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熱播的《大明風華》,讓世人對於明宣宗朱瞻基有所了解,其在明朝歷史上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實行仁政治國,任用賢德之人,重視農業生產,出徵蒙古大漠,綜合國力得到很大增強。 後世所修的《明史》高度評價明宣宗:
即位以後,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若乃強藩猝起,旋即削平,掃蕩邊塵,狡寇震懾,帝之英姿睿略,庶幾克繩祖武者歟。
其與父親仁宗開創出「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的新氣象,史稱「仁宣之治」。不遜色歷史上「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然而宣宗皇帝也為後世埋下一些隱患,其中最大的隱患,首當其衝便是扶植宦官勢力。在洪武朝,太祖朱元璋曾立有「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嚴禁宦官幹預政事。到了永樂時期,宦官多次在宮中刺探消息,「助攻」成祖朱棣奪得靖難之役的勝利,地位得以提升,開在嶄露頭角。
《明史》:在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徵、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到了宣德時期,宣宗延續祖父的做法,進一步提升宦官的地位,為更好服務政事,設立內書堂作為配套,專門的宦官教育機構,師資力量雄厚,以翰林學士教授四書五經,值得注意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據說是最受歡迎的課外讀物,從此培養出一大批知識型宦官:
01輔政中央
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獨攬大權。到了兒子成祖朱棣,精力有所不及,選拔解縉等人進入內閣,擔任皇帝的私人秘書,作為政務方面的顧問。
至宣宗時期,確立下了內閣——司禮監聯合輔政的制度。具體流程:由內閣提出適當的政務處理建議供皇帝參考,稱「票擬」;之後皇帝決策定奪,稱「批紅」。宣宗皇帝被稱為「太平天子,促織皇帝」,為了對得起這個稱號,減輕政務上的負擔,授予宦官代行」批紅」 權,行使這一權力的是司禮監秉筆太監,在其之上是掌印太監。可以看出代表皇帝的司禮監權力在內閣之上,內閣需要司禮監配合才能發揮,以此保證皇帝的大權獨攬,這一確立下的制度一直得以延續。
宣宗在世時,宦官危害不太,一切在皇帝掌控之中;但宣宗去世後,大權落到了宦官之手,王振權力燻天,慫恿御駕親徵,導致英宗被俘,差點滅國。明朝之後的宦官也是「人才輩出」,劉謹、魏忠賢等人皆是把持朝政一時之人物,魏忠賢,人稱「九千歲」。
02監督地方
為了更好起到控制地方,宣宗皇帝在即位之初,便派出宦官作為眼目,鎮守雲南,主要起「監督百姓、監軍、彈劾地方官」的作用。以此作為試點,逐步在全國展開。如派內管譚順協助平江伯鎮守淮安;派劉寧駐守鎮江。
至宣德十年,即1435年宣宗去世時,全國撤銷十三布政使,由派出宦官代替,有些還兼著皇帝採辦之職。這些宦官所到之處,為禍一方,不僅壓制地方官,且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出現當地官吏毆打宦官的例子,欺壓程度,可見一斑。在監軍方面,存在宦官嚴重幹擾了軍政,時任副總兵方政便上奏說,宦官作威作福,對於邊務諸多阻撓,還擅自調神機營出鏡。
03出使外國
比較熟悉的是鄭和下西洋,被傳是尋找建文帝下落,這個是比較正面的形象。更多的宦官借著天朝的威望出使他國,行「獎勞賞賜」事之餘,打著皇帝的旗號,索要貢物,但不知適可而止,貪得無厭。引起了朝鮮國王的職責:
皆宦寺無識之徒,嗜欲無窮,其所經過,侵漁萬端,取人之物不厭於心。
可以說宣宗寵幸的宦官,引起了國際間的爭端,丟臉都丟到國外去了,嚴重損害了明朝的國際形象,違背了成祖朱棣派出鄭和「七下西洋」的初衷。
04結語
奪取政權後的朱元璋,採取了不信任文人的姿態,取消了丞相一職。至宣宗皇帝,選擇了近水樓臺的宦官,著力培養,為其左右驅使。出於私利,於己方便,又開創了內閣+司禮監的輔政模式。就以宦官這一族群而論,身體上的殘缺只會更執著於權力的追求,宣宗給了他們機會,在以後的歲月。使得明朝成為宦官專權嚴重的又一個朝代,始於宣宗的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