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木堡到奪門之變,就是一代名臣于謙生與死的距離

2020-12-22 史海星槎

明英宗自土木堡之變被俘,到禁足南宮,一共歷時八年。

無論是在被瓦剌囚為人質的廢帝生涯,還是在被弟弟「尊為上皇」而鎖於南宮的慘澹時光裡,朱祁鎮的心裡都有兩個他最恨的人。

那個曾經害他以身涉險,並最終被也先虜為人質的宦官王振,已經死在土木堡的亂軍之中,另一個則是不顧瓦剌人威脅,使他淪為廢帝的兵部尚書、少保于謙。

歷史讓明朝出現了于謙這個光耀千秋的名臣,于謙卻讓朱祁鎮的人生經歷了如過山車一般的跌宕起伏,他沒有想到,于謙在自己的帝王生涯裡,竟然會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

于謙畫像

01 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時間回到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統領各部,分兵分四路大舉向明朝內地進犯。明英宗朱祁鎮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徵。

此次出徵,本就倉促之極,一應軍需準備不足,宦官王振不通軍事卻又專權一切軍政事務,最後明軍的失敗結局是可想而知的——在懷來土木堡一役中,明朝幾十萬大軍土崩瓦解,數十位隨軍出徵的朝中肱股皆戰死沙場,連大明皇帝朱祁鎮也淪為也先手中的人質。

消息傳入京師,舉國震驚。面對長驅直入的瓦剌軍隊,朝野上下一片驚慌失措。

疾風知勁草。此時能挺身而出,挽狂瀾於既倒的便是于謙。他知道瓦剌手中握大明皇帝為質,必百般脅迫,大明在投鼠忌器之下,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在他的主導下,做了一件最正確的、也是最終為他招惹了殺身之禍的事,那就是置瓦剌人手中的朱祁鎮於不顧,擁立攝國的郕王,也就是他的異母皇弟朱祁鈺為新帝,這樣,也先持有的一手好牌就沒有了意義。

在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時,朱祁鈺再三推辭不受。于謙大聲說:" 敵寇挾持扣留了太上皇,這樣形勢下他們必然輕視中國,長驅南下。我們這樣做完全是為國家考慮,不是為個人打算。"郕王這才同意。

此舉為當時情勢下不得已而為之,但是對個人來說貽害無窮。前面南宋嶽飛冤死風波亭的血淋淋的例子就擺在眼前,舊君在而另立新君自古乃為臣之大忌。

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

可是于謙不會因此退縮。「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你可能不知道,于謙寫出那首千古流傳的《石灰吟》的時候,只有十二歲。就是這樣一個自小就以文天祥為榜樣的人,於國家生死攸關之時,怎會先考慮自己的前途呢?

於是已經沒有了價值的朱祁鎮在也先那裡,成了燙手的山芋,這位煞費苦心的國師見竹籃打水一場空,只好三番五次地派遣使者,讓明朝把沒用的皇帝接回去。

出乎意料的是一年之後,也是在于謙主導下迎回被押的朱祁鎮。如果說先前擁立新帝的行為已經是讓人震驚,那這才接回先帝的舉動無異於給自己頭上高懸了一把致命的利劍,可于謙還是這樣做了。他深知「社稷為重,君為輕」的道理,卻無暇考慮自己已經站在危牆之下了。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滋欲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02匹馬南來渡浙河城宮闕遠嵯峨。

至高無上的權力當然美味無比,已經嘗到了皇帝甜頭的朱祁鈺對於這件事有意見:你們看看這事吧。這皇帝本來我不想當,是你們非得讓我來當,現在又要把原來的皇帝接回來,你們究竟想我怎麼樣?

朱祁鈺更喜歡一個待在國門之外的那個太上皇哥哥,卻不想自己的身邊埋著一顆定時炸彈。

明英宗朱祁鎮

但在于謙的堅持下,還是接回了朱祁鎮。

景泰元年,羈留塞北一年之後,朱祁鎮終於踏上回鄉之路,可是朝中已經物是人非。那座面南背北的龍椅一年之前就不再屬於他了,他或許也知道等待他的不會是什麼好的命運。

朱祁鎮、朱祁鈺兄弟二人還是在紫禁城裡會面了,關於這次見面,歷史上說法不一。《明史紀事本末》裡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其實噓寒問暖也好,冷眼相對也罷,等待朱祁鎮的結局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以厚黑的角度來看,沒有想辦法處死這個歸來的皇兄,朱祁鈺當然是犯了一個最不可饒恕的錯誤,他因此也不僅丟掉了自己的性命,還牽連了于謙在內的一大批人。

