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有再造明朝的大功,明英宗復闢成功後,卻為何非要將他處死?

2021-01-09 騰訊網

文|格瓦拉同志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年僅30歲的明景帝朱祁鈺一病不起,越來越接近生命的終點。然而,由於獨生子朱見濟先前已經夭折,而儲君之位空虛,一旦皇帝駕崩,江山社稷將無人可以託付。正因如此,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等人為帝國安危考慮,決定聯合奏請復立朱見深(明憲宗,明英宗的長子,明景帝的侄兒)為太子。

奪門之變

然而,就在于謙等人擬定好奏疏,並準備明日早朝時進奏明景帝批准時,突然發生了大變故。原來,大將石亨為謀求富貴,便與前府右都督張軏、大宦官曹吉祥、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密謀,在取得孫太后(明英宗的生母)的同意後,決定解救被幽禁在南內的明英宗(明景帝的兄長),並扶立他復位稱帝。巧合的是,他們商定好的起事時間,正是于謙等人擬定奏疏的同一天(正月十六日)。

因此,就在于謙等人心懷忐忑,準備明日早朝奏請立儲事宜時,石亨、徐有貞等人卻在當晚率軍闖入南內,用巨木撞開宮門,將英宗救出,然後迅速趕往奉天門,將其扶上寶座。事後,石亨敲響鐘鼓,召集群臣到來。等到群臣聚集到奉天殿時,徐有貞又威逼他們向英宗朝拜。就這樣,被幽居深宮8年的英宗復位,時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日。

明英宗劇照

英宗復位後,大肆封賞功臣,徐有貞、石亨等人都獲得高官顯爵,成為炙手可熱的權貴人物。與此同時,明英宗又以「謀逆」的罪名處死兵部尚書于謙和大學士王文,籍沒兩家財產,並迫害于謙所引薦的文武官員。于謙有再造國家之功,最終卻落得如此悽慘的下場,國人都深為惋惜。那麼問題來了,明英宗為何要急吼吼地處死于謙?根據史料和常識進行分析,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首先,明英宗對于謙有私怨。「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太師也先以英宗為籌碼,向明朝勒索大量的土地和財富,甚至還帶著他圍攻北京。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斷絕也先的企圖,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在贏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率群臣擁戴明景帝即位。雖然于謙的出發點是為了帝國的安危,防止明朝被瓦剌綁架,但在明英宗看來,則無異於落井下石,把他往火坑裡推。

土木堡之變

等到明英宗被大臣楊善營救回京後,被軟禁在南宮,一舉一動都受到嚴密監視,形同「高級囚徒」。在失去自由的8年時間裡,明英宗的情緒高度緊張、恐懼,性格難免會因此而變得扭曲、多疑。考慮到于謙跟明景帝之間的特殊關係,明英宗難免不會懷疑他之所以被軟禁,完全是于謙的主意。再加上明英宗從未聽人說起于謙曾為他求情,這種懷疑便變得更加強烈。

其次,聽信奸臣讒言,認定于謙圖謀擁立宗室為帝,意圖謀反。明英宗復闢後,功臣石亨、徐有貞等人因與于謙關係不和,於是捏造謊言稱于謙試圖迎立朱瞻墡(明英宗的叔父)為帝,而沒有迎奉明英宗復闢的打算。但實際情況卻是,在明景帝病重時,于謙準備上書請求冊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只因石亨、徐有貞等人率先發動「奪門之變「而沒有付諸實施。

于謙劇照

明英宗復闢之初對石亨、徐有貞等人深信不疑,加之對于謙本來就心懷怨恨,因而並沒有派人徹查真相,便急不可耐地下令處死他。等到明英宗看到朱瞻墡先前呈遞給朝廷的兩封奏摺,請求冊立朱見深為太子、善待明英宗時,方才醒悟于謙跟朱瞻墡之間根本沒有任何密謀,「意圖謀反」更屬莫須有的罪名。然而,此時于謙已被處死,明英宗就算是後悔也沒用。

最後,鑑於于謙跟明景帝之間的關係,只有處死他才能彰顯明英宗的合法性。從法理上來講,明英宗復闢沒有得到明景帝的授權,實際上屬於謀朝篡位,即使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在合法性方面依然會引發普遍的質疑,而要消除這種質疑,便只能先行否定明景帝的正統性。如果明英宗能證明當初明景帝即位並不合法,那麼他發動政變便屬於合法行動,是在奪回被非法剝奪的皇位。

