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間的某一天,朱棣就皇位繼承人問題詢問解縉,解縉答日:「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聽後沉默不語,解縉又答日:「好聖孫」。朱棣笑了,解縉也笑了。「好聖孫」就是後來的明宣宗朱瞻基,與他父親明仁宗朱高熾共同開創了媲美漢代「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史書記載朱瞻基出生前,朱棣做了一個夢,夢到朱元璋把象徵皇權的大圭送給了朱棣,並對朱棣說「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夢醒之後就傳來了朱瞻基出生的消息,於是更加堅定了朱棣起兵靖難的決心。
朱瞻基因此便被朱棣養在身邊,重點培養。聰明伶俐的朱瞻基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能文能武越發的顯現出人君的氣質。有一次,朱棣讓朱瞻基對對子,朱棣出上聯:「萬方玉帛風雲會」,朱瞻基答曰:「一統江山日月明」。朱棣聽後甚感欣慰,認為朱瞻基有人君的氣宇與格局。
從小天資聰慧能文能武,被皇帝爺爺選中留在身邊傾力培養。後來的康熙對乾隆的培養或許就是受到朱棣的啟發,但是朱瞻基遠沒有乾隆有福氣,三十八歲便英年早逝,如果上天再多給他點時間,我相信大明一定會更加的繁榮昌盛。
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同時立朱瞻基為皇太孫,這在歷史上都是少有的,可見朱棣對於朱瞻基的喜愛。朱棣北徵時多令朱瞻基隨行,讓他在戰爭中歷練,或令他留守京城鍛鍊處理政務的能力。經過20多年的歷練朱瞻基終於有能力去做一個皇帝了。
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病死與行軍的路上,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僅在位十個月便駕崩了,朱瞻基登上了帝位,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朱高熾駕崩的時候朱瞻基遠在南京,而朱高煦於永樂十五年被分封到了山東樂安,因此朱瞻基從南京出發去北京大概率要經過山東,因此朱高煦在途中設伏,希望在路上解決掉朱瞻基,然後自己登上皇位。結果朱瞻基繞道而行順利到達北京繼承皇位。於是叔侄倆的第一次交鋒,朱瞻基大獲全勝。
偷襲不成,朱高煦只能效仿他的父親朱棣,發動屬於他的「靖難之役」,由於兵力有限朱高煦甚至把牢裡的死囚放到軍隊裡濫竽充數,同時還招募了一群無賴和社會流氓,這樣低素質的軍隊能成功才怪。宣德元年朱高煦起兵造反,朱瞻基吸取建文帝失敗的教訓,為防止主帥被敵軍策反,於是決定御駕親徵。軍隊到達後立馬將樂安圍的水洩不通,叛軍士氣頓時瓦解,朱高煦只能出城投降。朱瞻基終於沒有辜負朱棣的悉心培養,沒有讓自己成為第二個朱允炆。
明朝在朱元璋立國後與民養息,但通過靖難之役奪取皇位的朱棣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不斷的對外擴張,不論是五次遠徵漠北還是鄭和六次下西洋,或是編修永樂大典,這些當然都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卻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朱瞻基於是否決了朱棣的治國理念,像父親朱高熾一樣,結束恐怖的政治統治施行仁政,穩定天下民心,因此明朝迎來了「仁宣之治」十年的黃金髮展期。甚至為了停止用兵找藉口放棄了安南(今越南),朱瞻基當時確實也承受了相當大的壓力。
和歷史上的明君一樣,朱瞻基繼位後,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廣納言路,從善如流。四海昇平,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而且非常能夠自我反省,經常敲打喜歡阿諛奉承的官吏。此時文有三楊(楊榮,楊浦,楊士奇),夏元吉等人,武有于謙等人,整個大明上下一派欣欣向榮。
朱瞻基雖然很優秀,但是他畢竟不是朱元璋,朱棣這種一門心思只想做皇帝的鐵腕政治家,由於朱元璋廢掉了丞相,所有的事情都得皇帝親自處理,因此朱瞻基早就被繁重的政務折磨得疲憊不堪,而且他也需要時間娛樂遊玩。因此為了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遊戲人間,同時也為了防止內閣的權力過大,朱瞻基便積極地教太監讀書寫字並且讓他們參與國家政事,以此來制衡內閣。禍根就此埋下,後來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因為太監王振差點導致明朝滅亡,明朝也因此成為和東漢,唐朝一樣受太監禍害最為嚴重的三個朝代之一。
朱瞻基同時是明朝第一位藝術家皇帝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喜歡鬥蛐蛐,後來的明朝皇帝的各種奇葩愛好,或許都是在像他們的祖輩朱瞻基看齊。其實歷代封建王朝的發展軌跡都差不多,在一兩代皇帝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之後國家富強安定了,這些皇二代們便開始要享受生活,他們不會再像自己的祖輩一樣把治國理政當成自己唯一的事情,也不會像他們一樣勤奮,有的皇帝甚至能把一個好好的江山給玩沒了(北宋宋徽宗)。
朱瞻基雖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皇帝,但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把皇帝當成自己的職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得井井有條,同時也沒忘了享受生活。這個三十八歲便英年早逝的皇帝,終於還是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