在如何處置太上皇朱祁鎮這一問題上,朱祁鈺雖然沒有這份殺伐決斷的無情,但也拿出了他作為皇室子孫的狠厲。

他只是讓哥哥在眾人面前露了一面之後,即將他鎖入南宮,從此朱祁鎮開始了長達七年的囚禁生涯。

這七年裡,景泰帝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甚至加派錦衣衛嚴密看管,連食物都只能通過門上的小洞遞入。為了避免心懷不軌之人聯絡被軟禁的太上皇,景泰帝派人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明代宗朱祁鈺

朱祁鈺以為,只要朱祁鎮這個人被牢牢地控制住,他就沒有翻盤的機會,他的天就不會變。可是他只處心積慮地防著自己的哥哥,卻忽略了另外一些人的野心和能量,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只要朱祁鎮還在,風暴就會發生。

發起這場政變風暴的,是太子太師石亨、宦官曹吉祥、都督張軏、都察院左都御史楊善、太常卿許彬以及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

03 江村昨夜西風起,木葉蕭蕭江水

事情的源頭是景泰皇帝所立的太子朱見濟於景泰四年十一月,忽然病死,石亨這個太子太師就成了一張空頭支票。從龍的美夢瞬間破滅,石亨又怎會甘心?

太子的意外死亡,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眼中,無疑是巨大的機遇,石亨得到消息,大學士王文正力勸朱祁鈺立襄王朱瞻墡的長子為皇儲,還有勢力欲重立先前被廢掉的沂王朱見深,而石亨一方的手中卻再也沒有太子的牌面可以拿得出手。

可是,這世界上凡事都有轉機,本來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石亨一派等來了一個時機。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鈺病重了。

石亨深思之後,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張鞁和宦官曹吉祥,石亨說:「現今皇上病入沉痾,而太子還沒有確立,如有不測,不若乘勢請太上皇復位,倒是不世之功。」於是,這三個野心勃勃的投機分子,決定將賭注壓在太上皇朱祁鎮身上,擁立朱祁鎮復位,這樣,三人就是定鼎之臣,飛黃騰達自是指日可待。

徐有貞也被拉進來參與計劃,興奮不已的徐有貞當即夜觀天象,據說他見紫微有變,忙道:"帝星已見移位,咱們須得趕快下手。」幾個人經過詳細謀劃,決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動手。

影視劇中的奪門之變

總是有些事件,只是因為一步之差,導致歷史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就在正月十六的白天,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一起上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眾人推舉了商輅主草奏疏,經過一番研討斟酌,等上疏寫成後已經是日暮西山,來不及上奏。於是群臣決定在次日清晨朱祁鈺臨朝時,再將奏疏遞上去。

他們不會料到,由石亨一派發起的政變就在這天晚上爆發了。據說朱祁鈺已經有心重新再立朱見深為皇儲,如果這復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遞上,或許奪門之變不會發生,于謙等人也不會遭到殺身之禍。

僅僅一夜之間,不但改變了明朝的歷史,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正月十六那天晚上,據記載先是天氣忽變,烏雲密布,伸手不見五指,後來烏雲突然散盡,月明星稀。隨著天上風譎雲詭,紫禁城裡也同樣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奪門之變。

04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石亨、徐有貞這些心中充斥著利益和私念的小人們最後還是成功了。經歷了七年監禁,早已心灰意冷的朱祁鎮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命運會發生這樣的驚天逆轉,使他再次坐上失去已久的皇帝寶座。

有這樣一個細節,據說朱祁鎮重新在徐有貞等人簇擁之下,在群臣錯愕的目光裡,重新坐上了龍椅,這時準備臨朝的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梳洗,突然聽到前面撞鐘擂鼓,立即問左右何事,片刻後,宦官興安回奏說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連說:「好,好,好。」然後喘了幾口氣,重新回到床上,面朝牆壁睡下。

于謙於多門之變後遇害

明英宗朱祁鎮隨即開始的各種論功行賞姑且不提,這位成功復位的皇帝當天即急不可耐的下旨,逮捕了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

經御史臺判定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

這個結果上奏時,英宗本來還有些猶豫,他認為于謙於國家是有功勞的。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闢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遂批覆。

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慷慨就義。

于謙性格剛毅,遇到憤慨之事,總是拍著胸脯感嘆說:「這一腔熱血,不知會灑在哪裡!」

遙想當年土木堡之變,于謙振臂一呼,力挽狂瀾,救國家於危難之時,後又統軍御強敵於京師城外,一腔熱血,全做報效國家,而自身安危,從來不屑一顧。而今突逢宮變,卻命喪一群宵小手中,哀乎!

