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女婿石璟:親歷過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的傳奇駙馬

2021-02-14 聞香識情

前言:在今日之中國,受各種傳統和現代小說的渲染,皇帝的女婿被稱為駙馬,基本已經是盡人皆知的知識點了。但實際上駙馬本是官名,漢武帝時候設置駙馬都尉,職責是掌副車之馬。「駙」即「副」,秦代和兩漢皇帝出行多乘車,為了掩人耳目,常常會準備好幾輛副車。比如當年張良刺殺秦始皇,實際上襲擊的就是始皇帝的副車。

由於副車的重要性,一般只有皇親國戚或是勳貴的子孫才能出任駙馬都尉一職。到了三國時代的魏國,當時著名的玄學家何晏(東漢大將軍何進之孫,對就是那個被十常侍殺掉的何進)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並因此授官駙馬都尉。自此之後,皇帝的女婿一律被授予駙馬都尉的官職。而隨著皇帝不再坐車,駙馬都尉也就從一個實際性的官職,變成了皇帝女婿的專屬稱謂。

始皇帝車駕

到了明朝,在開國初年的時候,太祖朱元璋多選用功臣之子為駙馬都尉。比如韓國公李善長的兒子李祺、汝南侯梅思祖的侄子梅殷、吉安侯陸仲亨的兒子陸賢、穎國公傅友德的兒子傅忠等等。成祖朱棣在靖難之後,出於籠絡功臣的目的,延續了其父的政策。從仁宗朱高熾開始,駙馬的家世便開始一落千丈,甚至於駙馬本人也逐漸成為朝中的吉祥物。但是在明英宗朱祁鎮和明代宗朱祁鈺兄弟倆輪流執政的那段時間裡,由於內憂外患不斷,明朝的駙馬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而本文的主角石璟,更是唯一親歷過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這兩場驚天事變的親歷者及倖存者。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位石駙馬的傳奇人生。

寒門出身的駙馬

石璟,直隸昌黎縣人(今屬河北省秦皇島市)。祖父石名,隨燕王朱棣「奉天靖難」,戰後因功封德州衛副千戶。生父石林,永樂年間改任府軍前衛千戶,遂落戶在了京師北京。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明英宗朱祁鎮為姐姐順德長公主選駙馬,19歲的石璟被一眼選中。

英宗的父皇明宣宗朱瞻基一共有兩個成年女兒,另一個女兒常德公主,日後所選的駙馬是陽武侯薛祿的兒子薛桓。薛祿當年在真定親手擒獲了太祖皇帝的女婿李堅,恐怕沒想到多年之後自己的兒子也會成為駙馬。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會有疑問。為何同為宣宗的女兒,常德公主駙馬是勳貴之後,順德公主駙馬只是一個小小的千戶之子呢?原因也很簡單,常德公主的生母,是當今的皇太后孫氏。而順德公主的生母,則是當年被宣宗廢去皇后之位的胡氏。這樣一解釋,兩位駙馬家庭出身之懸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石璟的丈母娘胡皇后

由於是低級武官家庭出身,估計石璟也沒怎麼念過書,因此在正統二年八月的時候,以「婚期尚遠」的理由被打發去國子監讀書。九月,英宗命內官親自監工修葺,將東安門外官房闢為順德長公主府。記住這個地方,後文用得上。

當年年底,在國子監念了三個多月書的石璟估計是將皇家禮儀給記清楚了,於是順德長公主正式下嫁。很可惜,二人之間的夫妻緣分只持續了短短不到六年。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正月十七日,順德長公主去世,年僅24歲。而對於駙馬石璟來說,他的人生還有46年,未來還很精彩。

英宗朝前期:從寒門到紈絝的轉變

在朱祁鎮的第一任皇帝任期內,駙馬都尉石璟的表現,總體來說是慘不忍睹的。正統五年的時候,石璟吃到了第一個警告。

當時公主府的家奴出來喊冤,說有人(衛軍)借了駙馬的錢不還,希望官府出面催討。從石璟的家庭出身來看,他和一些中下級的衛所軍官甚至軍士打成一片,還是比較可信的。當然石駙馬的錢也不是白拿的,是有利息的,甚至有可能還不低。

