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會試,于謙考中進士,終被任命為御史。自此他踏上了青雲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讓他巡撫山西、河南等地。此時他僅僅三十二歲。卻已位居三品,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於是他便成了無數人羨慕的對象。
他的升遷在當時很多人不滿意,這與當時朝中有人賞識是分不開的,而重點提拔他的人正是「三楊」。其中楊士奇就這樣說過:「此人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梁!我是為國家升遷他而已。」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奇才,只有幹出成績。
為此于謙離開京城,開起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也許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這一走啊,就是十九年。這十九年是他兢兢業業,十分清廉。在百姓心中威望很高。
當時有個官員名叫王振,這個人屬於雁過拔毛的人,只要有人進京報告情況,就得給 他點東西,他是來者不拒。而于謙呢,大不相同,官居巡撫,權利特大,卻做到了不 貪一針一線。他自己不貪。也絕不許別人貪。就這樣一貪一不貪,矛盾來了。於是看不慣于謙的王振找了個理由把于謙抓了起來,結果呢,于謙在獄中大罵王振貪得無厭,王振氣的不行,又因為于謙的威望太高,他殺又不敢殺,沒有辦法還是放了于謙。出獄的于謙仍然堅持他的做官做人原則,清廉如故。
也有朋友勸過于謙,多少做點人情不要太固執,於是于謙來了一首詩回答。連他本人也絕對不知道,他的這詩竟然流傳千古。詩曰: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