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祁鎮親率的精銳之師慘敗,于謙卻有能力挽狂瀾守住京城?

2021-01-14 歷史戰爭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這一年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極為難忘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當中,明朝先後進行了兩次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一戰屈辱至極,皇帝被俘,另一戰則鼓舞人心,挽救國家。這兩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

在土木堡,明英宗親率的二十多萬精銳明軍被瓦刺軍打的丟盔卸甲,死傷大半,跟隨大軍的文武百官被一網打盡,就連皇帝本人也淪為蒙古人的俘虜。土木堡之變的噩耗傳來以後,明朝朝野震動,百官嚎哭,城內人心惶惶,許多人都主張投降或遷都。瓦刺太師也先以為,精銳「三大營」已經全軍覆沒的明朝,不可能再有力量和瓦刺抗衡,攻克北京城指日可待。可是令瓦刺沒有想到的是,剛剛經歷大勝的他們,卻在北京城連續受挫,損失慘重,被迫退軍。

這令瓦刺太師也先百思不得其解,明英宗親率的大軍是明朝最精銳的「三大營」,而京城保衛戰當中的明軍,卻是東拼西湊的二流軍隊。為何明朝最精銳的軍隊面對瓦刺軍時不堪一擊,守衛北京城的殘軍卻能打敗瓦刺大軍呢?

客觀地講,有這種疑惑很正常,要知道,北京保衛戰時,明軍面臨的局勢,比土木堡時還要嚴峻許多。也先攜土木堡之戰的大勝之勢襲來,他的手中還有令明朝投鼠忌器的明英宗朱祁鎮。皇帝被俘,使得明朝內部的反抗決心大為動搖,以徐有貞為首的大臣甚至主張還都南京,拋棄北京。也先大軍壓近,明英宗就在敵營當中,監國的郕王朱祁鈺沒有微信,內部投降和撤退的呼聲高漲,真可謂是「黑雲壓城城欲摧」,大明王朝這座大廈,朝著傾覆的方向倒去。

就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以于謙為首的主戰派站了出來。聽到徐有貞遷都的主張以後,兵部侍郎于謙厲聲呵斥道:「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明史》)

于謙等人向皇太后曉以遷都的利害,得到了皇太后的支持,朝廷決定固守北京。于謙升至兵部尚書以後,開始輔助朝綱,整頓備戰。針對當時的危急局面,于謙雷厲風行,採取一系列舉措。在八月二十三日,于謙以及諸位大臣要求朱祁鈺下令將大宦官王振抄家滅族,同時打擊閹黨,以平息民憤,穩定內部。

明英宗被俘以後,也先以他作為要挾,一路上攻城略地,無往不利,守城大將往往忌憚英宗,不敢全力抵抗。針對這個局面,于謙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口號,近乎逼迫式的請皇太后改立監國郕王為帝。于謙的決絕舉動,使得也先手中的明英宗失去價值,無法再用來要挾明朝,他們只能被迫攻城,與明軍決戰。

不過,也先率領的瓦刺軍依舊佔據絕對優勢,他們剛剛在土木堡大勝明軍,士氣正旺,北京城內的明軍則多是老弱病殘,士氣低落。于謙在這種危急時刻,保持冷靜,有條不紊地進行備戰。

首先,于謙任用了能徵善戰的武將。比如在土木堡之戰中倉皇逃回的石亨,被貶官下獄,有人主張將他斬首,以儆效尤,但于謙認為他驍勇善戰,且戰敗的主要責任不在於他,於是力排眾議,將他委任為京師總兵官,統一指揮京師步兵部隊。事實證明,于謙的眼光很準,石亨的確是一位猛將,他在北京保衛戰當中戰功卓越,《明史》記載「亨用謙令,伏兵誘擊,死者甚眾。既而圍孫鏜西直門外,以亨救引卻。相持五日,寇斂眾遁。論功,亨為多,進侯。」

