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為什麼會被殺?又為什麼說于謙的死代表著明朝氣數已盡?

2021-01-09 騰訊網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政變的方式,重新奪回了失去長達8年的皇位,明英宗上臺後處決了大臣于謙,並且,有說法認為:于謙被殺,已經註定了明朝後來的命運,那就是氣數將盡。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是因為什麼被殺死的?並且,為什麼于謙的死意味著明朝氣數將盡呢?

圖片:于謙上斷頭臺劇照

一、于謙的功勞

明朝明英宗在位的時候,掌控長城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落實現了強大,會時常騷擾明朝的邊境,當時的明英宗是一個年少氣盛的少年皇帝,並且在宦官王振的鼓譟之下,對於軍事絲毫沒有任何專業素養的明英宗,親自率領明朝的精銳部隊40多萬人,去主動進攻瓦剌,明朝的悲劇由此拉開序幕。

圖片:明英宗率軍主動進攻瓦剌劇照

1、明朝危機

明英宗率領的40萬精兵在瓦剌人的巧妙設計之下,最終遭遇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伏擊戰結束後,明英宗的這幾十萬軍隊全軍覆沒,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虜。

瓦剌人認為,這次擒獲明英宗以後,就可以脅迫明朝上下,從而佔領明朝的土地,事實上,被俘虜以後的明英宗也成了一個貪生怕死的人,他親自給瓦剌軍隊帶路,讓明朝軍隊向瓦剌投降。

明英宗被俘虜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于謙等人認為,此時的明朝,當務之急就是趕快推選一位新的最高決策者,否則,即便是朝廷想要針對瓦剌人的入侵進行抵禦,也會導致指令無法執行,畢竟,連個最高的話事人都沒有,依靠什麼來整理力量?

於是,在于謙的建議之下,明英宗的弟弟繼承了皇位,這就是明朝的景泰皇帝,景泰皇帝在于謙的積極支持下,最終打退了瓦剌人的進攻,明朝這才轉危為安。

最終,瓦剌人只能通過要挾明英宗,跟明朝方面多勒索一些好處,隨著和明朝打交道的次數多了,他們發現其實明朝對於明英宗已經毫不在意了,於是瓦剌人決定把明英宗趕回明朝去。

不過,雖然明英宗回到了故土,明朝卻面臨著尷尬的局面,畢竟此時的明朝已經有了景泰帝,而對於兩位皇帝的態度,于謙認為,既然景泰皇帝已經做了皇帝,那麼明英宗就應該退居幕後去養老,不要再過分幹涉朝政。

圖片:明英宗回到故土劇照

2、于謙之死

就這樣,景泰皇帝做了8年的皇帝,不幸的是,景泰皇帝患上了疾病,這時,朝廷裡面的幾個奸臣認為,景泰皇帝已經身患重病,沒幾天活頭了,如果能夠擁立明英宗復位的話,那麼日後被投桃報李,肯定少不了會得到一些賞賜,在幾個奸臣的策劃之下,明英宗利用景泰帝生病的節骨眼,趁機奪回了皇位

明英宗重新掌權後,在這些奸臣的建議之下,處決了于謙這樣對明朝有再造功勞的臣子,于謙就這樣被殺害了。

圖片:景泰帝生病劇照

二、明英宗與于謙

其實,明英宗並不是一個白痴,他未必不知道,支持自己復位的這幾個大臣是奸臣,而于謙是忠臣,但是,明英宗還是選擇了殺害于謙。

1、殺害依據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像明英宗這種復闢的情況是極為罕見的,因為,按照明朝的慣例,明英宗當時已經是退位的皇帝,而退位皇帝除非受到滿朝文武的擁戴,否則是不能夠再復闢的,這就是說,即便景泰皇帝死後,按照規矩,皇位也應該由景泰皇帝的下一代來繼承,當然,景泰皇帝的兒子在此之前已經去世了。

但即便如此,景泰皇帝去世後,那麼應該由景泰皇帝的侄兒——也就是明英宗的兒子來繼承皇位。因為,景泰皇帝屬於明朝的正統皇帝,而明英宗對於明朝其實是有過錯的,這才導致明英宗失去了正統地位。

圖片:退位皇帝明英宗劇照

天命、人心,不自覺的將景泰皇帝視為大明的正統,這就意味著明英宗想要復闢的話,就需要找到證據,證明景泰皇帝是一個通過不正當手段取得皇位的人。

因此,明英宗在奸臣們的唆使之下,提出了一番這樣的說辭,自己當年被瓦剌人俘虜的時候,于謙應該支持自己的兒子做明朝的新皇帝,而不應該支持自己的弟弟,于謙這樣的行為是亂臣賊子的做派,同時,這也暗指自己弟弟的皇位是不合法的。

就這樣,在如此的依據之下,于謙遭到了殺害,當然,這些處決于謙的依據,其實缺乏邏輯性,事實上,明英宗也知道于謙是功臣,但是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那麼他的皇位是無法重新奪回的。