這可是新鮮事,英宗讓行在戶部去查成例。結果官員們一通忙活,查出來本朝自太祖皇帝開始就嚴禁四品以上官員放債。石駙馬私自放債不說,還企圖讓朝廷來幫他追債,真正的是可忍孰不可忍。

估計英宗也覺得挺沒面子的,順德長公主雖說不是自己親姐姐,總也是先帝的女兒,這駙馬怎麼如此沒有品味。朱祁鎮借著這件事再次敲打了在京高官,至於石璟,當然沒有深究。

仍揭榜申明舊制,嚴加禁約。有有權豪勢要,仍前故違及有司聽囑同害百姓者,俱罪不宥。—《明英宗實錄卷六十六》

但是到了正統九年,石駙馬結結實實地被打入了大牢,原因是得罪了朱祁鎮的老師王振。這個事情說起來也很可笑,估計石璟都未必知道他是怎麼得罪王太監的。原來石駙馬在公主府中「疑人偷斧」,懷疑府中的閽者呂寶偷東西,對他進行了辱罵。筆者特地查了一下,所謂的「閽者」是守門人,而且似乎也沒有淨身。石璟到底罵了什麼,居然會「為太監王振所惡」,難道是「你們這些看門的就和宮裡的太監一樣會偷東西?」

不過這等小事,讓石璟在錦衣衛大牢裡關兩天,煞煞威風也就是了。但他在正統十年「擅造違式座舡(同船)」,又隱藏無藉流民為家人,遭到了六科十三道聯合彈劾,最終英宗只是輕飄飄地說了一句「姑識之,再犯不宥。」說明在皇帝心中只有王太監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其他事都無所謂。

王振劇照

土木堡之變:奇蹟般生還的石駙馬

時間一晃到了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面對蹬鼻子上臉的瓦剌人,朱祁鎮和王老師商量了一下,決定學習先輩的榮光,親自出馬去削他們。

七月十五日,英宗留下弟弟郕王朱祁鈺居守北京,自己帶著包括王振、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鎮遠侯顧興祖以及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等一大票文武高官扈從,浩浩蕩蕩直奔大同而去。根據《明實錄》的記載,駙馬都尉石璟也在扈從名單之中。

其實連石璟都能隨駕出徵,已經預示了明軍的結局會是大告而不妙。早在正統十年的時候,石璟就因為「偷惰不奉詔習騎射」,遭到成國公朱勇的彈劾。但是最為神奇的是,這樣廢柴一個的石璟,居然從土木堡生還了。當時扈從的文武高官幾乎全軍覆沒。沒有死的是像忠勇伯蔣信(原名把臺)這樣的蒙古人還有逃跑專家鎮遠侯顧興祖。至於石駙馬是怎麼逃出生天的,還真是個謎。

土木堡慘敗

這一段經歷,因為不太光彩,所以在石璟死後的墓志銘中略而不提。甚至在《明史》順德公主本傳中也沒有提及。但是我們查《明英宗實錄》,可以在卷一百八十一癸巳條扈從官員的名單中,清楚看見石璟的名字。而在石璟死後的史書記載中,則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璟,直隸昌黎縣人,府軍前衛千戶林之子。尚順德長公主,正統十四年督官軍隨駕北徵。—《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九十五》

此後瓦剌大軍逼近北京,郕王朱祁鈺匆忙繼位之後,充分發揮了幾位駙馬都尉的主觀能動性。仁宗慶都公主的駙馬焦敬,奉旨掌管神機營並提督官軍巡視皇城四門。常德公主駙馬薛桓則奉旨掌右軍都督府事。而此前太宗鹹寧公主駙馬、西寧侯宋瑛戰死於大同,仁宗長婿嘉興公主駙馬井源戰死於土木堡。而千辛萬苦逃命成功的石璟在幹嘛呢?這位石駙馬居然討了一個南下祭祀祖陵和皇陵的差事,從京師溜之乎也。這樣魔幻的操作,也委實讓筆者目瞪口呆。