于謙一生堅守清廉,在貪腐成風的官場裡有如不染汙泥的蓮花,他曾經在《入京》中以詩明志: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閻話短長。

千古忠臣于謙

石黨派人到于謙家中查抄的時候,家裡沒有一絲多餘的錢財,只有正屋關鎖得嚴嚴實實。打開來看,只有朱祁鈺賜給的蟒袍和劍器。看到這一幕,連抄家的錦衣衛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于謙就義的那天,天空陰雲密布,全國的人都認為他們的尚書大人是冤枉的。有一個叫朵兒的指揮,本來是這場奪門之變功臣曹吉祥的部下,他把酒敬潑在于謙死的地方,慟哭不止。曹吉祥聽說了十分憤怒怒,派人鞭打他。可是第二天,朵兒還是照樣潑酒在地表示對于謙的祭奠。

董其昌挽于謙曰: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最後,引用《明朝那些事兒》一書中當年明月的原文,以寄託對這位英雄的哀思。

他的偉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證明,因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詩一樣,坦坦蕩蕩,堪與日月同輝。而于謙不但才能過人,品德上也幾乎無可挑剔,所謂德才兼備者,千古又有幾人!

相關焦點

  • 于謙官居兵部尚書,手握軍權,為何在奪門之變中坐以待斃
    于謙,明朝名臣,抗擊瓦剌的民族英雄,與嶽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官居兵部尚書,軍權在握,卻眼睜睜地看著政變進行下去。這是為何?身為官場老手,難道他不知道政變成功後,他將會遭到清算?其實,他什麼都知道,然而他什麼都不去做,卻是什麼都做了。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貞等人領軍打開長安門,接著迅速趕到南宮,請明明英宗復登大位。到東華門,守衛大聲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東華門隨聲而開。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是什麼結局? 等到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徐有貞曾建議南遷,遭到了于謙等朝廷大臣的痛斥。而這,也是徐有貞在奪門之變後陷害于謙的重要原因。景泰年間,徐有貞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 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不是土木堡之變,而是這個事件
    當時的朝廷有點類似漢朝的文景之治,對外暫停開拓進取的政策,對內則是以輕徭薄賦而著名,可是退縮換不來安寧,只是讓敵人懦弱可欺。仁宣之治過後的明英宗一心效仿祖先,但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行為卻把明朝帶入了深淵,一次叫做土木堡之變,一次叫做奪門之變。
  • 土木堡之變的罪魁禍首王振,明英宗復闢後如何評價他的呢?
    一是冤殺了對明朝有著再造之恩,力挽狂瀾抵禦瓦剌軍隊保衛北京,使明朝沒有南遷提前成為南明的大功臣于謙。二是重用太監王振,使王振成為明朝太監專權第一人,並且在王振的慫恿之下御駕親徵,又放手讓王振胡亂指揮,結果釀成了土木堡之變,使明朝差點成為短命王朝。
  • 朱祁鎮在奪門之變後,如何對待朱祁鈺留下的后妃們的?
    在此之前,因為一場土木堡之變,原本作為大明天子的朱祁鎮,被瓦剌大軍俘虜。一年之後,雖然被放了回來,但接下來回到北京之後,卻又被軟禁了七年。直到這場奪門之變後,才再次從弟弟朱祁鈺手裡奪回了帝位。 皇帝打了敗仗被俘虜後,能重新活著回來,然後還能登上帝位的奇葩,翻遍幾千年的史書,也就只有這麼一個了。
  • 明朝奪門之變發生時,于謙明明可以阻止,但他為何置若罔聞?
    據歷史資料所述,並未參加奪門之變的兵部尚書于謙在第二天,反被抓入大牢,過不了多久,就要被殺頭。自古以來,與皇位有關的戰爭,仍然會帶來一些犧牲者,而在明代奪門之變的時候,我們的民族英雄于謙自願為了天下,舍小我保大我,選擇了犧牲,換來明朝的安寧。在史書上記載著這樣的事件,于謙並沒有在場去參與明朝的奪門之變,這也從側面證明,于謙和奪門之變沒有什麼關係。
  • 奪門之變後,此人用一句話害死于謙,那麼他最終是什麼下場?
    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是一場圍繞著明朝皇帝之位的兵變,最終的結果是朱祁鎮從朱祁鈺手中奪回了皇位。明英宗復闢當日(十七日),便對奪門之變的功臣大加封賞。徐有貞兼任翰林學士,進內閣參預機樞政務,又加兵部尚書。同時,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被逮捕下獄,誣以「更立東宮」、「謀迎立襄王子」等罪名,定為謀反,判處極刑。
  • 明代宗易儲和奪門之變時,于謙在幹什麼,他為何沒有出面
    土木堡之變發生後,吏部尚書王直推薦于謙,於是在王直、于謙等人的建議下,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  後來于謙等人勸朱祁鈺登基,同時冊立明英宗兒子朱見深為太子。而于謙也升任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史書記載:「當是時,上下皆倚重謙,謙亦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  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他對于謙極其信任,只要是于謙的提議,明代宗無不應允。