因此,明英宗在皇位和良心面前選擇了前者,並且,明英宗由於是被幾個奸臣擁立復闢的,因此,投桃報李,明英宗確實給了這幾個奸臣榮華富貴。

圖片:于謙為朝廷效力劇照

2、明朝氣數

其實,社會風氣主要在於上行下效,明英宗的這種行為等於向天下人宣布了明朝的價值觀,那就是當忠臣未必有好處,相反,只要奸臣做到極致就可以榮華富貴。

並且,于謙的遭遇就是典型:兩袖清風,對明朝有中興的功勞,但是,于謙遭遇的下場卻十分悽慘,這充分說明了忠臣的待遇是多麼的「美好」,因此,官場的風氣也就不自覺的選擇了劣幣驅逐良幣。

如果朝廷裡的官員都是一些趨炎附勢的奸猾小人的話,那麼這個朝廷只怕未必會有多長時間的氣數了,事實上從明英宗以後,明朝的朝廷裡面幾乎奸臣不斷的出現。

比如說正德皇帝在位期間,劉瑾弄權,滿朝文武沒有人敢站出來反對,嘉靖皇帝在位期間,嚴嵩弄權,整個明朝上下也沒有人站出來反對,甚至嚴嵩的垮臺,還是因為在言語間無意中得罪了嘉靖帝的緣故,而並非因為他是一個奸臣。