癸酉,遣駙馬都尉石璟往泗州祭祖陵,中都祭皇陵。—《明英宗實錄卷一百八十四》

曹吉祥之亂:被迫捲入的石駙馬

景泰年間,石璟的表現仍然乏善可陳。太上皇帝朱祁鎮從瓦剌返京,石璟和寧陽侯陳懋、安遠侯柳溥一起奉旨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山川之神。這只能說明他是宗室和勳戚中的老資格,僅此而已。

而到了景泰三年,石璟甚至被免官為民,罪名是販賣私鹽和強奪民田。好不容易官復原職,又覬覦戰死於土木堡的駙馬都尉井源府中家人,被兵科給事中谷茂彈劾為「略無忠厚,惟務貪饕」,實在是丟人現眼至極。

景泰八年正月,太上皇帝朱祁鎮從南宮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皇位。從英宗復闢之後對石璟的態度來看,當初石駙馬在土木堡應該是沒有犯什麼原則性的錯誤,皇帝對他還是信任的。

曹吉祥劇照

「奪門之變」後,以忠國公石亨、太監曹吉祥為首的還鄉團害死了忠臣于謙,朝廷大權盡入其手,可謂是志得意滿,氣焰囂張。然而此時的英宗經過了一年漠北囚徒生涯,和六年南宮軟禁生活的磨練,早已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

不數年間,徐有貞、石亨等頭面人物紛紛倒臺,只剩下司設監太監曹吉祥尚未遭到清算。司設監管理御用儀仗、輦輅、輿帳、裀褥,地位比司禮監低得多。曹吉祥出自王振門下,正統初年曾在討伐麓川的朝廷大軍中出任監軍。正統九年,曹吉祥和興安伯徐亨一起領兵出界嶺口(薊鎮長城重要隘口)討伐兀良哈部蒙古人。正統十三年,又與寧陽侯陳懋一起南下福建平定鄧茂七之亂。

公平地說,曹吉祥對朝廷是有功的,並且又因為力主發動「奪門之變」而深得英宗信任。事後其不但獲得大量賜田,還得以協理京營軍務。其嗣子曹欽封昭武侯,侄子曹鐸封都督、曹鉉封錦衣衛指揮。

天順四年石亨被擼,讓曹吉祥深感末日將至。之前石亨事敗之時,英宗是先戒諭朝臣,然後再將其逮捕。現在昭武侯曹欽因為對家人曹福來動用私刑,遭到言官彈劾。而英宗故伎重施,立刻讓曹欽惶惶不可終日,打算魚死網破,索性造反。

先石亨敗時,預降敕戒諭朝臣,然後收系亨。至是復降敕諭,欽度不免,遂謀反。—《明英宗實錄卷三百三十》

紫禁城

當時懷寧伯孫鏜奉命徵西,曹欽本打算在第二天皇帝視朝遣將的時候,突然「舉兵入」。曹吉祥在多年的軍事生涯中,培養聚集了一大批追隨自己的達官,而這些人現在都是曹欽的手下。沒想到的是這幫人中有人洩密,曹欽被迫連夜舉兵,對皇城東安門發動攻擊。我們上文說過,順德公主府就在東安門外。由於曹欽沒有腦子,對朝廷文武大臣不分青紅皂白亂殺一通,包括錦衣衛指揮同知逯杲、左都御史寇深、恭順侯吳瑾等都被殺害。知道不抵抗就是死的駙馬都尉石璟終於硬氣了一把,他率領家人軍士拼死抵抗,還擒獲了曹欽的部將達官脫脫。

曹欽的叛亂,終於在懷寧伯孫鏜、廣義伯吳琮和會昌侯孫繼宗的聯手之下被最終平定。事後論功行賞,石璟奉旨執掌掌宗人府,還獲得了曹吉祥在涿州的羊房草場莊地三四十頃。

成化時代:皇家專職祭祀大使

天順六年(公元1462年)9月4日,孫太后去世,諡曰孝恭懿憲慈仁莊烈齊天配聖章皇后。一年後,英宗恢復了廢后胡氏的皇后身份。經過一番討論,給她上了一個「恭讓誠順康穆靜慈章皇后」的諡號。雖然神主牌位沒能遷入太廟,至少逢年過節朝廷會派專人到她的陵園祭祀。

