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明朝的一縷清風

2020-12-22 百家號

京城會試,于謙考中進士,終被任命為御史。自此他踏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讓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此時他僅僅三十二歲。卻已位居三品,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於是他便成了無數人羨慕的對象。

他的升遷在當時很多人不滿意,這與當時朝中有人賞識是分不開的,而重點提拔他的人正是「三楊」。其中楊士奇就這樣說過:「此人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梁!我是為國家升遷他而已。」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奇才,只有幹出成績。

為此于謙離開京城,開起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也許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這一走啊,就是十九年。這十九年是他兢兢業業,十分清廉。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

當時有個官員名叫王振,這個人屬於雁過拔毛的人,只要有人進京報告情況,就得給 他點東西,他是來者不拒。而于謙呢,大不相同,官居巡撫,權利特大,卻做到了不 貪一針一線。他自己不貪。也絕不許別人貪。就這樣一貪一不貪,矛盾來了。於是看不慣于謙的王振找了個理由把于謙抓了起來,結果呢,于謙在獄中大罵王振貪得無厭,王振氣的不行,又因為于謙的威望太高,他殺又不敢殺,沒有辦法還是放了于謙。出獄的于謙仍然堅持他的做官做人原則,清廉如故。

也有朋友勸過于謙,多少做點人情不要太固執,於是于謙來了一首詩回答。連他本人也絕對不知道,他的這詩竟然流傳千古。詩曰: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相關焦點