  • 歷史上最無意義的一次皇位之爭、最噁心的一次炒作———奪門之變
    但是也存在最不會爭皇位的兩個人———父子或母子,因為父親做了皇帝,早晚會是兒子的,兒子做了皇帝,父親就是太上皇。土木堡之變這樣的事情歷史還會重演,不過被小人所利用,明代發生了最沒有意義的一次政變———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闢。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贖回明英宗,明英宗是如何回報的?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瓦刺所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繼位。自從被俘後,朱祁鎮一直為能回歸做不懈努力 。除了給太后寫信,充當「帶路黨」叫門之外,還不斷遣使向明廷遊說。但是朝廷對於他回歸的態度是不明確的。
  • 于謙得知奪門之變,為什麼不阻攔明英宗復闢,而是束手就擒呢?
    12-30 10:28:56 來源: 財經分析大師 舉報   于謙為什麼能被稱之為明朝的名臣
  • 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徵瓦剌的慘敗事變。
  • 明代奪門之變當晚,于謙毫不知情?為何第二天便被抓了?
    根據史書記載,奪門之變當晚于謙並不在場,而奪門之變後的第二天,這位兵部尚書就鋃鐺入獄,不久之後,他就橫屍街頭。凡是涉及皇位的爭奪之戰,必然會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奪門之變中,被犧牲的人就是兵部尚書于謙。與被迫犧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謙是自願為了明朝的安定,拋頭顱、灑熱血。
  • 明宣宗朱瞻基女婿石璟:親歷過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的傳奇駙馬
    到了三國時代的魏國,當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對就是那個被十常侍殺掉的何進)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並因此授官駙馬都尉。自此之後,皇帝的女婿一律被授予駙馬都尉的官職。而隨著皇帝不再坐車,駙馬都尉也就從一個實際性的官職,變成了皇帝女婿的專屬稱謂。始皇帝車駕到了明朝,在開國初年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多選用功臣之子為駙馬都尉。
  • 奪門之變前後的朱祁禛
    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做過兩次皇帝,當過外族的俘虜,通過奪門之變復闢成功的皇帝。 他也是把大明王朝從鼎盛時期過渡到逐漸衰落時期的皇帝。 他一生經歷許多次大事件,土堡之變被瓦剌俘虜,大明王朝五十萬精銳被瓦剌全殲,大明王朝險些葬送他手裡。
  • 大明帝國的轉折——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前,明朝的皇權很強,土木堡之後,皇權開始式微。土木堡之前,能和文官集團抗衡的還有武將勳貴集團,但土木堡之變之後,大批武將勳貴裡的精英人物死去,大明武將勳貴集團一蹶不振。文官得到了帝國權利中最重要的一種——兵權。
  • 明朝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于謙這句話,顯示明朝的皇帝沒那麼重要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一個轉折點,土木堡之變以後,明朝的武將基本上全部犧牲。在這場戰爭當中,明朝的皇帝英宗被敵人給俘虜。按理來說強大的大明王朝不會那麼輕易的失敗,況且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御駕親徵。在這種情況之下,軍隊顯然會有更好的補給和待遇,戰鬥力也會有所上升,但是事實上卻是完全相反的。
  • 「土木堡之變」的前因後果,施政錯誤導致災難後果,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出現嚴重斷層,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在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此戰之後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而「土木堡之變」也被認為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性事件。那麼,「土木堡之變」為何會發生,它到底對明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 于謙明知英宗復闢成功自己不得好死,為何奪門之變他坐視不管?
    死與不死,和奪門之變管與不管對于于謙來說是兩碼事。生死自有天定,但管與不管則是原則問題。總有一些人把原則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金錢、名利、地位、甚至生死都不能與之相比。正因為有世俗的諸多誘惑才使得原則不易堅守,而那些能守住原則的人就讓人肅然起敬,于謙就是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