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

2021-01-14 芳芳演歷史

明朝大臣于謙,用什麼計謀,令瓦刺軍潰敗逃亡?土木之變後,于謙在採取一系列加強戰備措施的同時,還與其他大臣一起,對造成國家嚴重危機的王振奸黨,進行了一番沉重的打擊。八月二十三日,廊王登臨午門處理朝政,右都御史陳鎰等上疏,要求王下令族誅王振,以安民心。但郵王沒有明確答覆。群臣看到廊王如此猶豫不決的態度,滿腔悲憤,大哭起來,王起身進入門內,群臣隨後擁入。郕王於是下令籍沒王振,派錦衣衛指揮馬順前往。群臣齊聲說:馬順是王振的同黨。應當派都御史陳鎰這時太監金英傳旨令百官退下,群臣想毆打金英,金英急忙脫身而入,馬順在一旁叱罵喝逐群臣,群臣更加憤怒,給事中王就奮起抓住了馬順的頭髮,咬他臉上的肉,怒斥道:你和王振是同黨,罪該萬死。而今天還敢這樣器張!群臣隨著一哄而上,當即把馬順打得一命鳴呼,接著向廊王索要王振的黨徒宦官毛貴、王長隨二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太監金英看到事情緊急,就把毛、王二人從宮門的縫隙中推出來,結果也被群臣當場打死。馬順等三人的屍首被陳於東安門外示眾,軍士猶爭擊其屍,以洩胸中之憤。過了一會,有人又把王振的侄兒錦衣衛指揮王山捆縛而來,眾爭唾罵,群臣大聲吵嚷,朝班大亂。王面對群臣怒不可遇的情緒和殿廷上血漬斑斑的狀況,十分害怕,不知所措,想退避宮內。這時于謙排眾直前,攔住了廊王,說:王振是罪魁禍首,不籍沒就不足以平眾憤。群臣之所以這樣做全都是為了大明王朝。廊王聽後頓時醒悟,馬上宣告馬順等人之死是罪有應得,打死馬順等人的官員概不論罪。接著又下令把王山縛至刑場,凌遲處死,王振家族無論少長一律斬首。群臣情緒於是平靜下來。這事件起於倉猝之間,多虧于謙當機立斷,處理得當。

圖片來源於網絡

事畢,當于謙走出左掖門時,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感慨地說:今天的事情多虧了你,我雖是個老臣,但一百個王直也頂不了你一個!現在國家正需要你呀,不久王振黨徒宦官郭敬、彭德清從大同逃歸京師,也被抄家下獄。經過這一番打擊後,王振同黨大為斂跡,朝中政治走上軌道在此基礎上,處王朱祁鈺得以正式登基稱帝。九月一日群臣合請皇太后孫氏說:現在國家正處於危難之際,人心惶惶。應當另立一個皇帝以安定人心。皇太后孫氏同意群臣的意見,下旨由王即帝位。九月六日,廊王正式登上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這就是明史上的景帝。處王的正式登基,具有定的政治意義,從明朝內部來說,它可以充分發揮皇權的作用使政令的推行無所阻礙;對外部來說,使也先失去了利用英宗進行要挾的條件。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景泰帝正式登基後不到一個月,瓦剌軍又一次向明朝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十月一日,也先和脫脫不花率領瓦刺軍挾帶英宗至大同,假稱要送太上皇回京。大同守將郭登嚴陣以待,並派人轉告也先說:賴天地宗社之靈,國家已有新天子了。也先知道郭登有了防備,繞過大同分兩路南進,一路從古北口進犯四日,這支瓦刺軍過洪州堡進攻居庸關,又轉攻白羊口,明朝守將逃跑,守備通政使謝澤戰死,另一路瓦刺軍直接開向紫荊關,守備都御史孫樣、都指揮韓清戰死,紫荊關陷落,而後瓦刺軍便長驅直入,鋒指北京城面對敵人的強大攻勢,景帝命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將士都受他的領導。並召集文武眾大臣商討戰守之策。成山侯王通主張挑築京師外城壕,總兵官石亨提議盡閉京城九門,堅壁以避敵鋒,而于謙則主張到城外去迎擊敵人。他說:敵人氣勢囂張,而我先示之以弱,就會更加助長敵人的氣焰。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景帝聽從了于謙的意見。于謙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列陣於京師九門外:總兵官石亨和副總兵範廣武興列陣於德勝門,都督陶瑾列陣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列陣於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列陣於朝陽門,都督劉聚列陣於西直門,鎮遠侯顧興列陣於阜城門,都指揮李端列陣於正陽門,劉得新列陣於崇文門,楊節列陣於宣武門,皆受石亨節制。