閏7月17日,駙馬都尉石璟作為特使,前往胡氏陵園,為自己的丈母娘上冊寶。半年後英宗駕崩,皇太子朱見深繼位,是為憲宗。石璟可能也想不到,自己在今後十多年裡面的主要工作竟然是祭祀陵寢。

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二月清明節,駙馬都尉石璟奉旨祭長陵、獻陵、景陵。五月十二日仁宗忌辰,石璟奉旨祭獻陵。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正月初三日宣宗忌辰,石璟奉旨祭景陵。正月十七日英宗睿皇帝小祥(指父、母去世一周年),石璟奉旨祭裕陵。

自此之後,長陵、獻陵、景陵和裕陵,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冬至節、萬壽聖節,以及太宗帝後、仁宗帝後、宣宗帝後和英宗帝後的忌辰,石璟幾乎都會被安排去天壽山祭祀陵寢。其實說實話,英宗的忌辰派石璟去祭陵挺缺德的,因為順德公主的忌辰也在同一天。

明孝陵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才有所改變,當然實質上只是工作地點有了變化。當年三月,太祖皇帝最小女兒寶慶公主的駙馬趙輝去世,此時距離太祖駕崩已經過去了80年。趙輝在世的時候,南京明孝陵的祭祀工作一直由他主持。而在他死後,這個光榮的任務則交到了石璟的手上。

癸酉,禮部言駙馬都尉趙輝卒,孝陵歲時祭祀缺官行禮。上以命駙馬都尉石璟。—《明憲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六》

石璟到了南京之後,奉旨同隆平侯張祐一起理南京左軍都督府事。同時負責每年5月10日太祖高皇帝忌辰和8月10日孝慈高皇后忌辰,在明孝陵內舉行的祭祀儀式。

但是一年以後的成化十五年九月,石璟的健康出現了問題,朝廷只能緊急調魏國公徐俌去南京奉祀孝陵。10月3日,駙馬都尉石璟,享年61歲。

結語:石璟去世後留下兒子兩人,孫子一人,孫女一人。長子石寬任錦衣衛正千戶,次子石宏恩例冠帶。孫子石誠年紀尚幼,孫女則已許配修武伯沈煜之子為妻。

從其死後墓志銘來看,石璟的為人「謙卑謹密」,故而人人誇獎,似乎與我們在實錄中看到的記載不符。但由於他喜歡「與儒生商榷古今,樽酒嘯吟」,恐怕才是身後名聲甚佳的原因。不過文士們居然能看得上石駙馬千戶家庭的出身?筆者表示懷疑。這通墓志銘的攥稿是南京兵部尚書薛遠,和石璟有著二十多年的交情。石璟的墓地在「宛平縣玉河鄉琅山之原」,與順德長公主合葬。上世紀七十年代曾在石景山區琅山村出土《大明故駙馬都尉石公墓志銘》。

石璟在正統、景泰、天順那數十年風雲際會的時代變幻之中,居然僥倖躲過了土木堡之變和曹吉祥之亂這兩次滅頂之災,可謂幸莫大焉。而他的後代在此後的史書中並無記載,想來已經泯然於眾人矣。對於公主的後代來說,這也是必然的命運。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精彩推薦

朱元璋為何寧願被罵,也要將藍玉剝皮?

朱棣活剮三千宮女,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如此殘忍?

