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以明朝初年為故事背景的電視劇《大明風華》在各大視頻平臺熱播。該劇故事情節、臺詞和服裝造型讓人耳目一新,但在歷史史實方面存在硬傷,有失考據。
勝負顛倒的永樂親徵
《大明風華》中,明朝永樂皇帝朱棣親徵蒙古部落是重點劇情之一。劇中,明朝軍隊遭遇韃靼和瓦剌等部落頑強抵抗而陷入困境。然而,歷史上,朱棣一生5次親徵蒙古,一直保持輝煌戰績,從未陷入困境。
公元1368年,明軍攻克北京,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率眾北逃至蒙古草原。到永樂(公元1403年至1424年)年間,蒙古草原分為西部的瓦剌、中部的韃靼和東部的兀良哈。明太祖時期,兀良哈已歸順明朝,朱棣希望繼續爭取瓦剌、韃靼歸附,保障北疆安全。
然而,韃靼可汗鬼力赤及重臣阿魯臺對明朝的招撫政策未予回應,情報也表明鬼力赤和阿魯臺意欲南下侵擾。在此情況下,朱棣決定對韃靼發動預防性戰爭,於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派大將丘福率兵徵討韃靼,卻遭大敗,丘福戰死。次年,朱棣率軍親徵,先是大敗韃靼新可汗本雅失裡,本雅失裡兵敗逃往瓦剌後被殺。之後,朱棣又率軍追擊阿魯臺,迫使阿魯臺遣使朝貢。
韃靼受重創後,瓦剌實力開始膨脹,朱棣於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親徵瓦剌,瓦剌遣使朝貢謝罪。
阿魯臺的勢力乘明朝打擊瓦剌之時又繼續發展,不再聽從明朝約束,朱棣又於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和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連續3次親徵阿魯臺。早先與明軍交過手的阿魯臺,深知其非明軍對手,因而率眾遠遁,不與明軍正面交鋒,朱棣後3次親徵雖未取得太大戰果,但未遭遇劇中所謂頑強抵抗。有趣的是,《大明風華》中還有一段朱棣之孫、明宣宗朱瞻基在戰鬥中受傷的劇情。歷史記載,朱瞻基所在部隊只是與大部隊短暫失聯,本人亦未受傷。
朱棣5次親徵蒙古,對韃靼和瓦剌造成沉重打擊,給明朝北部邊境帶來幾十年和平。《明史》稱讚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
並不落後的明初火器
《大明風華》中有一段劇情,明朝請葡萄牙人訓練明軍使用火銃,這與史實不符。
一方面,明朝初期的火器水平其實絲毫不遜於歐洲。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火器發揮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因而非常重視發展火器,先後設立寶源局、軍器局、兵仗局等管理火器製造的部門。《明會典》記載,弘治(公元1488年至1505年)前,明朝火器製造的定例為,每3年鑄造碗口銅銃3000門、手把銅銃3000支、銃箭頭9萬個、信炮3000門,數量十分龐大。
永樂年間,明軍將火器部隊統編為「神機營」,與「五軍營」(步兵為主、騎兵為輔)、「三千營」(騎兵部隊)合稱為「京軍三大營」,由朝廷直接指揮,承擔「內衛京師、外備徵戰」的任務,是明軍的絕對主力。「神機營」主要使用火炮、銃炮、手銃、鳥銃等火器,已具備相當規模和技術水平,明顯勝於同時期歐洲軍隊。
需要注意的是,《大明風華》中,朱瞻基的親叔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時,其叛軍是以「五軍營」「三千營」為主力,也不符合史實。作為明朝中央軍,「三大營」是皇帝直接掌握的主力部隊,在皇帝親徵時保衛皇帝大營,與皇帝關係密切,顯然不會被朱高煦這樣的藩王收買、掌握。
另一方面,明朝初期,大航海時代還未到來。公元1488年,葡萄牙人迪亞士首次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0年後,他的同胞達·伽馬開闢到達印度的新航路,而葡萄牙人到達中國,已是公元1514年,此時永樂皇帝朱棣去世已有近百年。劇中出現的葡萄牙人比現實早100多年。
「穿越」的關寧鐵騎
《大明風華》中還出現了明朝歷史上的一支著名部隊——關寧鐵騎。事實上,關寧鐵騎建立於明末,與劇中葡萄牙人明初來華一樣,同屬「穿越」。
關寧鐵騎的前身,是曾在平定女真諸部叛亂和萬曆援朝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遼東鐵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軍事失誤導致明軍連遭敗績,後金(公元1636年改國號為「清」)幾乎控制整個關外,明朝在關外僅剩錦州、寧遠等幾座孤城。為挽救危局,明薊遼督師孫承宗、袁崇煥實施「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策略,在構築關寧錦(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的同時,以當地人為基礎建立一支遼人部隊,這支部隊在保家衛國和物質利益(即奪回的土地分配給部隊士兵)的雙重激勵下,屢屢重創後金軍,這支部隊中的精銳便是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雖然人數不多,但可與八旗騎兵直接對抗,曾在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的「己巳之變」(皇太極率約10萬精兵繞道蒙古,攻入關內,包圍北京)中千裡勤王,以不到萬人兵力,在北京城外,連續擊潰後金軍,解除北京之圍,使明朝又延續十多年。不過,關寧鐵騎終未能挽救明朝的滅亡,後來大部降清,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和對付南明政權的工具,最終湮沒於歷史長河中。
來源:中國國防報 作者:於湧泉