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後,朱祁鈺當皇帝是不是唯一選擇,于謙為什麼擁立他?

2020-12-17 史不知味

土木堡之變以後,朱祁鈺當然不是大明唯一的選擇,但一定是最佳的那個選擇。

朱祁鎮親徵是在1449年,而在1447年他的兒子朱見深已經出生。

也就是說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被俘之後,他其實也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

而且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城了之後,孫太后也是第一時間宣布冊立朱見深為太子,同時讓朱祁鈺監國。

這應該說是一個相對穩妥的解決方案,一旦朱祁鎮遇害,那麼就可以立刻讓太子朱見深即位。

可是,這時候的大明卻由於朱祁鎮的被俘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輕則,老朱家將會如幾百年前的老趙家一樣失去半壁江山而退守江南一隅之地。

重則,老朱家將會成為歷史。

至於歷來就是帝王家視為股肱之臣的士大夫集團,到了這個時候,絕大多數也給出了最理想的方案。

那就是和當年的老趙家一樣,逃到江南一隅。

這麼做無異於放棄了朱祁鎮,而士大夫集團之所以會這麼做,則是因為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維護士大夫集團的利益。

當時絕大多數士大夫其實都支持這個方案,因為這樣雖然對大明和老朱家有百害,可對他們卻有百利。

只要南遷到了江南,士大夫仍舊是士大夫。

權力依然在手,利益仍舊夠撈。

可如果繼續留在京城,將來京城一旦城破,士大夫集團將可能會步朱祁鎮被俘的後塵。

那樣的情況一旦發生,對士大夫絕對是滅頂之災,權也沒了,財也沒了。

而在絕大多數士大夫都選擇支持南遷這一方案的時候,如果沒有人出來阻止的話,那麼這個方案一定會執行。

倘若朱祁鎮被俘了之後,大明選擇了立朱見深當皇帝,那麼群龍無首的大明依然還是群龍無首。

主少國疑之下,權力要麼會落到朱祁鈺的手上,要麼會落到朝臣的手上。

而且不管權力最後落到誰的手上,其實都屬於名不正言不順,這樣就可能會導致朝堂勢力的進一步分裂。

對於此時的大明而言,大明並不需要一個牙牙學語的皇帝,而是需要一個能夠一錘定音,從而免去紛爭的皇帝。

畢竟在朱祁鎮被俘了之後,朝堂上已經產生了不同的聲音。

既有積極策動南遷之人,也有積極籌劃花錢贖回朱祁鎮之人,亦有不同於前二者而死守京城之人。

這三種聲音一旦爭吵起來,只會讓已經動蕩不安的朝局變得更加動蕩不安。

讓牙牙學語的朱見深當皇帝,根本平息不了這一風波。

從這一點來說,朱見深並不適合即位當皇帝,至少那個時候只有兩歲的朱見深絕對不適合當皇帝。

而朱祁鈺已經二十一歲,他已經具備了一個能夠依靠自己的判斷而做出決策的成年人。

只有讓朱祁鈺當了皇帝,他才能在那三種爭論不休的聲音之中選擇其一,然後讓朝野上下為之執行。

哪怕當時朱祁鈺已經被孫太后任命為監國,但他仍然沒有擁有完整的皇權。

這也就是說士大夫集團真要鐵了心和他作對的話,他的監國身份也拿士大夫集團沒有一點辦法。

況且朱祁鈺被任命為監國的時候,朱見深才兩歲。

哪怕當時就讓朱見深即位當皇帝,讓朱見深親政也是十幾年之後的事了。

而在這長達十幾年的時間當中,朱祁鈺一旦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又用十幾年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那麼十幾年之後,他還會不會甘心歸政?

倘若十幾年之後,朱祁鈺並不甘心歸政,那麼屆時對於大明而言就會是又一場影響國運的動蕩。

于謙走一步看三步,他當時就是因為看出了讓朱見深當皇帝之後的諸多弊端,所以才選擇了擁立朱祁鈺。

這個選擇其實並沒有錯,朱祁鈺當皇帝絕對比朱祁鎮好一百倍。

朱祁鎮能力平庸至極,而且極度缺乏主見,是一個被人牽著鼻子才會走,而且別人怎麼牽他就怎麼走的人。

而朱祁鈺卻不同,至少朱祁鈺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應該用誰來做。

朱祁鈺一經即位,他知道于謙是一個能臣,所以才在選擇南遷還是堅守京城一事上支持了于謙。

也正因為有了朱祁鈺的一錘定音和支持,于謙才能放開了手腳去做,從而守住了京城。

朱祁鈺在于謙的幫助之下,不僅讓老朱家避免了步老趙家後塵的危險,還一掃朱祁鎮時期的頹氣。

大明在朱祁鈺和于謙二人的治理之下,讓朱祁鎮敗得一塌糊塗的國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恢復。

