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2021-01-09 網易

2020-12-30 10:28:56 來源: 財經分析大師

舉報

  于謙為什麼能被稱之為明朝的名臣?除了他曾贏得了京師保衛戰,得到了明朝人的擁戴之外,則是于謙在奪門之變時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說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一切還要從明英宗親徵開始說起,正統十四年的時候瓦剌出了個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也先。也先不安分,帶著瓦剌人大舉侵犯明朝邊界。而此時太監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徵。明朝御駕親徵的皇帝不少,尤其是明英宗的父輩和祖爺爺輩都有過御駕親徵的經歷,而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效,更何況明英宗上面有孫太后壓著,年輕的明英宗簡單認為只有打一場漂亮的勝仗才能證明自己的能力,以此擺脫控制。

  

  但是沒想到的是明英宗不但是沒有取得勝利,反而是給了也先一個大禮,那就是皇帝本人。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成為了瓦剌的俘虜,此時京師方面算是亂了套。原本也先抓住了明英宗時也是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處置,但是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認為明英宗是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來以此要挾明朝。有了天子這一塊金字招牌,也先的軍隊也很順利,明軍看到皇帝打也不是防也不是,瓦剌沒有華妃什麼精力就直逼京城。

  

  此時明英宗的弟弟郕王負責監國,所以召集大臣討論。此時于謙出場了,于謙建議不可南遷,宋朝的案例歷歷在目,所以決定扶持調集京師百姓和軍隊一起拱衛京師。而于謙也奉命出任兵部尚書,全面負責京師的防禦。另外一方面則是于謙請求孫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於是郕王為明代宗,隨後負責對戰瓦剌。很幸運的是于謙保衛住了京師,至於也先也因為明朝新立皇帝,對方又同仇敵愾的原因,只能撤退。

  

  不過這可是苦了明英宗,好在一年之後瓦剌講和,並且答應將明英宗送回明朝。但是有一個人是不願意的,那就是明代宗。自己現在是個代皇帝,要是明英宗回來自己算什麼?不過于謙說了一句「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才算是將明代宗的心放進了肚子裡。而這一切就在明英宗回來之後,發生了轉彎。

  

  明英宗回到了明朝之後,兩兄弟見面的場景非常尷尬。而且出現了兩個版本,其一是說兩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而第二個說法則平淡了許多,說明代宗只是迎接了明英宗,隨後百官行禮作罷。到那時不管如何說明英宗的處境很悽慘,原因是明代宗不放心自己的哥哥。於是將明英宗封為太上皇,隨後送進了南宮軟禁了起來。這段時間明英宗有多慘呢?不但是南宮被重兵把守,而且門都被鉛堵上了鎖孔。至於食物只能是依靠一個小洞來傳遞,有時候吃穿都不夠,還要當時的錢皇后來做女紅補貼。這樣的日子還不短,一共維持了七年。

  

  好在明代宗的壽命不長,景泰八年時明代宗就臥床不起,而且還沒有留下子嗣,這也就使得朝臣再一次因為繼承人的問題而擔憂。恰逢這時候的石亨、徐有貞等人準備密謀擁戴太上皇,於是也就發生了奪門之變。

  但此時的于謙在做什麼呢?

  實際上于謙提前就知道了奪門之變的端倪,史書記載于謙的態度是「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闢」;也就是說于謙知道之後選擇了什麼都不做。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于謙缺少了行動的理由。明代宗當初是接受了孫太后的詔命登基的,所以屬於合法的皇帝,現在石亨等人屬於謀反。但是同樣于謙沒有得到孫太后的首肯,自然也是不能隨便出動,不然叛臣就不只是石亨了,自己也算是叛賊。除了孫太后之外則是明代宗的態度,其實明代宗對于謙也不放心,病重的明代宗聽說了奪門之變時很緊張,但緊張的卻不是明英宗復闢,而是擔心于謙。

  

  在聽到了明英宗復闢之後,明代宗是長舒了一口氣,連喊三聲好。顯然明代宗也不希望于謙成為一個權臣,與其是自己遺臭萬年,不如保住明朝的血脈。所以支持于謙的兩大支柱都不存在,而且更重要的是于謙即使阻止了明英宗,那麼誰又能繼承皇位呢?明代宗沒有子嗣,朱見深又是明英宗的兒子,既然要擁戴朱見深,又何必阻攔明英宗呢?

  

  為了避免皇位所帶來的內部爭奪,也是擔心像當年靖難之役一樣的災難發生,于謙選擇了什麼也不做來保證自己的清白。而且于謙一向是孤冷清高,他自己也不允許自己釘在恥辱柱上。自然明英宗在復闢之後最大的仇人已經不是明代宗了,而是這個曾經扶持明代宗的于謙。很快于謙被判處死刑,隨後押往崇文門外處斬。(諷刺的是京師門口是曾經于謙血戰保衛的地方)