  • 明朝清官于謙表情包亮相公交車 乘「510小蓮清風專線」清廉主題...
    6月17日上午,杭州市民徐紅芳來到西湖邊于謙祠碼頭,體驗新線路「510小蓮清風專線」。6月17日,由杭州市紀委市監委、杭州城投集團、杭州公交集團聯合打造的「510小蓮清風專線」正式亮相,在啟動儀式結束後正式發車運行。
  • 千古忠臣于謙,解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卻被皇帝下令處死!
    皇帝朱瞻基決定帶領于謙一起親自討伐謀逆的叔叔,朱高煦那點可憐的兵力哪裡是幾十萬明朝大軍的對手,很快就投降了。看著狼狽的叔叔,朱瞻基讓于謙出來,好好的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好歹的叔叔。飽讀詩書的于謙,十分嚴厲的的細數著朱高煦所有的罪狀,殘酷的將他貶得一無是處,一介莽夫的朱高煦大字不識幾個,哪裡是于謙的對手,只能嚇得不敢抬頭,整個人都癱倒在地上,不停的說自己該死。
  • 有人勸于謙進京送禮,于謙甩甩袖子:只有清風
    一代名稱于謙,字廷益,號節庵,祖籍河南考城(今民權縣)人。小時候的于謙,非常喜歡和敬仰文天祥,把文天祥的畫像掛在家裡,以此激勵自己努力讀書,長大後成為像文天祥這樣的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考取進士,宣德初年,被授御史一職,後巡按江西,頌聲滿道。
  • 于謙為什麼會被殺?又為什麼說于謙的死代表著明朝氣數已盡?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政變的方式,重新奪回了失去長達8年的皇位,明英宗上臺後處決了大臣于謙,並且,有說法認為:于謙被殺,已經註定了明朝後來的命運,那就是氣數將盡。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是因為什麼被殺死的?並且,為什麼于謙的死意味著明朝氣數將盡呢?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最精銳,也是皇帝直轄的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被全部殲滅。可以說明朝的三大營代表著明朝的戰鬥力,而且三大營在武器裝備上面都是當時最好的,並且每一個士兵都是能夠以一當十,訓練有素的精兵。為什麼明朝的王牌這麼的不堪一擊呢?這次作戰中,皇帝親徵幾乎帶上了明朝的核心官員,但是也給了敵人一個機會,全部殲滅的機會。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元朝將南宋滅亡,一共經過了九十年,從並推翻元朝,從明太祖一直把蒙古貴族趕到蒙古高原上去。在明朝建立以後,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就叫做馬刺,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又強盛了起來,經常打擾明朝邊界的安寧,搶掠百姓們的財產,在抗擊瓦刺的戰鬥中,有一位愛國英雄叫做于謙。
  • 于謙忠心耿耿,為什麼明朝皇帝一定要除掉他?
    于謙寫下的這首石灰吟膾炙人口,他的最終結局也印證了這首詩,于謙作為明朝的大忠臣,卻在1457年被下令處死。歷史上對于謙的評價一直很高,那明朝皇帝為什麼一定要幹掉于謙呢? 其實,這跟當時明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係,跟愛國無關。
  • 于謙和王陽明哪個是明朝第一人?
    于謙,1398年-1457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徵瓦剌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全軍覆沒,隨行大臣戰死者不計其數,史稱土木堡之變,時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有大臣言棄京師遷南都應天府(今南京),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主張固守,避免了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南遷,在君為輕,社稷重之的想法下,主張立英宗之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于謙率領下,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再續明朝朝二百年,沒有使之成為偏安一隅的南明
  • 于謙挺身而出抵抗敵軍,保護明朝帝國,接回被俘皇帝
    歷史名臣于謙拯救了明朝,贏得了保衛北京的戰鬥,但是他被明朝皇帝殺死了,成為了一個天下冤案。在于謙歷史上,他受到讚揚、欽佩和嘆息,人們都為他的不公正死亡感到難過。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在當時的情況下,于謙能否免於死亡?他如果換一個方法,他能有好的結果嗎?今天我們將討論這個話題。于謙在民事要塞解救了明英宗後,面對北京朝廷複雜的局勢,他挺身而出,穩定大局。
  • 明英宗為何在天下反對的情況下,殺了為明朝續命200多年的于謙?
    一、石亨等人的陷害景泰八年正月,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發動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奪門之變」,被尊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在石亨等人的擁戴下,強勢復出,重新奪得皇位。——《明史·于謙傳》當把于謙的「罪名」和處置結果上報給英宗之後,此時的英宗尚有一點兒良知,然後對石亨等人說道:「于謙是有功的」,但英宗這樣認為,石亨等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只知道,有于謙在,他們的榮華富貴都會打了水漂,以後在朝中也會如坐針氈。
  •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土木之變後,于謙在採取一系列加強戰備措施的同時,還與其他大臣一起,對造成國家嚴重危機的王振奸黨,進行了一番沉重的打擊。八月二十三日,廊王登臨午門處理朝政,右都御史陳鎰等上疏,要求王下令族誅王振,以安民心。但郵王沒有明確答覆。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去杭州不要錯過于謙祠,明朝名臣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呢?
    是為了紀念明代于謙所建的。那麼,于謙是個怎樣的人呢?于謙,字廷益,號節庵,籍貫為明錢塘(今浙江杭州) ,曾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享年59歲。下面,從他各方面來簡要介紹一下于謙于少保。外在條件于謙是官宦子弟,長得好看,聲音好聽,從《明史·于謙傳》的「謙風骨秀峻,音吐鴻鬯。
  •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時間:2020-09-23 16:3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謙和朱祁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 明朝一代忠臣于謙冤死後,很少人知道他的身後事,是誰安葬的?
    于謙,浙江杭州人,明朝時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樂十九年,他登進士第。宣德元年,時任御史的于謙跟隨明宣宗,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發起的叛亂。他痛斥朱高煦發動叛亂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賞識。
  • 明朝時,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于謙力挽狂瀾,為何皇帝卻非殺他不可
    他以文天祥為榜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卻被小人陷害,成了千古冤案,他就是明朝大臣于謙。皇帝為什麼非殺于謙不可?猩猩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您其中的緣由。朱祁鎮殺于謙原因之一,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于謙不聞不問。好在朝廷中有于謙,他及時擁立朱祁鈺為帝,避免人心不齊,接下來他展示了他天才般的軍事能力,成功抵禦了瓦剌的一次次進攻,大明保住了。權力就像是毒品,一沾上就離不開,朱祁鎮在一年之後被瓦剌放回來了,朱祁鈺並不想把皇位還給自己的哥哥,在于謙的默許下,朱祁鎮被軟禁,這一關就是七年。期間于謙擔任兵部尚書,負責看管朱祁鎮,所以朱祁鎮恨于謙。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關鍵時刻,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決意堅守。孫太后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繼皇帝位,是為明代宗, 而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明朝有了新的政權核心,使也先「挾天子以令天下」的圖謀失敗。在于謙統一調度下,20 餘萬京師守軍嚴陣以待,憑藉堅城壁壘挫敗了瓦剌的數次進攻,迫使敵人退出紫荊關。瓦剌不僅主力進攻北京受挫,其餘各部也分別受阻於宣府、偏頭關、遼東和甘州等明朝邊鎮要塞。無疑,從總體力量對比來看,此時的明朝對瓦剌即使沒有形成優勢,至少也是勢均力敵。
  • 桂花社區:清風拂童心,萌娃繪廉潔
    新湖南客戶端6月1日訊(通訊員 王人傑)「六一」國際兒童節來臨之際, 5月31日下午雨花區左家塘街道桂花社區攜手寸草心社會服務中心和大衛美術在桂花廣場開展了以「清風拂童心,萌娃繪廉潔」為主題的廉政文化活動。小朋友們參加「廉政」文化活動。
  • 明朝精銳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未打過仗的于謙如何打贏北京保衛戰?
    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率領二十萬大軍御駕親徵,王振準備藉此戰證明自己的軍事才能,結果剛到大同,接到太監郭敬的密報,知道瓦剌已經準備妥當,在害怕之下明軍計劃從居庸關回京。8月13日,明英宗和大軍逃到了土木堡,這裡成為了明朝大軍"三大營"的葬身之處。在土木堡,無數的將士被殺,無數的文官武將戰死,就連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抓,成為了瓦剌的俘虜。於是瓦剌首領也先利用朱祁鎮,一路兵鋒直逼北京,這時的大明王朝陷入了萬分危急的時刻,稍微不慎,大明的基業將不復存在。
  • 明朝大臣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59歲因站錯隊被皇帝處死
    明朝大臣于謙的一首《石灰吟》傳揚至今,膾炙人口,讓人敬佩當時代文人胸襟和風骨。于謙本人也成為繼嶽飛之後又一錚錚鐵骨,和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于謙一生歷經三帝,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聽聞于謙文採斐然,軍事造詣頗高,意欲招服于謙,遭到于謙言辭拒絕,並痛斥朱高煦,隨後于謙跟隨宣德皇帝徵戰漢王,平息漢王之亂,官至巡撫,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