只可惜天不假年,朱祁鈺雖然當了皇帝,也能夠做到信任和重用于謙,但卻是一個短壽之人。

1457年,已經當了七年皇帝的朱祁鈺一病不起,石亨等人趁機奪門而擁立朱祁鎮復位。

大明再一次落到了朱祁鎮的手中之後,不僅于謙被殺,大明來之不易的恢復也再一次被朱祁鎮打斷。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擁立朱祁鈺為皇帝是大明朝當時唯一的選擇嗎
    3.換皇帝能不能解決問題? 最關鍵的是,沒有人能保證,換了皇帝就能度過危機。土木堡之變,除了折進去五十多位骨幹重臣,還搭進去大明五十多萬大軍,包括朱棣創建的最精銳的三大營。
  • 諡號為「忠肅」的于謙,到底效忠誰?土木堡之變他的選擇說明一切
    在這場戰爭中,無數文臣武將因為明英宗的昏聵而失去了生命,五十萬精兵損失殆盡,甚至如果不是因為有于謙站出來力挽狂瀾,連京城都有可能被瓦刺攻破。後世對這段歷史議論紛紛,有一個問題成為關注的焦點,那就是于謙為什麼不立皇太子朱見深為帝,而是選擇擁立朱祁鈺。
  • 陳循在土木堡之變後接任大明王朝的首輔
    他從成祖時期入仕,歷仕了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和景泰五位帝王。尤其是,他對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陳循的幼年坎坷不幸,在五歲時就喪母,在不到十歲時就喪父。父母雙亡後,他多虧了長兄德遜的撫養和照顧,才能長大成人,成就了自己的宰輔人生。
  • 孫太后將朱祁鈺扶上帝王,為什麼不讓朱祁鈺還政於歸來的朱祁鎮?
    既然孫太后不可能輕易讓景泰帝朱祁鈺歸還皇位給親生兒子朱祁鎮,為什麼當初在「土木堡之變」後要答應擁立朱祁鈺為帝呢,當時的情況與景泰帝朱祁鈺穩坐皇位的情況有著天壤之別。明英宗朱祁鎮是孫太后的親兒子,還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長子,他繼承皇位合乎法統,他當皇帝的時候才9歲,生母孫氏尊為太后,而左右朝政的是明宣宗留給他的「三楊」內閣,「土木堡之變」之前,朱祁鎮基本上不怎麼參與朝政,少年時期有三楊,青年時期有太監王振。土木堡之變是明英宗一生的恥辱,更是大明朝的恥辱。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為何也先沒有在土木堡之變後擊敗明朝呢,他有可能擊敗明朝嗎
    在明朝歷史上,有一幕讓人看了非常生氣,那就是發生在明英宗時期的土木堡之變。本來明軍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非常強大的,但就因為這次軍事行動,明朝元氣大傷,差點就被元軍打敗,而這次土木堡之變的受益者則是也先。土木堡之變,不僅使明朝的精銳部隊損失了大半,而且就連明朝的皇帝朱祁鎮也被也先抓了去。那為什麼在這種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也先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擊敗大明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 明英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政變是一場軍事政變,這場政變從策劃到實施僅用了幾天時間,以于謙為首的內閣官員都來不及反應。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伐瓦剌失敗,明軍在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消息傳回北京,明廷大臣們便擁立英宗唯一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為皇帝,改元景泰,是為景泰帝。
  • 從土木堡到奪門之變,就是一代名臣于謙生與死的距離
    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俘,到禁足南宮,一共歷時八年。無論是在被瓦剌囚為人質的廢帝生涯,還是在被弟弟「尊為上皇」而鎖於南宮的慘澹時光裡,朱祁鎮的心裡都有兩個他最恨的人。此時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的便是于謙。他知道瓦剌手中握大明皇帝為質,必百般脅迫,大明在投鼠忌器之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他的主導下,做了一件最正確的、也是最終為他招惹了殺身之禍的事,那就是置瓦剌人手中的朱祁鎮於不顧,擁立攝國的郕王,也就是他的異母皇弟朱祁鈺為新帝,這樣,也先持有的一手好牌就沒有了意義。在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時,朱祁鈺再三推辭不受。
  • 歷史上,明英宗為什麼要殺死于謙?
    明英宗其實內心深處也許並不想殺于謙,因為當有人主張殺于謙時,英宗皇帝回道「謙實有功」,說明朱祁鎮也認為于謙對國家是有再造之功的,他本人對怎樣處置于謙內心其實挺糾結,因為正是于謙在「土木堡之變」後有效地處理了混亂局面並成功抵禦了瓦剌的入侵保證了明王朝的延續,但是「奪門之變」師出無名,而且擁立英宗復位的石亨
  • 朱祁鎮復位後,為何要除掉于謙?于謙到底做錯了什麼?