明景帝劇照

如此一來,當年把明景帝捧上寶座的于謙便背負上擅自廢立皇帝的罪名,不能不被處死。道理很簡單,如果允許于謙活下去,那麼國人會以為明英宗默認明景帝的合法性,那麼他的復闢舉動無疑便會帶上非法性質,而只有處死于謙,才能一併否定明景帝的合法性。因此,不管于謙有罪無罪,他都難逃一死,這也是他註定的結局。

參考書目:《明史》、《明英宗實錄》、《景泰實錄》。

相關焦點

  • 于謙再造大明,為何英宗復闢之後非要將他殺害
    公元1457年,朱祁鈺一病不起,由於未有子嗣,因此儲君的位置也無人繼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朱祁鈺駕崩的話,那麼大明江山將會後繼無人,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等人為了大明天下毅然決定奉朱見深為儲君。不過就在于謙等人準備進宮面聖之時,石亨為了眼前的富貴,竟然將困在深宮數十年的明英宗,請出復立為帝,最終于謙也獲得了人死家破的悽慘下場,那麼為什麼明英宗在繼位之後就要急忙的處死于謙呢?
  • 明英宗復闢後為何不得不斬殺于謙呢?原來有這三方面的苦衷
    那一刻天下聞之,莫不悲傷,然事已至此,于謙再無復生的可能,若說以于謙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護國功勞,百罪都不用加其身,可惜的是明英宗復位登基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于謙處死,這是為何呢?明英宗到底有哪些苦衷呢?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反對的情況下,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明史·于謙傳》當把于謙的「罪名」和處置結果上報給英宗之後,此時的英宗尚有一點兒良知,然後對石亨等人說道:「于謙是有功的」,但英宗這樣認為,石亨等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只知道,有于謙在,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會打了水漂,以後在朝中也會如坐針氈。
  •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明英宗復闢後如何評價他的呢?
    而在這16位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鎮可謂是一個相當矛盾而具有傳奇色彩的人,他的矛盾在於他這一生有兩大汙點是抹不掉的。一是冤殺了對明朝有著再造之恩,力挽狂瀾抵禦瓦剌軍隊保衛北京,使明朝沒有南遷提前成為南明的大功臣于謙。
  • 明英宗朱祁鎮之所以能奪門復闢,再登帝位,主要靠什麼?
    然而,被俘一年後,朱祁鎮又被也先放回來了,回到明朝,朱祁鎮被已經即位當皇帝的景泰帝朱祁鈺囚禁在南宮,景泰帝朱祁鈺是明英宗朱祁鎮同父異母的弟弟,七年後,朱祁鈺病重,朱祁鎮趁機奪門復闢,再次登上帝位。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本不想殺于謙。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于謙,明英宗猶豫不決,道:「于謙實有功。」事實上,于謙對明英宗而言,有「兩大重要功績」。其一是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主抗戰,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延續了大明200年國祚。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除了他曾贏得了京師保衛戰,得到了明朝人的擁戴之外,則是于謙在奪門之變時的態度,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就如他自己所說的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自小的偶像就是文天祥,而且曾經有個和尚看過于謙的長相,認為于謙將來的成就一定是不可限量,會是一個拯救時局的宰相,事實上于謙的確是挽救了大明朝,在明朝最危機的時候挺身而出,但是也一樣贏得了掌聲,也贏得了明英宗的仇恨。
  • 于謙和王陽明哪個是明朝第一人?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徵瓦剌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全軍覆沒,隨行大臣戰死者不計其數,史稱土木堡之變,時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有大臣言棄京師遷南都應天府(今南京),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主張固守,避免了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南遷,在君為輕,社稷重之的想法下,主張立英宗之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于謙率領下,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再續明朝朝二百年,沒有使之成為偏安一隅的南明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正統八年,朱祁鎮開始親政,因為他寵信王振,導致宦官禍亂朝政。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