圖片:明朝風氣開始轉變劇照

就這樣,明朝的風氣不斷惡化下去,最後到了萬曆以後,明朝朝廷基本已經到了好人無法生存無法立足的狀態了,走到了這一步,大明朝不等著滅亡,還能等來什麼?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圖文由子皓影視製作工作室原創製作!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于謙是怎麼死的?為什麼會有人說古代的于謙死得不冤呢?
    土木堡之變差點使明朝陷入滅國之災,而正是于謙危急關頭不顧個人安危,以社稷為重力排南遷之議,不僅保住了京師不破,也化解了這一次危機,還為明朝續命近兩百年,這樣一個對社稷有再造之功的大忠臣,卻被某些別有用心者惡意曲解和誹謗,其用心之險惡,我們當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于謙之死就是一起冤案!
  •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時間:2020-09-23 16:3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謙和朱祁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于謙寫下的這首石灰吟膾炙人口,他的最終結局也印證了這首詩,于謙作為明朝的大忠臣,卻在1457年被下令處死。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 明朝時,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于謙力挽狂瀾,為何皇帝卻非殺他不可
    臧克家先生有一首詩叫《有的人》,其中有一句「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話很適用咱們今天的主角。他以文天祥為榜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卻被小人陷害,成了千古冤案,他就是明朝大臣于謙。皇帝為什麼非殺于謙不可?猩猩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您其中的緣由。朱祁鎮殺于謙原因之一,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于謙不聞不問。
  • 為何有人說古代于謙死的不冤?持的是何種心態?
    明英宗為什麼要殺于謙? 明英宗之所以殺于謙,完全是為了一己私利,好為他登上帝位做鋪墊,再加上曹吉祥、石亨等人的進言,才是他最終下了殺于謙的決心。
  • 千古忠臣于謙,解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卻被皇帝下令處死!
    皇帝朱瞻基決定帶領于謙一起親自討伐謀逆的叔叔,朱高煦那點可憐的兵力哪裡是幾十萬明朝大軍的對手,很快就投降了。看著狼狽的叔叔,朱瞻基讓于謙出來,好好的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好歹的叔叔。飽讀詩書的于謙,十分嚴厲的的細數著朱高煦所有的罪狀,殘酷的將他貶得一無是處,一介莽夫的朱高煦大字不識幾個,哪裡是于謙的對手,只能嚇得不敢抬頭,整個人都癱倒在地上,不停的說自己該死。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反對的情況下,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明史·于謙傳》當把于謙的「罪名」和處置結果上報給英宗之後,此時的英宗尚有一點兒良知,然後對石亨等人說道:「于謙是有功的」,但英宗這樣認為,石亨等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只知道,有于謙在,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會打了水漂,以後在朝中也會如坐針氈。
  • 于謙對大明有再造之恩,英宗為什麼要殺他?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于謙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是明朝的大功臣,要是沒有他,明朝或許早就被瓦剌入侵了。可明英宗復位之後,不但不論功行賞,反而以「謀逆」的罪名處死于謙,于謙一死,明英宗就落得個「枉殺功臣」的罪名,即使他做再多好事,都會遭人詬病。既然如此,他為何還要殺死于謙呢?原因有三:
  • 明朝于謙的千古冤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相鮮為人知
    于謙劇照結合于謙的命運來看,他少年時創作的詩句卻一語成讖,最終含冤而死。正如《石灰吟》所說,他的一身清白天地為證,日月可鑑。前有嶽飛,後有于謙,同樣的悲劇在歷史上一再上演,仁人志士為之悲憤難平,參與陰謀的小人卻踩著英雄的屍骨贏得富貴。于謙的冤案廣為人知,他最嚴重的罪名,無非是被徐有貞、石亨等人誣陷「迎立外藩」。可是《明史·于謙傳》含糊其辭,說得不夠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明英宗下令處死這位大忠臣,自毀長城呢?
  •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于謙?
    明英宗其實內心深處也許並不想殺于謙,因為當有人主張殺于謙時,英宗皇帝回道「謙實有功」,說明朱祁鎮也認為于謙對國家是有再造之功的,他本人對怎樣處置于謙內心其實挺糾結,因為正是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有效地處理了混亂局面並成功抵禦了瓦剌的入侵保證了明王朝的延續,但是「奪門之變」師出無名,而且擁立英宗復位的石亨
  • 去杭州不要錯過于謙祠,明朝名臣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呢?
    是為了紀念明代于謙所建的。那麼,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呢?于謙,字廷益,號節庵,籍貫為明錢塘(今浙江杭州) ,曾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享年59歲。下面,從他各方面來簡要介紹一下于謙于少保。外在條件于謙是官宦子弟,長得好看,聲音好聽,從《明史·于謙傳》的「謙風骨秀峻,音吐鴻鬯。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在明朝建立以後,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就叫做馬刺,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又強盛了起來,經常打擾明朝邊界的安寧,搶掠百姓們的財產,在抗擊瓦刺的戰鬥中,有一位愛國英雄叫做于謙。于謙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愛國的官員,他受到了祖父的影響,從小就擁有著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歷史上的這些人物都非常的喜歡,她甚至把文天祥的畫像都掛在了自己的房間當中並且在畫像下面寫了一首讚美的話,在明英宗的時候,瓦刺的首領也死在山西大同這個地方,英宗他親自帶領了自己的部隊去抵抗他們,明軍和瓦刺的軍隊在打仗之後失敗了,英宗非常的害怕,就率領大軍撤退。
  • 壯哉于謙,以自己之死,成全威威大明276年的天下
    清代袁枚的這首詩將"西湖三傑"之一的于謙與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相提並論,視二人為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二人皆官至少保,分別為各自所在的朝代立下汗馬功勞,又含冤而死。嶽飛被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死時僅39歲;于謙則在明英宗"奪門之變"中復位後當即被逮捕入獄,死時59歲;二人死後皆葬於杭州西湖。不過,二人卻又顯著不同。
  • 能阻止奪門之變的于謙,為啥選擇坐以待斃?于謙:百姓經不起折騰
    其實這都是一場陰謀,沒過多久于謙就被扣上了謀反罪的帽子被殺了,他的家人也全部被流放,明憲宗上位之後才為他們平反,景泰帝也病逝了,這背後是不是明英宗的操控,誰也不知道。那麼問題就來了,發生政變的時候于謙是兵部尚書,手中有當地的許多兵馬,目前的三大營都是他自己一手打造,可以說他在軍內的威望是最高的。
  • 明英宗為何冒天下之大不韙,冤殺了延續明朝國祚200年的于謙?
    據《明史》記載,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成功復位後,本不想殺于謙。都御史蕭惟禎建議以謀逆罪處死于謙,明英宗猶豫不決,道:「于謙實有功。」事實上,于謙對明英宗而言,有「兩大重要功績」。其一是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主抗戰,保住了明朝的半壁江山,甚至可以說延續了大明200年國祚。
  • 于謙選擇了沉默,在明朝奪門之變那晚,為何不阻止明英宗奪位?
    , 他是明朝的忠臣民族的英雄 。可是之後在明英宗發起皇位爭奪之戰的時候, 于謙為什麼沒有阻止明英宗,並且對於這件事情無動於衷,這又是怎麼回事?
  • 于謙的詩有哪些?于謙的詩詞全集36首
    明代詩人于謙,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鈺監國,擢兵部尚書。
  • 于謙,明朝的一縷清風
    京城會試,于謙考中進士,終被任命為御史。自此他踏上了青雲之路。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讓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此時他僅僅三十二歲。卻已位居三品,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於是他便成了無數人羨慕的對象。
  • 于謙被殺後,為什麼瓦剌不捲土重來,反而自己內部亂成一鍋粥了?
    于謙被殺後,瓦剌不但不能捲土重來,自己內部早就亂成一鍋粥了,甚至瓦剌掌權者太師也先比于謙還死得早。土木堡之變,瓦剌本想南下騷擾騷擾明朝,從軍事上給予大明一定的壓力,恢復對大明對瓦剌良好的「納貢條件」(以前太師也先派遣三千多人常駐北京,接受明朝的封賞,擺明就是坐在門口要飯。),沒有想到的是,明朝的幾個重要關鎮一擊即潰,完全不經打。瓦剌越來越囂張,刺激了大明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他身邊一名太監——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