    正統十四年(1449年),朱祁鎮御駕親徵,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孫太后聯合兵部侍郎于謙,扶持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贏得京師保衛戰勝利。在此之後,明朝迎接明英宗回京,安置於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朱祁鎮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殺少保于謙、名將範廣,迫害景泰一朝的忠良、功臣,復位稱帝,改元天順。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自從被俘後,朱祁鎮一直為能回歸做不懈努力 。除了給太后寫信,充當「帶路黨」叫門之外,還不斷遣使向明廷遊說。但是朝廷對於他回歸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 奪門之變時,朱祁鈺已經當了八年皇帝,明英宗為何還能成功復闢?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親徵瓦剌,結果兵敗土木堡,不僅五十萬明軍精銳全軍覆沒,連自己也被俘虜,成了瓦剌人的階下囚。土木堡之變後,瓦剌咄咄逼人,精銳盡出,目標直指京城。國不可一日無君,尤其是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明王朝更是需要一位主心骨。而當時明英宗朱祁鎮身陷敵營,長子朱見深年幼無知,宣宗皇帝一脈中,也就是朱祁鈺能夠擔此重任。
  • 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于謙有能力阻止,為什麼沒有阻止?
    而朱祁鈺本身也有做得不厚道之處,孫太后答應讓他當皇帝,實際上條件之一就是保證朱見深的太子之位。朱見深是誰?朱祁鎮的親兒子,孫太后的親孫子。可是朱祁鈺坐穩了皇位之後產生了私心,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從這一點來說,孫太后支持石亨和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其實也是在情理之中。
  • 從治國理政角度來看,朱祁鎮和朱祁鈺對比,誰更適合皇帝的位置?
    結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變」損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鎮也被瓦剌俘虜了,北京危機,大明危險。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亂,危難之中,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力排眾議,與孫太后商議後,立朱祁鎮的兄弟郕王朱祁鈺為帝,穩住局勢,力抗瓦剌。朱祁鈺在危難之間登基繼位,立刻組織全國力量進行北京保衛戰。
  • 于謙再造大明,為何英宗復闢之後非要將他殺害
    公元1457年,朱祁鈺一病不起,由於未有子嗣,因此儲君的位置也無人繼承,在這種情況之下,一旦朱祁鈺駕崩的話,那麼大明江山將會後繼無人,於是在這種情況下,于謙等人為了大明天下毅然決定奉朱見深為儲君。不過就在于謙等人準備進宮面聖之時,石亨為了眼前的富貴,竟然將困在深宮數十年的明英宗,請出復立為帝,最終于謙也獲得了人死家破的悽慘下場,那麼為什麼明英宗在繼位之後就要急忙的處死于謙呢?
  • 明代宗朱祁鈺如何成為皇帝,在國家危難之際,他做了什麼貢獻
    明代宗朱祁鈺在歷史上的評價是褒貶不一的,有人說他挽救大明江山於危難之際,是一個好皇帝,也有人說他囚禁兄長、迫害侄子,是一個趁人之危的壞人,那麼朱祁鈺究竟是怎樣的人,關於他的功績得失,又該如何評定。他及時繼位,挽救大明於水火之中,擔起了大明帝國的擔子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他是在哥哥朱祁鎮被瓦剌俘虜後,為了穩定朝局,而被大臣們擁立上位。
  • 驚變的大明帝國:懦弱的監國朱祁鈺,和城府深沉的景泰皇帝
    他首先呵斥了遷都的建議,然後提出調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二線部隊前來保衛首都。看起來這個建議,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實際上這背後有很大的深意。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闢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不過,有一些皇子就是例外的,他們的運氣可能比較好,真就得到了繼位的機會,比如景泰帝朱祁鈺。原本他作為庶出皇子,是根本沒有繼承皇位的機會,可一場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他和明朝的命運。在于謙等人的推舉下,他順利繼承皇位,一開始他確實只是一個代理皇帝,可隨著于謙等人穩住北京,打退了瓦剌進攻,明朝的江山被保住,朱祁鈺的皇位就變得穩固了。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