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這一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極為難忘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當中,明朝先後進行了兩次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一戰屈辱至極,皇帝被俘,另一戰則鼓舞人心,挽救國家。這兩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
在土木堡,明英宗親率的二十多萬精銳明軍被瓦刺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大半,跟隨大軍的文武百官被一網打盡,就連皇帝本人也淪為蒙古人的俘虜。土木堡之變的噩耗傳來以後,明朝朝野震動,百官嚎哭,城內人心惶惶,許多人都主張投降或遷都。瓦刺太師也先以為,精銳「三大營」已經全軍覆沒的明朝,不可能再有力量和瓦刺抗衡,攻克北京城指日可待。可是令瓦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經歷大勝的他們,卻在北京城連續受挫,損失慘重,被迫退軍。
這令瓦刺太師也先百思不得其解,明英宗親率的大軍是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而京城保衛戰當中的明軍,卻是東拼西湊的二流軍隊。為何明朝最精銳的軍隊面對瓦刺軍時不堪一擊,守衛北京城的殘軍卻能打敗瓦刺大軍呢?
客觀地講,有這種疑惑很正常,要知道,北京保衛戰時,明軍面臨的局勢,比土木堡時還要嚴峻許多。也先攜土木堡之戰的大勝之勢襲來,他的手中還有令明朝投鼠忌器的明英宗朱祁鎮。皇帝被俘,使得明朝內部的反抗決心大為動搖,以徐有貞為首的大臣甚至主張還都南京,拋棄北京。也先大軍壓近,明英宗就在敵營當中,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沒有微信,內部投降和撤退的呼聲高漲,真可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大明王朝這座大廈,朝著傾覆的方向倒去。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站了出來。聽到徐有貞遷都的主張以後,兵部侍郎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
于謙等人向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朝廷決定固守北京。于謙升至兵部尚書以後,開始輔助朝綱,整頓備戰。針對當時的危急局面,于謙雷厲風行,採取一系列舉措。在八月二十三日,于謙以及諸位大臣要求朱祁鈺下令將大宦官王振抄家滅族,同時打擊閹黨,以平息民憤,穩定內部。
明英宗被俘以後,也先以他作為要挾,一路上攻城略地,無往不利,守城大將往往忌憚英宗,不敢全力抵抗。針對這個局面,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近乎逼迫式的請皇太后改立監國郕王為帝。于謙的決絕舉動,使得也先手中的明英宗失去價值,無法再用來要挾明朝,他們只能被迫攻城,與明軍決戰。
不過,也先率領的瓦刺軍依舊佔據絕對優勢,他們剛剛在土木堡大勝明軍,士氣正旺,北京城內的明軍則多是老弱病殘,士氣低落。于謙在這種危急時刻,保持冷靜,有條不紊地進行備戰。
首先,于謙任用了能徵善戰的武將。比如在土木堡之戰中倉皇逃回的石亨,被貶官下獄,有人主張將他斬首,以儆效尤,但于謙認為他驍勇善戰,且戰敗的主要責任不在於他,於是力排眾議,將他委任為京師總兵官,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事實證明,于謙的眼光很準,石亨的確是一位猛將,他在北京保衛戰當中戰功卓越,《明史》記載「亨用謙令,伏兵誘擊,死者甚眾。既而圍孫鏜西直門外,以亨救引卻。相持五日,寇斂眾遁。論功,亨為多,進侯。」
除任用善戰武將以外,于謙還改革了軍制,將傳統的「三大營」改為十個團營,以適應作戰指揮的需要。
其次,于謙在後勤保障方面下了大力氣。于謙認為,明軍之所以在土木堡被瓦刺大敗,不是他們不精銳,而是軍隊的後勤保障出了大問題,犯了兵家大忌。于謙吸取土木堡失敗的教訓,實施正確的後勤方略。
于謙先是重組京軍,他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浙江的常備軍,甚至就連北京運糧的官軍,也全部調來。在于謙的大力抽調下,保衛京城的兵力人數迅速突破二十萬,形成了與瓦刺抗衡的力量。
同時,于謙還拼了命的籌措武器裝備,儲存糧食。在于謙等人的艱苦努力下,北京城的守城部隊裝備上了盔甲和火槍,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也被運進京城儲存起來。為提振士氣,于謙還下令,所有官兵皆預支半年祿餉,將士們歡呼雀躍,士氣大增。
于謙沒有忘記群眾的重要性,他將全城軍民動員起來,整頓軍備,加固城牆,深浚城壕,加強了城防。而且,于謙還傳檄各地,鼓勵百姓們拿起武器,趁機打擊瓦刺軍隊,騷擾其運糧部隊,截斷其後路。
經過于謙等人的努力,北京城軍民一心,朝廷決心禦敵,將士們士氣高漲,這支明軍,儘管不是精銳的三大營,但戰鬥力與土木堡時已不可同日而語。
也先大軍抵達城下以後,還想用英宗威脅明廷,但卻被于謙嚴詞拒絕。見英宗無用,也先只能下令攻城。可是面對北京城的銅牆鐵壁,瓦刺軍不擅長攻堅戰的弊端顯現出來,他們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明軍奮起反擊,尤其是神機營,利用火器給予瓦刺軍沉重打擊,讓瓦刺軍聞風喪膽。
也先想要和于謙談判,但于謙壓根不搭理他,他只能繼續攻城。可是眼看著瓦刺軍死傷慘重,各地勤王的軍隊又源源不斷地往京城趕,也先知道,再不撤連後路都沒有了。於是,氣勢洶洶的瓦刺軍最終只能留下遍地的屍體,倉皇撤軍。于謙立刻下令乘勝追擊,明軍在固安等地追上瓦刺軍,擊潰敵軍,斬首萬餘人,俘獲牲畜不計其數。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為告終。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