除任用善戰武將以外,于謙還改革了軍制,將傳統的「三大營」改為十個團營,以適應作戰指揮的需要。

其次,于謙在後勤保障方面下了大力氣。于謙認為,明軍之所以在土木堡被瓦刺大敗,不是他們不精銳,而是軍隊的後勤保障出了大問題,犯了兵家大忌。于謙吸取土木堡失敗的教訓,實施正確的後勤方略。

于謙先是重組京軍,他急調兩京、河南的備操軍,沿海的備倭軍,浙江的常備軍,甚至就連北京運糧的官軍,也全部調來。在于謙的大力抽調下,保衛京城的兵力人數迅速突破二十萬,形成了與瓦刺抗衡的力量。

同時,于謙還拼了命的籌措武器裝備,儲存糧食。在于謙等人的艱苦努力下,北京城的守城部隊裝備上了盔甲和火槍,通州的幾百萬石糧食也被運進京城儲存起來。為提振士氣,于謙還下令,所有官兵皆預支半年祿餉,將士們歡呼雀躍,士氣大增。

于謙沒有忘記群眾的重要性,他將全城軍民動員起來,整頓軍備,加固城牆,深浚城壕,加強了城防。而且,于謙還傳檄各地,鼓勵百姓們拿起武器,趁機打擊瓦刺軍隊,騷擾其運糧部隊,截斷其後路。

經過于謙等人的努力,北京城軍民一心,朝廷決心禦敵,將士們士氣高漲,這支明軍,儘管不是精銳的三大營,但戰鬥力與土木堡時已不可同日而語。

也先大軍抵達城下以後,還想用英宗威脅明廷,但卻被于謙嚴詞拒絕。見英宗無用,也先只能下令攻城。可是面對北京城的銅牆鐵壁,瓦刺軍不擅長攻堅戰的弊端顯現出來,他們久攻不下,損失慘重。明軍奮起反擊,尤其是神機營,利用火器給予瓦刺軍沉重打擊,讓瓦刺軍聞風喪膽。

也先想要和于謙談判,但于謙壓根不搭理他,他只能繼續攻城。可是眼看著瓦刺軍死傷慘重,各地勤王的軍隊又源源不斷地往京城趕,也先知道,再不撤連後路都沒有了。於是,氣勢洶洶的瓦刺軍最終只能留下遍地的屍體,倉皇撤軍。于謙立刻下令乘勝追擊,明軍在固安等地追上瓦刺軍,擊潰敵軍,斬首萬餘人,俘獲牲畜不計其數。北京保衛戰,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為告終。

參考資料:

《明史》

相關焦點

  • 于謙曾力挽狂瀾,拯救了整個大明朝,為什麼最終卻被皇上處死?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最後卻被處死,是因為站錯了隊嗎?正統十四年,瓦剌騎兵大舉南下,朱祁鎮在王振的攛掇下,冒然親徵,明軍在土木堡大敗,朱祁鎮被俘,明軍二十萬精銳毀於一旦。隨後瓦剌騎兵一路挺進至京城腳下,國家危難之際,于謙挺身而出,力排眾議,堅定守衛京城的決心。
  • 力挽狂瀾的民族英雄——大明少保于謙
    明英宗朱祁鎮決定親徵,于謙力勸,不從。明英宗帶著五十名官員,以及二十萬精銳之師,御駕親徵,浩浩蕩蕩殺奔西北瓦剌。結果,明軍在土木堡遭遇慘敗,極其慘烈!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沒,無數文官武將戰死,就連明英宗也被活捉。消息傳到北京,全城皆驚,明英宗帶走的十萬大軍毀於一旦,最為精銳的三大營全軍覆沒,京城已經不堪一擊。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重新登基稱帝後,朱祁鎮將力挽狂瀾的于謙殺掉了,這自然是明朝的一大損失。那麼,問題來了,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一首先,景泰帝朱祁鈺在位年間,重用大臣于謙等人,治理朝政,頗為有序。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
    奪門之變,朱祁鎮一舉奪回皇位,于謙當時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景泰八年,二月十二日,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人在夜間發動政變,幾乎兵不血刃地幫朱祁鎮奪回了皇位。宣布諭旨之後,就將于謙、大學士王文等人逮捕入獄。在北京保衛戰前夕,于謙就已經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提督各營軍馬,換言之整個大明的軍隊指揮權,全掌握在于謙手中,甚至他的權力都可以超過皇帝。
  • 土木堡之變,瓦剌首領也先為什麼不殺掉朱祁鎮,並一舉拿下北京?
    由於大太監王振的胡亂指揮,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擊敗,二十萬明軍精銳毀於一旦。英宗朱祁鎮在此戰中被瓦剌俘獲,土木堡已經離著京城很近了,太師也先為何沒有殺掉朱祁鎮,然後直接進攻京城?一、也先也需要時間史料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
  •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時間:2020-09-23 16:32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于謙拯救明朝於危難之際 朱祁鎮後來為什麼要殺他 很多人都不了解于謙和朱祁鎮的事情,接下來跟著趣歷史小編一起欣賞。
  •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已當了8年皇帝的朱祁鈺,為何無人相助?
    明英宗朱祁鎮有一個弟弟叫朱祁鈺,兩個人都很特殊,都是大明的皇帝,而且兩人都在同一時代。為什麼會出現兩個皇帝呢?主要是因為朱祁鎮在位的時候,聽信佞臣的讒言,竟然親自率兵去打仗。打仗豈是兒戲,若非是特別難的仗,或者是特別容易的仗,皇帝都不會御駕親徵的。朱祁鎮逞強好勝,再加上他比較莽撞,帶著20萬的精銳就出去了。
  • 明朝唯一一位當了兩次皇帝的人——朱祁鎮
    本文章由朝陽起舞雲飛揚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一般來說一個朝代,會有好幾任皇帝,即使皇帝在位的時間再長,年號也只有一個。可是歷史上偏偏有一個皇帝,在位時間才15年,卻有兩個國號,一個是「正統」一個是「天順」,這並不是因為他搞特殊,而是他一生當過兩次皇帝。
  • 與三楊相比為何朱祁鎮更喜歡王振?王振慫恿北伐,于謙也阻止不了
    因為能夠阻止他的太皇太后張氏,以及名臣三楊:楊、楊榮和楊溥都去世了,朱祁鎮當時已經親政,無人可以阻攔。朱祁鎮18歲之前,一直都是傀儡皇帝。歷史上對三楊有這麼一個評價: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這裡的西楊指的就是楊士奇,而東楊則是楊榮,楊溥便是南楊。
  • 朱祁鈺如果狠心除掉朱祁鎮,下場就不會那麼慘,大明也將因此受益
    也正因為有了朱祁鈺的支持,于謙才能在也先打過來的時候守住京城,才能阻止士大夫集團試圖南遷的陰謀。 總之,大明就是因為有了朱祁鈺和于謙的默契配合,才得以順利度過了朱祁鎮所帶來的危機。 不僅度過了這次危機,大明還在朱祁鈺和于謙的默契配合之下,一掃朱祁鎮當政之時的頹氣。 畢竟朱祁鎮把大明弄得烏煙瘴氣,還掐斷了大明達到鼎盛的機會,又給大明帶來了差一點消亡的危機。
  • 于謙如何力挽狂瀾,救天下於傾覆之間,再續大明200年國運?