朱元璋追殺劉伯溫,看到孔明墓中羊皮卷,為何停止追殺馬上建廟

相關焦點

  • 鉅鹿榮愍侯井源:明仁宗朱高熾長婿,大明第一位戰死沙場的駙馬
    這看上去其貌不揚之地,就是570年前震驚整個大明王朝的「土木堡之變」主戰場。但是就在事變發生的二十多年前,永樂皇帝還在此地舉行過北伐漠北的誓師大會。真是滄海桑田,此一時彼一時也。甲辰,車駕次土木。隨徵將士畢集,上閱之喜,遂宴諸將。時微雨浥御衣,內侍張蓋,命去之,雨即止。
  • 「土木堡之變」的前因後果,施政錯誤導致災難後果,明朝由盛轉衰
    「土木堡之變」,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出現嚴重斷層,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為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在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此戰之後開始逐步走向衰弱,因而「土木堡之變」也被認為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性事件。那麼,「土木堡之變」為何會發生,它到底對明朝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呢?
  • 大明風華: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真正意義上的守成之君
    01導讀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完善了內閣制度,使得這一制度最終確定下來,並且日趨完善和成熟。明宣宗允許宦官參政,設立「內書堂」,讓太監讀書認字,完全違背了朱元璋的祖訓,後患無窮。明成祖五徵蒙古,經常把朱瞻基帶在身邊。遺憾的是,這位「好聖孫」並沒有完全繼承祖父積極、勇武的一面,反而由戰略進攻變為防守。北部邊界移到了開平衛,離著河北省越來越近。以至於蒙古騎兵對於首都北京的威脅越來越大。很快,在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北京險些被蒙古攻破。
  • 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父子倆的後世評價為何一高一低?
    一提起明宣宗朱瞻基,後人總想起仁宣之治,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他的統治時期能被後人冠以「某某之治」時,評價自是不低;一提起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後人想到的多半是土木堡之變,外加奪門之變,評價並不高。實際上,宣宗朱瞻基跟英宗朱祁鎮父子無論是在性格、人品還是在位時做出的成績都相差無幾,可以說半斤八兩,不分伯仲。
  • 揭秘:太監王振並非一無是處,土木堡之變背後是一場政治鬥爭
    公元1449年,在北京和宣府之間的土木堡硝煙剛剛散去,二十萬大明精銳灰飛煙滅,明英宗朱祁鎮被蒙古人俘虜……從這一刻開始,原本歷經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正處於鼎盛狀態的大明王朝自神壇之上墜落了下來。對於「土木堡之變」,後世往往把責任歸咎於明英宗的昏聵和太監王振的愚蠢,但是事情真的僅僅只是這樣嗎?
  • 明宣宗為什麼會有朱祁鎮這種兒子?
    中國歷史上就存在老子英雄兒不行的情況,就如題目中說得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畫像)明宣宗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其前面是朱元璋、朱允炆、朱棣和朱高熾,他作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雖然執政時間短只有十年的時間(即1425至1435年),但是他登基之後,親政平定藩王叛亂,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由於他出色的治理出現了即文景之治
  • 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那麼,問題來了,參加「奪門之變」的徐有貞、石亨、曹吉祥,都是什麼結局? 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進士,徐有貞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等到土木堡之變爆發後,徐有貞曾建議南遷,遭到了于謙等朝廷大臣的痛斥。而這,也是徐有貞在奪門之變後陷害于謙的重要原因。景泰年間,徐有貞擔任僉都御史,到山東治理黃河水患,因功升任副都御史。
  • 明宣宗朱瞻基,與宋徽宗並提的書畫皇帝
    明朝也有一位與徽宗並提的書畫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明宣宗常服坐像明宣宗朱瞻基,朱元璋曾孫,年號宣德,在位十年,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在前朝皇帝開創的基業上,宣宗知人善用,御前也有好顧問,勵精圖治,整治吏治,對國事有良好的判斷能力,是一位政治上有作為的君主。
  • 明宣宗朱瞻基為何只活了38歲,英年早逝的背後是什麼