于謙又親自到德勝門石亨營中,以抵禦瓦剌的主攻部隊。等到各路軍隊都出城外部署完畢後,城門全部關閉,以示背城一戰同時嚴明軍紀,下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于謙自己身先士卒,泣以忠義曉諭三軍,軍士人人感奮,勇氣百倍十月十一日,瓦刺軍抵達北京城下,列陣西直門外,將英宗置於德勝門外空房內。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天,都督高禮、毛福壽擊敗瓦剌軍於彰義門北,殺死敵人數百人,奪回所掠千餘人。第二天,瓦剌軍擁太上皇英宗登土城,投降瓦剌軍的明朝宦官喜寧嗾使也先要明朝派大臣來迎英宗,以此來試探明朝虛實。明朝以通政司參議王復為右通政中書舍人趙榮為太常少卿,帶著羊酒出城,到也先營去見太上皇,也先和伯顏帖木兒披甲帶弓矢守在旁邊,這時喜寧又對也先說:他們是小官。於是也先不再見王復、趙榮二人,要求明朝派于謙、石亨、胡濙、王直等人來,並索取大量金帛財物。景帝和一些廷臣想議和,派人去問于謙,于謙回答說:"今日止知有軍旅,它非所敢聞。"十三日,也先派散騎來窺探守衛在德勝門的明軍的陣勢。于謙便叫石亨率兵埋伏於空房中,並派少數騎兵去誘戰,瓦刺軍以萬餘騎出戰,明軍伏兵四起,神機營的火炮、火炕齊發,副總兵範廣躍馬衝鋒陷陣,士兵們勇氣百倍,瓦刺軍大敗,有"鐵元帥"之稱的也先弟平章李羅卯那孩也被火炮擊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瓦刺軍又轉到西直門,明軍守將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敵軍增兵圍攻,孫鏜因兵力單薄,支持不住,退到城邊,此時,給事中程信從城上發炮助戰,石亨派的援兵也趕到了,瓦刺軍只好退卻。瓦刺軍退到彰義門,又遭到明副總兵武興迎擊,這時有內官數百騎想爭功,自後躍馬衝擊,明軍陣營被衝亂,瓦刺軍乘機反撲,武興中流矢身亡。瓦剌軍追至土城,土城居民"升屋號呼",競相用磚石投擊瓦剌軍,僉都御史王竑等聞訊趕到,瓦剌軍看到援軍來到,不敢戀戰,倉皇退走。此次也先率瓦剌軍深入京畿,威逼京師,原以為明軍不堪擊,京師旦夕可破,但經過五天的交戰,皆被擊敗,用英宗以要挾明朝的詭計又未得逞,也先因此非常沮喪,士氣低落。這時,也先所派去攻居庸關的瓦刺軍也遭到了失敗,也先又得到明朝援軍將到的消息,深恐明軍斷絕了他的退路,只好連夜擁挾著英宗,拔營北逃,沿途大肆搶掠,並焚毀了明朝皇帝的長、獻、景三陵寢殿和供器于謙命令昌平侯楊洪及孫鏜、範廣等分別追擊。十一月八日,瓦刺軍退至塞外,京師解嚴。

相關焦點

  • 為何朱祁鎮親率的精銳之師慘敗,于謙卻有能力挽狂瀾守住京城?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這一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極為難忘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當中,明朝先後進行了兩次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一戰屈辱至極,皇帝被俘,另一戰則鼓舞人心,挽救國家。這兩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在土木堡,明英宗親率的二十多萬精銳明軍被瓦刺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大半,跟隨大軍的文武百官被一網打盡,就連皇帝本人也淪為蒙古人的俘虜。
  • 明朝大臣于謙:千錘萬鑿出深山,59歲因站錯隊被皇帝處死
    明朝大臣于謙的一首《石灰吟》傳揚至今,膾炙人口,讓人敬佩當時代文人胸襟和風骨。于謙本人也成為繼嶽飛之後又一錚錚鐵骨,和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于謙一生歷經三帝,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起兵造反,聽聞于謙文採斐然,軍事造詣頗高,意欲招服于謙,遭到于謙言辭拒絕,並痛斥朱高煦,隨後于謙跟隨宣德皇帝徵戰漢王,平息漢王之亂,官至巡撫,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
  • 瓦刺軍隊竟打到北京城下,明朝軍隊如何才能保護住國家?