    這是于謙的《石灰吟》。他為了大明江山的確已經走到了粉身碎骨的那一步,不過,後世之人也都對他給予了高度評價。很多人說于謙大爺一出手,就為大明延續了近200年國祚,幾乎以一人之力扭轉了大明國運。這麼說或許有些誇大其詞,但是時至英宗陷於土木之年,于謙當時的手筆的的確確當得上「力挽狂瀾」。倘若沒有於大爺出手,老朱家就得像300多年的老趙家一樣灰不溜秋地南渡。1449年,也就是大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受到了內官王振的蠱惑,不顧眾人勸阻,一意孤行而親徵。
  • 朱祁鎮: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慘敗為何還能得廟號為「英宗」?
    朱祁鎮的一生也算是大起大落,土木堡一役導致明朝精銳盡失(三大營損失殆盡),朝中一眾文武大臣也損失慘重。然而就是這個差點把明朝帶入陰溝的皇帝死後廟號卻是「英宗」,這又是為何呢?此朱祁鎮第一大罪。朱祁鎮影視形象2、殺害于謙,使國失棟梁朱祁鎮被俘後,于謙等重臣商議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為帝,以穩定民心和軍心。在也先率領瓦剌大軍兵犯北京城時,朝中很多大臣建議遷都南京,唯有于謙建議死守北京,最終在于謙的率領下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 明代奪門之變那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三十一日,明英宗朱祁鎮親率二十萬大軍(號稱五十萬)討伐蒙古瓦剌部,但因為太監王振的蠱惑和本人在智商上的缺陷,所以朱祁鎮非但沒能取勝,反而還兵敗被俘。在朱祁鎮兵敗被俘後,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堅決反對南遷,並說出了南遷的劣勢。因而,當時還在監國的郕(chéng)王朱祁鈺便升任于謙為兵部尚書,並由他統籌全局以抵擋瓦剌部的攻城。
  • 明代于謙,力挽狂瀾救國,為何落得如此下場?
    這首詩出現在小學課本上,是明代官員于謙所寫的《石灰吟》。于謙本人從小有著崇高的志向,他學習非常用功,據說他是在一座石灰窯旁邊看到了老人們煅燒石灰的畫面,他看到後心有感慨,寫下了這首盪氣迴腸的《石灰吟》,這首詩是于謙十二歲寫的,也代表了于謙對未來有著遠大的追求。同時這首詩也是于謙未來的真實寫照。
  • 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當皇帝是不是唯一選擇,于謙為什麼擁立他?
    土木堡之變以後,朱祁鈺當然不是大明唯一的選擇,但一定是最佳的那個選擇。朱祁鎮親徵是在1449年,而在1447年他的兒子朱見深已經出生。也就是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他其實也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當時絕大多數士大夫其實都支持這個方案,因為這樣雖然對大明和老朱家有百害,可對他們卻有百利。只要南遷到了江南,士大夫仍舊是士大夫。權力依然在手,利益仍舊夠撈。可如果繼續留在京城,將來京城一旦城破,士大夫集團將可能會步朱祁鎮被俘的後塵。
  • 奪門之變後,徐有貞為何黯然謝幕
    奪門之變 那幾個黑影一看來人連忙跪倒,為首一人說道:「陛下,我乃石亨,這位是徐有貞。當今聖上染恙命在須臾,已經不能理政。今率領忠義之人來解救陛下,重登大寶。」
  • 被讚譽為「大明守護神」 于謙在《夢想帝王》能否力挽狂瀾
    然而如此強大的大明王朝卻在建國的頭一百年險些滅國,在當時"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從而為大明王朝延續近二百年國祚的人,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于謙。今天就讓月半叔帶你追憶那段風雨飄搖的歷史。1449年6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讒言,親帥大軍二十萬,於土木堡戰敗皇帝自己也被俘獲。消息傳到京城,朝廷譁然一時之間有主張投降者、有主張南遷者,而更多的是毫無想法放棄抵抗的人。就在一個名為徐程的人在朝堂上敘說自己的南遷言論時,于謙站了出來。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走過清華宮》中有言「君王遊樂萬機輕,霓裳四海一兵。」古時候,皇帝是國家最高權力的擁有者,人人羨慕他至高無上的地位,但鮮有人能真正理解,做一位垂垂老矣的帝王,要花多少錢,還要面對多少危機。此時,于謙站了出來,並極力建議讓孫太后擁立朱祁鈺為新帝,以避免因朱祁鎮而出刺殺之禍。如此一來,原本只是一個閒散王爺的朱祁鈺,被時局推上了一個龍椅。後來,瓦剌見形勢不對,自己手中的前皇帝根本不能威脅朝廷,便提出進行和談,並表示願意無條件釋放朱祁鎮。對此,已經充分享受了皇權特權的朱祁鈺自然不願再提,他還沒有對坐在龍椅上如此痴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