  《明史》記載「及籍沒,家無餘資,獨正室鐍鑰甚固。啟視,則上賜蟒衣、劍器也。」事後于謙家被抄家,但抄家的官吏卻發現于謙家無餘財,即使是生前頗受明代宗恩寵,而且賞賜頗多,但于謙一直保持著簡單樸素的生活。而且唯一留下的只有皇帝賞賜的蟒袍、劍器,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挽救明朝的英雄結局如此,唏噓不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然而,被俘一年後,朱祁鎮又被也先放回來了,回到明朝,朱祁鎮被已經即位當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景泰帝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七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趁機奪門復闢,再次登上帝位。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闢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明英宗復闢後如何評價他的呢?
    在被俘一年以後明英宗被迎回國,雖然回去以後明英宗被架空,身為太上皇被軟禁一般的在南宮居住了七年。但七年之後一場奪門之變是順利復闢,再度君臨天下,並且改元「天順」,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擁有兩個年號的皇帝。可以說明英宗這一生是傳奇的一生,這份驚心動魄的經歷,比之那些開國皇帝都有的一拼。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到土木堡之變後他又參加了北京保衛戰,在九門之外血戰瓦剌軍,戰後因功封侯,景泰帝對他十分信任,繼續加封他太子太師銜。雖然備受器重,但石亨並非忠臣,他只是一個投機分子,眼瞅著景泰帝不行了,他開始聯繫宦官曹吉祥,前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張輗和官員徐有貞、楊善、王驥等人,準備玩票兒大的,幫助英宗復闢,立蓋世神功,屆時公爵王爵都不在話下。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作為一個百姓愛戴,眾人佩服,皇帝信任的忠臣, 為什麼在明英宗篡位之時無動於衷沒有去阻止這場皇位爭奪之戰,最終還被誣陷殺頭呢? 聽信讒言險遭滅國 明朝時期發生的奪門之變是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間發生的 一件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事件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文臣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兵變。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 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與此同時,明英宗又以「謀逆」的罪名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籍沒兩家財產,並迫害于謙所引薦的文武官員。于謙有再造國家之功,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國人都深為惋惜。那麼問題來了,明英宗為何要急吼吼地處死于謙?根據史料和常識進行分析,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首先,明英宗對于謙有私怨。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隨著電視劇《大明王朝驚變錄》的熱播,明英宗朱祁禛也聲名鵲起,備受關注。 歷史上的朱祁禛是個非常複雜曲折的人物,他一生的經歷很奇特,他的性格命運很特殊。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兩次皇帝,當過外族的俘虜,通過奪門之變復闢成功的皇帝。
  • 于謙再造大明,為何英宗復闢之後非要將他殺害
    不過就在于謙等人準備進宮面聖之時,石亨為了眼前的富貴,竟然將困在深宮數十年的明英宗,請出復立為帝,最終于謙也獲得了人死家破的悽慘下場,那麼為什麼明英宗在繼位之後就要急忙的處死于謙呢?影視中的明英宗明英宗,與于謙有私人恩怨在土木堡之變之後,也先曾經以明英宗籌碼,同明朝進行談判,甚至還帶著這位被俘的皇帝一起進攻北京,為了使蒙古人的企圖毀滅。
  • 于謙手握重兵,完全能制止奪門之變,為何卻選擇坐視不管?
    這句話是《史記》中對於明朝奪門之變的記載。于謙就是奪門之變中的一個關鍵人物。可是讓很多人感覺到疑惑不解的是,于謙明明可以阻止奪門之變的發生,為什麼他卻偏偏沒有利用自己手上牢牢掌握著的軍政大權阻止呢?那麼這背後究竟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于謙,明朝名臣,抗擊瓦剌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八年皇帝,明英宗為何還能成功復闢?
    而原本的正統皇帝明英宗,則是被遙奉為太上皇。就這樣,原本和皇位無緣的朱祁鈺,毫不費力的就成為了一國之君。在旁人看來,朱祁鈺的這番經歷,無疑是幸運的。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命運給朱祁鈺開了一個大玩笑。朱祁鈺雖然當上了皇帝,但是他這個皇位坐得並不安穩,更不自在。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公元1457年,太監曹吉祥與徐有貞和武英候石亨共同開啟南宮的宮門,被囚禁了八年的朱祁鎮這一天復闢了。其實這都是一場陰謀,沒過多久于謙就被扣上了謀反罪的帽子被殺了,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明憲宗上位之後才為他們平反,景泰帝也病逝了,這背後是不是明英宗的操控,誰也不知道。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接下來史君來細說一下吧,朱祁鎮在位和不在位以及重新在位的時候,他都做了一些什麼可笑的事情。 一場突如其來的土木堡之變,英宗成為太上皇 土木堡之變是一場因為專權宦官以公謀私,從而讓帝王被外族活捉的鬧劇。把中國歷史理出一條線,土木堡之變的滑稽荒誕都堪稱無與倫比。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徐有貞、石亨、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幫助明英宗復位。隨後,于謙、王文等大臣被捉,不久被明英宗處死。  于謙的死,讓後世無數人為其惋惜,更是坐實了明英宗「昏君」的頭銜。那麼明英宗為何要殺死于謙呢?  首先是于謙深受明代宗信任,這讓明英宗很不舒服。他認為于謙擁立朱祁鈺,就是對自己的不忠。加上當初明代宗廢太子,于謙也沒有出面阻止,便認定他站在明代宗一邊。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明英宗和明代宗可能有人反對這個觀點,比方唐高祖和唐太宗、武則天和她的兩個兒子、唐玄宗和唐肅宗等特例。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自從被俘後,朱祁鎮一直為能回歸做不懈努力 。除了給太后寫信,充當「帶路黨」叫門之外,還不斷遣使向明廷遊說。但是朝廷對於他回歸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他能夠成功復闢,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于謙懷恨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