    明朝的正統年間,瓦刺力量逐漸強盛,瓦刺首領也先,逐漸挑起事端,打算大舉進犯明朝邊境。當時的皇帝明英宗朱祁鎮朱受太監王振的蠱惑,率領二十萬大軍冒險御駕親徵。但是由於皇帝並沒有指揮軍隊的軍事才能,並且受到太監王振的控制,所以明朝大軍剛到達山西大同,前線傳來各路明軍潰敗的消息時,並沒有很好的指揮至二十萬大軍,使其起到應有的作用,而是下令撤軍。
  • 于謙為什麼會被殺?又為什麼說于謙的死代表著明朝氣數已盡?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過政變的方式,重新奪回了失去長達8年的皇位,明英宗上臺後處決了大臣于謙,並且,有說法認為:于謙被殺,已經註定了明朝後來的命運,那就是氣數將盡。 那麼問題來了,于謙是因為什麼被殺死的?並且,為什麼于謙的死意味著明朝氣數將盡呢?
  • 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帶領明軍抗擊瓦刺軍!
    在明朝建立以後,蒙古族的一支他們就叫做馬刺,可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們又強盛了起來,經常打擾明朝邊界的安寧,搶掠百姓們的財產,在抗擊瓦刺的戰鬥中,有一位愛國英雄叫做于謙。于謙的祖父是一位非常愛國的官員,他受到了祖父的影響,從小就擁有著非常強烈的愛國主義,歷史上的這些人物都非常的喜歡,她甚至把文天祥的畫像都掛在了自己的房間當中並且在畫像下面寫了一首讚美的話,在明英宗的時候,瓦刺的首領也死在山西大同這個地方,英宗他親自帶領了自己的部隊去抵抗他們,明軍和瓦刺的軍隊在打仗之後失敗了,英宗非常的害怕,就率領大軍撤退。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大明少保于謙
    發言者,兵部侍郎于謙。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南宋恥辱歷歷在目,猶在眼前。試想,假如沒有于謙,明朝會怎樣?歷史估計會重新改寫,明朝或許會遷往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大片土地會成為瓦剌的跑馬之地,歷史重蹈南宋覆轍。萬幸的是,明朝有于謙。
  • 明朝大忠臣于謙,一生不畏權貴,藩王甘願當小弟,卻被新皇帝砍了
    在史書中,無數大臣的名字閃閃發光,有的人積極改革,讓國家富強;有的人馳騁沙場,讓國家安寧;有的人,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救國家人民於水火之中。明正統十四年,蒙古軍隊殺到北京城下,有一個人站出來,保住大明江山,他就是于謙。今天猩猩就來跟您講一講這位千古名臣,希望您能喜歡。
  •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時間:2020-09-23 16:3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謙和朱祁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 明朝險些提前滅亡,時任兵部尚書的于謙這樣做才挽救了大明王朝
    眾人一看,兵部尚書于謙!這一聲呵斥,從整個明朝歷史來看,那真好比是天降定海神針,挽大廈之將傾,拯救了行將崩散的大明王朝!于謙說:你們難道忘了宋朝南遷的事了嗎?走的倒是容易,再想回來就難了!這一問,那些要南遷的人也不說話了。好吧,既然你于謙說不南遷,那瓦剌大軍壓境,這事兒你來扛!于謙怎麼做的呢?
