羨慕他至高無上的地位,但鮮有人能真正理解,做一位垂垂老矣的帝王,要花多少錢,還要面對多少危機。明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鈺在病榻前徘徊,忽然外面傳來一陣響徹雲霄的鐘鼓聲,他連忙驚坐起來,疑惑地問宮女:「是于謙嗎?此時一位小內監神色慌張地跑了進來,對朱祁鈺說,太上皇奪門復闢。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如何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公元1457年,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已經被軟禁了七年的明英宗朱祁鎮,在一場被後世稱為奪門之變的政變當中,再次登上皇位。 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文|格瓦拉同志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僅30歲的明景帝朱祁鈺一病不起,越來越接近生命的終點。然而,由於獨生子朱見濟先前已經夭折,而儲君之位空虛,一旦皇帝駕崩,江山社稷將無人可以託付。
  • 奪門之變時,明代宗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而朝中皇儲位置尚且懸空,究竟該立何人為新帝,皇帝朱祁鈺和帝國首席重臣、兵部尚書于謙,在皇統繼承問題上各有主張,分歧甚大。這對曾經彼此知心、配合默契,令大明帝國度過建立百年來最大一次危機的君臣,此時已經是貌合神離。
  • 南宮復闢:明英宗與明代宗之間的奪位之戰
    一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兩個皇帝的命運。明英宗朱祁鎮被迫退位稱為太上皇,他的弟弟朱祁鈺則是取代他成為新一任帝王。當時是,明代宗朱祁鈺即皇帝位之後,在尊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的同時,也廢掉了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讓他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得不說明英宗父子倆的遭遇可真是「趁你病要你命」的典型案例。明英宗在偏僻的南宮度過了八年時光,徒有太上皇名號的英宗在這八年的時光裡時刻不想著如何奪回自己的皇位,終於,幸運女神眷顧了他。
  • 明英宗朱祁鎮復闢成功後,景泰帝受到了怎樣的待遇?真相讓人不寒而慄
    明英宗朱祁鎮是大明朝最恥辱的皇帝,也是最偽善的皇帝,特別是「奪門之變」後對待景泰帝朱祁鈺。 明英宗朱祁鎮一直被後世史家稱為「是好人,不是好皇帝」,這都是被他偽善的面目遮蓋了,說他一直溫文爾雅,待人溫厚純良,特別是他臨死廢除了大明朝「殉葬」制度,成為他人生中不可多得的亮點。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但是也存在最不會爭皇位的兩個人———父子或母子,因為父親做了皇帝,早晚會是兒子的,兒子做了皇帝,父親就是太上皇。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
  • 揭秘明景帝朱祁鈺暴斃之謎
    他想放,可是朱祁鈺卻不願意接。大臣建議朱祁鈺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這個皇帝。這個時候,于謙說,您已經當了皇帝,即便他回來,帝位還是您的。朱祁鈺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麼說,便派人去瓦剌接觸,看究竟是怎麼回事。使臣楊善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來了。明英宗抵達北京後,由安定門入城。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朱祁鎮向李實再三叮嚀迎復之事,讓其轉告皇太后及皇上,並讓李實「回去告訴皇帝,只要能夠接我回去,做個普通人也行,再不然就做個守陵人,守候著祖先的陵墓懺悔度日吧」,可見朱祁鎮的回歸之心,可是朝廷對他回歸仍然不放心,因為朱祁鎮回來,朱祁鈺的皇帝之位就多了風險。然而這一切,隨著明朝派右都御使楊善出使瓦刺繼續議和,明英宗朱祁鎮回歸得以實現。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隨著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的熱播,明英宗朱祁禛也聲名鵲起,備受關注。 歷史上的朱祁禛是個非常複雜曲折的人物,他一生的經歷很奇特,他的性格命運很特殊。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兩次皇帝,當過外族的俘虜,通過奪門之變復闢成功的皇帝。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已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渾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明白明英宗朱祁鎮登基後自己必然不得好死,但為了大明的將來,還是奉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公元1457年,身在南宮被囚禁的明英宗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擁護下再度登上帝位。明英宗也是歷史上少有的二次登基的皇帝,中間總共時隔了八年之久。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身為國之棟梁的于謙沒有去阻止這場事變?當時他又在幹什麼呢?最重要的是,並未參與政變的他為何又要被殺頭?要說起明代就不得不提起明英宗朱祁鎮,著名的土木堡之變,我們都有一所了解,而明英宗就是這場戰爭中的主角,可謂是趕鴨子上架,在面對瓦刺軍隊的入侵,明明沒有將領之才,卻聽信小人宦官之言,自封大元帥,上陣出徵,這份勇氣是值得表揚的,但這個行為是愚蠢的,最後不僅全軍覆沒,自己也成了對方的俘虜,而奪門之變的最主要根源就是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而間接引起的。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朱祁鎮被朱祁鈺關在南宮,處境悽涼。他能夠成功復闢,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