  • 于謙為什麼會被殺?又為什麼說于謙的死代表著明朝氣數已盡?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政變的方式,重新奪回了失去長達8年的皇位,明英宗上臺後處決了大臣于謙,並且,有說法認為:于謙被殺,已經註定了明朝後來的命運,那就是氣數將盡。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是因為什麼被殺死的?並且,為什麼于謙的死意味著明朝氣數將盡呢?
  • 小學課本中唱石灰吟的于謙,名揚千古,為何皇帝非要殺他不可?
    如果不是于謙那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大義言辭,狼子野心的也先就會繼續以朱祁鎮為要挾,明英宗就不可能有再登皇位的人生轉折。然而,明英宗成功復闢後的當天,就迫不及待的把于謙關進了死牢,五天後「棄市」。這究竟如何呢?故事為何和小學課本中截然不同呢?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然而事與願違,吃了敗仗的瓦剌人卻突然派人入覲明廷,表示願意歸還明英宗,希望緩和雙方關係。對於接回英宗的事情,明朝大臣們都是支持的,這讓景泰帝很不高興,他抱怨道:當初我不願意做皇帝,是你們非要擁戴我。景泰帝言外之意是你們現在要把英宗接回來,想把我置於何地啊?想讓我放棄皇位嗎?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寫下的這首石灰吟膾炙人口,他的最終結局也印證了這首詩,于謙作為明朝的大忠臣,卻在1457年被下令處死。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不少有大作為的明君,比如說開國皇帝朱元璋和永樂大帝朱棣,成化皇帝朱見深和明孝宗朱佑樘都可以算得上是不錯的君主。 在這些眾多的皇帝當中,要說哪一位最為昏聵,或許有的人會認為是亡國之君朱由檢,有的人會認為是最貪玩的正德皇帝朱厚照,但是在史君看來,明朝最為昏庸無能,又能瞎搞的皇帝,當屬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在位的時候,不僅沒有做出什麼政績,還搞得明朝幾乎陷入了絕境當中,好不容易靠著一眾忠臣良將挽回了局面,他自己又玩起了復闢,任用奸佞,殘害忠良。
  • 明代于謙,力挽狂瀾救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是明代官員于謙所寫的《石灰吟》。于謙本人從小有著崇高的志向,他學習非常用功,據說他是在一座石灰窯旁邊看到了老人們煅燒石灰的畫面,他看到後心有感慨,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石灰吟》,這首詩是于謙十二歲寫的,也代表了于謙對未來有著遠大的追求。同時這首詩也是于謙未來的真實寫照。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 他是明朝的忠臣民族的英雄 。雖然于謙也為明代宗效勞過,但是他效勞的第一位皇帝是明英宗,明英宗還在位的時候,他重用的一個叫王振的太監, 在太監的蠱惑之下搞的朝廷裡是烏煙瘴氣。 在于謙剛任兵部尚書的第二年,蒙古族侵犯明朝國土,太監王振一直勸說明英宗親自率軍出戰,皇帝聽信了太監王振的言辭,一腔熱血的帶領著軍隊前去迎戰 。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八年皇帝,明英宗為何還能成功復闢?
    明朝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應該就是明代宗朱祁鈺了,他的一生仿佛都是在被命運所玩弄。明宣宗朱瞻基有兩個兒子,長子朱祁鎮,由孫皇后所生;次子朱祁鈺,由吳賢妃所生。按照明朝嫡長子優先的繼承法,這皇位註定是嫡長子朱祁鎮的,和庶出的朱祁鈺沒有半毛錢關係。所以,朱瞻基駕崩之後,繼位的是朱祁鎮,也就是明英宗。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百姓反對的情況下,冤殺了延長明朝國命200多年的于謙?
    他能夠成功復闢,離不開一幫大臣的支持,其中有一個叫石亨的。這個石亨本來和于謙的關係很好,北京保衛戰的時候兩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升恆保舉于謙的兒子為官,本意是想討好他。但于謙為人太過正直,不僅不領情還因此彈劾石亨。熱臉貼了冷屁股,從此以後石亨就對于謙懷恨在心。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王振原是讀書人,為何進宮當了宦官,明英宗又為何信任他
    明朝的皇帝出名,明朝的賢后也出名,就連明朝的宦官都十分出名。而要說到明朝的宦官,就不得不提王振了,因為他是明朝第一代專權的宦官。明武宗寵信的宦官劉瑾,就是以王振作為榜樣的。 其實王振原是讀書人,他的志向也是想通過科舉入仕,既然如此,為何卻進宮當了宦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