  • 千古忠臣于謙,解救明朝於水火之中,卻被皇帝下令處死!
    當時他的兩個弟弟都有想要取代他成為皇帝的想法,所以能夠順利登上皇位,也多虧了大臣們隱瞞朱棣的死訊,讓朱高熾有時間準備,防止有什麼變故發生。這個皇帝當了十個月,就心臟病發去世了。太子朱瞻基在匆匆忙忙當中登基,此時先皇的弟弟朱高煦抓住機會舉起了反叛的大旗,在地方召集軍隊準備一舉攻入京城。
  • 于謙與「北京保衛戰」
    而這個馬順,創造了一項歷史,他是有明一朝唯一一個被大臣當堂打死的錦衣衛指揮使。而朱祁鈺這邊,也是一直沒有什麼野心,知道皇位是哥哥的,自己安心做個王爺就可以了。明朝是立太子的,又沒有什麼「九龍奪嫡」,太子一立,君臣名分已屬,這是鐵板一樣的事實。群臣上表「勸進」的時候,他「力辭」,這個力辭是他心意的真實體現,然而命運把他推到了皇帝座位上,又會給這對兄弟帶來什麼呢?
  • 明朝時,皇帝被蒙古人抓走,于謙力挽狂瀾,為何皇帝卻非殺他不可
    他以文天祥為榜樣,救國家於危難之中,卻被小人陷害,成了千古冤案,他就是明朝大臣于謙。皇帝為什麼非殺于謙不可?猩猩整理了一些資料,告訴您其中的緣由。朱祁鎮殺于謙原因之一,朱祁鎮被軟禁七年,于謙不聞不問。在公元1449年6月,北京紫禁城裡面女人們哭成一片,大臣們也都像熱鍋上的螞蟻,因為不久前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徵瓦剌(古蒙古部落)被俘,瓦剌的軍隊趁機攻打到了北京城下。好在朝廷中有于謙,他及時擁立朱祁鈺為帝,避免人心不齊,接下來他展示了他天才般的軍事能力,成功抵禦了瓦剌的一次次進攻,大明保住了。
  • 于謙和王陽明哪個是明朝第一人?
    于謙,1398年-1457年。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親徵瓦剌兵敗被俘,京師精銳全軍覆沒,隨行大臣戰死者不計其數,史稱土木堡之變,時朝野震動,人心惶惶,有大臣言棄京師遷南都應天府(今南京),于謙力排南遷之議,主張固守,避免了明朝版的「靖康之恥」南遷,在君為輕,社稷重之的想法下,主張立英宗之弟監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在于謙率領下,最終打贏了京師保衛戰,再續明朝朝二百年,沒有使之成為偏安一隅的南明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中,明朝最精銳,也是皇帝直轄的三千營、五軍營、神機營被全部殲滅。可以說明朝的三大營代表著明朝的戰鬥力,而且三大營在武器裝備上面都是當時最好的,並且每一個士兵都是能夠以一當十,訓練有素的精兵。為什麼明朝的王牌這麼的不堪一擊呢?這次作戰中,皇帝親徵幾乎帶上了明朝的核心官員,但是也給了敵人一個機會,全部殲滅的機會。
  • 明朝第一功臣于謙為何否決楊俊北伐奏疏?無奈的選擇,永恆的寂滅
    這份奏疏的分量不言自明,也讓大明王朝這兩位掌舵者,特別是堪稱「救時宰相」的名臣于謙陷入了深深的思索。那楊俊上奏了什麼,讓于謙苦苦思索呢?原來,楊俊希望朝廷能夠一鼓作氣,「出奇兵倍道搗其巢」(《明史·楊俊傳》)。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
  • 明朝一代忠臣于謙冤死後,很少人知道他的身後事,是誰安葬的?
    于謙,浙江杭州人,明朝時期的民族英雄和名臣。永樂十九年,他登進士第。宣德元年,時任御史的于謙跟隨明宣宗,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發起的叛亂。他痛斥朱高煦發動叛亂一事,因此深受明宣宗的賞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