    被黑成「促織皇帝」的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的爺爺朱棣以造反起家,總算從侄子手中奪了一份家業給兒孫們。凡是篡位之君,大多比名正言順的帝王們更要努力,更自我節制,直到最後死在了工作崗位上,可以說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好皇帝。當朱高熾上臺時,實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而真正把朱高熾的「仁政」執行下來的,卻是明宣宗朱瞻基。
  • 明宣宗朱瞻基英年早逝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服食丹藥與縱慾過度嗎
    中國古代的皇帝是高危職業,歷代皇帝一共335人,平均壽命41,宣宗皇帝活了38,雖嫌略早,但也算得上是皇帝中的正常壽命。被黑成「促織皇帝」的明宣宗明宣宗朱瞻基的爺爺朱棣以造反起家,總算從侄子手中奪了一份家業給兒孫們。
  • 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和朱祁鈺有關
    由此,對於奪門之變來說,朱祁鈺可以說是後知後覺了。那麼,問題來了,奪門之變爆發時,東廠、錦衣衛為何毫無察覺?其實這和朱祁鈺自身有關!說起這件事來,明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王世貞曾經有過一段評述,他表示:「景帝(朱祁鈺)不假內豎如此,南城之禍所由構也」。這裡面,「南城之禍」指的就是奪門之變。
  • 大明風華裡朱亞文飾演的明宣宗朱瞻基歷史上的真實樣子究竟如何?
    「好聖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與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共同開創了媲美漢代「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史書記載朱瞻基出生前,朱棣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徵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並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之後就傳來了朱瞻基出生的消息,於是更加堅定了朱棣起兵靖難的決心。 朱瞻基因此便被朱棣養在身邊,重點培養。
  • 土木堡之變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北徵瓦剌的慘敗事變。
  • 明宣宗朱瞻基為何會把二叔朱高煦放在缸裡,活活烹飪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宣宗也幹過一件極為恐怖的事,據明代《酌中志》記載:「宣德中,置漢王(朱)高煦於銅缸,炙死於此」,也就是說,明宣宗竟然用銅缸烤死了自己的二叔朱高煦。究竟是何原因,讓明宣宗採取如此狠毒的手段,將自己的二叔置於死地呢?
  • 明宣宗朱瞻基,是勵精圖治的一代明君,更是樂於生活的瀟灑天子
    朱瞻基這才走出來,哈哈大笑說,這隻老虎是拔了利齒,剪了利爪的,不會傷人。想必大臣們也是對皇帝操碎了心吧。另外朱瞻基的丹青更是明朝皇帝中的第一,曾畫出了''天下第一扇''。他愛畫貓畫老鼠,他的畫精妙逼真至極。朱瞻基平時還喜歡鬥蛐蛐,由此可見,朱瞻基當真是一個善於享受生活之人。
  • 無過被廢,天下憐之——明宣宗原配皇后胡善祥(上)
    明正統八年(1443年),「靜慈法師」胡善祥在京師(北京)皇城內長安宮去世,時年四十二歲。消息傳到皇太后孫氏之處時,同樣也年過四十的孫太后早已沒有了當年和胡善祥爭奪後宮主位時的心氣和鋒芒,內心甚至對這個被自己奪走皇后之位、孤獨寂寞走完後半生的老對手有一絲絲憐憫和愧疚之情。
  •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力挽狂瀾,瓦剌為何不趁于謙被殺捲土重來?
    「土木堡之變」乃是明朝中衰的標誌,此役不僅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朱祁鎮自己也淪為了俘虜,彼時的明朝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幸有于謙力挽狂瀾。那麼,明英宗復闢、于謙被殺之後,瓦剌為何不捲土重來呢?其實並非瓦剌不想,而是不能也。
  • 陳循在土木堡之變後接任大明王朝的首輔
    在土木堡之變中,大明王朝的第七位內閣首輔曹鼐因為隨明英宗御駕親徵而殉國身亡。此後,陳循成為了大明的第八位內閣首輔。尤其是,他對於土木堡之變後明朝政局的穩定,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陳循的幼年坎坷不幸,在五歲時就喪母,在不到十歲時就喪父。父母雙亡後,他多虧了長兄德遜的撫養和照顧,才能長大成人,成就了自己的宰輔人生。悲慘的人生經歷和艱辛的少年生活,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志,反而成為陳循奮發圖強的動力。
  • 歷史上的明宣宗朱瞻基,給大明朝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前陣子熱播的《大明風華》,讓世人對於明宣宗朱瞻基有所了解,其在明朝歷史上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實行仁政治國,任用賢德之人,重視農業生產,出徵蒙古大漠,綜合國力得到很大增強。後世所修的《明史》高度評價明宣宗: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